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6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6篇)

2023-07-08 19:54:01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篇一: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

  

  我读1读书这件事

  如何阅读一本书:从简式阅读到业余学者

  8.6好绘本如何好:教你如何“阅读”图画书

  8.9私人阅读史:30年阅读史变迁

  7.4灰皮书黄皮书:禁书总是诱惑难挡

  7.8读库:书跟人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

  卡萨诺瓦是个书痴:狱中创作—作家的另一种出路

  7.5查令十字街84号:爱书人的书信情缘

  8.4文艺进行时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当香港小说家严肃起来的时候

  8.3切.格瓦拉之死:很可惜,他失败了!7.3沉默的大多数:被炒作出的神话符号

  9.1黄金时代:好的色情不遮掩

  8.8理想国与哲人王,个人尊严:自由主义的精髓在于什么

  9,8.6山楂树之恋:纯爱感动

  7.9小团圆:乱世之中现苍凉

  7.6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通过跑步去悟道

  8.1丈量世界:知识的态度是谦逊

  8.3射,笑,鹿:金庸武侠里的女人和政治

  9,8.9,9哥伦比亚的倒影:美貌不需要休息

  8.4退步集续编:那些“干净”的中文

  8.2在春风里:陈之藩忆胡适

  7.8一个人的电影:追忆放电影的美好时

  光

  7.4我和电影的二三事:把自己交给电影,就像爱情一样

  思想杂草

  〈论语〉心得:粗浅的话语,朴素的道理

  7.1丧家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8.1伊利亚随笔集:一剂心灵创伤的止血良药

  8.6沉思录:哲学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8.2道德情操论:丰富你的道德想象力

  8.7PurityandDanger:英国女爵士的“肮脏观”8.万象

  民主是个好东西:建立动态的和谐社会

  6.7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启蒙与救亡的纠结

  8.9八十年代访谈录:找回失去的常识

  8.1七十年代:酝酿在70年代

  8.5提问是记者的天职:英美媒体值得尊重的地方

  7.6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

  7.5货币战争:从抄袭看我们对无知的恐惧

  7.3知客

  大师与门徒:教育的本性是爱欲

  TheCompanionSpeciesManifesto:对动物的溺爱折射了对人类世界的失望

  嘘嘘嗯嗯屁屁:“嘘嘘”也有大学问

  7.我读2烽火守书人

  爱书人手记:香港,曾经的淘书天堂

  生涯一蠹鱼:三更有梦书垫脚

  8搜书记:蓄书娱老

  7.2书店风景:旧金山的“城市之光”8.2书天堂:放一梯子测量灵魂的深度

  8.4古本屋女主人:嫁给旧书店的女人

  7.5烽火守书人:Iraq图书馆馆长日记

  8.2理想的下午

  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爱到中年

  7.7乱来:亦庄亦谐的毛尖

  7.1理想的下午: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7.8房间:写作是发现异己的过程

  7.8午夜之门:流浪者之歌

  8.4吴鲁芹散文选:文人多牢骚

  8.1听见100%的村上:文字的音乐

  7.9笑忘录:关于遗忘和布拉格

  8.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8.4我与父辈:另一种角度看知青

  别对我撒谎

  道德的重量:买到药买不到灵魂

  8.6有光的所在:没有美感的人在道德上是可怕的7.6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礼法的差异

  9.2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

  8.4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拆解中国

  7.4左派精神

  ChineseNationalismintheGlobalEra: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

  7.5别对我撒谎:撼动世界的记者

  8.6法槌十七声:西方名案沉思录

  7.9波斯战火:第一个帝国及其西征

  8.5上帝之鞭:野蛮征服文明

  6.2先上讣告后上天堂

  奇想之年:悼亡之书

  8临终者的孤寂:死亡并不孤寂

  7.7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谈论死亡时说些什么

  8.5先上讣告后上天堂:讣文的流派

  7.3我们在此相遇:和亡灵神秘相遇

  8.5浮生取义:自杀的哲学问题

  8.6孤独六讲:人永远孤独

  8.2够了!创意

  饮馔丛谈:好吃与好色

  8.1米其林指南:惹得大厨去自杀

  奢迷:人间奢华品

  本质或裸体:裸体是文化概念

  8碧娜.鲍什:艺术由问题开始

  8.2在音乐与社会中探寻:艺术作品的“污点问题”8.6Whydoarchitectswearblack:7.4够了创意:只做五样东西的设计师

  6.9冷静的暗房:每张照片都是悼念

  8.4贾想:贾樟柯的平民意识

  8.6拈花说

  正信的佛教:觉有情

  8.5明末佛教研究:佛教的衰微与中兴

  7.4中国历史中的佛教:顿渐之争

  8.1禅与文化:佛教和商人的关系

  7.9弥勒会见记:弥勒信仰的来源

  开始读懂佛经:佛经是怎样产生的不生气的生活:理智面对批评

  包容的智慧:大和尚遇见真君子

  82我读3伟大的失败者

  WhySocietiesNeedDissent黑天鹅:意料之外的世界

  8TheShallows:网络让我们变得浅薄8.1BornDigital:数字原住民

  REMIX:商品经济与分享经济

  7.9伟大的失败者:伟大的失败者与冷酷的成功者

  7.6少做一点不会死:改变既不快乐又不健康的生活

  8.2无神论的灵性小书:体验灵性生活

  诗.语言.思:诗意的居住

  8.6寻求哲人石

  疯狂实验史:搞笑的实验

  8.1如何帮地球量体重:庄严的实验

  史上最美的十项科学实验

  利维坦与空气泵:实验的意义

  7.9寻求哲人石:炼金术是不是科学

  8.2周期表:一个碳原子两百年的游历

  8.3来自水的信息:神秘的“心念力”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大王书:中西方奇幻文学有何不同

  7.2黑暗物质三部曲:禁忌与冒险

  7.9地海传说:奇幻文学阐发朴素真理

  8.5哈利波特:少年成长的败笔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天使的忧伤

  8.7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蒂皮和朋友们

  8.7马利与我:世界头号捣蛋狗

  8.6猫啊,猫:文人爱猫

  8.4成为家中一员的麻雀小珠:麻雀也读书

  龙纹身的女孩:瑞典推理之“千禧三部曲”8.5镀金中国

  镀金中国:语言泡沫与自我膨胀

  7.6飘移中国:聪明的真话

  8.2中国怎么想:经济降温之后

  8.1中国不高兴:文艺腔误国

  5.3中国意识的危机:全盘西化的一元论

  8.6也同欢乐也同愁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从日记看历史人物

  8近代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打造现代中国

  陈寅恪与傅斯年:知识分子的风骨

  7.7也同欢乐也同愁:陈寅恪与台湾的渊源

  8四喜忧国:历史与未来

  7.9郭沫若家事:郭沫若的影子

  我和父亲季羡林:晚辈的责任

  7.2WhiteTiger杨宪益:白虎星照世

  8.8牟宜之诗:苦难的诗歌

  8.5读书随笔:英格兰百合之心

  8.3达尔文,他的女儿与演化论:要快乐须抑制本能

  从战争中走来

  苦难辉煌:再读红军史

  8.1从战争中走来:共和国名将风采

  9.1松山战役笔记:八年抗战的缩影

  8.7奇怪的战败:为国捐躯的史学大师

  8.2被遗忘的士兵:普通人的战争

  9士兵突击:中国特种兵诞生记

  8.9上帝之拳:海湾战争的绝密内情

  我读4就是不帮衬地产商

  香港风格:高密度生活

  8UneasyPartners:商人左右香港政治

  就是不帮衬地产商:不靠地产商在香港活一年

  推土机前种花:老社区抗拆记

  9.2为当下怀旧:文化保育的前世今生

  7.9屋不是家.混声合唱:徒留寂寞

  7.8天水围十二师奶:香港半边天

  8.3香港已成往事:香港不性感

  7.2金色笔记

  百年孤独:循环往复的咒语

  9.2裂缝:没有情节的小说

  7.2金色笔记:跨越时空击中你

  7.9特别的猫:猫的世界有什么

  8.4城市与狗:军校与男性气质

  8.6中国套盒:小说的形式问题

  8.4天堂在另一个街角:高更和他的传奇外婆

  7.8恶童三部曲:

  9.2西夏旅馆:台湾“外省人”的狂暴流亡心

  7.8荒人手记:用文字逆转时空

  8.1好色的哈姆莱特

  笑谈大先生:鲁迅是民族的大异端

  8.2安持人物琐忆:民国文人的大八卦

  8.3甘雨胡同六号:民国版宅男笔记

  7.7好色的哈姆莱特:一场小白的游戏

  7.9百家姓:小人物也有春天

  7.8裙拉裤甩:香港文化人的独特感受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谈命运与鬼魂

  8.1FreedomfromFear:昂山素季的勇气

  用物理学找到美丽新世界

  2050人类大迁徙:巨大而缓慢的地球转变

  地球的终结:小行星撞击事件

  8.4三体:诗意的科幻

  9.1用物理学找到美丽新世界:集体行动的共通原则

  连结:弱联系的强力量

  6个人的小世界:个体的自由意志

  虎妈战歌:高压式教育下的盲点

  7.2基因或教养:竞争意识下的人格

  7.7母性:从生物演化角度看母亲

  孔子的乐论

  宅兹中国:中国始于何时

  8.3中国人的精神:祖辈如何看待中国

  7.9万物:中国艺术的秘密

  8.7礼仪中的美术:汉砖与夏鼎

  9汉字书法之美:心事比技巧重要

  8.6傅山的世界:七剑师傅的应酬书法

  9孔子的乐论:音乐与儒家

  8.1秋籁居琴话:琴曲的骨架

  8.7侠隐:在武侠小说中消亡的北平

  8.1逝去的武林:拳法的最高境界

  8.4真爱的功课

  真爱的功课:什么才是真正的和平

  8.8你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一个日本医生发起的心灵运动

  8.6曼德拉的礼物:牢狱生涯让心胸更开阔

  8.1狱中书简:对他者的责任

  8.8致D情史:执子之手,共赴黄泉

  8.6森林日记:真正的谦卑

  地狱里的温柔:卡夫卡的惨淡童年

  7.74我读5爱书人的伦敦

  伦敦的崛起:知识分子打造的城市

  BookLovers’London:伦敦书店

  TheTraditionalShopsandRestaurantsofLondon:传统老店灵魂依旧

  风尚英伦:间谍小说与消费主义

  7.4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幽默式的自我贬低

  8.3TheMan’sBook:英国绅士风范

  DinnerIsServed:老派贵族餐桌礼仪

  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美德之战

  7.5AVisitor’sGuidetotheAncientOlympics:自掏腰包当裁判

  HowtoWatchtheOlympics:

  南京安魂曲

  长路:当文明成为灰烬

  8.9自由:不幸家庭之镜

  8.5狂野之夜:向大师致敬

  8.12666:诗意连贯的奥秘

  8.6大河尽头:南洋华人的浪游文学

  8巨流河:惆怅之书

  8.8南京安魂曲:节制的哀悼者的观察

  7.6战后责任论:回应历史幽魂

  8.2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韩战

  7.6寻找家园:漂泊者之眼

  9.2寻路中国: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

  9走出中世纪二集:君学岂是国学

  8.4寂寞者的观察:中国文人常是强权的同谋

  8.4一个时代的斯文

  容忍与自由:胡适读本

  9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

  识—胡适受欢迎是假象

  8.6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激进年代

  8.6舍我其谁:胡适—狐狸才,刺猬心

  8.4陈独秀的最后岁月:没钱买棺材的创党者

  陈独秀全传:十大罪名莫须有

  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

  8.2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国难当前,教育不死

  8.9大学校长林文庆:一生真伪有谁知

  7.9消逝的燕京:一流大学兴衰史

  7.6隐居在旅馆

  茶可道:听茶哭的声音

  7.5茶之书:日本茶道审美

  8.3茶道的开始:茶经:茶的文化滋味

  6.8生津解渴:中国茶叶的全球化

  绿色黄金—茶叶的故事:小茶叶,大帝国

  7人生必住的酒店:老酒店传奇

  隐居在旅馆:身心在此处静谧

  7.2旅馆达人:光鲜背后的旅馆内幕

  Hotel—AnAmericanHistory:酒店与民主

  隐私不保的年代

  我爱偷窥:过度分享成时尚

  6.9隐私不保的年代:侵犯隐私无所谓?

  7.5搜索引擎没告诉你的事:总是撞见你自己

  8.7你不是个玩意儿:被网络奴役的人

  7.1全民书写运动:人人都是信息生产者

  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

  7.35我读6我们时代的写作

  我们时代的写作:对话〈酒国〉〈生死疲劳〉迷乱现实逼出迷幻现实主义

  8.4莫言讲演新篇:用耳朵阅读莫言

  7.5透明的红萝卜:选莫言作品入课本

  7.5丰乳肥臀:集合母亲最好的美德

  8.3酒国:无能无奈的话语狂欢

  7.2生死疲劳:50年历史如何轮回

  8.3众声喧哗:在喧闹中无声呼吸

  7.2河岸:历史是无解之谜

  7.6我与地坛:写作是为了活着

  纯真博物馆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真实幻觉

  8.2纯真博物馆:纯真不再,记忆犹在

  8.1白色城堡:你不是你,我不是我

  7.7霍乱时期的爱情:爱情是一种病

  9心兽:人人都有心兽

  8然而:当孩子露水般消逝

  8.2在荒岛上遇见狄更斯:另一个自己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8.6基地:黄金时代已孕衰颓

  9.2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倾听底层:我们如何讲述苦难

  7.8底层立场:政府勿为失职开脱责任

  7.7黑暗的声音:用眼睛寻找光明

  8.4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

  8.5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

  8.4夏村社会

  7.7中国在梁庄:落寞乡村的生存镜像

  8.1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农民素质问题

  士人风骨

  在历史的风陵渡口:革命叙事缺陷

  士人风骨:“颂圣”折弯士人道统

  8.权力的毛细管作用

  8.群经通论:经学并非一方净土

  7.1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

  9.1维特根斯坦的侄子:无面具的求真者

  8.5趣味横生的时光:我20世纪人生

  8.4斯坦纳回忆录:审视后的生命

  8.自我分析纲要:知识分子不是超人

  7.3洗脑术:思想控制的荒唐史

  错不在我:知错就改?不!

  8.3怀旧制造厂:记忆、时间、变老

  7.3洗脑术:思想控制的荒唐史

  7.3中情局罪与罚:CIA60年秘史存灰

  7我这样一个间谍:世界因我而不同

  弯曲的脊梁:纳粹德国与民主德国时期的宣传活动

  8.4大脑操纵——行销不能说的秘密:

  TheTyrannyofChoice7.3沉默串谋者——日常生活中的缄默与纵容:沉默也犯罪

  7.5信任的力量:人权民主的基础

  植物看得见你

  时间的终点:世界末日论的通俗娱乐

  世界末日的九种可能:天灾人祸

  地球:从诞生到终结

  地球末日像火星

  谣言粉碎机:让谣言止于科学

  7.7身体密码:你所不知的生命科学

  植物看得见你:植物听不见你

  吃植物是不是杀生

  我读亲爱的生活

  快乐影子之舞:淡然现实主义

  8.3逃离:水波不兴,暗流涌动

  8好女人的爱情:真相迷失在谎言中

  8.3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

  8.5亲爱的生活:人生说不清为什么

  7.7狼厅:坐看都铎王朝云卷云舒

  7.7第七天:以离奇容纳离奇

  6.8炸裂志:男盗女娼发家史

  7.2日夜书:串味的暧昧

  7.4黄雀记:往事如囚笼

  7.3繁花:市井阶层乱花丛中生存法

  8.中国有多特殊

  病夫、黄祸与睡狮:“西方”视野的中国形象与近代中国国族论述想象

  7.4共同的底线:无底线社会无法容忍

  8.富态:腰围改变中国7.2自杀作为中国问题

  7.故国人民有所思

  在西方发现陈寅恪

  7.3梁思成与他的时代:神话的幻灭

  8.4文人的骨气和底气:傲骨不向强权弯

  8.2民国人物过眼录:管窥大人物

  7.8间谍王

  戴笠与中国特工

  7.6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

  7.5希特勒时代的孩子们

  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7.8日俄战争的时代:反战就是卖国贼

  7孤独前哨—太平洋战争

  缅北之战:中国驻印军绝地反攻

  7.1跟着美军上战场—零距离解码

  7.5狮之魂:美国内战中的中国战士

  当世界年轻的时候

  8希特勒时代的孩子们

  7.6记忆所系之处

  在欧洲——跨越二十世纪之旅

  8.2SwissWatching:InsidetheLand

  TheLastThousandDaysoftheBritishEmpire

  帝国:大英帝国是光明使者?

