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工作存在问题(7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农业农村工作存在问题(7篇)

2023-07-11 10:36: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篇一:农业农村工作存在问题

  

  关于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几个突出问题

  三农工作是发展的基础、民生的基础,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衡阳是农业大市,农业农村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最近,我深入部分乡镇、村组和市直农口部门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农业农村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一、当前是党的农村政策的最好时期之一

  党的农村政策是我党农村工作的基本策略和方针,对农村经济工作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从我党农村工作的变化历程看,党的农村政策经历了三个最好时期。第一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田;第二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拥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三个时期,党中央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取消了农业税,并出台各种惠农补贴政策,农民分得了钱。从“分得了田”到“拥有自主权”,再到“分得了钱”,每一次重大政策的实施,都极大地释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在当前,随着中央对农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强化,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今年1-6月份,我市完成农业增加值27.83亿元,同比增长2.6%,实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580元,同比增长15%,创20年来新高。

  二、农业农村工作中几个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1、耕地抛荒现象比较严重。今年来,各级各部门把发展双季稻生产、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生产的根本任务来抓,全市粮食生产呈现出“四增一减”的喜人局面,即粮食播面增加、双季稻面积增加、种粮规模户增加、优质稻面积增加,抛荒面积减少。但当前农村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持续走低,耕地常年抛荒的现象依然存在,少部分地方还比较严重。耕地抛荒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种粮效益低。近几年来,受国际市场影响,各类日常生活用品价格大多节节攀升,大幅上涨,但粮食价格依然维持在几年以前的水平,稻谷国家收购价只有80元/100斤,大米市场价格只有1.5元/市斤,种田基本上是薄利甚至无利。如衡山县长江乡柘塘村农民胡铁山反映,种一亩早稻要100斤磷肥、100斤碳铵、20斤尿素、农药50元、种子24元、物化成本共500元;一亩早稻的产量1000斤,按80元/100斤计算,收入800元,加上国家补贴108元,扣除物化成本,毛收入400元。如果计算劳力成本,种一季每亩需工12个,每个工时按市场价60元计,种粮要亏损。二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经商,农业生产缺少劳力。目前农村

  80%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家中的多为老弱病残,这部分人员劳动能力不强,生产技术不高,很难适应粮食生产发展的需要。有的只为自保自给,一户本有五六亩田却勉强只种上一、二亩,有的只种一季;也有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耕作粗放,田间管理不到位,粮食单产水平逐年下滑。三是农资价格上涨,部分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和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但农资价格大幅上涨,直接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比如,碳铵201X年365元/吨,今年800元/吨,翻倍上涨;尿素去年90元/包,今年130元/包,上涨44%;磷肥去年20元/包,今年30元/包,上涨50%。

  2、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近年来,我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村路、电、水、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目前,全市4891个村全部通电,基本上普及广播、电视,通电信村达到4517个,覆盖率为92.35%,新建沼气池10.38万户,自来水受益村567个。全市总蓄引提水量为31.6亿立方,总灌溉面积达398.07万亩,建成旱涝保收面积336.1万亩。但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农民行路难、读书难、就医难、用水难等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农田基本建设严重老化失修,影响和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一是中小型水库存在大量病险隐患。我市现有的1171座小二型以上水库,大都建于20世纪60至70年代,相当一部分已达到规定使用年限,长期带病运行,已到了危险的边缘,尽管近几年我市加大了对病险水库的治理力度,但仍有689座是病险工程,占水库总数的58.83%,这些病险工程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大中型灌区配套设施损毁严重。各灌区因初建时标准低、运行年久、投入不足、维护不够,灌区渠道坍塌损毁比比皆是,满目疮痍,灌溉功能日渐萎缩,灌溉效益逐年衰减。如欧阳海灌区总干渠长292公里,至今运行已有33年,渠系内外坡滑坡、山体滑坡、溶洞等工程问题时有发生,渠道的渗漏相当严重,水的有效利用率不足40%,灌溉面积由70多万亩下降到40多万亩。常宁市的关王塘灌区、大平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不到设计时的59%、37%。衡山县九观桥灌区原灌溉面积1.36万亩,现有3个村、4000亩水田退出灌区,这些农田因缺水不得不由双改单,部分抛荒。三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近年来尽管各级投入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逐年增加,但基本上都用于大中型灌区工程的建设和维护,众多的小型水利设施仍处于“大灾大投、小灾小投、无灾不投”的状况,平时主要依靠农民群众自发维护管理,全市42万余处山塘淤塞严重,80%多成了碟子塘,原有的机埠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损坏达60%以上,通水渠道多为土渠,渗漏严重,利用率低,发挥不出多大的灌溉效益。如衡山县长江乡柘塘村20口山塘,水渠3公里,水塘大多淤塞,水渠老化,降雨则田被淹,天晴则禾受旱;萱州镇石滩村电灌站废弃,有200亩水田抛荒。四是农村人口饮水困难。我市属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分突出。目前全

  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39.69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4%,其中水质不安全人口97.05万人,水量不达标15.3万人,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10.87万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16.47万人。

  3、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滞后。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表现在:农业科研推广体系不断健全,形成了以市农科所、市蔬菜研究所为骨干,以衡阳县常规水稻、耒阳杂交水稻等良种繁育基地为补充的农业科研体系和以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乡镇农技站为骨干、村级农技服务组织为桥梁,科技示范户为样板的“三级一户”农技推广体系;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全市共建立规模农产品批发市场54个,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协会684个,成员4.96万户,带动农户18.64万户;农业标准化体系起步良好,7个县市及南岳区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在西园农产品批发市场、香江百货等农产品贸易中心开展了农产品市场准入试点工作,创建了12个10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完成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论证141个,产地认证350万亩,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尽管我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与农民群众期望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是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网破、线断、人散”。基层农技推广

  机构仍处于“缺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况,全市183个乡镇畜牧站有104个没有站房,大多数乡镇农技人员工资无保障,年龄趋老化,参加业务培训少,科技文化素质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如衡山县新桥镇农机站4人,有2人停薪留职,另外两人每人每年8000元工资包干;萱州镇水管站在岗4人,只2人纳入财政工资统发,另2人每人每年1000元包干。二是农村销售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市场建设水平不高,档次较低,多为初级市场、集贸市场,缺乏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市场的基础设施、交易信息通道建设滞后,市场间的信息共享、资源分析、产品价格、供求信息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育不良,内部运作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制约和保护机制,服务比较单一,多数集中在产前、前中、产后的某个环节上,对于开展综合服务、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具体措施少,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密。三是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规模化程度低、标准化生产普及难到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不够,检测手段不完善,市场准入制还处于试点阶段,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现象依然存在,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4、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一是乡镇机关办公条件差。全市193个乡镇,建设礼堂122个,建设食堂194个,建设浴室98个,建设文体活动场所60个,建设阅览室24个,工作用车153台。即使有这些设施的也是建设标准低、环境差,有的乡镇甚至食堂比民工的食堂还差,厕所没地方下脚,洗澡堂破烂不堪,乡镇工作人员连吃、住等基本生活设施都没有,难以安心基层工作。二是村干部待遇低。村干部是农村政策的执行者、经济发展的组织者,乡村改革后,村干部工作量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待遇不是增加了而是减少了,村干部所担负的工作任务繁重但

  报酬低下、保障机制缺失,各地对村级的转移支付太少,目前村干部年工资最少的只有1000多元,最多的也不到3000元。一些地方村干部退休后只是由乡镇一次补贴6000元,有的甚至连这点钱也拿不到。三是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大。现有的党员干部普遍年龄老化、素质不高,战斗力不强。如衡山县新桥镇永济村有48名党员,60岁以上的占多数,40岁以下的只有7个,有10年未发展新党员。四是村级负债沉重。由于长期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性制约和以牺牲农民利益支持工业和城市发展,使农村事权与财权难以统一,导致村级债台高筑。村级负债时日久、沉积重、涉债多、危害大,如不及时解决,不仅会拖垮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加重乡村和农民负担,还会影响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

