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历程回顾美文(9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十年历程回顾美文(9篇)

2023-07-20 19:27:01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篇一:十年历程回顾美文

  

  十年的服装生涯到此结束美文

  一个成功时装设计师能靠一个“吹”字吹出来吗?还是一个字“错”!

  也许认识我的人,了解过我的人,我身边一起生活过的人,会知道,其实我的人生比在座的任何一个人都挫折!十九岁就出社会了,做过美容美发行业;开过摩托车俱乐部;司法部上过班!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关于“时装设计师罗峥”的报道,被她对服装的热爱和执着所打动,听说她在忙得时候,竞忘了看望病床上的父亲!从此爱上服装行业,当天就辞去**部门的工作,进修服装去了!学了三个月就对中国服装教育业提出种种缺点和不满!叛逆的心让我跟很多老师对立!但后来都一一正实我是对的!

  送你一句话:“活着就不能没有属于自己的灵魂!设计亦如此!”

  进修三个月后我成功任职设计师工作,半年的后有幸遇到香港国际大师谢百骐先生!在他身上学到了什么叫设计,什么叫眼光!更重要的是做人!改变了我一生的定位!立志要做一名出色的服装设计师,要在世界舞台留名!

  几年下来,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服装企业里根本就不能诞生服装设计师!知道所谓的:服装设计师,设计总监只不过是老板手中的一个棋子!明白要想成功就得先做老板!又重新定位自己成为老板,开始了创业历程!我很明白,中国的服装设计师要想有出路,就得先做老板,有自己的品牌,才有自己的想法和平台去实现你的灵感,虽然我没有太多的资金,但我还是努力以品牌看齐!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篇二:十年历程回顾美文

  

  再见十年经典美文随笔

  再见十年经典美文随笔

  十年,弹指一挥间,浅笑嫣然里。

  光阴荏苒,与你分别,在十年前的冬季;与你再见,却是寒冷之后的夏日。

  当敲门声响起,看见你,剪短头发,活灵活现;想起那个曾长发飘然活泼灵动的小女孩,感谢岁月在你脸上没有留下痕迹,感谢受伤的心已渐渐平复。

  一切都没有因为距离和时间而变的遥远和陌生,一切都因再次相见和了解而心意相通。

  看沧海,沧海依然;看桑田,桑田未变;看往事,往事如故;看你我,你我永远。

  想着再次见到你的时候,你说一定要看海,陪着我一起,看另一片海。走过一段路,再次看海,看人群,看海天一色,要说的话太多,顷刻间却是琐碎的别人的故事。当终于走到那一片广场,那一片空旷,发现多年来我们的心都已渐渐平静,与别人却没有了那份轻松的氛围。只独独对彼此,还拥有了那份唯一的安宁和闲情。

  你我都已不再长发飘飞,因为都已走过了年轻;你我都已不再苦闷忧烦,因为沧桑都已珍藏。

  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海岸绵长,没有边际,阳光不很炙热却明媚地洒在身上,微风轻轻地吹过耳旁,海浪轻轻地拍打着沿岸,所有的凡尘俗事都远离,只静静地看海、听海,倾听、倾诉彼此的心事和过往,发现我们似乎从没有分别,一直都守候在原地,只为了能再次相聚,我们没有虚度这么长的时光。

  依然是鲜活灵动的心情,依然是梦想飞扬的简单,依然是平和纯粹的自然,依然是低眉浅笑的挂牵。岁月流失了幼稚,但收获了成熟,时光带走了故事,却留下了安然。

  依稀仿佛,我们走过了一段各自没有交集的`路,有跌倒、有爬起,有伤痛、有血泪,如今再看,一切都值得珍惜。感谢那些伤痕让我们依然坚强,感谢那些悲伤让我们可以笑对红尘,感谢那些失败让我们保留本真,感谢你我可以在心中留存一份空白给自己。

  面对彼此,从未如此的恬静闲适,就好像在风雨过后,终于迎来了彩虹,十年的光阴里,彼此都在成长,调试经历,修炼心情,虽然没有太多的沟通,可了解一直存在;虽然没有太多的表达,可懂得那份沉默。

  我们一直是彼此懂得相知的女子,十年里,没有了你的倾诉,我依然平静如初;没有了我的倾听,你依然洒脱如故。我们的角色可能会发生着变化,但尘封了那么久的故事醇厚如酒,沉淀了那么重的心事芬芳如花。

  当离别再次到来,我说祝你快乐幸福,当飞机从你所在的城市飞离,对着茫茫夜色和你说声再见。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彼此依然相知;以后的生活不能相伴,但总有一份最真的惦念;无论再见或不见,我们都要懂得微笑,即使没有了轰轰烈烈,我们也要将美丽堆积。

篇三:十年历程回顾美文

  

  大陆读经十年回顾

  海印子(张利民)

  十年,光阴如电,一闪而过,人事尽非,万象更新。读经,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教育运动,划出了十年中国文化的心路,道出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声。十年,大陆

  的读经运动,做为推广的推动者,有多少不可忘怀,又有多少沉浮回忆,有多少精神回响,感慨和交集,任重而道远,或可回首一顾。

  1994年,国学大师牟宗三先生的弟子

  、台湾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振臂一呼,奔走各地,宣讲儿童读经教育,迅速得到台湾社会的高度响应,未几遍布台湾,风行而过,读经之声遍地可闻,各种文化教育团体莫不热烈响应。