  GhostsofEmpire:Britain"sLegaciesintheModernWorld大英帝国的黑色遗产

  记忆所系之处

  法国:集体记忆制造品

  时尚的精髓: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优雅品位及奢侈生活

  7.5华盛顿的假牙:非典型的十八世纪指南

  7.1建筑变形记——从帕德嫩神庙到哭墙

  音乐使人自由

  古典音乐的不古典讲堂:门外汉也敢听古典音乐

  8.4音乐的极境:萨义德音乐随笔

  7.4外国音乐在外国:打造文化名城靠绵绵心意

  8音乐使人自由:日本愤青玩文艺反叛

  8.2凝望——我眼中的海飞兹:再完美也有错的时候

  黑白溢彩—荷洛维兹的艺术:没有非凡技巧的非凡大师

  8.西班牙琴弓:音乐能阻止暴力吗?

  87

篇二: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遏止野火

  ——浅谈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目

  录

  一、引言.............................................................................................4二、全球化——一种无限剥削之乌托邦

  .............................................4三、国家意识在贸易全球化中的衰微

  ................................................7(一)意识形态的渗透入侵

  ..................................................................(二)本国资源被占有掠夺

  ..................................................................四、中国的问题解决之道

  .................................................................10五、结语...........................................................................................11参考文献...........................................................................................13致谢

  ...................................................................................................14摘

  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新自由主义在中国逐步受到了广泛的追捧,我国的独立国家意识和文化也受到了相当的冲击。本文从全球化的本质及国家意识衰微两方面入手,就我国目前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笔者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全球化;国家意识;意识渗透;文化传承;

  遏止野火

  ——浅谈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

  一、引言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热词”,由此衍生出的“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更是频频出现于人们的视野。

  “······新自由主义正如野火一般在世界各地蔓延”,而这种蔓延在当下丝毫没有收敛之趋势,当今中国更是这一把“野火”下的重灾区。

  很多人,特别是一些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不仅对这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潜心制造的全球化理论不加甄别地认可和接受,而且还沉浸在一种可怕的乌托邦式的幻想之中,认为全球化之于中国百利而无一害。我并非想逆时代之大流来全盘否定全球化,但依然对国人缺乏必要的警觉和批判意识深表忧虑。

  为此,本文特以“遏止野火”为题:一是希望那些盲目推崇全球化的人能从重重迷雾中清醒过来,认清何为野火;二是希望那些从反思中寻得全球化真面目的人能够寻得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强大之路。遏止野火!而不是在这个波云诡谲的世界之中亦步亦趋。后文的第二、三部分将分别从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这两个全球化中的核心立场和理论来阐述全球化之于中国的本质和意义(围绕第一点展开);第四部分主要围绕中国如何在世界全球化的浪潮中谋求持续健康之发展谈一些拙见(围绕第二点展开);第五部分则用作对全文之总结

  二、全球化——一种无限剥削之乌托邦

  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最早是由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

  斯密提出,他认为市场具有“看不见”的手,能调控经济秩序,政府只需担当守夜人的角色,而无需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如此便能使得个人的私欲最终转化为社会的进步。很多世界级经济学家(有好几位都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对此深信不疑,并努力为理论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找寻证据,一个个复杂而华丽的数学模型,仿佛为世界描绘出一幅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社会安居乐业,歌舞升平之蓝图。

  当这所谓“先进”的理论踏入中国时,无数国人仿佛被西方国家的美好构想蒙蔽了双眼,纷纷不加甄别地对其大肆宣扬。上至政界要人、知识分子,下达平民百姓,几乎都对“全球化、自由市场”等词并不陌生,却大多也只是似懂非懂。我们不禁要问到,如此风靡的自由市场理论果真如西方国家所描绘的那样无懈可击吗?非也。至少之于中国而言,之于当今之中国而言,那种所谓的美好只是一种苍白的幻象。

  “自由市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事实上,自由市场只是一种无限剥削之乌托邦,它的风靡恰能暴露出那些鼓吹自由市场理论的西方国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言行不一的野心家。这正印证了河清先生在书中所说的“‘全球化’是一种有预谋,有组织的‘政治行为’”。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自由市场类似于一种“完全竞争市场”,它意味着所有供给者和消费者都可以自由进出市场,不存在任何门槛或壁垒;商品价格有由市场决定,所有市场参与者没有任何议价能力。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下,厂商没有任何利润,消费者获得最大的利益,5一切经济活动都处于“最优”的状态。我们先不论这样理想化的市场是否真的存在,就让我们先假设这一切都毫无疑问地在某个地方发生着。我们要关心的是,在高度推崇自由市场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看到的现实是什么?在所谓的全球化时代到来之时,世界各地是否同步进入了所谓的“完全竞争市场时代”呢?

  遗憾的是,即便是在美国这样经济高度发达也相对自由开放的国家,也很难看到这样的市场。更为讽刺的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大批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着手在全球各地设立自己的子公司,如同一个蛮横无理的强盗,每到一处,便肆意掠夺那里的资源,然后再插上自己高高飘扬的胜利旗帜,宣示着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就是垄断跨国公司的形成过程。自由市场理论试图建立的那个充满自由与活力的“完全竞争市场”,却成了西方国家企业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张、掠夺进而垄断的伪装衣、保护伞。这未免太不光彩,于是他们一方面在向那些做着全球化美梦的人诉说着动听的甜言蜜语,一方面再趁此机会满足他们难填之欲壑、膨胀之野心。不可谓不两面三刀、居心叵测!

  有趣的是,“自由竞争”和“垄断”在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中恰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极端。然而,如此伎俩竟鲜有人察觉,可见自由市场理论蔓延之广、渗透之深。如果国人还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有所觉醒的话,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的养分必会在无限剥削中慢慢流失,长此以往,最后必将沦为西方国家建立垄断王朝的温床。就现在国人对于全球化本质的认识而言,我以为,这绝非是一种危言耸听。

  三、国家意识在贸易全球化中的衰微

  自由贸易理论是西方国际贸易学中又一核心理论,最早是有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各国都应对进出口商品不加干涉和限制,使商品自由在市场上自由竞争。该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被广泛认同,西方经济学家们使用他们最为擅长的数学模型,定义了纷繁复杂的变量来证明和推崇这一理论,自由贸易一说一度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主线和目标。

  那么,自由国际贸易究竟为贸易各方或整个世界带来了什么?大卫·李嘉图曾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国际贸易会使参与贸易的各方均获益。”这种说法相当笼统和模糊,但却仿佛是一座令无数人顶礼膜拜的“空中圣殿”,即使是在后续的发展与创新中,人们所想到的理论架构仍难以冲破它的禁锢。再细想和挖掘我们所能看到的、体会到的现状和事实,身处全球化迷局中的我们着实需要清醒。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其他保护性的壁垒措施,政府逐渐放松管制的中国,正朝着“贸易自由化”“完善”自己,但这所谓的金科玉律真的适用中国吗?在遵循自由市场理论匆匆前行的全球化浪潮中,谁为中国算过一笔明晰的账?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经济最大的弊端在于生产过剩而需求不足。因此,在人口密集,地域广阔的第三世界国家打开市场,倾销产品就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迫切所需。为此,他们建立国际贸易组织(WTO)等,一方面促进本国产品的外销,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贸易的规则,使得本国在国际贸易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因此,获益者首先应该是发达国家。当然,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中也不能说一无所获,也可以获得相对高质量的产品和一些非核心技术等。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国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之过程,但那只是在脱离现实的理论中才会成立的事。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由于贸易的分工原因,贸易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资源愈发向发达国家集中,技术差距也逐渐拉大。而其对于我国的危害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一)意识形态的渗透入侵

  自由贸易在国内的备受推崇,使得一方面实体商品不断流入国内市场,另一方面精神文化产品也不可避免的在我国大行其道。从电影院的好莱坞大片、美国格莱美奖,再到日本动漫等等,资本主义的“先进”文化正在侵蚀着中国各个年龄层对本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西方国家往往会在这些文化产品中加入相当多的本国意识形态元素,国人往往不假思索地被感染,从而产生对其过度的崇拜之感。以好莱坞的经典科幻系列影片《钢铁侠》为例:电影中极度宣扬以美国为首的个人英雄主义,渗透美国“领先”于全球的经济和政治文明,引得一片艳羡向往之声。全球化作为自由贸易推行的帮凶,更是为西方轻而易举地对我国进行舆论渗透,传播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提供了便利条件。意识形态的入侵反映于经济领域,则是本国文化产业的萎靡不振和步履维艰。为何我国要设立外国电影的进口额度?为何要大力扶植国产电影产业?为何要特设国产电影月?这不仅仅是因为部分国产影片的水平不足、仍需努力,要知道很多高质量影片也同样无人问津。中国仿佛成了美国电影的“捞金池”,无论影片多烂,总是有人盲目捧场。相比于动辄十数亿甚至数十亿票房的美国电影,同期上映的《心迷宫》、《烈日灼心》等优秀国产影片却只有近千万票房,着实惨淡。意识形态的隐性渗透可见一斑。

  (二)本国资源被占有掠夺

  由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产业链相对底端的位置,因而不得不以较为高昂的价格换取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垄断产品,甚至不得不出售本国资源来进行补偿贸易。甚至包括我国的稀土、煤矿等重要战略资源,都被发达国家用工业品通过自由贸易的方式换走,这对我国无疑是巨大损失。

  以稀土为例,众所周知,稀土是关系到世界和平与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金属,凡是被称为高科技的兵器几乎无一没有稀土的身影。中国稀土资源占全球总量的36.4%,却承担着全球90%以上的稀土供应,且价格极度低廉。如此稀表11986-2010年稀土与黄金、铜、铁矿石价格变化对比图

  缺且具有国防战略性意义的材料,一公斤的价钱竟只比铜高一点?(见表1)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10年,直到2010年下半年,日益发展起来的中国才出台了更为严格的稀土出口配额制度,试图摆脱西方国家对资源的掠夺式贸易,保障本国的资源安全。资源是有限的,21世纪大国间既是科技和人才的博弈,更是对世界资源占有的博弈,在这里我国已经错失先机。

  四、中国的问题解决之道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弄清楚西方所推崇的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等理论支撑之后,我们就能更为明确全球化之于我们的真正意义。资本主义所描绘的美好蓝图背后其实是刀刀见血的隐形杀手,因此,中国必须要努力寻求问题解决之道,如此方能避免重蹈近代“任人宰割”的覆辙。

  在我看来,中国的问题解决之道在于国民意识的救赎——寻求适合自我的经济模式,坚守华夏民族的文化个性。

  首先,经济上,一方面我以为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之发展需要国民保持清醒的头脑,厘清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性、适用性和潜在危害性。西方经济学能成立,必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切忌邯郸学步,胡乱模仿。我国有自身独特的国情,社会主义经济和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具有高度特殊性,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其中思考和理出适合我国发展的独特的经济规律来指导我国的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面对西方世界对于全球化的大力鼓吹,我们更要理性看待。全球化是机会也是挑战,更有威胁。我们不能闭关自守,更不能没有防备的全面开放。我认为,我们需要利用全球化的新形势,吸取西方先进技术,提升国内产业水平;将自己的优势产业推向世界,劣势产业予以必要的保护;加强国民思想教育,抵御国外意识形态的冲击,做到不卑不亢,以柔克刚;抓住机遇,顺势而上,争取的国际1竞争中占得有利地位,这样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同时,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传承的根。河清先生所著的《全球化和国家意识的衰微》一书反复强调:西方国家所推行的全球化其本质上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根源的体现!他们急切地、蛮横地、极端地推行全球化,为的是在“推动全人类进步”的善意大旗的庇护下,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野心。然而,此类极端个人主义是与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格格不入的。集体主义和大局观属于华夏民族的文化个性,它标志着人与人之间紧密的联系,也是中国“大国风范”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的“根”。若舍本逐末、买椟还珠,那我们的文化个性何在?今后将如何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续之根本在于其文化,属于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的人必须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我们在文化上是决不能被奴役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璀璨辉煌的中国文化能给予我们在这个时代前进的最强的自信力,我们大可不必理会那些所谓的“大流”、“趋势”,而是应当在对于自己清醒的界定中恪守文化上的信仰,并将这种文化个性与文化自信转变为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

  五、结语

  我们总是把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和常态当做是正确的,何曾有人真正质疑过这些所谓的常态是否就是正确的?即便有人提出异议,也会被人当作异类和不识时务者加以剧烈的抨击,长此以往,如此排除异己和安于现状,我们的圈子只会越来越小。现如今,既已有有志之士11为我们拨开迷雾,我们理应从西方世界为我们编织的美梦中清醒过来,寻求真正适合我们的应对之策。如此,我们才能重获新生,得以进步和发展。

  12参考文献

  [1]卜建华,童静遥,张宗伟.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8(07):134-139.[2]曾宪灵.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众文化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对策[J].贵州社会科学,2016(09):84-88.[3]蒙云龙.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扩张的现代性路径及应对方略[J].北方论丛,2015(04):142-145.[4]孔晓红.我国国家文化安全发展的问题和对策[J].传媒国际评论,2015(00):315-322.[5]卜建华.文化软实力与巩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8(06):11-16.[6]王彦.互联网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7]揭晓.论国家意识形态的现代性转化[J].前沿,2011(04):49-51.[8]杨成乐.我国传统文化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怀化学院学报,2010,29(01):34-36.