  三、对策与建议

  1、坚持多措并举,大力整治耕地抛荒。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衡阳是农业大市、粮食大市,整治耕地抛荒、抓好粮食生产责无旁贷,必须积极引导,从落实政策、完善制度、强化责任入手,加大整治力度,坚决遏制耕地抛荒现象。一是以落实惠农政策为切入点,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要广泛利用报纸、网络、电视、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各项支农惠农补贴政策。积极改进补贴发放办法,严格发放标准,严肃查处挤占、挪用、截留补贴行为,确保补贴资金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二是以严明奖惩为保障,强化整治耕地抛荒责任。要将整治耕地抛荒列入对各级党委、政府的年终目标考核,与干部评先评优、提拔任用挂钩。对因工作不力、辖区内耕地抛荒严重的,从严追究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责任。严格执行《湖南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组织指导各村订立村规民约,按照抛荒一季每亩150元、抛荒二季每亩300元的标准对责任田承包户征收荒芜费,连续抛荒两年的除收取荒芜费外,由原发包单位终止承包合同,收回耕地重新发包。三是以创新机制为动力,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扶持培养种养大户,积极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探索建立“托田所”、“乡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等服务组织,按照依法自愿的原则,推进无人耕种的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耕地向规模经营户集中。对于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多、劳动力短缺的地方,由乡镇、村组织农机统一翻耕,采取亲帮邻助、有耕种能力的农户代耕代种等办法进行生产。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义务耕种服务,帮助特困户搞好粮食生产。四是以平抑农资价格为手段,确保农民最大程度受益。加强农资价格调控,监督生产和流通企业严格执行国家价格政策,依法查处、严厉打击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变相

  提价等行为,确保农资市场价格稳定。加大打假扶优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2、坚持加大投入,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我市地处衡邵干旱走廊,水旱并忧的问题十分突出,水情是我市的一个基本市情,要把水利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坚持不懈地抓好、抓出成效。一是要加大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将农田水利建设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围,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保证重要水利设施兴建、维修、改造的资金需要。巩固完善小型水利工程以奖代投、以补代投机制,完善“一事一议”、“民办公助”,推广用水户协会的模式,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投入水利的内在积极性。进一步搞好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把水土资源变成水土资本。推广项目法人招投标,吸引社会资本,拓宽利用银行贷款和外商投资办水利的渠道。二是要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抓住中央3年内全面完成全国重点小一型以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的历史机遇,采取有效措施,集中财力物力,打好治理病险水库的攻坚战,力争3年内完成全市重点小一型以上病险水库的治理任务,5年内全面消除现有病险水库的隐患。加快灌区渠系工程维修改造,重点完成欧阳海、斜陂堰、关王塘等灌区配套改造,加大渠道防渗清淤维修力度,完善灌区灌溉体系。组织和发动广大农民立足自力更生,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对老化失修的机井、泵站的修

  复改造,加大山塘、渠道的清淤、扩容、防渗和保安力度,大力兴建小型蓄水、引水、提水和集雨工程,提高抗旱保灌能力。认真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严格项目管理,组织专班实施,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建设质量,真正把实事办实办好。三是要依法保护水利基础设施。定期对水利设施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制定措施,严格禁止城镇建设、项目建设毁坏水利设施,对已毁坏的,要坚决做到谁毁坏谁修复。强化水政监察和水土保持预防监督队伍的行政职能,加大对水事案件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对乱挖大堤、乱取砂石、乱设河障、乱倒垃圾淤塞河道港沟等人为破坏水利工程的行为,要发现一起,严厉打击一起。

  3、坚持优化服务,营造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良好环境。要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一是要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继续抓好市农科所、林科所、衡阳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科技研究中心等农业科研推广基地建设,引导和帮助环球科技、新五丰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建立科研机构,推进农业科技攻关和创新。加强种猪场和优质烟、优质棉、优质林果种苗基地建设,大力实施优质种苗工程,尽快淘汰劣质品种,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优质率。二是要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合理调整设置农业、畜牧水产、农机、水利等公益技术推广中心(站),健全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建设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办公设施,改善农技人员工作环境。加强农技人员教育和培训,积极吸引文化高、年龄轻、专业精、的优秀人才进入基层农技队伍,提高基层农技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功能。二是要加强农产品销售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扶持壮大现有市场、大力培植新市场,积极拓展外地市场”的思路。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加快市场信息化步伐,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主体,以乡镇农贸市场为依托,以省内外农产品大市场为窗口的农产品销售网络。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放手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完善协会章程,建立协会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在带领农民发展生产、搞活流通中的积极作风。四是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从源头把好农产品质量关。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实施力度,严格投入品的管理和使用,指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进一步健全检验检测体系,扩大农产品市场准入试点范围,引导已实行准入的市场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杜绝有污染的食品流入市场。

  4、坚持强基固本,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是要加强乡镇“五小工程”建设。乡镇干部长期战斗在基层,工作辛苦,生活清苦,环境艰苦。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乡镇干部吃、住等基本生活方面的设施建设,当前要突出抓好“五

  小工程”建设,即小食堂、小澡堂、小厕所、小图书馆、小文体活动室,改善乡镇干部的办公条件,营造温馨适宜的工作环境,让乡镇干部安心基层、放手工作。二是要提高村干部经济待遇。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对村级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增加一部分支出用于解决现任村干部的工资待遇,提高村干部的补助标准。积极筹措离职村干部生活补助金,根据实际合理确定发放范围和发放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县、乡、村按一定比例分担的办法,为村干部购买养老保险。要采取县财政拨一点、县管党费拿一点、机关单位出一点的办法,建立特困村干部救济基金,对严重疾病或生活难以自理的村干部予以补助,切实为离职村干部解决实际困难。三是要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农村新党员培训发展力度,壮大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加强党员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学理论、学科技、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学双带”活动,增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四是要积极化解村级债务。尽快组织对税费改革以前村级的各种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查,摸清村级债务状况,核实并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引导各村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壮大集体经济,增强还债能力。要根据债务产生成因,实行对症下药,通过清欠还债、拍卖还债、核消减债、降息减债等办法,妥善化解不良债务。同时,要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加强对村级负责状况监督检查,引导各村量力而行兴办集体公益事业,防止盲目举债上项目、铺摊子,制止新的不良债务发生。

篇二:农业农村工作存在问题

  

  当前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当前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文秘站-找文章到文秘站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其它一切非农业得以发展的前提。无疑,相对落后的农村的稳定和繁荣,将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和根本保证。农民这支队伍带得好与坏,直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党中心、国务院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继续实行向农业倾斜的政策,提高计划、财政、信贷资金用于农业的比重,并且切实做好粮食、棉花等农副产品的收购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狠抓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这些措施在某种程度上都增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但在其发展的背后,目前农村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尤其存在一些潜伏性的危机,假如不对其及早加以重视和解决,有可能引起整个社会的振荡。当前我国农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干部工作粗放,农村工作缺少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这后,面对着巨大的个体小农群体,国家在农村实行互助组、初级社的基础上,于1958年发动了“公社化”运动,把74万个农业初级社改造成

  6万个“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既是农村的经济组织,又是农村的政权组织,是“政社合一”单元社区,实行集中治理,集中劳动,评工论分的制度。人民公社制度为国家机关用行政命令手段指挥生产,用强迫方式控制农民提供了方便。以致于十年动乱期间,农民没有任何生产自主权,种什么作物,种多少亩,交售多少粮食,从事哪些公益事业,都要由上级机关说了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开始全面转型,经济体制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农民从集体耕作转向了家庭联产承包制。按理说,乡村干部的工作重点也应随之转移,遗憾的是我们许多乡村干部还是习惯指挥“大兵团”作战,而不习惯于为分散的农户服务;习惯于训斥农民,不习惯于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习惯于行政命令,不习惯于用法律法规治理群众。各级农业部门也是较多的注重决策层表面的研究,而较少的注重执行层面的实际情况;更多的注重物质成果,较少的注重农民的思想动态。以致

  于一些地方党群关系疏远,干部和农民思想难以找到共同语言,一些乡村干部既不愿意也不懂得如何做群众工作。众多乡镇干部甚至把农村工作简化成:

  收税费、统报表、控人口这“三大任务”。似乎只要收上各种税收,报上各项数据,计划生育不亮黄牌,全年的工作就算完成了。如地处黄土高原贵州省纳雍某自治县的一个村,近10年没有召开过政策贯彻会议,再加上其它宣传设备缺乏,群众对党的政策几乎是一无所知,该村的一位农民说“俺只知道交钱,交皇粮”。这种忽视了做人民群众工作的严重后果,就是如今农民思维方式与干部工作行为的对抗。在农民的心目中,现在的干部就是“要钱、要命(计划生育)”。为了对抗“要钱”、“要命”,许多农民已从家庭作业的小天地里走出来,推举出他们自认为“信得过”的领头人,或以减轻农民负担为因,或以天灾人祸为由,盲目而又有组织的向合理和不合理收费进行有力的反击和果断的抗衡。当前一些地方的农村农民“闹事”多数源于此。由于乡村干部的素质、工作方式都不能适应社会大变革的需要,只能听命和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在新的历史情况面前,又不能密切联系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对农民缺乏应有的感情,因此工作上缺少起码的群众基础,一旦出事,要么靠放弃原则“息事宁人”,要么靠恐吓手段“以纸包火”,形成工作方式及工作效率的恶性循环。

  2、基层政权严重虚弱,村级班子后继乏人村级基层组织是党和国家政权大厦的基石,是党和政府直接联系群众的桥梁,是我们党带领群众进行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战斗堡垒,作用十分重要,千万松垮不得,破坏不得。但是在新的历史情况下,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已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一些乡镇长期忽视农村党员的发展和村级班子后备力量的培养,造成村党支部领导班子严重老化,后继乏人、力量虚弱和战斗力下降。199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中心对湖南永州地区茶陵县的村级领导班子进行调查中发现:

  该县有427个自然村,支部书记平均年龄达47.3岁,当支部书记时间在30年以上的有35人,占

  8.7,在位20~30年的有98人,占24,其余大部分的任职时间也在10年左右。众多村已有10多年没有发展新党员了,个别村甚至只有30年前的入党的老党员,村支部改选时,只能在责任领导班子中选,找不到一名合适的新代表。从这个问题的表面上看,只是一个忽视党员发展和接班人培养的问题,但其真正的实质却是农村中“有头脑”的农民与我们争夺农村基层领导权的重大问题,我们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要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的村故意不发展新的党员,有的村干部则让自己的子女或其它亲属接替自己的职务,以造成一种村里大权长期唯我独掌的局面,党支部变成了家庭支部,村办集体企业变成家庭成员企业。个别村干部凭借基层政权行成一种家族势力,在村里为所欲为,横行乡里,搞老子天下第一。1996年《人民日报》曾报道过湖北省安陆市李店镇高岩村原任党支部书记朱光波,在村里说一不

  二,村组成28名干部,他可以随便撤换。他任支部书记6年,其撤换村组干部66名。他的大哥朱光金在村里是一人之下,千人之上,什么都可以管,但谁也说不清朱光金担任什么职务。朱光波的堂弟朱光峰坐了4年大牢,刑满释放还不到一年就被朱光波任命为村管企业的副主任。这样的基层政权,群众对他们得罪不起。同时,他们又凭借这种“独家”优势,或控制乡村两级换届选举,或以工作作要挟,形成与上级政府相对抗的“黑碉堡”,稍不如意就与上级党委乡政府对着干、肆无忌惮。《南方周末》曾报道湖南安化县有个大丰乡,就发生了村支部书记联合抢乡党委书记的“大丰乡事件”。1993年,该县委对该乡党委班子进行了调整,决定将不太称职的乡党委书记调到区工委任职,该乡部分村支部书记以县委没有同他们商量为由,联合起来跑到区里把县委组织部长正在与之谈话的乡党委书记“抢”了回去,并抵制县委派进去的新书记,面对众多村支部书记们的强硬态度,县委为67了“息事宁人”,竟放弃原则收回了成命,让被“抢”了去的该乡党委书记继续任职。该书记为了感谢村干部们的这一伟大“壮举”,擅自动用乡财政资金为牵头的村党支部书记买了城镇户口。也就是在这个书记的领导下,该乡财政在短短的几年内亏损了数百万元。1995年底,该县根据省委的统一布置,进行撤区并乡的改革试点,县委再次决定变动这个乡党委书记的工作,个别村干部又故伎重演,新的县委态度果断、严厉处理了几个为首的村支部书记的肇事者,果断免去了该乡党委书记的职务,个别村干部的行为才有所收敛。以上这一事实说明,放弃和放松农村党员的发展和接班人的培养,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它不仅会使基层政权后继乏人,久而久之还会导致整个基层政权的变质和垮台。

  3、农民负担过重,集体积累普遍不足尽管党中心三令五申要加强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工作,要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但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仍然是当前农民反映最强烈的热点之一。据国家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调查统计:

  97年前三个季度农民人均负担额为37.5元,比上半年同期增长了24,负担水平仍属高位,增长幅度仍超过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长速度。造成农民负担反弹、过重的原因:

  一是实物价格的抗降性导致农业税额大幅度的增长,屠宰税、农林特产税按人头、地亩的多少平摊的作法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二是机构臃肿,吃“皇粮和靠农民养活的人越来越多。现在的乡村干部大体上可分为四类:

  一类是脱产干部,乡镇党委、政府及经济机构的业务干部,如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各分管部门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他们属国家编制,由财政负担;二类是半脱产干部,即各乡镇党委或政府从事经营治理、水利、土地、畜牧、渔业、广播、计划生育等工作的“干部”,他们无国家编制,由乡镇参照国家干部工资标准和本地收入的实际情况发给相应的工资;三类是享受固定补贴的干部就是村级领导人,如村长、村支部书记、会计等;四类是享受误工补贴的干部,如村团支

  书记,妇女主任、民兵营长、治保主任以及村民小组长等。这四类人员,尽管有些在臃肿机构之外,但他们的收入来源都是只能是财政和农民。三是基本建设从城市向农村的延伸,形成某些地方违反规定,强行实施的以劳代资。四是少数某些地方和部门追求所谓“政绩”,在农村办事要求过高过急,不切实际的推行各种达标升级活动,超过当地的现实和农民承受能力。五是社会负担名目繁多,乱摊派、乱罚款现象屡禁不止,形成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受到的隐形负担。六是村级集体经济脆弱。许多内陆省区的县,乡村级集体经济不景气,相当大的一部分无集体收入。据对陕西省某县的调查,只有约20的村能基本维持正常运作,30的村无集体经济收入,40的村靠向农民收费维持生活,10的村年年亏损。集体经济的结据,而一些迫在眉睫的工作又必须完成,无奈收费的手只好伸向农民。七是自然灾难频繁。中国的农业是弱质产业,抗御自然灾难的能力很弱。据《中国科学报》1994年3月2日报道:

  50年至1993年这43年中,全国各种灾难的直接经济损失共计约26000亿元人民币(算到1990年的物价),各种灾难造成的比例大约是:

  气象灾难包括洪涝和干旱,占57,农业病虫害占

  5,林业病虫害和火灾占8,地震占6,海洋灾难占

  5,泥石流占4。从数据不难看出,受灾产业最严重的是农业,从个体对象而言,受灾最严重又主要是农民。尽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救灾的力度,各级领导更是身处一线指挥救灾,但无情的灾难造成的损失单纯依靠国家的救助是难以恢复到灾前的状况的,只能靠农民自力更生,生产自救,这无形中又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上述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并不十分富裕且囊中较67为羞涩的农民,必须随时向外掏钱,随时承受各种方方面面的压力。因而,农民的负担究竟何时能减下来,干部心中无底,农民心中无望。

  4、少数干部腐化堕落,干群关系日益紧张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群

  众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公仆形象,应该同人民群众保持一种融洽的鱼水关系。但是近些年来,一些地方狠抓经济建设中,放松对干部非凡是对农村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反腐倡廉工作,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3月同中心负责同志的谈话中的所说:

  “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邓小平文选》三卷第287页),以致有些干部尤其是农村干部中,出现了越来越普遍和严重的腐败现象,个别干部甚至蜕化变质。有的上身不正,不认真干事,专门搞歪门斜道;有的借公务之名,图谋个人私利,到处吃喝玩乐,有的作风不勤,对工作无热情,对群众无感情,浑浑噩噩过日子,庸庸碌碌划懒船;有的办事不公,缺乏党性修养,不讲政策,不讲原则,不依法依纪依制度办事,方法简单粗暴;有的为政不廉,以职权谋私,搞权钱交易,贪污贿赂,中饱私囊,挖国家和集体的墙脚,吃人民群众的血汗,如此种种,严重损害了乡镇干部形象,严重伤害了群众的感情,致使许多群众对干部没有尊重,只有鄙视;没有理解,只有指责,没有信任,只有猜疑;没有支持,只有反对。由此产生对党和政府的怀疑、失望甚至强烈不满。一遇见有事就要小题大做,大题乱作,火上加油。1996年新华社曾重头报道过湖南省沅江市四季红镇,就曾出现了村民冲击政府的严重闹剧。部分村民以镇里个别领导有贪污腐化行为作为借口,先是集体上访,继而抗粮、抗税,最后发展到村民组织起来到镇政府机关聚众闹事,身捆炸药包,手持火枪、鱼叉、骂干部、砸财物、揿警车、打民警,闹得该镇基层政权瘫痪长达两年之久,直到后来惊动了省委、省政府领导,事件才算得到解决。类似四季红镇的事件,在目前广大农村时有发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些情况告诉我们,干部的腐败问题是影响政权存亡的要害。干部中的腐败问题不除,人民群众就有不会真心实意地跟着共产党走。此外,我国农村工作中潜伏的危机或不安定的因素还远远不止这些。诸如土地流失问题,治安形势严重问题,投入过少问题,宗族势力抬头、封建迷信复燃等问题还仍然长期存在农村工作中,但主要还是前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抓住了这四大要害所在,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为政警句。目前农村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已经开始影响

  到农村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已经形成一种较为严重的制约,并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构成对农村发展的一股潜伏性危机。这些危机是关系到人心背向、事业成败和政权存亡的大问题,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务必尽快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解决我国农村工作问题的措施及其对策

  1、密切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建立新的干群关系当前,一些地方党群关系疏远,是我们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不率先垂范,不密切联系群众造成的。我们讲群众观点,最实际的就是与农民的联系和感情问题。遗憾的是现在许多的农村干部熟悉不到这一点,在他们看来,农民就是种田、干部就是管人管事,有理就来强制命令,有钱有物就适当施舍,无所谓感情不感情。殊不知做农村工作,做农民工作,不加强联系,不注入感情,不付出心血,是不可能把广大的农民凝聚在党和政府四周的,而没有农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不可能做好党在农村的各项67工作的。为政主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纵观历史,许多达官贤臣在对待农民的问题上都非常注重感情的培养,懂得做人民群众的工作,要注入真情。身为一个地方的官员,心中要时刻装着群众。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李纲的“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嬴病卧残阳”,范仲俺“居高堂之上则忧其民”,郑板桥的“御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些真情实意的诗篇,无不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关切之情。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更是无微不致地关怀着刚刚走出苦海的贫苦群众。毛泽东同志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十分明确的指出,要“关心群众的痛痒”,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记得刘少奇同志为了摸清群众的真实生活情况,到河南农村搞调查时,不住待所,睡在生产队养过牲口的饲养房里。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同志考察贵州贫困地区时,见那里群众还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时心情十分沉重,中午草草用餐,数度停箸,食不甘味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当干部的一定要把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啊”。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和经验告诉我们,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天下,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壮举,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探索都证实了这一伟大真理。同样,谁放弃了农民谁背离了农民,谁置农民的生死冷暖于不顾,谁就犯下了历史性的错误。非常遗憾的是,现在少数干部头脑中没有了贫困群众的影子,他们有的高高在上,有的麻木不仁。更有甚者,对群众的困难熟视无睹,对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尤其是这些年搞改革开放,广大农村干部开始注重公共关系在地方发展和领导工作中的重要性,重视广交朋友。但这种重视出现了极其危险的偏向:

  交朋友注重的是飘洋过海跑沿海,而跑基层非凡是跑农村的却越来越少,许多农民说,现在是领导干部“攀洋人”,“傍大款”,一般干部“靠富户”,“跑领导”,地道的泥脚杆子成了“没娘崽”。领导干部联系群众,交朋友的贪大求洋,嫌贫爱富的观念,广大农民非常伤心和反感,由此造成基层与机关,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疏远,感情越来越冷漠。针对这一新的情况,我们应该在加大抓农村工作力度的同时,还应该把县乡领导越级广交农民朋友纳入议事日程,并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即县级领导交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乡镇领导交村民组长;乡干部交在乡村有影响的农民,村级干部交贫困人民群众。广大农村干部要是交好了这样一大批农民朋友不仅在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时能做到耳聪目明,心中有数,即使遇上更为复杂的工作也会在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中变得迎刃而解。我们讲密切联系群众也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2、培养骨干,切实解决基层政权后继乏人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各级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村民委员会是村党支部的自治组织,它们都是中国农村最基层的中枢机构。这一级的“干部”因不吃“皇粮”也无人事档案,因而,很难让各级组织引起重视,更难让人把他们的职务与“官”联系在一起。然而,中国的10亿农民就是在他们的直接指挥下改天换地,向地方尽职责,向国家尽义务的。近20年以来,由于我们忽视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致使农村干部队伍老化,相当一些农村社区,村级组织结构扭曲,民主选举疏于形式,子女亲属接班成为常事,年轻党员骨干缺乏,正如

  前面所说,从表面看,这只是一个忽视接班人培养的问题,其实质则是我们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的农村基层政权,最后究竟由谁来掌权的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农村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因此,要确保广大农村的长治久安以及确保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我们一定要重视农村领导班子67的建设,重视骨干干部的培养。为此,我们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抓好学习教育。对农村村级主要负责人要采取轮流进县委党校学习的培训制度,提高我们农村村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学习与农村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达到学好理论,增强党性、增进知识的目的。二是要强化组织整顿。重点搞好三个结合:

  即把民主选举和民主评议结合起来:

  把撤换不称职干部与提拔新生力量结合起来;把长期由农民担任村干部与国家干部兼任相结合起来。三是要抓好后备骨干的培养。要把发展农村党员,培养农村村级后备骨干作为乡镇党委和村级干部的铁任务、硬指标。对新确定的培养对象,一要建立档案,二要送县一级党校培训,三要让其参加一些乡镇组织的中心工作和集体活动。总之一句话,培养农村后备人才是事关农村发展全局性问题,根本性问题,千万马虎不得,放松不得,要千方百计解决好。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这也是检验我们一个地方主要领导是否头脑清醒,是否有战略眼光,政治上是否真正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3、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减轻农民负担提供强有力保障减轻农民负担,可以说从中心到地方,没有哪一级党委、政府不是高度重视的,但为什么农民负担老是减不下来,除了思想熟悉,政策观念等主要原因之外,就是目前我们还缺少减轻农民负担的经济基础作保证。一方面是各级财政拮据的状况在近期内还难以改变;另一方面农村的各项建设和公益事业的投资呈上升趋势。随着手扶拖拉机、摩托车、农用

  车等交通工具进入农民家庭,过去的农村羊肠小道显然已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上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及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和产业化之路都需要基本建设予以配套。钱从哪里来?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从全国各地情况看,凡是农村村集体经济搞得好的,那里的村级组织就有凝聚力、战斗力,党群关系融洽,农民负担轻,而且各项公益事业红红火火。相反,凡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而靠加重农民负担维持村级政权建设的,无例外发展无希望,治理也无方,村干部威信不高。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要巩固中心及地方政权,消除农村的潜伏的危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当作一件紧迫的大事、要事来抓。一是要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摆在与稳定同等重要的位置,熟悉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其实质就是要为社会稳定工作打基础,提供保证的。二是要把配合扶贫、整顿农村后进党支部等工作结合起来,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列出重点扶持对象,实行县、乡领导挂点负责和部门对口扶持。三是对办企业确有困难的村,要下决心划出或收回一部分山林、鱼塘或土地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生产基地,其收入作为村级政权组织的自营费用和从事公益事业的经济来源。四是要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的考核、治理、监督的制度和办法,防止农村财产成为个别为政不廉的村干部的私人小金库。