  ICI国际文教基金会引进读经教育

  1997年秋,国学大师

  南怀瑾

  先生请

  王财贵博士到香港,举行一次公开讲演,讲述

  读经教育

  的理念,介绍指导儿童读经的具体做法。1997年6月,天平儿童基础教育中心的主持人陈鸿远律师从国际文教基金会听到介绍后,就开办了第一个"经典文学诵读乐园"课程。天平中心不仅自己开展读经活动,而且逐渐向香港其它教育机构推广。特区政府教育署的总督学在考察了天平中心的读经课程后颇为欣赏,主动向其它学校推介。

  (见《

  重整中国文化断层的宏图大业

  》)

  1997年10月,国际文教基金会

  邀请

  王财贵

  教授

  前往海南岛,在海南航空总部,进行了第一场大陆的公开读经演讲。

  1998年春天,ICI国际文教基金会正式在大陆推广读经教育,成立国内最早推广机构--武汉大方文教儿童中西文化导读推广中心,以中西文化导读的名义开始了点火播种工作。1998年

  的暑假,王财贵老师开始在大陆巡回演讲,犹忆在广西的演讲,从桂林到南宁,从南宁连夜赶往柳州,一夜未休息,次日又开讲两场,晚上又赶往玉林,所到之处,惊醒四座,一片哗然,读经,这个名字迅速传播开来,那时的家长,甚至都不敢认为经典是可以读的,更多的认为经典还是有糟粕的,尽管如此,对教育的反省,可

  以说是从读经打开了国人教育反省的天窗。

  天津是国际文教基金会大陆推广的前沿,也是国内儿童

  读经

  的里程碑式的起点,得到时任

  天津河西区的副区长张俊芳

  的大力支持。

  1998年

  4月,在河西区举行的第一场演讲会就来了30多位校长。区政府选了10所小学、幼儿园作为第一批单位,实验期为三年。一年半后,参加实验的单位增加到14个,参加人数近万人。河西区先后举行了两次儿童导读活动展示会,并邀请台湾读经儿童同台表演。他们还专门编印了《河西区中国古代经典导读实验成果集》。

  1999年,我从四川大学到武汉,负责

  武汉大方儿童中西文化导读推广中心

  的各项工作。武汉大方开始

  全面宣传

  读经

  理念,系统挖掘整理经典文化教育的各项领域,涉及中文经典、西方经典、经典音乐与乐教、胎教、儿童礼仪、儿童身心锻炼、儿童开发智能系列教程、师资培训、经典文化讲座等。推广中心一向以低调务实的精神,投入所有的人力和资金,将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的火种传播到全国各地,还负

  责向全国各地开展导读的贫困学校、希望小学赠送导读课本。

  至2005年

  始终引领全国

  读经

  推广的前沿。

  同期还有厦门的绍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读经风气推广中心,以及2000年底成立的北京四海儿童经典教育教育中心,成为读经推广的重镇。

  一份重要的报告书

  1998年,国际文教基金会儿童智能开发中心,与华东师大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在师大附属的幼儿园、小学进行实验教学。1999年8月,双方联合进行儿童中国文化导读与潜1/能开发绩效实验。他们选取上海2所幼儿园和4所小学中的几个班级为实验班级,并选定了平行相关的对照班级。对实验班

  级实行了两个学期的经典导读训练,分别对他们在识字量、记忆力、注意力、智商和人格等五方面的指针进行实验前后差异、对照班和实验班之间差异的比较和检

  验,作出研究报告。

  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活动对于同时提高儿童的识字量、记忆力、注意力和人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最明显的效果是增加识字量。每天诵读15-20分钟的华东师大幼儿园实验班的大班儿童,平均识字比对照班的儿童多129。

  92个。宝山实验小学二年级实验班的学生比对照班平均多识字289。

  15个。可以说这些实验已经触及了一个巨大冰山的一角。

  这份报告书,是对读经运动的推广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实验支持。

  忙碌的播种机--王教授

  1999年起,大方文教

  、绍南文化正式计划

  开始邀请王财贵博士到全国各地巡回演讲。

  每年的假期,成了王老师最忙碌的时候。演讲的行程,可以说是相当的凌乱,一个省几天,一天可以插播几场演讲;往往是东边飞了又飞西边,上午在湖南下午就到四川。王老师就像个永动机式的铁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推进一大步。

  2000年,读经以文化导读的名义

  在全国各地普遍展开。各既有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也有公立、私立学校自发加入的,还有志愿者自办的大小义务教学班。在武汉、天津、上海、北京、南京、重庆、成都、深圳、广州、济南、淄博、郑州、漯河、南宁、桂林、长沙、株洲、福州、厦门、海口、兰州、乌鲁木齐、沈阳、长春、大连、连云港、昆明、贵州、西安、杭州、温州等地,甚至远到内蒙古的巴盟都有。全国29个省市直接参加读经的少年儿童已达200多

  万人,受影响的成年人超过700万人。

  2001年7月24日-8月30日,我还记得王老师应邀在北京高教教育培训中心,国家图书馆,佳木斯大学,以及哈尔滨、西安、苏州、上海、玉溪、昆明、贵阳、长沙、武

  汉、白银、兰州、深圳、顺德等地巡回演讲,大型报告30余场,小型座谈40余次。200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场报告,轰动了教育界文化界,成为日后读

  经宣讲的经典演讲,号称"一场演讲,百年震撼",刻录发行达500万张。在王老师的演讲中,不乏上佳之作,可是录制的效果妨碍了广泛传播,深圳沙井的报告

  也是那么的震撼!