  13致

  谢

  从去年年末到今年年中,这次课题实践对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有太多太多给予过我帮助的人,在此我想借此机会对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以及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们。在我的课题完成进度过程中,我的导师都给了我很多意见,给了我很大的关怀和鼓励。不论是何时有任何问题,我的导师都耐心地腾出时间为我解答。在后期论文成文后,我的导师又仔细地为我修改,指出我的不足。他严谨的治学精神为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借此机会,我谨向各位导师致以深深的谢意。

  其次,我要感谢前人对本文研究工作所提供的理论支持,真人秀作为学界广受关注的研究对象,前人的理论研究使得本文得以在其基础上顺利展开,他们的成果为本次研究的呈现提供了最直接的帮助。

  14

篇三: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析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胡耀冬

  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3期

  摘要:我国红色文化资源种类繁多,在中学德育教学活动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国独有的特殊的文化,是一种良好的教学资源,但是却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率低下,这引起我们思考,如何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红色文化资源,需要我们学校、教师和家庭做出各自的努力。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用

  一、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培育爱国主义情怀

  全球化大背景下,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起来,中国在发展中抓住了机遇,赢得了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以中国高速发展威慑到其国家地位为借口,对我国经济、政治方面进行打击报复,文化方面进行渗透,意图阻碍我国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红色文化主要的理论来源,纵观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一系列的改革与革命斗争中,无一不以失败告终。但是自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中国革命才有了正确的发展方向。红色文化资源饱含爱国主义,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入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培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

  (二)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四有”青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浪潮的推动下,世界成为了一个联系日益紧密的整体,西方国家以此为契机,借助诸如节日、电影电视等渠道向我国文化输出,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向我国传播他们的精神文化,旨在推行文化霸权主义,腐蚀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养成的关键阶段,对青少年群体影响尤为显著。学者河清在《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一书中提到:“通过影视,西方大众文化的、流行时尚,日益影响到今天的中国青少年一代,使他们成为所谓的‘新新人类’,与中国文化精神日趋隔膜。这种‘全球化’对年轻人文化性格的形成,其影响力不可低估。”[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红色文化资源避免了学生“忘本”,因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本质是通过对中国革命阶段形成的优良品质,良好作风的宣扬,从而达到思想品德养成的目的。这为国家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供了优质的榜样。

篇四: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

  

  专题12二战后的世界发展与演变(第35题)

  1.(2021·云南二模·35)“2020世界500强企业”排名榜单中,中国共有133家企业上榜,历史上第一次超过美国的121家,大幅超越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印度、巴西等国的企业也有不俗的表现。材料表明()

  A.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发达国家B.新兴经济体竞争力明显增强

  C.多样化发展改变了世界格局D.发展中国家主导国际新秩序

  【答案】B【解析】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中,一些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材料体现中、巴、印等新兴经济体迅速发展,故选B项;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排除A项;当今世界政治局面是“一超多强”,多样化发展冲击旧有的格局,排除C项;发展中国家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材料不能体现“主导”国际新秩序,排除D项。

  2.(2021·河南六市二模·35)苏联解体后,美国企图独霸世界;欧洲强调“欧洲中心论”;日本虽依附于美国,但多极化心态不言自明;独联体已趋稳定,抛弃原苏联“冷战”思维,强调世界有俄一席之地。这种状况()

  A.有利于世界大国缓和关系B.表明了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分化组合

  C.淡化了西方国家冷战思维D.维护了当今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

  【答案】B【解析】冷战结束后,美国、欧洲、日本、俄罗斯等大国或集团努力实现各自的新秩序及世界战略,这是基于各国实力的变化,故选B项;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与“欧洲中心论”、日本多极化心态、世界有俄一席之地等战略相冲突,不利于世界大国缓和关系,排除A项;“苏联解体后,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体现冷战思维(冷战结束后,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的保守势力妄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的一种意识与观念),排除C项;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不是一种成熟的国际关系格局,排除D项。

  3.(2021·安徽马鞍山二模·34)下表1950—1989年美国政府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单位:%)

  年份

  19501960197019801983联邦政府

  15.619.221.023.526.4州政府

  5.36.28.59.810.0地方政府

  3.74.44.03.14.5合计

  24.629.833.536.440.1989由此可知()

  24.47.77.139.1A.经济发展持续增长B.福利制度日渐完备

  C.干预模式不断僵化D.政府规模职能扩大

  【答案】D【解析】由表格可以看出,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1950—1983年间都是逐步上升的,1988年比1983年略有下降,但也远高于1983年之前的比例,财政开支逐步扩大说明政府机构增多且管理的职权也会有增加,故选D项;题干体现的是各级政府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是持续增加的,而且结合所学可知,1973年开始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出于经济危机和滞胀阶段,经济发展是几乎陷于停滞的,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各级政府开支的逐步增加没法证明是用于福利制度,排除B项;题干中的财政开支增加只能说明政府规模和职权范围扩大,没法说明政府对经济的政策是否发生变化,排除C项。

  4.(2021·黑龙江大庆二模·35)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其影响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终结而消失,而是留下冷战后的世界以及21世纪的宝贵遗产:“欧洲在衰落中走向复兴;亚太地区翻天覆地;民族国家使世界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的作用应当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这一论述意在说明雅尔塔体系()

  A.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B.应随着两极格局瓦解而否定

  C.孕育了一个多极化的世界D.造成了联合国作用难以发挥

  【答案】C【解析】据材料“欧洲在衰落中走向复兴;亚太地区翻天覆地;民族国家使世界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可知其体现出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并未体现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排除A项;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发展,这是雅尔塔体系留下的宝贵遗产,排除B项;在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下,联合国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排除D项。

  5.(2021·山西太原二模·35)19世纪以来,专业史家倾向于将世界历史划分为不同国家来考察。近年来,更多史家改采以跨区域、大陆、半球、大洋和全球为单位的历史研究法,这被看作是当前史学的全球转向。这一变化()

  A.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合作趋势加强B.反映了全球化下国家意识的衰微

  C.体现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D.基于世界文明交往和互动的深入

  【答案】D【解析】近年来,史学的全球转向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是基于世界文明交往和互动的深入而产

  生的,故选D项;材料强调历史研究与考察方法的变化,并未体现历史研究的合作,排除A项;当前史学的全球转向,与国家意识的衰微不存在必然因果联系,排除B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当今努力的方向,排除C项。

  6.(2021·宁夏银川二模·35)1992年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参加了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全球《21世纪议程》《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这表明()

  A.人类试图探寻新的发展模式B.区域集团化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C.可持续发展在全球顺利实行D.国际合作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

  【答案】A【解析】据材料“通过了全球《21世纪议程》《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可知面对全球问题,人类试图通过制定相关规则来解决出现的问题,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全球性问题,并不是区域集团化,排除B项;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并不顺利,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全球治理问题,并不是经济一体化,排除D项。

  7.(2021·天一大联考“皖豫名校联盟体”高三第三次考试·35)表2会议时间

  1961年9月

  1964年10月

  1973年9月

  与会国数量

  25个

  42个

  75个

  会议通过的文件

  《关于战争的危险和呼吁和平的声明》

  《和平和国际合作纲领》

  《经济合作行动纲领》

  表2为一国际组织成立后召开的第一、二、四次国际会议情况。该国际组织的发展()

  A.使联合国内力量结构逐渐发生变化B.导致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C.从经济合作为主转向经济政治合作D.推动美苏关系不断走向缓和

  【答案】A【解析】据材料“一国际组织成立后召开的第一、二、四次国际会议”和第一次会议时间“1961年9月”可知该国际组织是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形成,并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故选A项;20世纪60年代欧共体的成立、日本的崛起,导致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排除B项;据表格信息“《关于战争的危险和呼吁和平的声明》;《和平和国际合作纲领》;《经济合作行动纲领》”可知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从政治领域转移到了经济领域,排除C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仍处于美苏冷战期间,排除D项。

  8.(2021·江西南昌二模·34)二战后,德国经济学家托马斯文·哈尔茨总结到:“没有这类规模经济生产的价格相对低廉的公共商品,私人企业和整个经济的生产成本会大大增加价格上涨将难以控制。”这

  反映了()

  A.自由经济原则得到了加强B.社会分配的不合理现象扩大

  C.国家干预有利于国计民生D.工业化改变了传统社会结构

  【答案】C【解析】公共商品一般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其在二战后的发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而材料表明如果没有它们“价格上涨将难以控制”,说明国家干预有利于国计民生,故选C项;自由经济原则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并不提倡公共商品对私人商品的竞争,因此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自由经济原则受限而非得到加强,排除A项;社会分配是指对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所进行的分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D选项强调的应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9.(2021·陕西宝鸡二模·35)有学者认为:“三次科技革命促成了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生产力水平的飞跃,在国际贸易亟待增长的过程中,布雷顿森林体系适时出现……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兴起,国际贸易规模和水平将再一次扩大,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将加速形成”。学者旨在说明()

  A.生产力发展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更新B.布雷顿森林体系满足了贸易发展需要

  C.货币体系更新将与全球化同步到来D.布雷顿森林体系即将被新体系所取代

  【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三次科技革命催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出现,第四次科技革命兴起会使“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将加速形成”,体现了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更新,故选A项;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瓦解,排除B项;材料体现生产力推动货币体系更新,但不能反映跟全球化“同步”,排除C项;该学者目的在说明货币体系更新的原因,不在于叙述货币体系更新的现象,排除D项。

  10.(2021·吉林长春三模·35)表1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经济成就。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项目

  工业利润总额

  19701961—1965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1966—19707.7%A.经济改革取得一定成效B.突破了斯大林体制束缚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D.在短时期内实现工业化

  【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图表中的数据可发现,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工业利润总额、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都呈560亿

  6.1%时间

  1965数量(单位:卢布)

  225亿

  现增长的趋势,说明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故选A项;根据所学,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的数据,可发现增长幅度并不大,“显著提高”不准确,排除C项;根据所学,在短时期内实现工业化是斯大林统治时期,排除D项。

  11.(2021·内蒙古乌兰察布一模·35)冷战期间,美苏双方相互忍受透明度——通过相互高空侦查(卫星侦查机制),使得对方了解自己的部分军事实力,从而不敢轻举妄动。这表明冷战期间美苏两国()

  A.全面了解对方的军事实力B.双方力量形成了平衡

  C.相互威胁以维持战略平衡D.均努力发展民生产业

  【答案】C【解析】据材料“相互高空侦查……了解……军事实力,从而不敢轻举妄动”可知美苏双方了解对方带来的威胁而相互忍受,以维持战略平衡,故选C项;据材料“使得对方了解自己的部分军事实力”可知没有全面了解,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美苏双方的力量对比,且美苏双方冷战期间互有攻守,排除B项;卫星侦查体现了双方对科技的利用,没有涉及直接关系人民生活利益的相关产业,排除D项。

  12.(2021·吉林白山高三4月联考·35)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除了加强区域合作外,还经常一起召开会议呼吁解决国际争端,反对霸权主义。20世纪末,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构建新的国际秩序,联合起来反对强权政治。这些现象()

  A.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很大B.体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C.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D.反映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答案】D【解析】据材料“反对霸权主义”“力于构建新的国际秩序,联合起来反对强权政治”`可知,从战后开始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国家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强,反映了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故选D项;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非属于意识形态分歧,排除A项;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带来的影响,排除B项;根据所学,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在20世纪80年代,与题干中“二战后”时间不符,排除C项。

  13.(2021·安徽安庆示范高中高三4月高考模拟·35)根据1992年通过的《欧洲联盟条约》,欧洲中央银行负责管理主导利率、货币储备和发行,以及制定欧洲货币政策,并建立统一的欧盟法律体制,在某些领域,欧盟可直接制定法律,其条款对成员国本身及其国民有直接效力。材料表明,加入欧盟的成员国()

  A.致力于实现经济一体化的探索B.开启了统一使用欧元的时代

  C.让渡了部分国家政治经济主权D.全面增加了自身的经济实力

  【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欧盟在政治、经济的某些领域可以制定对成员国有直接效力的条款,表明加入欧盟的成员国让渡了部分国家政治经济主权,故选C项;材料中不仅反映了欧盟可以统一制定经济政策,还可以制定对成员国直接有效的法律体制,选项表述不全面,排除A项;根据所学,欧洲开始使用欧元是在1999年,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各成员国加入欧盟后的经济发展状况,且选项表述绝对化,应是有利于增强欧盟整体实力,排除D项。

  14.(2021·黑龙江大庆一模·35)本世纪初在西方国家,无论是英国、美国还是法国,民粹主义的勃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普通大众觉得自己并没有在过去十几年的全球化大潮中获益,他们认为这样的体制只会让一小批精英受益。这说明()

  A.精英阶层推动了全球化进程B.封闭经济体更加符合潮流

  C.西方国家出现了深层次危机D.东方国家深度融入全球化

  【答案】C【解析】据材料“普通大众觉得自己并没有在过去十几年的全球化大潮中获益,他们认为这样的体制只会让一小批精英受益”可知西方国家普通大众与精英阶层矛盾激化,政治危机凸显,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民众对全球化的认识,没有涉及全球化的原因,排除A项;据所学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开放经济符合历史潮流,排除B项;据材料“本世纪初在西方国家,无论是英国、美国还是法国”可知材料是西方国家对全球化的看法,没有涉及东方国家,排除D项。

  15.(2021·安徽黄山二模·35)图6漫画出自求是网,该漫画反映出的主旨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B.南北对话缓和世界局势

  C.世界经济秩序亟待改革D.逆全球化发展成为趋势

  【答案】C【解析】据漫画信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争夺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话语权”可知世界经济秩序亟待改革,故选C项;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1年8月15日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结束,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

  主旨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争夺话语权,没有体现世界局势的缓和,排除B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是主流趋势,排除D项。

  16.(2021·湘豫名校联盟高三4月联考·35)有观察人士指出,包括东盟经济共同体在内的诸多区域性经济组织在建设过程中往往遵循了先易后难的原则,越到后期分歧越多。这反映出当前()

  A.区域贸易保护主义盛行B.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挑战

  C.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D.东盟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

  【答案】B【解析】据材料“诸多区域性经济组织……越到后期分歧越多”可知区域集团化面临挑战,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区域集团化进程中分歧加大,排除A项;据材料“越到后期分歧越多”可知经济多极化遇到挑战而非加强,排除C项;据材料“东盟经济共同体……越到后期分歧越多”可知东盟一体化进程遭遇阻力,排除D项。

  17.(2021·安徽蚌埠三模·35)图6是1978-1992年中国与美国、巴西和印度等国人均GDP增速对比图。对这一时期经济增速解读正确的是()

  图6A.欧美国家整体趋向衰落B.亚洲经济地位迅速提升

  C.发展中国家引领世界经济D.全球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答案】B【解析】据上表,可知1978—1992年中国、印度等发亚洲国家人均GDP增速较高,说明亚洲经济发展迅猛,故选B项;材料只能说明英美增速减缓,但整体仍然领先,排除A项;当今世界仍然是发达国家引领世界,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人均GDP增长率,并不是全球经济联系,排除D项。

  18.(2021·新疆乌鲁木齐二模·34)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尽管西德对东德实行强硬的不承认政策,西德始终视与东德之间的“德国内部贸易”为国内贸易,不对来自东德的货品征收关税。在其存在的40多年

  中,占西德外贸总额的平均比重不足2%,占东德外贸总额的平均比重则在10%左右。“德国内部贸易”的实施()

  A.消除了东德与西德的对立B.使西德摆脱了美国控制

  C.有助于实现德国和平统一D.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答案】C【解析】据材料“尽管西德对东德实行强硬的不承认政策,西德始终视与东德之间的‘德国内部贸易’为国内贸易,不对来自东德的货品征收关税”,可知西德贸易政策加强了两德的经济联系,有利于实现统一,故选C项;材料提到西德对东德仍持强硬的不承认政策,说明两德的对立并没有消除,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德国内部贸易,无法说明西德摆脱美国控制,排除B项;西德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东德直到1989年两德统一后才融进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排除D项。

  19.(2021·江西抚州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35)1975年前后,美国出现了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与物价持续上涨同时发生的情况。发生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A.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B.美国无法保持和苏联竞争的势头

  C.阿拉伯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斗争D.欧洲的联合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答案】C【解析】由材料“严重通货膨胀与物价持续上涨同时发生”可知美国出现了经济滞涨的现象,其重要原因在于阿拉伯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斗争,出现中东石油危机,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美国经济发展情况,并未提及区域集团化,排除A项;经济滞涨与美苏争霸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欧洲联合于5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于60年代,排除D项。

  20.(2021·河南安阳二模·35)1958年,美国同波兰签订协议,美国向波兰出口小麦、棉花等农产品,提供2500万美元的贷款,交换条件是波兰必须向美国购买价值100万美元的图书、影片、唱片及版权。这表明,美国()