  4、严格执纪执法,矫正通常出了问题再高压的错误工作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在教育,教育最荒废的是农村。现在很多农民,既没有参加过法律政策知识的学习,不能较好的运用法律和政策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也不能用法律和政策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往往以自己把握或别人教给的一鳞半爪来发泄不满。这样既轻易酿成悲剧,也很轻易补少数坏人利用,制造事端。另一方面,对农村工作的治理,普遍存在着两个极端,要么“松得无边”678,要么“紧得要命”。平时对农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甚至是农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不作及时疏导处理,等到事态扩大则兴师动众,甚至动用地方警力加以解决,结果往往是小问题酿成大乱子,人民内部矛盾转化成敌我矛盾,其后果是后患无穷。解决农村工作中难点热点问题维护好农村的稳定,在领导方法上要突出“一抓两严”,“一抓”即抓教育,教育对象要做到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这两个群体并重,内容上要做到法制教育,纪律教育,政策教育,伦理教育并举。在方法上要增强针对性、实用性、不搞形式主义。现在一些地方农村工作被动,甚至引起农民与干部、农民与乡镇政府的冲突,并不全是“民性本刁”,而是教育不力,干部自身形象不好,现在少数乡村干部目无法纪,腐化堕落,非法行政,群众相当不满。我们不能把农村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归到或主要归到农民头上,各级干部首先要作自我检查,要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知道“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乡村干部的法制、纪律和政策的教育,否则很难保证这支队伍不垮掉、烂掉。同样,对农民的各方面的教育也要不断加强,逐步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由传统农民逐渐向现代农民转变。在宣传手段、教育方式上,既要重视广播、电视等传媒体系的视听作用,又要注重不同层次会议的宣传讲解作用,同时还要注重报纸、小册子和各种宣传资料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抓好教育的同时,必须要坚持“两严”:

  一是严格执纪。农村工作艰苦、辛劳、清苦,固而对乡村干部要爱护,但这种爱护必须建立在寓爱于严的基础之上,对农村干部中存在的违法乱纪,贪污腐化等问题,要坚持“干部问题热处理,农民问题冷处理”的原则。稳、准、快的给群众以处理结果。我们经常讲干部的凝聚力从哪里来?是从良好形象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中来。干部队伍的良好形象怎样塑造?要通过惩治腐败、提高素质来塑造。二是要严格执法。对那些公开组织群众,煽动闹事或成立非法组织而与各级党委及政府为敌的人和事都要严格依法——稳、准、狠的打击处理,决不手软。要给闹事者一个强烈的信号:

  共产党在某些问题上之所以让步,一是承认自身工作确实需要改进,某些问题的确需要纠正。二是理解群众把握一项新出台的政策或规定的确需有一个过程,在熟悉和行为上某些偏差有时是难以避免的。三是始终把一时不明真相的闹事者当成可以团结的人,不采取简

  单粗暴的方式将其一棍子打死。四是也必须让他们明白:

  让步不是放弃,更不是害怕,而是我们党始终如一的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具体表现,是确保我们人民群众不受到伤害。我们的目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充分发挥好广大干部和群众的一切积极性,努力把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工作做好。我们深信:

  只要我们做好上述几项工作,我们就能未雨绸缪,把一些尚未显露的潜伏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就能把一些经常出现的问题,将其后果控制在最小幅度;就能将一些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思想和行动上作好充分的应付预备,并将最终设法解决。中国的问题主要是农村和农民问题,在通往现代化的漫漫征途上,假如农村和农民问题解决不好,就可能出现大乱子,假如农村和农民问题解决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没有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没有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现代化。道理一点就明,而目前最急迫、最重要的任务是按照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农村发展思路和战略,扎扎实实地去做工作678

篇三:农业农村工作存在问题

  

  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我县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区畜牧业、林果业、特色产业在大农业和人均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过低,南部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尤其是传统畜牧业仍然占主导地位。二是农民的传统农业的生产观念和生产模式根深蒂固,习惯于小而全、多而杂和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较低。三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薄弱,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服务机制僵化,科技服务水平不高,良种程度、单产水平还明显低于周边团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困难;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农村缺乏能够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有些产业还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工业反哺农业和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弱,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十分紧密,多数合作经济组织运作不规范,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牵引作用发挥不充分。五是以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养滞后,农业抗风险机制不健全,致使农业抗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较差,农业生产盲目性、短期性、脆弱性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六是土地流转机制建设滞后,土地难以向优势产业和大户集中,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规模集约发展。七是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外销平台建设滞后,农产品品牌意识不强,市场竞争力弱。

  二、加快推进农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一是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实施沃土工程,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突出灌区配套建设、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结合项目建设,引导和鼓励农民通过“一事一议”,搞好投入资金少、建设周期短、见效受益快的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的抗灾防灾能力。二是抓好农村道路建设。积极争取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充分调动农民修路积极性,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切实改善农业农村生产公路交通条件,加快农村商贸流通。三是积极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加速推进乡村清洁工程,推广普及沼气等洁净能源,搞好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生态公益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有效保护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防止水土质量退化恶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突出经营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一是建设特色基地,夯实产业基础。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围绕棉花、番茄、辣椒、无公害蔬菜、设施农业、经济林果等农业特色产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沿国道经济区主要依托区位交通优势,扩大番茄、辣椒、蔬菜、林果种植,大力发展牛羊育肥、奶牛养殖业;老沙湾经济区主要依托水土光热资源,着力建设棉花生产、加工、转化基地;沿天山经济区主要依托绿色生态优势,重点发展粮食产业、草原畜牧业、特色旅游业。二是立足优势,加大招商力度。坚持

  “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套班子”的思路,充分利用资源、区位优势,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着力引进一批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积极支持企业申报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围绕县域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开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带动农民增收。三是培育和壮大中介组织,搞活市场流通。认真贯彻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法律法规,引导现有农村专业协会向合作社方向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品牌响亮、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社会经济效益明显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探索和推广“支部+协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等运行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突出科技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一是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继续加大科技特派员工作力度,利用远程教育信息网、“农信通”信息平台发布农业生产前瞻性信息,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村专业合作社、协会兼职,取得合理报酬。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双膜栽培、复播套种、精量播种、残膜机械化回收等农业新技术,突出抓好动物疫病防治、牲畜品种改良、果品贮藏保鲜、设施农业等技术的推广。二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适宜的机耕、机播、机收作业服务,大力推广新型农机具和农机化技术,提高农业耕种水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发展节工农业。三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整合涉农

  信息资源,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农业比较效益。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联通、移动、电信等通讯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建设沙湾农业信息网。切实做好气象减灾服务、病虫预测防控、动物疾病预防等工作,减少农业灾害损失。

  (四)突出新型农民培养,强化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大力开展生产技能培训。围绕五大特色产业,依托职业技术学校、远程教育网络,以科技生产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大力开展生产技能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二是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完善培训机制,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力度,积极探索用工企业和培训机构联合开展定向、订单培训的新机制,有效拓宽培训和就业渠道,努力为每个家庭培养一名技工,推动农村劳动力长期稳定转移。三是改进培训方式。把专题培训与日常技能培训、普遍培训与重点培训、专业机构培训与农户之间互帮互学相结合,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五)突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一是扎实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大力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医疗卫生、农村教育、农村金融等配套改革,进一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强化对村级转移资金、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村集体收费的监管,规范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行为,大力推行“村务议事卡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权益。

  二是针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积极探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效形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流转方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养大户、合作社及龙头企业集中,逐步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因地制宜,继续推进全县土地互换工作,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和产出效益。三是加强组织领导。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认真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突破口,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篇四:农业农村工作存在问题

  

  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可编辑)

  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1、农村基层组织人才匮乏为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必须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完善激励机制,增加其吸引力。

  选拔任用村干部、工资和养老保险、村干部培训等。

  打破传统用人观念,大胆推进农村人才使用。

  我们将提拔一批年富力强的私营企业主担任党支部书记或村长。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处理村干部的经济待遇问题。在职干部除了将上级净收入增加一倍并落实基本薪酬外,还将分配给村干部一些乡镇的考核薪酬、和收取的手续费,使村干部人均不低于人民币。

  同时,提高村干部养老的整体水平,使他们有安全感。

  二是重视教育培训,提高村干部素质,实行分级培训村干部的责任制。

  县级主要负责培训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镇党委负责培训其他村干部,帮助他们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世贸知识、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提高村干部驾驭经济发展和致富的能力、致富的能力。

  三是加强后备人才建设,确保接班人。

  进一步完善村级储备,拓宽选人渠道。重点充实农民、党员、经纪人、企业职工、各类专业户、个体工商户、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

  人、专业新兵、入党积极分子等村级后备力量。我们还将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并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

  首先,很难投资农村基础设施。

  由于税费改革后的筹资和劳动力数量较少,农村基层特别是村级集体完全有能力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和兴办农村公益事业。

  已形成的乡村道路+桥梁+水闸需要紧急修复。

  据统计,我国现有的农村桥梁大多建于60年代和70年代,荷载标准较低。它们已经坏了很长时间,需要紧急修理和翻新。

  一些三级河流、的四级河流急需疏浚。

  然而,每年一个活动的村级筹资只有1万元左右,用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最高限额只有1万元。