  2002年以后王老师的暑假演讲,几乎成为惯例,邀请单位已经从民间上升到政府教育机构,可以说是走到哪里"抢"到哪里,如果评选教育明星,或者是最受欢迎的演讲家、教育家的话,王教授当之无愧。

  读经初期的政府推动--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组织扶助农村贫困失学儿童的"希望工程"而闻名于世。"希望工程"经过近十年的历程,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原先的目标大致已经达到,需要提出更高的战略目标。此时,南怀瑾先生向徐永光先生推荐

  儿童读经

  活动。

  1996年十月间,王老师到上海,为希望工程学校校长培训班,主讲了两个上午计八个小时的:经典之美与文化传承--即:如何教导儿童读经。当时青基会主任徐永光及陈越光两位先生率领几位干部从北京来,参加听讲。他们原先已在香港拜访南怀瑾先生时,受了南老师的鼓励,听了演讲,更为激动,第一天晩上进餐时,两位先生即笃定表示:此事攸关中华民族前途,非做不可,非成功不可。并表示其单位所辅导的希望工程学校在短短几年间己建校五千所,只此五千所,即有近五百万学生。他们将立即甄择一百所有意愿的先做试点,然后在十年间推行到所有学校去,预计将有一百万儿童接受经典教育。但他们决定不用"读经"这个名称,而且选书也不照经典全文。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质疑,让事情较为单纯,所以选编经史子集诸短篇名作为教本,并定名为: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2/1997年实验了一年,1998年证实大有成效。

  1998年

  6月,"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激活。组委会向全国青少年提出"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口号,确定以"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

  熟,终生受益"的方针指导儿童读经。他们原先指定的计划,是开展10年,组织全国的100万孩子参加,但活动一开展,发展速度大大超出预料。最初是学校的热情比教育主管部门高;家长的热情比老师高;农村学校的热情比城市学校高。后来,各地的学生、家长、教师和地方政府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这项工程。

  并扩及全国其他非希望工程学校。成为大陆推动读经教育甚为有力的政府单位。

  1998年9月28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ICI国际文教基金会、澳门中华教育总会,台湾由薇阁学校主导,华山书院协办,有二十余位小朋友及家长参加,在北京共同举办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四地少年文化交流活动"。1999年春节,在北京音乐厅举办10场"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北京8所小学的500名孩子与艺术家同台表演,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党和国家领导人***等欣赏了朗诵会,对儿童

  古诗文诵读

  的成果予以充分肯定。2000年12月,"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全国组委会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行表彰大会,16个省区的50个单位和150名个人获得表彰。

  读经

  活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至2004年12月,已经在全国30个省市的5000多所学校的430万儿童开展起来,己远远超过了原先十年100万的预期(若加上社会其他团体,这那时全大陆己有将近一千万儿童接受了读经教育。)。他们的标语"读千古美文,作少年君子",己传遍全世界。但是,随着持续升温的读经热潮,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的影响及相对地位不断下降。

  海外华人读经热潮

  儿童读经

  活动,不仅在中国内陆及港澳台推展,而且波及到东南亚、北美、欧洲的华人社会。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荷兰的中文学校都开展了儿童读经活动。马来西亚的儿童读经是从1998年底开始推动的。王财贵博士

  的演讲,引发当地华人社区留意儿童读经活动,他们还专门组织儿童读经考察团到台湾取经,马六甲文教基金会理事长钟积成老师,是马来读经运动的积极推动者

  。1998年7月,王财贵博士到美国举行专题演讲,带动了美国的读经活动。美东中文学校协会会长童振邦极力将活动推广到

  所属六州的中文学校,德州、加州等地区也都先后加入。许多家长亲眼见到小孩朗诵《大学》、《老子》、《论语》都相当惊喜。这些家长也就自觉地成为推广核

  心。许多人在家自组小班,朗诵经典。1999年5月29日,在波士顿举行的美东中文学校年会上,数十名儿童搭乘巴士赴现场做朗诵示范表演,使儿童读经的影

  响在美国进一步扩大。美国

  还

  成立了"世界儿童智能开发基金会",希望发展到英文及其它语文的经典导读,同时争取各项文化及国际组织的认同,以便推广到西方文化圈。

  据不完全统计,海外只要有华人的国家都有人参与读经,最关切的甚至有国家行为的以东亚和东南亚为甚,如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西方则有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阿根

  廷

  、墨西哥、澳洲、新西兰、英国、卢森堡

  等。法国、日本等国的重要媒体也有过报道。此外,海内外的学术机构,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

  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工商学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台湾台中师范

  学院、哈佛大学等海内外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也积极介入了儿童经典诵读活动的推广。

  读经在世界华人圈,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真如王老师说的:"凡是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儿童在读经。"读经推广的民间草根

  读经最初的播种,少不了千千万万的热心人士,在今日的报章张,也许我们根本见不到他们的名字,可是他们是读经推广的大义精神所现,也只能就我的回忆叙述,也希望见证过这段历史的同仁能够记录他们的事迹。

  3/许竹如--深圳第一批推动读经的前辈,他说:"我们是两手抓,一手提着钱袋子,一手提着脑袋",印刷购买了大量读经宣传资料和教材发到全国,因为这个是文化救亡的活动,有人反对经典就可以来砍我,我是个不怕牺牲自我完成经典的人。他的儿子,也是第一个大胆辍学回家读经的。

  吴量光--台湾了凡学会负责人,每年在台湾募款到大陆印刷大量读经资料赠送,开始是在厦门成立"中华文化研习会",以人生四阶段的教育理念推动读经,后来

  转而支持武汉大方,全国第一片的的《弟子规》、《三字经》,就是经吴先生支持制作,经由武汉大方广泛发行。吴先生还对第一批的读经课本拼音校对做了大量工

  作,武汉大方、绍南文化的读经底本基本由吴先生完成基本的工作,他所创立的繁简黑白标注法,也被大陆读经课本通用。

  郝永军--佳木斯铁路工人,他把自己的所积蓄都拿来做读经推广,买房子的钱,娶媳妇的钱,全部义务捐给了读经事业,他依然是那么的乐观。

  王福玲--哈尔滨退休教师,推广读经以义为利,自己买课本送城市送乡村,十年如一日,多少进多少出,无价的服务感动了东北。

  刘建茹--烟台SOS儿童村妈妈,十年的心血全部给了读经,给了儿童村没有父母的孩子,记录的日记叫"妈妈日记",感动了很多人,她是最有教学经验的妈妈,是读经第一儿童村妈妈。