  A.扩展了马歇尔计划范围B.企图分化社会主义阵营

  C.开始了与苏联争夺波兰D.加强了意识形态的渗透

  【答案】D【解析】据材料“交换条件是波兰必须向美国购买价值100万美元的图书、影片、唱片及版权”,可知美国同波兰贸易的条件是波兰进口带有美国价值观的文化产品,故选D项;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对象是西欧,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分化,排除B项;美国通过协议确实在争夺波兰,但无法体现开始,排除C项。

  21.(2021·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35)有学者指出,随着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在政

  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原有的国际秩序以国家为中心,现在包括专业团体、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个人等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表明()

  A.世界各国根本利益的趋同B.全球经济重心已经发生转移

  C.全球治理主体日趋多元化D.世界政治格局不断趋于稳定

  【答案】C【解析】据材料“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体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知,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全球治理的主体日趋多元化,故选C项;据所学“根本利益的趋同”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新兴国家在国际中的作用加强,无法推出全球经济重心已经转移,排除B项;据所学世界政治格局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的,不能称为“稳定”,排除D项。

  22.(2021·江西鹰潭一模·35)20世纪80年代,日本青年生活中美国的摇滚舞、英国的甲壳虫音乐、日本的卡式录音机成为时尚生活的标配。这说明()

  A.新技术革命开始兴起B.世界多极化势不可挡

  C.经济全球化成效显现D.国际文化交流更便捷

  【答案】C【解析】据材料“日本青年生活中美国的摇滚舞、英国的甲壳虫音乐、日本的卡式录音机成为时尚生活的标配”,日本青年生活中充满了美国、英国音乐元素,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故选C项;新技术革命二战后就兴起,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国际政治多极化,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日本青年的生活,体现不出文化交流,排除D项。

  23.(2021·安徽黄山二模·34)图5为苏联历次五年计划时期生铁产量年平均增长率(资料来源《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此表主要说明苏联

  ()

  A.经济增长模式渐显疲态B.经济改革加速解体进程

  C.五年计划得以顺利推进D.经济结构失调逐渐加剧

  【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苏联历次五年计划时期,尤其是五十年代后生铁产量年平均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可知苏联经济增长模式渐显疲态,故选A项;戈尔巴乔夫改革加速苏联解体进程,排除B项;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得以顺利推进,五十年代以后,苏联模式积重难返,排除C项;仅生铁产量年平均增长率无从得知经济结构中各行业的对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4.(2021·河南平顶山、许昌、济源二模·35)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达到美国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而农业总产值则达到了85%,尤其是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53%,成为当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改革()

  A.完成斯大林模式的突破B.扭转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传统

  C.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D.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答案】C【解析】据材料“1975年,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当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结合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故选C项;依所学,苏联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框架,排除A项;依所学,勃列日涅夫时期,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排除B项;依所学,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D项。

  25.(2021·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二模·35)2012年,美国国会发布报告称,“华为设备可能被用于监听美国人”,对此华为坚决否认这项无理指控。近年美国又以“网络安全”为由,禁止华为参与该国的5G网络建设,这让华为在下一代5G通信上错失美国市场。这反映了()

  A.美国仍存在

  “冷战思维

  ”B.中美高科技领域竞争激烈

  C.中国崛起威胁美国安全D.中美贸易关系的全面恶化

  【答案】A【解析】据材料主旨可知美国故意打压中国华为,其目的在于对中国的遏制与挤压,这是一种“冷战思维”,故选A项;据所学高科技领域美国占有绝对优势,排除B项;据所学中国和平崛起不会威胁任何国家的安全,排除C项;材料仅是美国对华为的打压,不能说明中美贸易关系的全面恶化,排除D项。

  26.(2021·安徽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高三4月联考·35)历史上美欧曾大力推动WTO仲裁机制的建立,但近年来,美国因在某些议题领域败诉的概率逐步上升且高于发展中国家,由此不满WTO并阻挠其上诉机构改革,指摘WTO相关条款中有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特殊条款。这说明()

  A.WTO更加重视发展中国家利益B.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C.美欧反对WTO的仲裁机制D.全球治理体系需要改革

  【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WTO仲裁机构规则主要是由美欧发达国家制定,但在其逐渐丧失优势地位之时,规则无法继续维护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特殊地位,便极力阻挠机构运行和改革,体现大国霸权色彩,说明以WTO为代表的全球治理体系需要改革,以保证各国平等发展,故选D项;WTO更加重视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只是美国不满WTO并阻挠其机构改革的理由,排除A项;据材料“由此不满WTO并阻挠其上诉机构改革”,可知美国在现行规则体系内不断受挫,并试图阻挠仲裁机构改革,体现的是逆全球化,无法说明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排除B项;材料中仅反映了美国反对WTO的仲裁机制,排除C项。

  27.(2021·云南昆明“三诊一模”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35)1979年,美苏两国领导人签署《美苏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1988年,双方又签署《中程核军备条约》,规定美苏应销毁武器库中的全部中程导弹和中近程导弹,并停止发展此类武器。这些条约的签署()

  A.表明美苏意在建立国际新秩序B.推动了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C.一定程度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D.使美苏军事力量趋于平衡

  【答案】C【解析】据材料“规定美苏应销毁武器库中的全部中程导弹和中近程导弹,并停止发展此类武器”可知,这些条约限制了进攻性武器的发展,有利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故选C项;据所学美苏一直主导国际旧秩序,不会去建立国际新秩序,排除A项;据所学雅尔塔体系的瓦解标志是苏联的解体,排除B项;据所学这些条约削减的只是部分武器,不能使美苏军事力量趋于平衡,排除D项。

  28.(2021·河南郑州二模·35)1969年,波兰特出任联邦德国总理后,修改敌视民主德国的“哈尔斯坦主义”,继而推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国家外交关系的“新东方政策”。这一政策的调整()

  A.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初步瓦解B.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C.有利联邦德国国际地位提高D.有助于推动两德统一的实现

  【答案】C【解析】据材料“修改敌视民主德国的‘哈尔斯坦主义’,继而推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国家外交关系的‘新东方政策’”可知联邦德国试图改善与民主德国、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这有利于减少美国对联邦德国的干预、影响,获得社会主义国家认同,从而提高国际地位,故选C项;联邦德国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体现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削弱,“瓦解”一词夸大,排除A项;改善与苏联的关系与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无关,排除B项;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与两德统一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29.(2021·河南中原名校高三下学期质量考评·35)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报告指出,跨国公司全球50强的跨国化程度从1998年的37%增加到1999年的39%,跨国公司全球25强的跨国化程度从26%增加到32%。有些公司,如瑞士ABB电气公司的跨国化程度为89.1%,雀巢为94.2%。这说明跨国公司的发展()

  A.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B.拉大了国家间的贫富差距

  C.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D.加快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

  【答案】A【解析】据材料“跨国公司全球50强的跨国化程度从1998年的37%增加到1999年的39%,跨国公司全球25强的跨国化程度从26%增加到32%”,可知跨国公司推动跨国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故选A项;材料并没有提到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问题,排除B项;当今国际经济新秩序正在形成过程中,并没有建立,排除C项;跨国公司与区域经济集团化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30.(2021·安徽安庆二模·35)1973年13个讲英语的前英国殖民地组成的单一文明的加勒比共同体,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合作,特别是在某些小团体之间有更密切的合作。然而,建立更广泛的组织以便在加勒比区域英语与西班牙语的断层线上架设桥梁的努力不断失败。由此可见()

  A.文化认同影响区域合作B.语言隔阂阻碍经济合作

  C.殖民体系瓦解尚待时日D.区域合作不宜规模过大

  【答案】A【解析】由题干可知,讲英语的前英国殖民地组成的加勒比共同体合作顺利且密切,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都受英国文化影响,文化认同度高,而“英语与西班牙语的断层线上架设桥梁的努力不断失败”,说明阻碍合作的是英语区和西班牙区的文化认同存在差异,表明文化认同影响区域合作,故选A项;语言隔阂只是表面现象,阻碍经济合作的是西班牙和英国文化归属不同,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国家合作困难,与殖民体系是否瓦解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区域合作的成功与否与规模大小没有必然关系,主要由共同利益决定,排除D项。

  31.(2021·山西太原一模·35)20国集团,由原八国集团以及其余十二个重要经济体组成。旨在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2009年取代G8成为全球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这表明()

  A.发达国家丧失经济主导地位B.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增强

  C.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国家间经济合作成效显著

  【答案】B【解析】据材料“旨在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可知G8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讨论和研究,说明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增强,故选B项;据所学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排除A项;据所学到目前为主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并未建立,排除C项;材料强调G8的宗旨,没有涉及G8产生的效果,排除D项。

  32.(2021·安徽池州一模·35)1943年,美英分别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计划。1944年,双方达成基本反映美国怀特计划的“关于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的专家共同声明”。因此,二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

  A.是美英妥协的产物B.英国主动放弃英镑的地位

  C.由美英两国所主导D.美英分享国际金融领导权

  【答案】A【解析】据材料“1943年,美英分别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可知二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美英妥协的产物,故选A项;据所学英国不可能主动放弃英镑的地位,且材料也没有涉及英镑,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核心,美国处于主导地位,排除C项;据材料“双方达成基本反映美国怀特计划的‘关于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的专家共同声明’”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而非美英分享,排除D项。

  33.(2021·四川成都二模·35)1971年4月2日,在利比亚、阿尔及利亚、伊拉克、沙特等产油国的强大压力下,跨国石油公司被迫做出让步,双方达成协定,其主要内容是:每桶石油标价从2.55美元增加到3.45美元,此后每年标价增加5美分;外加每桶油价每年上调2.5%以弥补通胀和美元贬值带来的损失;税率提高到不低于55%。此协定的实施()

  A.动摇了美元的主导货币地位B.导致西方国家陷入滞胀危机

  C.使产油国掌握了石油资源主导权D.有利于新型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

  【答案】D【解析】据材料“双方达成协定……标价增加……弥补通胀和美元贬值带来的损失”可知该协定建立起一个相对公平、稳定的石油供给和市场体系,故选D项;美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美元在全球地位却并没有动摇,排除A项;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之间的供需不平衡导致西方国家陷入滞胀危机,排除B项;产油国一直掌握石油资源主导权,排除C项。

  34.(2021·四川凉山州二模·35)下面为部分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一览表。

  时间

  举办地

  参加国家或地区及数量

  未参加国家或地区及数量

  中国、中国台湾及28个非洲国家

  美国、中国等66个国家和地区

  苏联、民主德国等19个国家

  朝鲜等国家

  1976年

  蒙特利尔

  美国、苏联等92个

  1980年

  1984年

  1988年

  莫斯科

  洛杉矶

  汉城

  民主德国、波兰等81个

  罗马尼亚、中国等140个

  苏联、美国、中国等159个

  1992年

  巴塞罗那

  美国、独联体等169个

  根据以上表格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无

  A.美国体育优势长期领先世界B.奥运会推动世界各国矛盾得以解决

  C.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分歧消失D.冷战时期政治对体育的干涉十分明显

  【答案】D【解析】据表格信息“1980年莫斯科举办……美国未参加;1984年洛杉矶举办……苏联、民主德国等19个国家未参加;1988年汉城举办……朝鲜未参加”可知冷战时期各国的政治立场影响奥运会的参加与否,故选D项;表格中没有奖牌数量的对比,无从得知美国体育优势,排除A项;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参与奥运会,夸大奥运会影响,排除B项;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分歧始终存在,排除C项。

  35.(2021·江西九校高三3月联考·34)漫画是最鲜活的历史,观察下列一组时政漫画,导致漫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945年:“兄弟!”1955年:“我亲爱的表兄弟!”1965年:“啊哈,是的—我们在外国有个很远的亲戚!”

  A.法德矛盾尖锐B.美苏冷战的加剧

  C.北约的成立D.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答案】B【解析】据材料“兄弟……表兄弟……很远的亲戚”以及中间的阻挡物可得出人民的感情因被隔断逐渐疏远、疏离。从时间、帽子的标志以及服装推出是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根据所学是二战后美苏冷战对德分区占领、设柏林墙,导致德国分裂,两德人民的感情被隔断,民众逐渐疏离,故选B项;法德矛盾尖锐是在1945年前,排除A项;北约是1955年成立,排除C项;雅尔塔体系的瓦解是在1991年,排除D项。

  36.(2021·江西九校高三3月联考·35)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先后退出一些多边条约和国际组织,在国际舞台上“退出主义”色彩突出,意欲卸下“责任包袱”,秉持“美国优先”理念在全世界攫取利益却不平等地进行回馈。特朗普这一做法最能说明美国()

  A.重建全球治理新秩序B.塑造超级大国形象

  C.奉行贸易保护主义D.坚持推行单边主义

  【答案】D【解析】据材料“特朗普先后退出一些多边条约和国际组织,意欲卸下‘责任包袱’,秉持‘美国优先’理念在全世界攫取利益却不平等地进行回馈”可知,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美国逆全球化而行,仍然奉行单边主义,故选D项;特朗普不断退出国际性组织,不考虑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愿望,逆全球化而行,并不是重建国际新秩序,排除A项;美国已经是超级大国,而且退出国际性

  组织不利于大国形象的维护,排除B项;材料中未具体涉及到贸易政策,排除C项。

  37.(2021·内蒙古赤峰高三3月模拟考试·35)2020年9月27日,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在纳卡地区爆发军事冲突,双方激烈交火并已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历史上,阿亚两国就纳卡归属素有争议,并因此爆发战争。这体现出()

  A.霸权主义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B.国际恐怖主义威胁仍然存在

  C.多极化趋势下的世界仍动荡不安D.宗教问题成为当今世界头号问题

  【答案】C【解析】据材料“阿亚两国就纳卡归属素有争议,并因此爆发战争”,可知当今世界仍然存在领土争端而引发的战争,故选C项;材料指的是领土争端,并不是霸权主义,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恐怖主义,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两国存在领土争端,没有涉及宗教问题,排除D项。

  38.(2021·河南洛阳二模·35)据统计,美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比例从1958年的47.7%.上升到1992年的61.4%,而制造业的相应比例从25%下降到15.2%。美国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同样呈下降趋势,从1950年的30%降至2002年15%以下。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A.就业问题在美国社会十分严重B.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C.经济全球化加速美国工业衰落D.高新技术产业已成美国主导

  【答案】B【解析】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制造业下降,结合科技革命的时代背景可知,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故选B项;美国服务业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提升,并没有反映出严重的就业问题,排除A项;美国工业就业人数下降,所占产值比重下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后果,并非工业衰落的体现,排除C项;材料“美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比例从1958年的47.7%.上升到1992年的61.4%,而制造业的相应比例从25%下降到15.2%。”只比较了美国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例,以及制造业产值比重降低的趋势,没有说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39.(2021·安徽安庆二模·34)丘吉尔认识到战后能与苏联抗衡的唯有美国,而不是一个改组了的衰弱的欧洲。所以,他直截了当地告诉美国总统特使说:“我是总统的忠实副手”。他甚至还曾提议战后美英公民不受国籍限制,可以自由交往,公民证可以通用。其最终目的在于()

  A.构建英美特殊关系B.推动英美的一体化进程

  C.拉拢美国对付苏联D.借助美国维持大国地位

  【答案】D【解析】由题干可知,英国丘吉尔说自己是美国总统的副手,并提议美英公民自由交往等,表明丘吉尔

  试图与美国建立特殊关系来挽救英国在二战后迅速衰落的国际地位,即借助美国维持大国地位,故选D项;构建英美特殊关系只是英国借以维持大国地位的手段,并非英国的最终目的,排除A项;一体化强调两国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合作与联合,材料中并未反映两国的合作,排除B项;结合所学,战后苏联成为美国称霸的唯一障碍,且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对立,无需英国拉拢,美国也会对付苏联,且这并非英国最终目的,排除C项。