  因此,下一步的重点是针对上述突出问题采取全面、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促进农民收入总体增长、持续增长、加速增长。

  在农业企业发展中,不仅要注重引进外资和工商资本,还要注重大农户和专业户之间的人才选拔,使他们能够从普通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迅速发展成为农业企业。

  当前的重点是调查能够带动其他农民了解自身发展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专业大户”,促进这些专业大户快速发展成为“龙头大户”。

  第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级+三级产业转移和农业人口向小城镇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目前,应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根据如东的传统特点,制定剩余

  劳动力转移计划,鼓励农民外出从事建筑、装饰、服装加工、商贸流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同时,要狠抓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扩大劳动力就业空间,增强劳动力输出能力。要不断加强服务,努力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做好技术培训、信息服务、跟踪服务、物流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

  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企业相对集中,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业人口。

  第四,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以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当前,要努力创造条件,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一是积极组织培训,普及合作组织知识,让更多的基层干部和农民了解什么是专业合作组织,为什么要办,怎么办。

  第二,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鼓励多种形式的发展,只要能帮助农民解决种养技术、销售困难等实际困难。

  第三,我们必须坚持非政府组织的性质,以促进而不是强迫参与,而不是垄断。

  第四,加强管理,建立健全运行机制。

篇五:农业农村工作存在问题

  

  农业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些年,我市做为农业市,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很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市拥有抗旱水源机电井5万眼,其中大井1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4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一半,大大高于全省20%的水平。拥有喷灌、微滴灌设备8500台套,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07万亩。小型集蓄水池67个,库容1682万立方米。农业桥、涵、闸数量1145个,农田高低压线路265公里,水田防渗渠道7.9公里,逐步改善靠天吃饭局面,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虽然加强了抗旱保收田建设,但仍有部分耕地不能得到有效灌溉,如遇大的旱情,影响种植业生产。已建的农田水源井井房和电网不完善,管理难度较大、运行成本较高。全市灌排渠道布置杂乱无序,配套建筑物破坏严重,灌溉功效明显萎缩,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水、电、路、涵等配套设施齐全的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不足。由于地方配套难度

  大,部分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没有完成消险加固,影响防洪减灾效果。沼气、太阳能、秸秆燃气等新能源利用还在起步阶段,不能充分利用于农业生产。仍有近70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没有解决,已吃上自来水的农户还存在水质安全问题,不仅影响农民生活质量,也影响养殖业发展。

  2、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以国家项目投入为主,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巨大,特别是水利工程、林草建设、病虫害防治、保护区建设等公益性工程,虽然我市是产粮大县,却是财政穷县,地方财政经费紧张,在基础设施投入中,地方财政匹配和农民自筹占三分之一以上。虽然各级政府都有投入,但要求群众自筹比例较大,一家一户从事生产的农民虽然是最终受益者,却根本无力单独挑起这一重担。

  3、维持基础设施运转机制还不完善,影响建设成效。虽然建设了一些农业科技实验场所,但科研推广经费不足,“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缺乏先进的科研设备,农业科技人员缺乏,不足需要量的一半,且非专业人员多、技术素质不高。农机合作的组织化、市场化建设成果还有待检验。各级政府投资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没有安排建后运行资金(现代化试点),在未落实相关管理办法的情况下,项目运转困难。

  对策

  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各项政策和要求,针对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际需要和发展潜力,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提高认识,树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要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切实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认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作为为农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并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

  2、生产与服务保障并重,扩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以支持单纯的农业生产为主向为农服务体系、农业保障体系、市场化组织化标准化建设上转移,逐步转变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择优扶持的原则,重点在良种工程、科技推广、农机装备、疫病防治、生态建设、新能源、农田水利、市场建设、产业化扶持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好钢用在刀刃上,以相对少的投入换取较快的发展。同时,以各级政府为主加大水利工程、林草建设等公益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扶持比例,减轻农民负担。

  3、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新路,不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解决投入问题。在投资方式上,改变过去主要由政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做法,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明晰产权、建立奖励和补助等制度,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局面,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产业。在投入上,首先,政府要舍得投入。每年应扩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基础设施规模,发挥其杠杆作用,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贷款担保、贴息和项目资金匹配,调动金融资金、工商资本、民间财力和其他行业资本转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撑。其次,动员大企业投入。充分利用大企业资金充裕、技术力量强等优势,引导动员企业资金、技术和人员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第三,加大对上资金争取。抓住新农村建设有利时机,加强行业部门间协调配合,把握产业投向,争取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

  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标准粮田、农机装备、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小型集蓄水工程、灌区改造、动物疫病防治等国家和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确保项目发挥实效。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利用水平。一是加大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一些按照传统方法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因投入大、能耗高,成本增加导致运行不畅,建议在今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充分利用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实现节本降耗。二是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园区、推广中心、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中的指导作用,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使其具备熟练应用农业设施设备能力,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三是对于一些资金需求大,维护困难,短期难完成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转变建设思路,以其他方式实现建设效果,以水田防渗渠道为例,投入大、维护成本高,可以采取土地规模经营、统一渠道规划、控制灌溉技术等手段,达到降低水资源消耗目的。

  5、探索农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机制。一是对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探索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实行市场化运作,并努力引入竞争机制,以克服垄断经营带来的低效率问题,经营者对农民服务收费不宜过高,应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收取。对于一些收益较差的基础设施,如我市偏远地区的农田水源井,在保证其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可以无偿交由农民使用管理。二是对投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的农村各类小型基础设施,可采取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运营和管理。我市的农机合作社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在短期无法改变土地分散状况的情况下,以组织化带动生产规模化,并带来一定的经营收益。

  二、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密山市农业人口23万人,农村劳动力人18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1.27万人。全市现有耕地总面积236万亩,土地集中经营面积80000亩。随着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就业程度的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意愿逐步增强。为此,我们初步探索了土地使用权的适度流转机制,土地流转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化,引导和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工作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

  1、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土地流转心态较为复杂。农民对土地流转的心态比较复杂、多变,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户,习惯于靠种地养活自己,担心流转土地后会

  失去生活的依靠;兼职从事二、三产业,农闲时从事农业的农户,都想留几亩土地来补充家庭收入,对土地流转的意愿不强;已经脱离农业或长期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户,把土地作为今后生活的“退路”。不少农户对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概念混淆不清,担心土地流转后,征用土地时得不到补偿。

  2、土地流转还不够规范,原有流转遗留问题较多。农户间自发流转的,以口头约定、“君子协议”为主,土地流转的随意性较大,遇到利益冲突时,解决难度大。有书面流转合同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概念不清、约定不明、权利义务不具体、流转期满处理办法不明确等问题。同时,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档案管理还存在一定差距,台账登记和变更工作还需跟上。

  3、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开发保护力度尚需加大。尽管我国的法律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但对于转让的范围、形式、程序、价格、管理等,缺乏专门的法律和规定。从开发保护措施看,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为了实行土地规模经营,产生土地规模效应,提高土地产出率。但当前对大户和农业企业承包经营的保护措施还不够大,个别群众过分地提高土地流转费,使大户感到左右为难,扩大规模、搞活经营积极性不是很高,影响土地的开发流转。

  4、土地流转规模小,引进开发业主难度大。从流转规

  模看,不少农户有多处小块田地,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规模。流转规模小、农业收益比较低,又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业主对投资农业开发极为慎重,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或业主参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农业的比较少。有的依赖性大,只想靠政府支持;有的管理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有的项目选择不准,品种单一,管理粗放。

  推进规模经营的对策

  农村经济要发展,最基础的工作是搞活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努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1、建立农业经营风险保障机制。目前,我市农业保险的范围小,农户参保率低,农业保险险种单一、形式单调,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小。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农业保险运营成本大,受农业生产自然因素的影响,保险收益不高。因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必须建立政策性保险资金,设立农业再保险制度,确保农业生产有盈余。

  2、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功能,而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决定了农民不能轻易离开土地。认为有了土地生活就有退路,即使外出打工赚不到钱还可以回来种田,心里踏实。所以农民从是非农产业经营后,仍然把承包地看成“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因此没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

  上增强农民离土的安全感和抗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只有健全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从而为农地流转提供强有力地安全支撑,才能促进农村土地市场的尽快发育。