  苟华健--成都读经推动第一人,自创"问心斋",为王教授的精神所感动,"为教育立心"为情怀,从文化开读经理念,为推广读经,辞去经理职务,几近于一个人的文化苦旅。成都自贡地区开展读经的叫唐定春,至今已日蒸其上。

  王敬东--山东平原小巨人经典学校校长,听闻了王教授的读经理念,王先生当下就放弃了仕途,全身心投入读经的推广和教学,他的学校,是全国第一所经典学校,成立于2000年9月。历经磨砺,不改其志,山东读经的推广,王敬东是一面东风。

  惠军、贾正懿--贵阳读经的两个主力,出钱出力,四处奔波,演讲办学送经典到农村,撑起贵州的一片天地。读经广布后,贾遁入空门,令人磋叹!

  马文仲--河南农村读经义塾第一人,作为一个残疾人,在农村推广读经,义务教学,恐怕也就往来他一个人,他的事迹,在台湾被拍成20集电视连续剧。

  李梦琳--上海女企业家,读经十年的各种初期活动,她支持了近1/3的经费,没有她,就没有读经的全国性平台。

  郑军--江苏江阴辅延中心小学教师,将读经引入学校、读经申请成语文课题的重要先锋,没有他,也就没有了民间读经会议。

  左玉琦--天津最早开办读经班的推广人,获得天津领导的支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吴震东--温州的骨科大夫,是早期最为积极的推动人物。

  贺益德--湖南娄底师范教师,贺氏家塾创办人,他结合古人的私塾教学经验,总结了读经教育的方法,使得背诵经典有了扎实的功底,他的文章《家学旺,国学兴》负有盛名。

  其他早期推广人物,都是以奉献精神,支撑了读经推广的一片天地,如:河南淇县王密生,河北行唐傅路江,湖北宜昌艾惠,沈阳周芳,内蒙古锡林浩特刘建成,兰

  州大学梁一仁,太原张宝通,山西应县吴海峰,甘肃白银张乾栋,河南新密张怀洲,漯河李玉琴,淄博高绪利,云南大学曾小英,洙洲潇童,衡阳陈容初,长沙理工

  大学谢玉光,西安方波,柳州黄学敏,重庆魏寿忠、王诗繁,新乡葛淑芳,浙江瑞安项锦敏,江苏太昌王燕等等。

  读经的全国大会

  2002年6月8-9号,江苏江阴辅延中心小学,申报江苏省十五重点立项科研课题--"新世纪国学启蒙教育研究",项目负责人郑军老师,建议把立项会办成第一届全国读

  经交流大会,经协商联络后,由武汉大方出面组织,在中华孔子学会郭齐家教授的支持下,三方共同在江阴召开了全国读经第一次大会,与会者300余人,上海李

  梦琳组织了3大巴士人员参4/会,北大一耽学堂的逄飞参加了本次会议,得到各地读经人士的支持。2001年9月,该立项得到批复,这是第一个读经课题的立项,郑军老师把红头文件复制了500份,发到武汉大方,再发往全国各地,于是,读经,有了第一份红头文件,在那时,红头文件推国学,可以是各地推广读经的令牌

  了。

  2003年

  起,武汉大方获得湖南理工大学谢玉光老师协助,将全国读经会议放在湖南中华文化学院召开,学院副院长刘孝听顶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全力支持武汉大方的每次会

  议,读经推广者多属民间有心人士,大家也都非常感谢刘院长的义气。湖南可以说是读经发展的策源地。同时期9月,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委员会与北京四海经典导读

  中心在山东曲阜举办"首界华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友谊赛"。月底,央视4套"中国报道"专题报道对王财贵教授、郭齐家教授的采访。

  2004年7月,武汉大方召集召开第三届全球经典教育交流大会,到会专家20余位,参会人员500多人,大会氛围热烈非常,南怀瑾先生发来贺电,并委派弟子李真吾、美

  国人包卓立演讲;到会的还有台湾政要谢启大,以及海外华人代表等。会议引起巨大反响的是阳明书院山长蒋庆先生的报告,开辟了读经与儒家教育的议题,同年

  底,蒋庆先生的12册《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社会上引起一片读经争议,从平面媒体蔓延到网络争论,其参与人数之多、讨论话

  题之集中、观点交锋之犀利,为近年来国内文化领域所少有(《中国归来》康晓光),蒋庆先生成为大陆读经运动的一面旗帜。《南方周末》就读经问题整版报道,争议非常激烈;在《南方周末》之前,2002年武汉《长江日报》周末版,每周就有一次关于读经的正反辩论,持续数月,武汉大方并未回应,不了了之。

  2004年,净空老法师弟子成立海口孝廉国学中心,其弟子蔡礼旭先生开始在海口义务培训读全国经教师,后在北京设立大方广公益网站,随后净空老法师在安徽

  卢江建立《弟子规》教育基地,为读经运动,大加推动力度。是年,"读经运动"成为2004年最大文化事件。

  2005年,在长沙的全国读经会议,历时7天,由王财贵教授亲自主持,召开"首届读经宣导员及教师培训",王老师的百问千答,从那时起就成了会议常曲。

  2006年,国际文教基金会十年读经点火工作完成,全国读经交流会由湖南中华文化学院继续承办,武汉大方工作结束。是年,教育部规定全国中小学每学期加入30个课时儒家知识。时厦门绍南迁至上海,开办孟母堂私塾。