  40.(2021·四川南充二模·35)苏联最后一任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90周岁生日之际,俄罗斯总统普京称其为杰出的当代政治家,美国总统拜登则感谢戈尔巴乔夫“对自由的忠诚”,称“世界已经变得更安全”。戈尔巴乔夫的政策导致()

  A.以美为首的盟国向心力加强B.美俄共同主宰了世界局势

  C.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D.世界变得更加自由和安全

  【答案】C【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促进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故选C项;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是对美国霸权主义的冲击,排除A项;世界走向多极化,美俄不会再主宰世界局势,排除B项;苏联解体后,大量掩盖在美苏矛盾下的冲突暴露出来,世界仍然动荡不安,排除D项。

  41.(2021·四川乐山二模·35)1960年,美国政府警告日本政府在进口苏联廉价石油时不能损害美国石油公司的利益,并要求限制缔结对苏出口油轮的新约。日本政府得知丹麦、荷兰、挪威等国均消极对待美国政府的提议后,决定抵制美国政府的要求。此事反映出()

  A.美国失去了对北约的控制B.“冷战

  ”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C.日本摆脱了对美国的依赖D.国家利益与集团安全的矛盾

  【答案】D【解析】据“日本政府得知丹麦、荷兰、挪威等国均消极对待美国政府的提议后,决定抵制美国政府的要求”可看出,日本在应对美国提出的要求时,首先考虑本国利益,而非对美国唯命是从,故选D项;日本不是北约成员国,日本拒绝美国的要求未能体现美国失去了对北约的控制,排除A项;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据“1960年”可知,冷战仍为美苏两大阵营对峙格局,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日本在进口苏联廉价石油这一问题上拒绝与美国的联合抵制,未能体现其完全摆脱依赖,排除C项。

  42.(2021·河南新乡二模·35)1960年1月4日,在英国的倡议下,英国、瑞典、挪威、瑞士、奥地利、丹麦和葡萄牙等七国签订《建立欧洲自由贸易公约》,同年5月3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正式成立。其宗旨是逐步取消成员国之间工业品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内部自由贸易。由此推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立的动机是()

  A.抗衡欧洲经济共同体B.冲破

  “马歇尔计划

  ”

  C.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D.顺应

  “冷战

  ”的局势

  【答案】A【解析】据材料“其宗旨是逐步取消成员国之间工业品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内部自由贸易”并结合所学可知,其初衷是为了对抗当时已经存在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因为英国并没有参加欧共体,故选A项;材料针对的欧共体,而不是“马歇尔计划”,排除B项;当时欧洲内部的经济竞争,不能起到冲击美苏两极格局的作用,更不利于欧洲经济一体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欧洲内部的竞争,不是顺应“冷战”的局势,排除D项。

  43.(2021·江西赣州高三3月摸底·35)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是指()

  A.世界局势更加紧张,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B.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的霸权遭到挑战

  C.美国社会撕裂,国内矛盾更加尖锐复杂

  D.冷战引发军备竞赛,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答案】B【解析】据材料“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和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并没有形成美国单极世界,故选B项;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是缓和与紧张并存,以缓和为主,排除A项;材料是在说冷战结束的影响,没有涉及到美国社会问题,排除C项;80年代美国经济不断复苏,9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克林顿“经济奇迹”,排除D项。

  44.(2021·百万联考全国Ⅰ卷高三3月大联考·35)据统计,1956年,发展中国家GDP只占世界GDP的21%,到2012年,发展中国家的GDP已占世界GDP的近50%;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9%,发达国家为2.8%,发展中国家则高达7%.由此可见()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增强B.国际贸易壁垒已逐步消失

  C.经济全球化面临巨大阻力D.发展中国家引领世界经济

  【答案】A【解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政治影响力也随之提高,冲击了原有的世界格局,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故选A项;国际贸易壁垒并未消失,反而伴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而有所加强,排除B项;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实际上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排除C项;发展中国家并未引领世界经济,D项与现实不符,排除D项。

  45.(2021·陕西商洛一模·35)冷战的逻辑重点在欧洲,美国的主要冷战对手是苏联,但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实际军事配置的重点却在东亚——尤其是在越南的军事冲突。美国这一部署()

  A.促进了冷战战略重心东移B.推动了美苏争霸态势的调整

  C.反映出美苏关系趋向缓和D.加速了中苏友好关系的构建

  【答案】B【解析】据材料主旨可知美国调整了战略部署,推动了美苏争霸态势的调整,故选B项;据所学冷战战略重心一直在欧洲,排除A项;据所学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苏关系比较紧张,排除C项;据所学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排除D项。

  46.(2021·江西六校高三3月联考·35)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指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这种基层治理方式()

  A.扩大政府职能及增加了政府行政开支B.削弱居民民主参与意识和政治责任感

  C.减少多元社会资源和资本力量的投入D.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稳定

  【答案】D【解析】据材料“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可知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是减少政府的直接参与,实际上是缩小了政府职能,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稳定,故选D项;70年代经济“滞胀”后,各资本主义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A项;鼓励居民和社会力量发挥主体作用,这种做法能够调动居民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排除B项;8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干预,增加多元社会资源和资本力量的投入,排除C项。

  47.(2021·西南名校高三3月联考·35)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除了加强区域合作外,还经常一起召开会议呼吁解决国际争端,反对霸权主义。20世纪末,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构建新的国际秩序,联合起来反对强权政治。这些现象()

  A.反映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B.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C.体现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D.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很大

  【答案】A【解析】从材料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到20世纪末“越来越多的国家”都主张反对霸权主义,体现出二战后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满美苏霸权主义,希望摆脱美苏两极格局的控制,故反对霸权、强权是反对两极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体现,故选A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二战后”不符,排除B项;从材料“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构建新的国际秩序,联合起来反对

  强权政治”,可知当今世界国际关系还没有真正实现民主,故民主化是当今世界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排除C项;从材料“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构建新的国际秩序,联合起来反对强权政治”,可知反映的是国家间的共同需求,不是分歧,排除D项。

  48.(2021·河南非凡联盟高三3月调研考试·35)下表为1960—1970年美国与欧洲三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统计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

  项目

  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

  美

  国

  时间

  1960一1970A.西欧三国经济实力赶超美国B.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C.欧洲联合按照预期目标发展D.欧洲各国逐渐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答案】C【解析】据上表,可知欧洲三国在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工业生产总值增长、占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总值比重均高于同时期的美国,说明1960年一1970年欧洲各国经济发展迅速,从内因上分析这是欧洲以联合求自身安全与发展的结果,所以战后50年代开始的欧洲一体化,以联合求发展的主观目的是一致的,故选C项;表格只体现了三项数据的增长率,并不能说明欧洲三国与美国总体经济实力的质变,排除A项;表格只提供了美国与欧洲的经济数据,没有体现日本的相关数据,所以不能体现“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排除B项;表格反映的欧洲经济发展迅速,是美国与欧洲关系由支配与从属阶段进入控制与反控制阶段的原因,所以不能说明“欧洲各国摆脱了”美国的控制,排除D项。

  49.(2021·湘豫名校联盟高三3月联考·35)2020年11月15日,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15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如下图所示,该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这反映了()

  4.35.74.45.36178.775.6100-16.81.96.5国

  德国

  利

  国

  国

  德国

  利

  法

  联邦意大美法

  联邦大美国

  法国

  德国

  利

  意联邦大长(%)

  意工业生产总值增加(%)

  产总值比重比1948年增1970年占资本主义工业生

  A.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遭遇困境B.新兴经济体的利益诉求

  C.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D.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答案】D【解析】RCEP的签署,促进了15个国家间的贸易发展,适应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故选D项;RCEP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因此不能说明发达国家经济是否遭遇困境,排除A项;RCEP的成员国并不都是新兴经济体,排除B项;RCEP不属于区域性经济集团,排除C项。

  50.(2021·山西一模·35)2005年,欧盟向中国鞋企征收16.5%的反倾销税。之后中国154家鞋企积极抗辩和申诉,一审败诉。但奥康公司认真研究欧盟《反倾销法》,继续上诉,2012年欧盟高等法院宣判奥康胜诉。这反映了()

  A.国际经济秩序发生了根本变化B.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逆转迹象

  C.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得到了维护D.遵循规则是经济全球化的保障

  【答案】D【解析】据材料“奥康公司认真研究欧盟《反倾销法》……胜诉”说明遵循规则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保障,故选D项;21世纪,国际经济秩序基本呈现公正、合理,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A项;反倾销税是为了保护欧盟产业的利益,抵御恶性竞争,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逆转无关,排除B项;只有奥康一家公司胜诉,不足以代表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得到了维护,以偏概全,排除C项。

篇五: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

  

  论《功夫熊猫》的民族文化传播

  一、好莱坞的跨文化传播与《功夫熊猫》《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出现的背景,是好莱坞所处的跨文化传播语境。

  抛开这一语境是无法理解其中的民族文化传播特点与意义的。

  如在20世纪前中期诞生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1937、《小鹿斑比》,1942等电影中,学者即使可以对影片进行民族文化与传播的讨论,也难以在其中挖掘明显的民族文化传播意义。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时代,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壁垒正在逐渐被拆除。

  这种全球化重构,消解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阻碍,也改变了人们分配资源、人口流动的方式。

  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电影自诞生以来,就是一门兼具对传播技术和商业市场双重依赖的艺术,尤其是在商业化一直走在行业前列的好莱坞。

  可以说,从原因上来看,电影尤其是商业片自身要求它尽可能扩大潜在的观众目标,以得到更为可观的票房回报;而从结果上来看,电影是大众文化的一员,因其传播范围广、欣赏门槛低等特点在跨文化交流上具有其他艺术难以取代的地位,因此电影也成为各国进行交流、扩张本国影响力的一种重要工具。

  当代的传播问题很大程度上便是民族文化传播问题,其中又可以细分为语言文化、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传播问题。

  而电影艺术依然是跨越上述鸿沟,战胜民族中心主义的有力工具和武器。

  在这样的背景下,《功夫熊猫》系列应运而生。

  该系列第一部《功夫熊猫》-,2008问世后就获得了好莱坞动画电影历史上空前的高票房,也正是这样可喜的成绩催生了《功夫熊猫2》2,2011与《功夫熊猫3》3,2016。

  这种成功并非偶然,在此之前,迪士尼就曾经推出过根据中国南北朝传说改编成的《花木兰》,1998。

  尽管在故事大纲以及画风上都尽量贴近中国风,但电影还是因为与中国本土的民族文化有隔阂而并不为中国观众认同。

  迪士尼这一次与中国民族文化的邂逅是具有开创意义,但又难以说是完全成

  功的。

  而与迪士尼、皮克斯等已经有较为广泛、稳固的全球市场不同,难以与两个动画巨头抗衡的梦工厂则为了争取中国市场适时地在2008年北京将举办夏季奥运会,几乎全中国人都视之为民族盛事之际推出了《功夫熊猫》。

  相对于《花木兰》等电影来说,《功夫熊猫》系列电影是不折不扣的跨文化交流下的产物。

  在拍摄《功夫熊猫》时,以韩裔导演、故事总监吕寅荣为首的主创们凭借互联网与书籍资料做了一番功课,选用了大量中国元素;而在拍摄《功夫熊猫2》时,主创们则先后去到北京、河南、四川等地进行采风,由里到外地体验中国风;及至许诚毅成为东方梦工厂的电影监制,梦工厂索性将《功夫熊猫3》设为合拍项目,邀请中国同行参与,其深度本土化则到了分别写有英文与中文剧本,中文版的由中国演员配音,并且人物也根据普通话的口型,中国人特有的表情与动作,由中国动画师重画的程度。

  这也是《功夫熊猫》被称作好莱坞史上最了解中国的电影的缘故。

  也就是说,《功夫熊猫》的制作与上映既不是单纯的由中国发起的一次对本国民族文化的宣传活动,也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异域对东方民族文化一厢情愿的想象。

  它是一个分析好莱坞电影民族文化传播不可忽视的重要范本。

  二、《功夫熊猫》中民族文化的显性传播民族文化传播是一个较为庞杂的话题,有必要从其深度将其分为较为浅显的显性传播和更具内涵的隐性传播分别讨论。

  显性传播主要指的是电影在场景、人物服饰、人物动作等直观内容的设置上,直接借用中国民族文化中的元素。

  这些既是最容易考据的,也是最易为受众察觉的。

  对于显性传播,东西方观众基本上都可以一目了然,即使是低幼观众,也能对其有中式或至少是东方式的朦胧认识。

  在《功夫熊猫》中,观众可以找到大量中式细节,如人物服装、动物身上的特有纹绣,典型的中式飞檐斗拱建筑以及园林建筑设计,还有阿宝的养父鸭子爸爸开的面条店等。

  抛开这些细节不谈,仅就片名而言,功夫与熊猫本身就是两张能够在世界范围内通行的中国名片。

  功夫长期以来是西方人认识中国的一扇窗口,并且这扇窗口正是由电影打开的,如李小龙、成龙等人的功夫电影都一度是美国人了解中国人形象的重要渠道。

  功夫本身不仅具有实用的防身、强身意义,还具有美学层面上的意义,相比起追求实用的西方技击而言,中国功夫则要求流畅且具有动态的美感,功夫的这种观赏性也是它能获得电影青睐的原因。

  在美学上,功夫还被与哲学思想联系起来,如以少林功夫为代表的禅宗思想,就被认为是与拳脚功夫相辅相成的,是修习功夫到了一定境界的必学功课。

  功夫留给西方人的印象之深,以至于西方甚至一度对中国形成了诸如人人会武功的刻板印象。

  而熊猫具有憨态可掬的外表,既作为活化石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又是中国的特产,以国宝之尊为中国在国际交流中增强软实力。

  而《功夫熊猫》的巧妙之处便在于将二者以弱者通过奋斗变为强者的叙事线索结合了起来,电影有意规避生物学意义上的熊猫本身具有极强战斗力的这一事实,将熊猫阿宝塑造得肥胖、笨拙,爬个楼梯都气喘吁吁,并且最大的爱好就是吃,这样一来,熊猫阿宝似乎天生就与功夫绝缘,而他后来的不懈奋斗,修成正果也就更具有激励意义。

  《功夫熊猫》也绝非仅仅将两个意象合于一处,而是创造了一个极具民族文化的练武氛围。

  阿宝有一个作为大师出现的浣熊师父,还有一个作为世外高人出现的乌龟大师,电影中有明确的敌人魔头豹子太郎,阿宝的成功也有武林秘籍的作用……这些都是熟悉中国武侠文化的观众感到亲切的元素。

  而阿宝的盖世五侠师兄师姐———悍娇虎、俏小蛇、猴王、仙鹤和猛螳螂,则显然是来自中国功夫中的虎拳、螳螂拳等象形武术,阿宝习武时用的不倒翁、狼头桩、铁砂袋等道具也在国产武侠电影中屡见不鲜。

  三、《功夫熊猫》中民族文化的隐性传播如果说显性传播中的异域民族文化是被插入或被移植的,给观众看到的是某类民族文化具有代表意义的表象。

  那么隐性传播中的异域元素则是被以无形的方式熔铸入整部电影中的,它们

  一般都存在于剧情的逻辑之中,因此只要叙述顺畅、故事完整,它们是很容易为异质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忽略的,甚至由于本土观众在文化认知与影像理解水平上的参差不齐,即使是中国观众,也未必能尽然理解隐藏于《功夫熊猫》系列电影中的深层民族文化元素。