  3、健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中介为补充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多形式,多层次,有保障的劳务输出格局。目前,我市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而且,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经营环境不稳定,兼业农民非农产业收入不稳定性使他们难以彻底离开土地。因此,应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积极推进多元化建设,放手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通过广泛施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从多方面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从而带动农地流转,实现“人走在先,流转在后”的目标。

  4、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发展规模经营的认识。要帮助农民读懂政策、讲清道理,算好经济帐。指把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宣传到户,使农民明白30年土地政策不会改变。向农民讲农地流转可以形成规模经营、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化的发展。形成规模经营之后,生产者可以从规划决策、组织生产、农业生产力资源配置、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等进行科学安排,合理配置,从而达到科学种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5、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探索规模经营形式。创新农村经营方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要不拘一格。我市推广以下几种经营模式。一是业主规模经营模式。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或折股,由种养能人或工商业主进行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二是土地量化入股,村集体统一经营模式。农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在村委会的领导下组建股份合作制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开展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三是龙头企业带动,村企合作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6、积极培育典型,建立试点示范机制。坚持因地地宜,分类指导,典型引路。示范引导是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作手段。试点乡镇成立示范领导班子,以农村经管队伍为主体,组建工作小组,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当前农村土地经营现状,提出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为试点示范提供基地,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7、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专班工作机制。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必须要有组织保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挂帅,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乡镇也相应成立工作领

  导小组,并落实专人具体抓。加强对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示范点的政策引导。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从构建优势产业入手,重点围绕“四个支柱产业、十二个产业链条”建设,积极培育市场,打造信息平台,扶持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我们紧紧围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增值转化,形成了以水稻产加销、大豆产加销、颗粒饲料产加销、豆奶产加销四个链条组成的粮食深加工产业;以山葡萄产加销、玉米产加销二个链条组成的酒类深加工产业;以皮革产加销、乳品产加销两个链条组成的畜产品深加工产业;以白瓜籽产加销、山野菜产加销、烤烟产销、甜菜产销四个链条组成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等四个支柱产业、十二个产业链条。可年加工转化粮食、牛奶、白瓜籽和甜菜等40万吨,加工牛原皮18万张,年实现产值13.8亿元,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建成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黑龙江瓜瓜叫、黑龙江龙兴制革),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带动种植业基地面积68万亩,畜牧业奶牛养殖基地达7307头,肉牛养殖基地达10万头,绵山羊养殖基地达11.8万只,带动农户2.4万户。

  1、产业规模偏小。我市虽然农业资源丰富,优质粮、11油、养殖等,发展都不错,但形成规模的屈指可数,产业规模偏小。如畜禽养殖业,农民还普遍停留在“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小农意识形态;蔬菜种植仅停留在每家每户几分自留地的面积,没有形成商品蔬菜基地,没有形成产业效益。

  2、缺乏品牌经营意识。我市虽是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县(市)、绿色食品开发示范县(市),畜牧、水产生产基地县(市)和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市),而目前我市农产品经营的总体情况还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缺乏市场经营和品牌带动意识,产品难于走向市场,竞争力不强。

  3、缺少资金、信息和科技服务。由于农民家庭资本积累有限,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壮大普遍受资金“瓶颈”制约,更难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网络,仅仅依靠政府支持远远不够,金融服务缺失,必然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介服务组织能力较弱,比如在科技服务、优良品种推广、实用技术应用和市场供求信息等方面,还不能提供全程的配套服务。

  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农业规划部门和科研单位,认真研究全市农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结合各乡镇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优势产业进行准确定位,确立1-2个优势农产品,制订具体的发展规划,打造优势产

  12业,集聚优势产业形成优势经济。如山区乡镇重点发展林果和药材,市城周边乡镇重点发展“城市农业”(蔬菜),滨湖乡镇重点发展水产养殖,“沿路”乡镇结合林业“绿色通道”建设,大力开发公路沿线的低坡地和荒山荒坡,重点发展生态林果业。

  2、突出重点,做大基地。围绕重点龙头企业,集中力量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通过良种扩繁,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满足龙头企业对优质原料和市场对优质产品的需求。着力打造果业、水产、蔬菜、药材、畜禽、优质粮油特色产业基地,以基地的壮大促进龙头企业的扩大发展,将原本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把生产同类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环节,包括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连接起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实现千家万户与一体化经营的有效对接,达到“农户联基地、基地联企业、企业联市场”的效果。同时,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涉农项目资金统筹力度,优先投向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在项目申报、基地设施改造上,重点倾斜基地和种养大户。

  3、抓住关键,做强品牌。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狠抓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产前农资、产地环境、产品质量认证,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大绿色、有机食品的品牌申报注册力度,尤其是加大原产地商标的注

  13册力度,培育开发一批品牌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实现基地培育品牌、品牌壮大基地的良性循环,使标准化工作真正落地生效。选择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重点予以扶持,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4、更新理念,拓宽思路。坚持“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走出农村繁荣农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三农”工作思路,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型农业战略,用项目建设提升农业,主动对接农业发达地区、科研部门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农业项目招商引资的内涵和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农业投资环境,扩大招商领域和范围,加强项目的包装、推介、跟踪、落实、管理与服务,扩大农业利用外资规模和开放度。

  5、通力协作,搞好服务。整合资源服务,强化部门协作意识,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构建平台。金融部门大力开展“小额贷款”业务,在信贷政策上降低门槛,着力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农业、科技、水产、林业等部门,建立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基地的定点联系制度,积极开展产销信息和技术培训方面的服务。落实各部门在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方面的政策服务,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监督约束和服务等机制,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14

篇六:农业农村工作存在问题

  

  农业局工作存在的问题

  农业局工作存在的问题

  存在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仍显薄弱。我市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建设相对滞后,农业抗灾能力较差,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差距甚远。

  2、稳定粮食生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受耕地等资源约束,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粮食稳定增长举步维艰;设施蔬菜、苗木花卉等高附加值产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增收空间有限;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民向二、三产业及城市转移的.难度加大,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增长缓慢。

  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薄弱。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技术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严重不足,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4、市场风险时有发生。农产品滞销时有发生,价格忽高忽低,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

  方法

  1、稳定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品质。积极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项目,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抓好粮食高产创建,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攻单产、促总产、提品质,实现粮食总产27.8万吨。

  2、发展设施农业,做优蔬菜产业。以东部的西安周至现代农业示范区设施蔬菜生产为重点,壮大中北部的终南三湾、富仁碧清园两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大力扶持西南部竹峪东寨蔬菜产业区,2012年设施蔬菜面积力争扩大1000亩,打造周至蔬菜品牌,促使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5万亩,总产突破17.3万吨。

  3、抓好动物防疫,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以沛民、首阳、天马、秦韵、常兴等畜牧企业为引领,狠抓动物疫病防控,强化畜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扶持标准化养殖场建设,促进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

  4、加强农业行政执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宣传农业法律法规,组织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和专业执法,积极促进农产品认证和基地认定,做农业精品,走名牌战略,构建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坚强堡垒。5、加强农业重点建设项目的拉动作用。集中技术力量,捆绑农业项目,整合现有资源,全力抓好西安周至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沿渭五万亩蔬菜基地建设、西安碧清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西安竹林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周至市扶贫及农综发建设、周至市百万只肉鸡基地建设六大重点建设项目,为周至现代农业发展夯实基础。

篇七:农业农村工作存在问题

  

  [农业农村]当前农村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初探

  当前农村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初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遵循发展规律、增进公平正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民问题,始终将其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从而赢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动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要从政治的全局的高度理性认识、正确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

  一、当前正确处理“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一是解决“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

  二是解决“三农”问题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在中国,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三是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三农”问题并不单纯是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不仅是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问题,还关系到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认清当前农村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民问题仍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尽管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在下降,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尽管农民大量转移就业,但农民是社会结构的基础阶层没有变;尽管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农民实现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没有变,探索有效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办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村集体收支缺口增大的问题。从调查情况看,往往临近城镇的村,其区位优势较明显,村集体经济相对较好,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村,受客观条件限制,信息闭塞,长时间以来经济基础较差,导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启动难,一些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目前,村级收益主要依靠烟税返还、联营林场木材砍伐分成及山场、土地、部分店面房屋等租赁承包收入。但不少村由于山场、果山竹山、房屋等固定资产相继被转让,使村级收入逐年减少,乃至失去来源。在村级经济收入来源减少的同时,村级组织承担的公益性支出、教育支出等各项开支却呈上升趋势,这些增多的支出加重了村级集体经济负担。