  2007年,"孟母堂事件"成为读经教育的分水岭,成为现代私塾取得公平教育权利的著名事件,该事件的最终的处理结果,显示了国家对传统经典的重视程度,这个是前所未有的。

  2008年了,读经教育推广十年,成绩斐然,全国上下,读经典几已成为时尚,中央各大部委、各级县政府都很重视经典学习,然而,这是我们推广的读经教育的结局吗?回顾与反思,我们还有更多的路。

  读经运动的灵魂

  1995年由九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了一个名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的提案(016提案)。这九位老人是赵朴初先生,冰心前辈,曹禺先生,夏衍先生,叶至善先生,启功先生,吴冷西先生,陈荒煤先生,张志公先生。

  焦急万分的老人接着大声疾呼:"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

  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罪人、民族罪人......",挽救的办法是尽快建立幼年古

  典学校。

  九位老人认为,仅就师资而言,目前能担负起古典学科教学工作的人已经不多了,而且大多年逾花甲、甚至更老。马上采取行动,还可集中一部分力量勉强对付,再过十年八年,恐怕这样的古典专科学校,想办也办不起来了。

  然而,要找到一条传乘文化的教育之路是不容易的,必须在教育方法上有所突破,王财贵5/教授是读经运动的灵魂人物,他的一句"六字真言""小朋友,跟我读",一语解纷,使得近百年的教育沉疴得以改善,原本使人敬畏的几乎要打入保护圈的传统文化,在这样简单的方式下,如此轻松简单的就可以学习了,学的简单,老师

  教也简单,简单到老师只要有信心,只要会拼音,就可以教孩子读经,甚至以CD做老师。中国的教育,语文当成数学教,断送了几代国人的精神慧命,成为全盘西

  化的顽固堡垒,就被王教授这一句六字真言,轻松念破,石破天惊。也是这一句话,承担了多少文化继承,反复思量的智慧之言。

  我常听人说,我教孩子读经,是在王教授之先的,这样的言论,听多以后,初以为比王老师见识远大,后是不太相信了,没有王教授捅破这层窗户纸,有谁能够提出如此简单而深刻的教育理念。

  读经教育,深入浅出,符合人性,整合东西方教育思想,可谓是西方人匪夷所思,东方人妄自菲薄。王教授在这个问题上的洞见,恐怕不是一般学术研究所能虚心理

  解,这些都是有深刻的文化智慧和承担勇气。十年读经教育的成效,几乎不用去整理成果,反对者置疑者,只要敢去实践,也逐渐变成了支持者。

  2007年,在青城,听闻王教授"读经教育学"的阐述,甚为深刻,当今的世界,横行天下的教育理念没有一个中国人自己的教育学体系,中国文化,要输出世界,靠功利的教育体系恐怕难有人才出现,中国要出现世界级人才,必须有自己的东方教育体系,教育,这个让人无以言述的话题,是不是要点良心,要点灵魂,为中华未来负责任啊!

  一个国家富裕不可敬,没有文化可耻。教育,你没有教会我们的国民基本的价值观;教育,你成了少数精英阶层的私立职业化标志;教育,你塑造了多少没有精神没

  有灵魂的工具;教育,你是何等的媚俗;教育,不传道,不育人,不关心实践能力,不关人们的精神死活,不负责人格的塑造,不注重人文关怀的精神;教育,难道就是产业化的赚钱之路;教育,我要怎么样消费你,给你多少钱能培养一个圣贤;教育,你是如何的铲平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自信,你是如何的异化我们的民族

  啊!教育,已经不是教育本身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呼唤教育的灵魂,是要为教育立心,必须建立中国人自己的东方教育体系!读经,是基石!

  数理读经的提出

  王教授就数学问题提出数理读经的观念,大可不是一时读经热头,心血来潮

  。一个人对世界的观察,大体分为对内在世界的认识,和对外在世界的认知。内在的认识形成智慧,这

  原本就是语文的基本

  功能;对外在世界的认知,原本就是数学的思维,你不可以用数字来评价内心智慧的感受,但是有了内心的智慧,再去认知外在的世界是很容易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先培

  养起内在智慧的学问,等到真有了智慧的体验,有这样高度的理解,再去学习数学是很容易的,所以学习好语文,数学是可以自学的,有了高度的智慧,才可以开发

  出高明的数学家,也才是中国科技进步的原动力,所以现在的数学,是教不出来大人才的。数理读经的观念,在未来十年是要大力推广的,它可以影响中国科学的进步。

  快乐读经与老实读经

  2002年前后,台北读经协会,有推广快乐读经法,认为孩子在快乐游戏中读经才是解决读经枯燥的唯一办法,这个方法后来传到大陆,一时从者甚众,幼儿园老

  师纷纷仿效,读经学校认为这是一剂良方。但是很快就发现,与其让孩子在快乐游戏中读经,不如让孩子在游戏中蒙特索利,原来,游戏快乐和读经是两回事,原

  来,游戏的快乐和读经的快乐是两回事。类似的就好象卡通的读经课本和简单大字黑字的读经课本效果差别太大。

  游戏的快乐是外放的,读经的快乐是内蕴的,一个人内心的喜悦快乐是永远无法通过游戏来体现的,而内心的喜悦是永恒的,游戏的快乐是发泄的。

  一些家长时常问我,怎么教孩子读经,我说,很简单,就四个字,王老师说的"老实读经","那枯燥怎么办","那就枯燥的读下去,哪一天他体会到枯燥的快

  乐,那是他真开始读6/经了",这个就是读经的魅力。一个没有经过如此简单而重复的学习过程的人,起码他是没有深刻的自省能力的,也谈不上读进古人的智慧去,没有专注力的自省,所谓人才都是浮云,这个能力是要"大量读经"养成的。一般的孩子也要一到两年才能养成这个能力,所以读经的全体制推广,我不抱希望,最