  例如,《功夫熊猫2》中就体现了诸多中式民族文化。

  反派孔雀沈王爷父母都是善良之辈,但他却因为年少体弱而心灵逐渐扭曲,决定利用自己的头脑以使别人不再瞧不起自己。

  于是沈王爷一边攫取权力一边钻研火器,终于研制出了大炮等武器,他开始收缴动物们家中的铁器来铸造大炮,诛杀熊猫家族。

  最后多行不义的沈王爷却被自己的火炮轰得粉身碎骨,这体现的是佛家的因果循环观。

  羊仙姑曾经在沈王爷幼年时预言他会被一个黑白战士击败,这一场戏是用中国特有的皮影戏的方式来展现的,占卜的情节又借鉴了中国的春秋巫觋文化。

  在皮影戏中突出了沈王爷作为孔雀的长颈尖喙,这一形象来源于卧薪尝胆、内心冷酷阴暗的越王勾践。

  沈王爷五彩斑斓,体态妖娆秀长,而阿宝由黑白两色组成,体态浑圆,后者形象接近于中国道家文化中的太极意象。

  在中国电影《太极张三丰》1993、《少林足球》2001中就有习练太极的高手将来势凶猛的招式化于无形的情节,阿宝化解沈王爷炮弹的手法不仅仅与太极功夫中的借力打力思想有关,同时也具有引申义,即道家文化中的宽厚、清静无为战胜了沈王爷的狭隘、人力穿凿。

  道家文化讲究道法自然,在天地之中吸取自然之气,盗取阴阳之机,最后返本归元,因此阿宝要守护的和平谷是和谐的,遍布青山绿水,然而沈王爷大炼钢铁的行为却是对自然的一种破坏,他也势必要为他的傲慢付出代价。

  在《功夫熊猫》中,观众还可以一窥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强调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在《功夫熊猫3》中,天煞曾经是一个遵守儒家原则的人,作为乌龟大师的结义兄弟,他曾背着受伤的乌龟大师四处求医,这是其悌的表现。

  然而出于对武功的野心,他开始夺取熊猫们的气,这是天煞没有谨而信的表

  现,他最终也被乌龟大师放逐到灵界当中。

  同时还需要指出的是,梦工厂所打造的《功夫熊猫》对全球观众来说并非一次单向的民族文化传播,电影中同样也进行了一次反向的文化宣传,即将美式文化中具有普世性意义的内容对中国观众进行传播。

  这一点从阿宝的绿色眼睛中就可以看出,阿宝并非一个没经过改造的、纯血统中国熊猫。

  布迪厄曾经在《遏止野火》中指出‘全球化’这个词及其表达的模式,体现了最完整形式普世性之帝国主义。

  这个帝国主义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是把自己的特殊性默认做普世的样板,而将其普世化。

  而阿宝的美式幽默,阿宝依靠个人奋斗战胜身体上的不利条件,将自己成为神龙大侠的梦想变为现实的这种精神,承载的正是美国梦的经验视域意义。

  而阿宝作为一个原本其貌不扬的平民,一次又一次地拯救山谷中的小动物,这种超级英雄的叙事模式也是一种美式经验的再现,即美国尽管有可能缺乏中国文化的厚度,但是在世界上其却是一个作为后起之秀的、强力的,以坚定捍卫正义、保护弱小而自豪的形象。

  又如在《功夫熊猫3》中表达出来的阿宝对亲情和家庭的依恋等,这些也都是美式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与美国建国之初的新教精神密切相关。

  这种样板不难在其余动画工场以及好莱坞电影公司出品的电影中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看到,这便是布迪厄所指的普世性帝国主义。

  在历史不断转变为世界历史,人类全球化的步幅日益加大的今天,电影艺术也成为现代社会跨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表征。

  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基本上克服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障碍,在显性与隐性两个层面上宣扬了中国民族文化,同时也以普适性帝国主义的姿态对美式民族文化进行了传播,最终在实现全球票房丰收的同时,也达成了中美两种文化的和解。

  在当代动画电影甚至所有电影中,《功夫熊猫》系列都应该被视作一个有研究价值的文化景观。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动漫

  研究中心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12。

  作者赵春单位西华大学[参考文献][1]王卓君,何华玲.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危机与重构[].中国社会科学,201309.[2]吴斯佳.中国基因的美国蜕变———论《功夫熊猫》系列动画电影的中国文化隐喻[].当代电影,201305.[3]蔡海燕.走向文化的复调———《功夫熊猫》的异质文化交融[].当代电影,200903.[4]河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篇六: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

  

  liminationcoalproductionprocessintheofvariousaccidenthidden,improvedworkersworkingconditionsandworkenvironment,preventaccidentoccurred,promotesafet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文化安全

  一、“文化入超”和“”文化赤字

  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以各种文化的典型载体图书为例,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和一些亚洲国家,面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2004年,我国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输出却只有14种;从英国引进2030种,输出16种;从日本引进694种,输出22种。2005年,对美版权贸易是4000:24。文艺演出也有类似状况:从1999年到2002年,仅俄罗斯就有285个团体到中国演出,而同期中国到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相差10倍。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而出口影片却屈指可数。美国电影的生产量只占全世界的5%—6%,但放映时间却占全世界放映总时间的80%。

  在语言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美国高中有大约2.4万人学中文,但学习法语的美国高中学生却有100多万。美国3000多所大学,只有近800所开设了汉语课程。英国财政大臣布朗2003年来中国时说,英国在继续进口越来越多的家电、服装和其他东西的同时,可以用出口一样东西来平衡,这就是英语。英语教学作为一项出口,它的价值在五年里已经从65亿英镑增加到了103亿英镑,大约占GDP的1%。

  撒切尔夫人曾说,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历史上曾出现罗马强权、英国强权和美国强权。三大强权都是以强大的经济和军事这些硬实力为物质基础,但同时,三大强权也无一例外地以强大的文化形态和政治制度这些软实力为精神基础。文化上的优越感和吸引力是三大强权的共同特点。罗马是依靠优越的军事组织和文化吸引力进行统治的。英国把欧洲文化ddentroubleshootingandreorganizationcloseimplementationapproachandcoalminesecurityproceduresabout

  liminationcoalproductionprocessintheofvariousaccidenthidden,improvedworkersworkingconditionsandworkenvironment,preventaccidentoccurred,promotesafet推向全世界,英语更成为世界性语言。美国强权的建立实际上是依赖其通俗文化、包装了的意识形态和所谓的民主制度。

  二、全球化意识形态

  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是西方最早关注和阐释全球化的学者之一,早在1990年,他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即指出:全球化是一个必定在社会科学的辞典中占据关键位置的术语。他的理论被称为“激进现代性的全球化理论”,不仅在学术界,而且在西方政府决策和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他说:所谓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这种关系以这样一种方式将彼此相距遥远的地域连接起来,即此地所发生的事件可能是由许多英里以外的异地事件而引起的,反之亦然”。2在吉登斯看来,这种巨大的“时——空”变化,并非仅仅局限在经济生活中,所以他强调全球化“在建立国际间新秩序和力量对比的1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全球化不只是在一个‘外在’(outthere)的现象。它不仅指大规模全球体系的产生,而且指日常生活每一环节的变革。因此它是一个‘内在’(inhere)的现象,甚至影响着个人认同的亲密行为(intimacies)”。2吉登斯提出“乌托邦现实主义”(utopianrealism),即“超越左与右”的“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

  在西方颇有影响,它是形式上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混合”,而实质上是资本主义。今天,人们在讨论全球化的后果时,不再局限于经济全球化,开始关注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全球化,即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美国国防部前助理部长约瑟夫.奈称之为的“软力量”。在奈看来,硬力量指的是军事、经济等物质杠杆,软力量指的是意识形态、文化和道德诉求。冷战的胜利和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全球化是通过

  “软力量”实现的。

  10余年前,一些西方国家的学者曾指出要警惕“全球化”正在变成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全球化使国家利益开始突破本土地理疆界向全球拓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21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56—57页。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族党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2000年,第36页。

  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8页。

  ddentroubleshootingandreorganizationcloseimplementationapproachandcoalminesecurityproceduresabout2liminationcoalproductionprocessintheofvariousaccidenthidden,improvedworkersworkingconditionsandworkenvironment,preventaccidentoccurred,promotesafet美国等西方大国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出发,确定战略控制范围,首先提出了“利益边疆”(或“战略边疆”)概念,全球化则进一步催生了利益边疆。利益边疆相对于传统意义的领土边疆而言。领土边疆是国际法公认的主权国家行使对内最高管辖权的地域界限。这条地域界限往往以边界线的形式表现出来。边界线内外有着绝对的、原则的区别。而利益边疆则没有明确的地域指向性,它突出的表现形态之一是地域的不确定性。西方理论家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要保证国家的“安全”,必须使自身的“利益边疆”远远大于“地理边疆”。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有《超越民族国家》、《在全球化压力下的欧洲的民族国家》等著述。他的“主权终结理论”的立论基础,是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挑战。在他看来,全球化已使“民族国家”这一陈旧的概念过时;因全球化的到来,民族国家的主权不断萎缩,并被架空;全球化使社会福利国家妥协面临着终结;全球化使主权国家行使自己权力的能力日益丧失和削弱。为了应对全球化对民族国家主权的挑战,必须“超越民族国家”,建立“世界公民社会”,今天,这个社会已经处于萌芽之中。在西方,与哈贝马斯“超越民族国家”大同小异的理论还有“非领土化的国家”、“非民族化国家”、“虚体国家”,和“超越民族国家的治理”和“没有政府的治理”等等。在一些西方理论家看来,随着民族国家主权的衰落,一个体现了新的“全球规则”和“全球结构”的全球化的“帝国”正在形成。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说:“一个已经形成疆界和基础的世界是没有任何前途的,右翼民众主义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兴起,可以说就是对此做出的反应”。他在《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所要强调的是:“民族国家是未完成的国家……谁在世界性的超级游戏中只打民族国家的牌,谁就输”。“世界主义国家——我们已经作了各种不同的论证——是通过与全球公民社会的融合而形成的国家”。1在这里,乌尔里希·贝克所说的“全球化”,已经“不再是民族国家的社会空间之间的日益紧密的相互交织,而是民族国家的社会空间的内在的全球化本身”。2乌尔里希·贝克对“全球化”的这种新定义,继吉登斯之后在西方有广泛的影响,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西方,无论是对安东尼·吉登斯、哈贝马斯,还是对乌尔里希·贝克的理

  12乌尔里希·贝克:《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页及扉页。

  蒋仁祥等:《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译后记》,见乌尔里希·贝克:《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9页。

  ddentroubleshootingandreorganizationcloseimplementationapproachandcoalminesecurityproceduresabout3liminationcoalproductionprocessintheofvariousaccidenthidden,improvedworkersworkingconditionsandworkenvironment,preventaccidentoccurred,promotesafet论,都有一些人提出质疑或进行批判。例如,英国学者贾斯廷·罗森伯格在《质疑全球化理论》一书中,对吉登斯的代表作《现代性的后果》进行研究后,得出“全球化理论庙宇的坍塌”1的结论,虽然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西方全球化理论的奠基性的作品之一。

  世纪之交,法国学者布迪厄的《遏止野火》问世,在作者看来,“全球化”是西方新自由主义宣传的产物,正像“野火”一样在世界蔓延,势不可挡地成为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布迪厄对“全球化”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全球化”口号本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的人为宣传,而新自由主义是跨国公司的意识形态。“全球化”是跨国公司摧毁各民族国家经济主权乃至政治主权,在经济上控制全球的战略口号。作者反复强调:“全球化”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是一种有预谋、有组织实施的“政治行为”,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思想灌输工作”在人们心目中强加的信仰。2,德国雷根斯堡独立讲师格拉德·博克斯贝格等在《全球化的十大谎言》中,同布迪厄一样,对

  “全球化意识形态”

  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全球化的十大谎言中,第一个谎言就是所谓“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到处都在像念经似的重复着: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向我们走来。考虑全球化的利弊毫无必要,因为全球化已不可阻挡。没有什么能够阻止这一趋势,人们只能从中争取最好的东西。而所谓最好的结果实际上就是投资者和企业家享受的最好的结果,……这是一种由政治意愿而决不是命运所决定的发展”

  3,这里所说的“政治意愿”有具体的内容,显然是在全球化意识形态的范畴之内“政治意愿”。

  伦敦经济学院政治学教授戴维·赫尔德等认为: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基本的争论之一”。他不是一般性地表示拥护或者反对全球化,而是强调如何实现“被驯服的全球化”。他在《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中文版序言中说:“在关键的问题上,‘全球化终结’观点错误地把全球化简单地视为一种经济现象、从世界经济的循环运动的停滞(installing)中看到所谓的‘衰退’。这种观点忽视了全球化的文化、技术和军事的维度,而这些维度却显示了更加复杂的画面。如斯坦利·霍夫曼(StanleyHoffman)所主张,后‘9·11’世界秩序更多地应该从‘全球化的冲突’来解释,而不能认为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是一个

  12贾斯廷·罗森伯格:《质疑全球化理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8页。

  参见河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页。

  格拉德·博克斯贝格等:《全球化的十大谎言》,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45—46页。

  ddentroubleshootingandreorganizationcloseimplementationapproachandcoalminesecurityproceduresabout4liminationcoalproductionprocessintheofvariousaccidenthidden,improvedworkersworkingconditionsandworkenvironment,preventaccidentoccurred,promotesafet不可避免的进程。总之,全球化继续塑造着我们的世界,但却是以前所未有的自相矛盾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世界……”。1作者认为,现在宣布“全球化终结”未免太早,但同时也不盲目地、乐观地认为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自然过程,而是要着力回答“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到底在何种程度上、在什么意义山被全球力量与进程即通常所说的‘全球化’所重构了”,特别是全球化的政治所引发的问题。

  在西方,关于“全球化和反全球化”,并不仅仅停留在学者的争论中,而且也表现在具体的政治社会中,在纽约、热那亚等地,多次发生大规模的反全球化的示威活动。以上说明,在探讨“全球史”时,对客观存在“全球化意识形态”,诸如“国家的角色”、“民族文化的命运”、“世界经济的本质”、“全球治理的角色”、“全球不平等的程度”、“全球治理的伦理基础”、“对全球化的各种政治反应”等给予必要的关注是必要的。

  三、“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帝国主义

  全球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限于经济生活领域,也涉及到文化生活领域,但是,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不同,并不形成文化上的全球化或趋同化。相反,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生存的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组织和发展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方法,却因各民族相异这一特征所决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将进一步形成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然而,西方一些学者鼓吹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全球化”也必将随之而来,预言未来将实现“全球文化的同质化”,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单一的西方文化将取代世界多样性的文化,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是真正意义的全球化,是“界定全球化的真正核心:世界文化的标准化;美国的电视,美国的音乐,好莱坞的电影,正在取代世界上其他一切东西”。他还预言“文化全球化”的后果,是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取代世界上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将遭到破坏。1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单一的西方主流文化——“文化

  11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页。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论全球化和文化》,见王宁编:《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8页。

  ddentroubleshootingandreorganizationcloseimplementationapproachandcoalminesecurityproceduresabout5liminationcoalproductionprocessintheofvariousaccidenthidden,improvedworkersworkingconditionsandworkenvironment,preventaccidentoccurred,promotesafet全球化”的形成,必将以牺牲多元的民族文化为代价。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个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来往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个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2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世界文学”是指“世界文化”。但能否就此就可以理解为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全球化”将成为可能的“预见”,以及“文化全球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一种必然结果,是人类共同体验、3创造的结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还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商榷的问题。