  二是土地承包政策与人口增减的矛盾。从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来看,三十多年来,中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虽几经变迁,但政策目标始终在于维持集体所有、均地承包和家庭经营,政策的重点在于延长土地承包期,稳定土地承包格局和人地关系。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指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然而,从农村人口变化来看,三十年来,中国农村人口无论是在家庭数量还是在人口总量上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2003年施行的为了稳定人地关系,在条文中贯彻了“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思想,目前在1983年以后出生的农村人口中已有部分人成家生子,由于他们自身未获得集体土地经营权,其子女也就没有集体土地经营权。在当今农村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的前提下,土地既是农民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同时也是农民最后的保障,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土地承包政策的长期不变和稳定人地关系的思想,造成了对新增人口应有权益的剥夺,不利于农村和谐稳定与改革发展。

  三是土地流转期望高、难度大的问题。一方面,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太强,不愿流转。在家的大部分农民年龄均在50岁以上,他们大半辈子与土地打交道,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土地有着直接联系,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他们担心自己失去土地后粮食无保障,日子太清闲,生活太无聊。另一方面,部分农民对土地的估价太高,难以流转。在家的农民对土地均是采取传统的耕作方式,虽然土地的产出率从理论上算不高,但一谈到流转,他们开价均在500——1000的范围,业主很难承受。他们对土地的估价思维是:只要家里有几亩土地,那就意味着粮食不用买、蔬菜不用买、还可以喂几头猪,几

  亩土地对一个普通农户的常规价值近万元,这是业主开出的流转价格无法比拟的。

  四是农村招商引资难度大、形势严峻的问题。其一,村级自身招商条件不够。我镇大多数农村由于地处偏远,道路狭窄,从县城开车到村大约需2小时左右,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难度很大。加之,部门村组自然生态环境未得到有效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文化旅游建设未摆上议事日程。其二,村干部招商意识不强。村级“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行政事务较多,村干部考虑村民增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较少,镇政府难以给各行政村下达招商引资任务。

  五是农村后备干部培养后继乏人的问题。其一,来源不足,选苗难。大量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经商,并且外出的大都是相对较有活力和能力的年轻人,导致组织选择面不广;村干部工作吸引力不大,部分村比较优秀且组织打算培养的农村青年,因受经济利益驱动,对当“村官”不感兴趣。其二,渠道不畅,培养难。对后备干部培养多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适量储备、合理锻炼、需时选任的目的,到真正需要使用时,部分后备干部因为群众威信不高、政治成熟度不够,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不能顺利当选,造成后备干部使用率不高。其三,压力不轻,工作难。随着民主法制进程的逐步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程序性、规范性要求越来越多,群众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村干部进退两难,两头受气,做群众工作的难度很大。

  六是农村信访维稳压力与日俱增的问题。其一,农村纠纷问题。“四争纠纷”是指农村争承包地、争宅基地、争柴山边界、争水源,承包地、宅基地、柴山、水源直接关系农民生产、生活这两大民生问题,是农民生存的基本支柱和保障。随着农村土地收益的增值及人口的膨胀,农村土地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农户增人增地难、减人减地难,由此而引发的农村户口迁移、村民征地补偿款分配、惠农政策的落实等问题逐渐增多。同时,宅基地规划、柴山边界、水源问题也是引发农村矛盾激化,形成群众与群众、群众与基层干部之间矛盾增多并引发上访的诱因。其二,干部作风问题。群众突出反映村组缺乏民主管理、财务混乱、截留上级项目资金或农村优惠政策、厚此薄彼,个别干部以权谋私侵占公共财物,对一些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缺乏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注意村务、财务公开,工作缺乏透明度,暗箱操作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村组经济在收入、使用、分配上监管乏力,造成经济混乱和村组干部侵占现象,引起群众不满意形成上访。其三,选举问题。随着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越来越重视村两委的换届选举,有的村、社区选举,组织意图与群众或者说部分群众意愿相抵触,导致群众意见大引发上访,个别地方候选人无视选举纪律,采取选举前入户打招呼承诺好处的办法拉选票,当选后不能兑现引发干群矛盾,也有的地方肆意简化选举程序导致群众怀疑引起群众不满形成上访。

  三、妥善处理当前农业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途径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三农”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撑,农民仍然是全社会的基础阶层,农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三农”问题仍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针对农业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笔者从加大对村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在遵守的基础上有效化解人地矛盾、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发挥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培养农村后备干部和化解信访矛盾方面提出了见解。

  一是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建议各级政府能加大对农村集体发展农业产业化、山区开发、绿化造林、生态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等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要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对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又有明显带动作用的荒山(地)开发、农业基地建设等项目,可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自身实际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各级财政、工商、税务部门对集体经营收入、收益分配、项目建设的税收,属地方财政可支配部分,可实行免征政策。各级金融机构要把扶持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加大对村集体经济组织项目的信贷投入,并实行优惠利率。

  二是有效解决突出承包与人口增减的矛盾。第27条明确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可以看出,中央对于土地调整的态度是明确而谨慎的。在承包期内按照家庭成员变化调整承包地,既不符合国家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也不利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影响土地经营者投入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于因人口增减产生的人地矛盾,应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用集体经济组织依法预留的机动地、依法开垦等方式增加的土地、承包方自愿依法交回的土地等,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慎重把握、妥善处理。对确因少地缺地导致生活贫困的,应当将该户农民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贫困救助体系,并帮助其转移就业。对于一些人地矛盾特别突出的地方,可以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进行村组范围内的“小调整”。在农民自愿前提下,引导其采取互换并地、积零归整等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但不得违背农民意愿或简单地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名义,强迫农民进行土地调整,侵害农民土地权益。

  三是妥善化解农村土地流转难题。其一,探索“土地入股”流转模式。即以土地入股为基础、货币出资为补充组建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在生产上引进、培育优良品种,实行规模化、机械化经营,并积极参加农业保险,加强品牌培育,共同开拓市场。在收益分配上,土地入股享有保底红利,货币入股承担经营风险,根据合作社的经营效益,适时开展针对合作社成员的“二次分

  红”。其二,探索“中介服务”流转模式。即农户先将土地集中到村民小组,再通过村民小组流转到村经济合作社,流转价格一般以每亩稻谷产量按照当年国家粮食定购价折算成人民币加国家种粮补贴确定,村经济合作社接手后,投入必要资金修缮田块的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并在高于流转价格的基础上将土地转包给新的经营主体。村转包给经营主体的差价部分,主要用于流转土地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农户返利、养老补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四是发挥资源优势抓好招商引资。要根据各村的自然生态资源的现状,广泛征求党员和村民代表意见,发挥集体智慧,筛选出符合农村发展的一二三产项目,并包装好项目,将项目及时上报镇政府,以便镇汇总后上报市商务局,届时可通过由市商务局集中向外进行推介,以提高项目招商的对接率和成功率。与此同时,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做好服务业招商引资工作,可考虑引进中小型电子商务平台公司,在村里设立电子商务服务点,既能方便村民从网上购物,又规划将白果、山核桃、土猪肉等优质土特产,甚至村民自家种的青菜、萝卜等无公害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出去,从而达到村民增收的目的。

  五是大力培养农村后备干部。其一,要着眼于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的长远需要,由乡镇党委把关、考评,各村都要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要注重从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地致富带头人中选拔和培养后备干部,并不断探索选拔培养后备干部的渠道和途径。其一,建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的“三向”培养工作机制。其三,注重后备干部知识结构和政治理论素质的培养,保证后备干部都具备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其四,乡镇党委组织部门要建立后备干部档案,加强对村后备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和监督,在选拔村干部时应从后备干部中提拔、任用。

  六是妥善处理好农村信访问题。其一,畅通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多措并举,畅通渠道,让群众有发表意见、反映诉求的机会,维护信访人的建议权、申诉权和其他合法权益。其二,建立健全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建立重大事项信访风险评估制度,对重大工程实施信访风险评估,确定信访风险等级,分类指导;建立信访处置回头看、信访处置结果公示制度,对重大信访问题在处理后,开展回头看,严防受个别人蛊惑煽动,出现再上访。其三,努力转变作风,变“上访”为“下访”。主动查找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实践表明,信访调解工作关口前移、防范在前,问题发现早、处置早、处置合适,就会赢得主动、赢得人心,既解决问题、促进工作,又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


推荐访问:农业农村工作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 农村工作 农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