  多增加一点知识;半体制的读经,我也认为费力不讨好,上贴不到应试,下贴不到读经能力的养成,上下空费劲,读经所培养成的学习能力,无须用什么八大智能来

  衡量,这个学习能力是现行的教育体制永远也教不出来的能力;全日制读经,一定大行其道,如果孩子大了,就教小孩子,教小孩子不如教胎儿,教胎儿不如请妈妈

  养成这个能力。

  读经前五年,很多学者为表示自己的主见,非要弄个讲经式的读经,认为孩子一定要理解才能教下去,以区别于只读不求理解的理论,其演说足动人心,似乎有理,几年下来,他依然去解他的经,儿童依然去读自己的经,儿童与他了不相干。哎呀!真是能讲的不能教,能教的不用讲,费一大圈,教学两不相长。由此,不得不佩

  服王财贵教授果真是贵啊。

  读经与经典音乐

  1998年的时候,在成都购书中心蹲书架,发现一本破旧的关于音乐与儿童潜能开发的书,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沈建军教授写的。来武汉后随即前去拜访了沈教授,沈教授很高兴,给我们介绍了他的课前音乐教育法,就是挑选符合右脑波段的音乐在上课前5分钟,让学生听,结果发现学生很快就安静下来了,情绪可以控制了。

  后来沈教授用当时流行的左右脑的名词把这种方法推广发扬,介绍给一些音乐人,其中就包括台湾的陈教授,陈教授就在台湾把它发扬光大成为一个音乐教育方法。

  沈教授把这个教授介绍给我,后来陈教授来上海推广,我去上海拜见了他,希望把这个音乐的方法介绍到读经音乐教育中。但是听了陈教授的几场演讲后,我发现他

  严重

  歧视

  中国音乐

  和中国文化

  。回到武汉,与沈教授沟通,沈老也是一直不赞同陈先生轻视中国音乐的做法。后来邀请陈教授来武汉演讲,包括到武汉音乐学院,更是遭到很多人反对,我与沈教授多次劝说陈先生,无奈愈劝愈反,无可调和。当时已经在读经教育中推广他的爱

  和

  乐了,这些分歧使得我们重新反省读经的音乐教育。如果只要右脑音乐的脑波,那就直接用电波刺激好了,何必音乐,既然音乐,就不可缺少音乐的经典文化内涵,就如读经的内涵,脑波的刺激成就不了大人才,音乐的文化内涵的经典性才是第一选择,即使论脑波,中国的古琴恐怕是最右脑的音乐了,这个是用脑科学解释简直

  就是糟蹋古琴,经典、耐听最重要的是文化表现,就是经典音乐。最后我们转而推广古琴音乐,98年我就在川大

  陈兵教授那里

  接触

  到

  古琴,后来在推广过程中帮助南京古琴家老桐先生出版了他的《琴道》,在全国读经会议上请他演奏古琴,结果大受欢迎;2003年的,我们在武汉召开了可以说是最大的古琴雅集,中州派琴家丁承运夫妇,同台演奏琴瑟和鸣"神人畅

  ",这是世界首次大型的琴瑟和鸣演奏,我们邀请了武汉所有大学的音乐爱好者和读经家长,有近400人的雅集,鸦雀无声,古琴的魅力震撼了所有的人,沈建

  军、涂又光教授非常感动,他们说,这个才是中国音乐的精神。

  艺而

  无

  进乎道,不可以作为经典音乐推广的,起码不是最好的选择,后期西安德音的《国乐启蒙》弥补了这个缺憾!我始终认为,音乐的启蒙,与读经相比,虽然

  没有

  经的重要,但是选择好的音乐,是中国文化乐教的一个体现,音乐的美,不在旋律,在于心灵和境界,孔子、荀子对音乐的论述足够我们反省的了。一个时代的经典音乐,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水准,游太古,觐伏羲,除了国故精华,又有什么可以入耳?

  乡村私塾的建立

  2004年的时候,我们就读经教育这个问题,反思乡村私塾的建立问题,当时拜访马文仲先生的时候,就请马老师写过几篇乡村经典文化建设的几篇文章,后

  来在会议上有所提倡,只是可惜无法继续下去。乡村文化建设,建立乡村私塾乃至于山居私塾是最好的选择。乡村,原本就有这支撑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道德观念,民风民俗,奠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蕴,7/一个社会良好的道德素养,人生价值观,更大的沉淀者是乡村,如今的乡村,就如同城市的一个小角落,容垢有余,自净无

  力。08年4月初河南密生先生,邀请参加第一届中国乡村私塾会议,很受感动,我们看到了读经的广大田野。今时的乡村,已经不是原来那个生息长养的农村了,传统文化荡然无存,西方的、城市的腐朽的垃圾观念四处吞噬着原本淳朴的乡民。切不说现实,其实文化的长养我始终认为不可能在城市中培养出大人才的,中国的乡村,在过去的意义上是农耕时代的影象,没有了乡村,哪里有生我养我的家乡。文化意义上的乡村,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长养的"田地",现在这块田地荒芜了,文

  化,难道靠建筑在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中生养出来?我想,文化的土壤依然在乡村,失去了乡村文化这个田地,文化的大厦将倾,国之将倾。从梁溯溟到陶行知,他

  们是真有远见的文化大师,教育家,乡村私塾,是中国社会民族文化自信自醒的标志,没有了乡村的文化建设,我们是文化沙漠,用什么来养活华夏民族?