  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些论者不同意上述观点。如有的论者认为,“世界文化是一个色彩斑斓的画卷,而不是清一色的设计图纸。没有文化的民族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化。失去了文化的民族个性,世界性的文化共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且,在文化领域内,没有了差异,没有了竞争,也就没有了生机活力,自然也就没有了文化进步”。4总之,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不是对立的,世界文化也不等于文化的“全球化”,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竭力要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文化,进而要成为全球的“文化”,这里所推行的实际上是体现西方价值观的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所谓“文化全球化”理论,其本质是世界文化发展的“美国化”。其具体内容是:“如果世界趋向一种共同语言,它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趋向共同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那应该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正在由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那节目同样也应该是美国的;如果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形式,它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愿望的价值观”。1这是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具体体现。

  “文化帝国主义的东西,是最巧妙的,并且如果他能单独取得成功,也是最成功的帝国主义政策。它的目的,不是征服国土,也不是控制经济生活,而是征服和控制人心,……文化帝国主义在现代所起的典型作用,是辅助其他方法。它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

  罗成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创新》,见《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竞争力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79—80页。

  丰子义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1—152页。

  David

  Rothkopf:In

  Praise

  Cultural

  Imperialism,

  foreign

  Policy,p.45,

  NO.107,Summer1997.

  ddentroubleshootingandreorganizationcloseimplementationapproachandcoalminesecurityproceduresabout6liminationcoalproductionprocessintheofvariousaccidenthidden,improvedworkersworkingconditionsandworkenvironment,preventaccidentoccurred,promotesafet软化敌人,为军事征服或经济渗透做准备”。2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世界文学——世界文化”的涵义,首先应该将其放在广阔的世界历史背景中去理解。随着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被隔绝的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使所有国家的生产和消费,不同程度地愈来愈具有世界性的意义。“世界文化”是相对于封闭的、孤立的“民族”或“地域”的文化而言,首先是相对于那个封闭的、孤立的历史时代而言。正是由于近代世界和中古世界相比发生了剧变,所以各个民族的文化开始有了“世界”的内容,而这种“世界性”的内容,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此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不是用“世界文化”来否定或代替“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形成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了民族文化新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而更加突出民族文化的时代感和时代精神,传统文化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发生新的转换。在这里,并不存在着与民族文化相悖的单一的“世界文化”。

  因此,我们可以有理由说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或者说是一个陷阱。对这种观点,一些西方学者也持异议,例如英国学者费舍斯通认为:不断增长的国际间货币、商品、影象以及信息等,已经产生了“第三种文化”,它是超国界的,它调和着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总之,在他看来,不存在“同一的全球文化”。又如法国学者魏明德认为;“在文化方面,全球化既可以产生最好的结果,也可以产生最坏的结果。……我们可以重新发现我们的根源,通过与外部的接触经感应而再度发现,不是靠重复过去的文化形式,人类可以藉由这些文化形式的相互作用踏上追寻自然天性的种种潜能之旅,从而进行创造。我们必须挖掘个性才能达到普遍,但是,只有在我们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个性时,才能够表达出自我个性的精华”。魏明德从以上认识出发,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方面的“最坏结果”,就是加速每个文化对自身源头的忘却,“而只有一大盆共同的‘汤’”。这似乎可以理解是文化的全球化了,但这只“是一种建立在最平庸的参照和产品上的普遍的伪文化”。1法国另一位学者尚-皮耶·瓦尼耶则更明确地指出,所谓“文化全球化”,“事实上,它只是美、欧、亚洲三角地区,受到其

  21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第90页。

  魏明德:《全球化与中国》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7页。

  ddentroubleshootingandreorganizationcloseimplementationapproachandcoalminesecurityproceduresabout

  liminationcoalproductionprocessintheofvariousaccidenthidden,improvedworkersworkingconditionsandworkenvironment,preventaccidentoccurred,promotesafet2所属国家鼓励的私人产业霸权式支配下的一种大型的文化交融现象”。全球化对民族文化发展提出了挑战,但是,挑战的结果决不是要建立起“一大盆共同的‘汤’”的伪文化,也不是、也不可能实现归于一统的“文化全球化”,而是使各民族文化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通过交流和交融,而变得更加灿烂辉煌,这是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依然能够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因为这是和保持民族的独立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民族性,这是这一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如果一个民族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传统,失去了民族的自信心,心甘情愿地接受异族来“同化”,那就是这个民族走向衰亡的开始。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标志,当任何一种文化失去其“民族性”时,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也就不存在了。建立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所谓文化的“全球化”,其实质是推行文化霸权,是典型的“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或文化扩张,历来是帝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非始自上个世纪末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美籍学者爱德华·W·萨义德在其代表作《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有详尽阐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帝国主义的统治与扩张,包括有意识形态和文化方面的内容。从“西方中心主义”出发,认为西方与世界其他地方之间,有本质的差别。“人们对于西方与非西方的边缘地带间的地理和文化的界限的感觉与认识非常强烈”,而且认为“这些边界是绝对的”。“西方对非西方世界的大规模统治现在已经是为人们所接受的历史研究的一个分支了。现在,就其研究范围而论,已是全球性的了。……帝国的巨大地理疆域,特别是英帝国的,与正在普遍化的文化语境已经结合在一起。当然,是权力使这种结合成为可能。与此同时,还有能够留在遥远的地方,得以了解别人,整理与传播知识,发现特征、描绘、传播、展示和表现其他文化(通过展览、远征、照片、绘画、调查、开办学校)的可能。而最主要的是统治他们的能力。这一切又产生了所谓对土著的‘职责’,在非洲或其他地方为了土著的利益或者为了祖国的‘声誉’而建立殖民地,这是文明人的使命措辞”。总之,帝国主义的“统治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以许多方式传播宗主国的文化。……一系列较新的研究描述了帝国的主题是如何编进了大众文化

  尚-皮耶·瓦尼耶:《文化全球化》,台湾麦田出版社,2003年,第92页。

  ddentroubleshootingandreorganizationcloseimplementationapproachandcoalminesecurityproceduresabout

  liminationcoalproductionprocessintheofvariousaccidenthidden,improvedworkersworkingconditionsandworkenvironment,preventaccidentoccurred,promotesafet和小说结构中或历史、哲学和地理的语境中去”。如果说,老牌帝国主义的霸权主要是通过两种力量,一种“存在于直接的统治”,另一“存在于文化领域”,那么在当代美国,“它的不同之处在于文化扩张的范围的突飞猛进。这主要是由于传播与控制信息的工具空前发展”。1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文化帝国主义的内容及表现形式会有所变化,但是,它和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以及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领域的利益关系,却是不会改变的。

  四、网络文化对中国文化主权的挑战

  马克思曾指出:“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则成为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杠杆”。3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成果,都会导致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深刻变革。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网络迅速发展揭开了人类历史的崭新一页,网络社会化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孕育了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网络文化,极大地改变了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在2010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发布会上,与会的一些专家指出:“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已成为当今社会各种思想文化表达的重要传播平台”。“网络文化促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与沟通大大加快,文化元素的传播速度激增,信息流量的口径成倍增长。然而,网络文化的全球性特点使文化的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进一步凸显”。4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对我国文化主权的加强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对我国的文化主权提出新的挑战。“网络是一种带有明显意识形态色彩的新媒体,美国创造的网络标准为全球标准,美国将其贴上‘国际化’标签,强加给别国,通过网络向全球系统推销其意识形态。借助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西方国家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利用对信息传播控制力、影响力,极力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输出西方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5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表现出鲜明的高技术特点。为了赋予网络文化以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

  13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2003年,第150—151页,第41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427页。

  《赋予网络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髓》,《光明日报》,2010-7-275张骥等:《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47页。

  ddentroubleshootingandreorganizationcloseimplementationapproachandcoalminesecurityproceduresaboutliminationcoalproductionprocessintheofvariousaccidenthidden,improvedworkersworkingconditionsandworkenvironment,preventaccidentoccurred,promotesafet髓,使网络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问题,在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中,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巨大潜能和深远影响。

  1987年9月,中国学术网(CANET)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因特网电子邮件节点,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中国人开始使用互联网标志。1994年4月,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因特网的64K国际专线首次开通,实现了中国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数量为2.53亿人,超过美国。62010年根据最新统计,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04亿,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0.2%,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我国,互联网对文化创作、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具有越来越加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是人们及时了解信息、加强相互联络、增长知识、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一切的前提是确保国家文化信息安全,而这又是和维护、加强中国的文化主权直接联系在一起。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是西方进行文化渗透的重点国家。西方敌对势力把互联网作为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渠道。他们声称,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容易多了,可以通过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中国要现代化,就不能拒绝互联网,互联网将与中国进行历史性的决战,中国将在互联网的斗争中失败。例如,美国等西方大国通过他们所控制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实施信息强权,在网络上连篇累牍宣扬的历史终结论、中国威胁论、新干涉主义论、民族国家衰亡论、文明冲突论、人权高于主权;以及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种族主义等。他们还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大肆宣扬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鼓吹政治多元化、经济私有化、军队非党化、领土分治化、生活西方化,极力推行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丑化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所有这些,就是“与中国进行历史性的决战”的具体表现。针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西方在网络上不遗余力地鼓吹“意识形态消亡论”和“非意识形态化”,其目的旨在消解和否定马克思

  6http://www.cnnic.net.cn

  王晨:《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光明日报》2010-06-17。

  ddentroubleshootingandreorganizationcloseimplementationapproachandcoalminesecurityproceduresabout

  liminationcoalproductionprocessintheofvariousaccidenthidden,improvedworkersworkingconditionsandworkenvironment,preventaccidentoccurred,promotesafet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从而破坏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精神武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各个民族国家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不但没有放弃自己的特色文化,反而更加重视自己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所谓“意识形态终结论”,实际上更应概括为“意识形态一统论”。“终结”并不是大家都消失了,而是都统一到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上去。这实际上是在鼓吹欧洲中心、白人至上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至上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其本身就是对意识形态终结论有力的反讽。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国,极力要建立起统领世界的“网上帝国”,利用互联网特有的快捷性、开放性、隐蔽性,宣扬、传播着蕴涵有鲜明意识形态的西方网络文化,凭借其网络优势,强化“文化入侵”。有人认为,这实际上是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网络战争,并非危言耸听。美国学者埃瑟·戴森曾指出:“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者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大本营”。8当前,互联网已经覆盖到世界上近200个国家,深入到社会和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它所传播的形形色色的信息急剧增长,在这方面消极的、负面的作用也同时凸现,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网络所带来的交互与渗透、共享与参与,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网民的情感、认知与价值取向,成为影响人们理想信念、道德伦理的重要因素。如果说国家的安全,首先是保证它的社会制度的安全,那么,网络文化在这方面确实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苏联解体的原因十分复杂,美国学者在分析这个问题时,一些人提出苏联的衰落和解体,与信息革命的发展相关联。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历史时代的终结,表现出国家主义无能处理向信息时代的过渡”。9在分析苏联解体的诸多的原因中,这个观点的提出,有助于人们从更多的视角去分析这个复杂的问题。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苏联当时已经暴露出的,和潜在的危机越来越突出。计算机网络以及与之共生的网络文化,在这方面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一些西方的理论家多从经济方面寻找原因,例如约瑟夫.奈说,苏联经济落后的最大问题,“是在当今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中,苏联的中央决策者们缺乏跟上技术快速变革步伐的灵活

  89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17页。

  曼纽尔·卡斯特:《千年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3页。

  ddentroubleshootingandreorganizationcloseimplementationapproachandcoalminesecurityproceduresabout

  11liminationcoalproductionprocessintheofvariousaccidenthidden,improvedworkersworkingconditionsandworkenvironment,preventaccidentoccurred,promotesafet性”,没有赶上第三次工业革命。约瑟夫.奈还认为,“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需要通过广泛享用、自由交流的信息来获取最大的利润。计算机之间的横向联系变得比纵向联系更为重要。但是,计算机的横向联系具有一定的政治风险性,……出10于政治原因,苏联领导人不提倡计算机的推广和自由使用”。

  约瑟夫.奈在这里所说的,“政治原因”、“政治风险性”等,是指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传播手段飞速发展,使西方大国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文化扩张提供的传播方式更趋便利,导致这些国家的文化主权不同程度地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损害,在整体上使国家的文化控制力量削弱。但是,这决不是说计算机—互联网,或充斥其中的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信息恐怖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或强权政治及形形色色的霸权主义等,结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决不是说网络的开放、交互、自由、平等和参与,只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恰恰相反,计算机和网络,对当代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都开辟了广阔的现实道路,问题的关键是对待网络和网络文化,我们如何因势利导,如何趋利避害,如何开发中文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和发展既面向世界,同时又是独立自主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和网络文化。

  从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大国的权力资源中的位置和作用,越来越加重要。16、17世纪的西班牙和荷兰,它们的主要权力资源是殖民地、贸易和军队,特别是海军;18世纪的法国,除了农业经济和军队外,文化因素开始显现出来;19世纪的英国,体现了当时先进科技水平的工业和工业革命,金融、信贷和军队;20世纪的美国,位居世界各国前列的科学技术,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大众文化等软实力。进入21世纪后,美国在科技方面继续处于领先地位,计算机、网络及跨国信息流动枢纽等方面,尤其突出,网络技术上明显的优势。

  今天,我们对“互联网是社会变革的工具,谁控制互联网,谁就控制世界”;“互联网改变世界”;“取胜网络,取胜未来”等命题,要认真研究。但是,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已经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的今天,对其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利用行政力量一味去堵,也决非正确的选择。在实际生活中,这不仅办不到,而且封杀之类的措施,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苏联解体前车之

  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第100—101页。

  ddentroubleshootingandreorganizationcloseimplementationapproachandcoalminesecurityproceduresabout

  12liminationcoalproductionprocessintheofvariousaccidenthidden,improvedworkersworkingconditionsandworkenvironment,preventaccidentoccurred,promotesafet鉴,提出了许多问题值得思考。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如何在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的前提下,发展健康、先进的网络文化。一方面,我们要顺应历史的潮流,充分享用新科技革命的成果,不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建设环境,弘扬民族文化,不断提高网民的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自觉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同时要正视,并清醒地认识网络文化对中国文化主权的挑战。1989年11月,邓小平与坦桑尼亚革命党主席尼雷尔谈话时指出:“可能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111989年距今已经20多年了,中国和世界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西方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演变的战略并没有变,邓小平的话对于我们认识在21世纪初叶,如何应对网络文化对中国文化主权的挑战,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美国的文化发展战略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即已开始研究文化发展战略问题,这一研究是和美国考虑如何构建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联系在一起。二战结束后,美国将文化发展摆在和政治、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强调文化发展要和政治、经济发展协调配合,服从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不仅在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极力要充当世界的领袖,而且在文化上也要担负起“世界的责任”,由此,美国的文化发展和美国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联系在一起,“冷战”期间,则成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政策”和“和平演变”的重要工具。美国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不仅有资本输出、贸易输出、技术输出,而且还有文化理念、思想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输出,即不遗余力地推销美国思想,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战争。文化是实现美国国家利益的特殊工具或特殊武器。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4页。

  ddentroubleshootingandreorganizationcloseimplementationapproachandcoalminesecurityproceduresabout

  13liminationcoalproductionprocessintheofvariousaccidenthidden,improvedworkersworkingconditionsandworkenvironment,preventaccidentoccurred,promotesafet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美国以“冷战”的胜利者自居,继承了冷战的遗产,在“普世价值”的虚伪旗号下坚持冷战思维,继续推行以文化霸权主义为核心的文化战略。在美国的一些理论家看来,美国赢得