  8/8

篇四:十年历程回顾美文

  

  人生最美十年励志美文

  那天京城多年没见的朋友问了我一句话“这十年来,你生活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最后悔的又是什么?”他的话一下子问住了我。后来我仔细想想,我这十年都有什么感受。和漫长的人生之路相比,或者说并不长,足以让你看透很多人很多事,更能让你忘却很多人和事.关于感受自然也就很多了,但是最深刻的应该就是觉得自己溜走的那些美好岁月都不能复返了。看着身边的朋友亲人一个个渐渐老去,突然觉得岁月很无情,偷走的不仅仅是我们的青春,更是我们的美好愿望。至于说道后悔之事,真的是多不胜多,但是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买可吃,即使有再多后悔之事,也只能当做生活中一段另类的插曲,谁敢说自己平生没有做过后悔之事?谁敢说自己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对的?应该是没有的,十年人生,十年风雨,十年成长背后是多少辛酸和快乐堆积的,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其中的滋味。

  十年,在人短暂的一生中也或许算是不短的一段时间,特别对一个年轻的女性,十年可以让你从少女走向“女人”。十年我们跟着光阴走,足以让你改变了很多,不管是生活还是外表。有人说女人不是输给了青春,而是岁月。是的,岁月让女人失去美好的容颜,岁月让女人老去,岁月带走了我们太多美好的东西。想想我自己这十年一路走来,从北京到温州,这中间的路上有多少的无奈和心酸只有自己知道。十年前,我对爱情和婚姻存在很多美好的渴望。一直以为爱情就是婚姻,婚姻就是爱情,以为喜欢就是爱,爱就是喜欢,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当年琼瑶小说倒背如流,关于爱情最多的想象力是来源于她的小说。她笔下的爱情迷倒了那一代人,我也是其中之一。今天看来,琼瑶害了整整几代人,因为她很多人对爱情产生了幻想,最后走不出“情”这个字的困扰。

  这十年,我看透了很多事很多人,也懂得了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不管你接不接受,你能不能承受,你都要生活,因为你要活着。有人说:“生活就是,生出来,活下去”,就是这么简单的理解。但是生存是一个有生命的人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而生活是在生存的基础上才有意义。生活应该不只是满足我现在是活着的这样一个生存状态,而是好好活下去,有了更多方面和更高层次的需要,除了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爱,归属感与自尊,直至个人实现,这样才是完整的生活。或许有些人注定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孤独的,不管她身处何方,她永远看到的世界都只有自己,爱对很多人来说也是奢侈品,生活毕竟是生活,有爱没爱一样过着。女人对情感的需求和男人永远是不同等的,女人总是把感情作为美好幸福生活的首要条件,但是男人不尽然,因此很多女人只能活在“昨天”,而男人都活在今天。

  三毛曾经说过:“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可又有多少人能痛快的活着呢?人生有太多遗憾的事,走的每一步或许都不是自己想走的,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还是要继续走下去。这辈子我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或许我许久都没有闻到幸福的味道?十年,我埋葬了我的青春,我的爱情,我的人生,或许我的人生再也没有这样的十年了。风当年说过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十年后如果我们还能重逢,那才是缘分”。结果

  十年后我再也没有遇到他,而是遇到了另外一个人,十年后,一切已经是物是人非,但是很多事却是事事不能休。人生就像一列火车,总是不断的在站头停车,总是不断的有人上来,有人下去,但是火车最终都只能停留在终点站。不管你在中途遇到什么人,最终你都只能回到自己的目的地。

  回想在京城的几年,虽然很多时候在纠结中过,但是和今日相比之下,我更怀念那样的日子,不会经常觉得这个世界只剩下自己,不像今天这样,想念一个人的时候,连打电话的勇气都没有,只能傻傻的看着对方的电话发呆,很多事情其实不是自己不明白,而是自己不愿意去看透,一些事是如此,一些人也是,一直不愿意去接受对方的本质和现实,宁愿一次次骗自己。其实人生就像河流,你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两次,流水不断的在流逝,流逝的东西永远也不可能回头,岁月时光也是如此,很多东西过去了就是过去了,即使你想挽留也是枉然,如果你过于坚持,往往最后受伤的会是你自己,情感也是如此,心若凉了,就再也回不到最初的温度,情若没了,就再也找不到最初的感觉,心情一旦没了,就再也回不到过去了,这就是人生。

  在生命的长河中,也许这些个人情感上的纠结和感受或许不算什么,因为我们也许不为这些活着,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责任和理由,不管你能不能接受和承受,你都必须接受老天为你安排的.命运,和自己要走的路。我经常说,我们的出生已经不能选择,但是今后要走的路一定要懂得选择,但是人生最艰难的往往不是奋斗,而是选择。每次面对选择的时候,人们都会很矛盾很彷徨,人生这个十字路口,看似条条大路,但是真正当你选择的时候,你会发现或许没有一条路是你自己想走的,但是一旦选择了就再也不能回头了,那个时候后悔莫及。也许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一个改变你一生的人,也许你曾经努力过想紧紧抓住他,但是最终你没有抓住,让本来属于你的幸福溜走而终生遗憾。或许这个世界上任何美丽的东西都是不能触摸的,情感是如此,生活中很多东西也是如此,都没有完美的存在过,所谓“因为缺憾,所以美丽”。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是遇到爱情,但是最伤人的也是遇到爱情,最难好的也是“情殇”。当你一心一意的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无欲无求的爱着,不图名分,不图物质,只为相爱,结果他却用身边的另一女人来伤害你,只因为他从来没有真正的爱过你,因为厌倦了,而用这样的方式来结束当你的真情被人践踏的时候,你才发现你所谓的爱情很丑陋,你爱的人更丑陋,你那一刻甚至会觉得世界上根本没有真正的情和爱,一切只不过是你一厢情愿罢了,这样的爱情不但很卑微,更是悲哀的,留下的伤痕又到何年何月才能愈合?留下的多少恨又能何年何月才能释怀?男人可以当做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他甚至一样可以过幸福快乐的日子,他甚至几天后就忘记你的样子,但是女人呢,一旦有了情殇,也许一辈子也不能好。可怜的女人到此刻还不能接受男人伤害自己的理由,甚至会为他找尽借口,一次次的用自己编织的谎言来欺骗自己,认为自己爱的男人不是这么不堪的,始终不信一个渗透中国文化,历史,和文字的男人要以这样的方式来伤害自己。女人终于累了,倦了,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为你真心付出的男人才是真正的爱你,一厢情愿的爱情永远没有尊重和尊严的存在。