  “冷战”的胜利的原因,既非是军事力量,也非外交手腕,而是美国“民主思想”的力量。因此,在全球继续推行美国“民主思想”,成为实施美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它的目标和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所追求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企图通过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在全球实现“美国的理想和制度”,即建立起美国的一统天下。美国文化战略的主要内容是诸多形式的文化扩张,如面向全球的影视、广播和报刊出版物的广泛传播;包括接受留学生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交流;不断加强的形形色色的文化输出等。“冷战”结束后,美国对俄罗斯等原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投入明显增加,借此来巩固在这些国家所谓的“民主化进程”。美国的“文化交流项目”,在“超意识形态”的旗号下,蕴涵着深刻的意识形态内容。例如,在美国政府的直接资助下,一些基金会和文化机构接受“藏独”分子前去“学习”或“访问”,这些人在美国学成回到印度、尼泊尔等国后,成为分裂社会主义中国的“藏独”骨干分子。

  在美国的政府机构中,从不设文化部,如果据此认为美国的文化发展完全是依据市场的原则,美国政府对其从不干预或从来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那这种认识是十分片面的,与事实不符。一方面,美国的文化发展战略是国家战略,文化战略深入到国家生活的每个角落,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都有文化战略的主要内容渗透其中,非政府的文化组织在这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美国政府通过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来塑造“”美国形象,并通过它具体体现或实现美国的文化战略的意图。从表面上看,文化产业是美国政府不加干预的市场行为,而实际上,文化产业在国内外传播、维护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念;在不断塑造

  “美利坚民族”精神,特别是在强化“美利坚民族”的文化凝聚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任何机构或产业都无法代替的。美国的文化产业被称为“巨无霸”,12巨额利润使美国政府有可能以各种“非政府”的形式,将巨额资

  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在互联网交易方面,2002年美国占全球3330亿美元网上交易总额64%;音像制品,美国音乐制品占全球音乐市场份额的1/3强,海外年销售额达到600亿美元;在电子游戏方面,美12据较新的资料统计:美国控制了世界

  ddentroubleshootingandreorganizationcloseimplementationapproachandcoalminesecurityproceduresabout14liminationcoalproductionprocessintheofvariousaccidenthidden,improvedworkersworkingconditionsandworkenvironment,preventaccidentoccurred,promotesafet金投入到非营利性的文化事业中去,而这一切又都是和美国政府的整体战略联系在一起的。还要提及的是,无论是美国的联邦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通过不断的文化立法保障美国的文化事业按照美国政府的要求发展,诸如《联邦税收法》、《国家及人文事业基金法》、《博物馆图书馆事业法》、《联邦通讯法》、《文娱版税法》、《相互教育和文化交流法案》、《福布赖特——海斯法案》等。此外,美国的联邦艺术暨人文委员会、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国家博物馆学会等,虽然不是国家文化管理机构,和隶属于美国国务院的“文化关系处”等行政机构有区别,但这些机构却在一定程度上行使国家文化管理机构的职能,也是不争的事实。

  美国的文化产业是美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实现美国文化发展战略核心内容——输出美国文化的重要工具,其目标是用美国文化主导世界。美国文化产业的这种社会功能,往往在它获取巨额利润时被掩盖了,似乎在世界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美国文化产业,仅仅是捞取越来越多的美元,不存在用美国文化价值观去“重塑”世界的使命,这是一种假象。当美国新闻署在数以百计的国家开设新闻处、图书馆,建立数以千计的美国文化宣传中心,在全球,以至在非洲的赤贫地区,大肆推销代表美国文化精神的好莱坞的影片、乡村音乐、快餐、软饮料和廉价的美国文化商品时,美国的政治理念、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同时输入到了那里。这些东西建立在强势文化,其实质是强权文化的基础上,同时依托于美国雄厚的物质力量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往往在当地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美国诸如“民主”、“自由”等政治诉求和价值观念披着文化的外衣,逐渐为当地居民所接受。这样,美国有着极其明确目标的文化输出、文化扩张或价值观念的渗透,却在某些国家被认为是“自觉的文化选择”。当美国的文化输出俘获了、改变了被输出国人们的头脑时,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挑战,民族尊严、国家利益被抛至脑后。美国在战场上,在激烈的经济贸

  国2002年的电子游戏出口产量占全球的40%。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包括软件)与航空业和农业相匹敌,是最大宗的出口产业.1996年,美国软件和娱乐产品的国际销售额达602亿美元,1999年已超过1000亿美元,,2001年高达1600亿美元,自1991年以来,美国此类产品增长高达89%。以上参见:邓显超:《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34页。

  ddentroubleshootingandreorganizationcloseimplementationapproachandcoalminesecurityproceduresabout15liminationcoalproductionprocessintheofvariousaccidenthidden,improvedworkersworkingconditionsandworkenvironment,preventaccidentoccurred,promotesafet易市场搏杀中得不到的东西,通过文化输出却得到了。

  六、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文化安全

  美国文化所蕴涵的深层内容是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当以美国文化为中心的西方文化的比重超过一定的“度”,甚至高于本国文化时,将会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倾向“西化”,极大削弱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这种情况在我国社会生活的一些方面已有所反映,这是十分危险的。

  任何文化的形式都是丰富多采的,但深层次内容都是价值观问题,如果不能积极有效地应对文化帝国主义的严重挑战,我国的社会发展就会失去了共同的、稳定的基本价值观念,或者分裂为许多不同的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这样,我国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将不复存在,国家的文化安全以至国家的整体安全都将受到严重威胁。

  任何一个有独立文化传统的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都要为维护本国的文化传统、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采取积极的措施。如许多国家以“多极文化论”与美国的“单边文化战略”相抗衡,甚至包括一些西方发达国家。1989年,欧洲议会通过“无国界电视”指令,确保播放欧洲影视作品的时间额度。1992年,欧盟认同法国的“文化例外”概念,并确定了界定“文化例外”的六条标准。1993年,法国和加拿大等国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提出“文化例外”主张,认为文化产品有特殊性,不能与其他商品一样流通。

  “冷战”结束后,各国文化的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提出了不少值得人们深思的新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帝国主义严重地威胁着他国的文化安全。我国的文化安全,首先是意识形态安全和价值观安全,面临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严重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国家政策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将“文化”和“新经济”、“高科技”并列,极力使以美国文化为中心的“西方文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用西方的价值观支配世界。托夫勒教授等认为,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不再作为衡量国家实力

  ddentroubleshootingandreorganizationcloseimplementationapproachandcoalminesecurityproceduresabout16liminationcoalproductionprocessintheofvariousaccidenthidden,improvedworkersworkingconditionsandworkenvironment,preventaccidentoccurred,promotesafet的主要目标,知识的控制是明日世界争夺的焦点。谁的文化成为主流文化,谁将成为国际权力斗争的赢家,谁将掌握未来。2从这一基本战略目标出发,一些美国学者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极力鼓吹“文化全球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上一些国家,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或开始进入大众文化时代,通俗文化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时装、广告、流行歌曲、街舞、歌厅,以及通宵达旦的电视连续剧等,不仅有观念形态的娱乐功能,而且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成为这个或那个民族形成自己道德、伦理或民俗观念的重要资源。这样,话语霸权与通俗文化的结合,就进一步推进或强化了话语霸权的影响。

  “美国的通俗文化——好莱坞电影、广告形象、包装服装和音乐——提供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图画,一套象征符号、物品和人工制品,它们可以毫不夸张地按无限多的结合方式组合与再组合成不同的集群。每一次选择后的意义都被改编了,因为个别的物品——牛仔裤、摇滚唱片、托尼·库尔提斯发式,女式短袜等等——从它们最初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被提取出来,与来自其他语境的符号并置在一起”。13所谓“并置”,并非是两种不同语境的符号互不相关地并列在一起,而是美国文化渗透在世界各国家或民族文化之中。这种渗透在表面上是无声无息地进行着,而实际上却使民族文化在发生“剧变”:由模仿到入化;在不断远离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亦步亦趋地成为美国文化的追随者和仆人。美国学者在讨论“消费主义与意识形态”时,曾介绍了埃及医生谢里夫·

  海塔塔的一篇文章。谢里夫·海塔塔说:“当我第一次看到我的儿子穿着牛仔裤时,那种震惊几乎令我全身发抖。当时我觉得他正在变得像国外一些发狂的青年一样,那些属于迪斯科一代的青年”。但时隔不久,“过去我认为不可能的一些事居然在我身上发生了,要抵抗它们甚至比坚持左翼运动更难。在我71岁时,我居然也习惯了穿牛仔裤和耐克鞋。我也开始听摇滚乐、牙买加节奏音乐,有时甚至说唱乐。我也开始喜欢光顾迪斯科舞厅,有时我还会有其他的一些欲望,尽管在此之前我成功地抵御了它们的侵袭。我知道这些东西已悄悄溜进了我们的生活,通过传媒,通过电视、电影、广播、广告、报纸,甚至小说、音乐、诗歌。这就是文化,它正四处伸展,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课题组编:《国际文化思潮评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6页。

  13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42页。

  ddentroubleshootingandreorganizationcloseimplementationapproachandcoalminesecurityproceduresabout1liminationcoalproductionprocessintheofvariousaccidenthidden,improvedworkersworkingconditionsandworkenvironment,preventaccidentoccurred,promotesafet席卷全球”。14这种情况清楚地表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只是“单向”的流动,西方的文化流向非西方的民族国家,而很少有非西方国家的文化流向西方。15尽管这些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认同,但是西方文化对这些民族国家的文化仍然持一种排斥的态度;没有平等的交流、交融或对话,只有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扩张,这是赤裸裸的文化霸权。这种情况所造成的后果,远非诸如文化产业层面上的物质损失,而是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文化自信力的丧失,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谢里夫·海塔塔清楚地看到了世界上所谓全球化的文化,实际上是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一种被迫接受,是民族文化被摧残、被扭曲。对此,他感到痛心疾首。文化帝国主义对民族国家入侵所造成的后果,和传统帝国主义的血腥和暴力,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帝国主义被披上了种种迷人的外衣,如“文化全球化”,美国至今仍在营造和推行美国历史上最强有力的文化帝国主义,尤需世界各国人民警惕。

  对于中国来说,因文化功能膨胀而引起的社会心理变化等,面临着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帝国主义的严重挑战。16社会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观念(或思想)上

  1415(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等编:《全球化的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30页。

  以电影为例。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1990——1993年间进口电影占本国全部发行电影的百分比如下:智利占100%;马来西亚、秘鲁占98%;埃及占75%;俄罗斯占72%;巴基斯坦占58%;泰国占50%;伊朗占47%,而美国只占22%。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电视节目,有60%——80%的栏目内容来自美国。美国电影产量仅占全球影片总量的6.7%,却占领了全球50%以上的总放映时间。参见:李怀亮等主编:《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7页;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3页。

  关于我们“面临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严重挑战”,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不拟展开讨论。这个问题,仅举北京楼市的命名,即可见一斑。这些楼市的名字是:“罗马花园”、“站前·巴黎”、“柏林山水”、“瑞士公寓”、“阳光波尔多”、“海德堡花园”、“北欧小镇”、“富力丹麦小镇”、“欧陆经典”、“”檀香山别墅、“米兰天空”、“格林斯小镇”、“德国印象”、“莱茵河畔”、“维多利亚花园”、“莫奈花园”、“马奈草地”;还有“US联邦公园”、“DBC加洲小镇”、“LLSTATION”、“A—Z—Town”、“Cityone”、“Loftel”等等。笔者以为,这些不伦不类的“奇观”除了暴露出崇富、媚外的心理和虚荣、浮华的心态外,还有更深刻的内容值得我们思考,如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民族文化自身的主体意识等。参见成凯:《莫让假‘西16ddentroubleshootingandreorganizationcloseimplementationapproachandcoalminesecurityproceduresabout1liminationcoalproductionprocessintheofvariousaccidenthidden,improvedworkersworkingconditionsandworkenvironment,preventaccidentoccurred,promotesafet层建筑,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以及由经济形态所决定的政治制度的自觉反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意识形态是直接或间接反映社会的经济及政治的特点,体现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力图保持或改变现存社会制度的思想体系和总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处在深刻的历史变革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如果不能积极有效地应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挑战,使中华文化变成所谓“全球化”的文化,我国就会在失去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失去了共同的、稳定的基本价值观念,或者分裂为许多不同的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这样,岂只是国家的文化安全,以至国家的整体安全都将受到严重威胁。

  美国的文化产业是美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实现美国文化发展战略核心内容——输出美国文化的重要工具,其目标是用美国文化主导世界。美国文化产业的这种社会功能,往往在它获取巨额利润时被掩盖了,似乎在世界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美国文化产业,仅仅是捞取越来越多的美元,不存在用美国文化价值观去“重塑”世界的使命,这是一种假象。当美国新闻署在数以百计的国家开设新闻处、图书馆,建立数以千计的美国文化宣传中心,在全球,以至在非洲的赤贫地区,大肆推销代表美国文化精神的好莱坞的影片、乡村音乐、快餐、软饮料和廉价的美国文化商品时,美国的政治理念、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同时输入到了那里。这些东西建立在强势文化,其实质是强权文化的基础上,同时依托于美国雄厚的物质力量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往往在当地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美国诸如“民主”、“自由”等政治诉求和价值观念披着文化的外衣,逐渐为当地居民所接受。这样,美国有着极其明确目标的文化输出、文化扩张或价值观念的渗透,却在某些国家被认为是“自觉的文化选择”。当美国的文化输出俘获了、改变了被输出国人们的头脑时,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挑战,民族尊严、国家利益被抛至脑后。美国在战场上,在激烈的经济贸易市场搏杀中得不到的东西,通过文化输出却得到了。

  对于社会主义中国,美国文化发展战略特殊的重要内容,是通过具体的文化渗透、文化侵略政策,“西化”、“分化”新中国,以实现军事占领和经济压榨想要实现的战略任务。他们提出,“要摧毁所谓的中华文化,只要在文化上取得胜利,就会使中国人民崇拜美国的文化,从而抛弃自己的文化,向往美国的生活,洋景’泛滥》,光明日报,2007-6-15。

  ddentroubleshootingandreorganizationcloseimplementationapproachandcoalminesecurityproceduresabout1liminationcoalproductionprocessintheofvariousaccidenthidden,improvedworkersworkingconditionsandworkenvironment,preventaccidentoccurred,promotesafet这样中华民族在文化的意义上就会灭亡”,17亦即中华民族的灭亡。为达此目的可不择手段,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陆续形成了所谓的对华“十项措施”或“十条政纲”。

  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十项措施”的主要内容是:1、“让他们的教育失去活力”;2.“让他们向往性的开放和激情”;3.“让他们对自己的民族语言失去兴趣,进而学习和使用我们的语言”;4.“让他们对自己的民族节日失去兴趣,败坏他们无聊的民族节日”;5.“让他们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6.“让他们鄙视并攻击他们的先哲”;7.“让他们使用我们的标准”;8.“让他们对自己的民族英雄感到厌恶,要不断地制造‘新闻’,丑化他们心目中的明星和英雄”;9.“让他们只对金钱感兴趣,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10.“让他们的人才被我们利用。要创造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吸引他们的人才,成为我们的人才”。美国政府认为,这些措施经过半个世纪的实施,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对此,我们应高度警觉。

  社会转型时期,国家的文化安全尤为重要,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安全,首先是意识形态安全和价值观安全,面临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严重挑战。

  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是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帝国主义是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重要内容之一。

  先进文化首先应该是独立的文化。为了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

  1李昆明、王缅主编:《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9页。

  ddentroubleshootingandreorganizationcloseimplementationapproachandcoalminesecurityproceduresabout

  20


推荐访问: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 衰微 化与 意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