  爱情,亲情,友情,这几样是人一辈子最重要的几样情感,亲情存在的时间最长,她如涓涓流水,长流不息,但是人们往往以最平实的心情去理解她。爱情存在的时间或许最短,但是她留给人的伤痛和记忆往往最深。都说人生如戏,但是人生这个大舞台上,又有多少人能看透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呢?又有多少人能走出自己的迷茫呢?十年间,任何人都一定遇到过美丽的东西,经历了美丽背后的那种苍凉,有些人,有些事,有些回忆,有些记忆,会永远在你每个十年时间的记忆里出现,一直会陪伴你到老。我的人生最美的十年时光,我的青春时光,我也许把自己丢在了过去的十年,那十年虽然已经回不去,也回不来,但是那十年的每一个瞬间都刻在我的记忆,永远也挥之不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五:十年历程回顾美文

  

  关于十年的情感散文随笔

  十年日子回眸间,忆往昔,自难忘。少年壮志,失落在何方,纵使相逢也陌路,情以淡,心遥远。下面是美文阅读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十年的情感散文随笔,供大家欣赏。

  关于十年的情感散文随笔:十年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又到五月末,临近的不仅是儿童节,更多的是急促的赶考呐喊,高考欺近,此刻再难有那种顶住心底的紧张与临刑般的煎熬,听起这个熟悉的词,再次激起记忆中的那片岁月,往事一渡,青光幻影,梦醒时,已然,十年!

  窗外,雨还在下,初夏的热风风带着雨丝刮过窗檐,撩起窗帘回撞在窗框上,一来一回,彼此不息,极之如钟上用的指针那般不紧不慢,稳稳当当又持续不断,风顺着链子下的缝隙咻声进来,带来了雨与泥土的味道。虽已到了短衣薄裤的时节,下雨的夏夜还是透着凉意,让人不由得打着寒颤。随着窗帘那有旋律的拍打,时钟也在一分一秒的过去,在这样秘静的晚上,除了拍打声和雨声,再也没有一丝能让人感到光阴那份流动的东西,其实,岁月就在这不经意的雨中所慢慢流逝,随着那水流混入土地,只是,水流归结于地上,可能再随着日照回到云间,聚云成雨,往复轮回,永不停止;而时光,归结于历史,虚无缥缈,除了记忆,再也不会回转,注定是一趟单程;而生命,只是在时光的隧道里曾经存在的微粒,有明有暗,却终随历史而埋。这雨,一晃间,已经带走了我七年。

  在泳池里,我终发现没带品乐版泳镜真的寸步难行,特别是对于我这个高度近视,加上那龊劣的泳技,一头栽在水里,睁不开眼,在水中不能呼吸,加上闭目黑暗带来的紧张,更加快了耗氧的节奏,不得一个劲的仰起来吸气,忽睁开眼睛,眼帘水雾迷茫,迎面游来的人差点撞上,又赶紧滑动手臂转回躲避,其实在黑夜里没有导航的船也是这样吧,看不见前方是致命的,特别像泰坦尼克那种庞然大物,在冰山前是如此无法挽回的脆弱不堪。现在的生活也是如此,我们跌跌撞撞,眼前迷雾朦胧,挣扎喘息,在用完最后一口气之前浮上来呼吸,却往往在顷刻浮起那瞬间与人撞车。想起来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可在泳池里,干净的没有一颗砂石,先天性的泳技贫乏加之加上后天没人装备,只能靠自身的感觉试著曲折前行,碰撞,呛水在所难免,还好一个来回很短,不至于迷失在这寸步的溜冰场里,只是多走了多少弯路,跨错了几个泳道,已然成事实。感觉自己又回到小时候,回乡下河游泳,河里杂草河底泥沙触碰的那种畏惧再次河面袭来,人还是怕水的,如果现在我掉入河上中,依旧难以自救,这一点,或许这十年间都没有变。搭着扶手,我装作去看胸前的水,浅蓝清透,在灯光的照射下更显清澈,很羡慕水的这种恬静自怡,温婉恒流,看似羸弱至极,其实强至无敌,归结于无骨无架,无心无肺,无欲无求,人是学不来的。人往往随着阅历世故,随着岁月深沉,赢得一个成熟如愿,却浸透了一纸童真。十年前,我只想学有所成,前途一片光明,心比天高,志比明月,深埋于书本本身,殊不知深思熟虑,归纳总结,举一反三,所以题海漫漫却终于庸才,性烈倔强蛮砸南墙。十年奔波,磨掉了很多性子,孤僻自闭,蛮干冲动都在例例挫折中消散,在真真自省中会蒸发,但挫折依旧再,碰撞还复来,挣扎在这十年中不断上演,深沉的自我鞭挞日日常在,岁月寄予我银发,而前方依然迷茫,我踏浪而起,只是波涛中难以喘息,再战,再叹。

  大学时日中旬与人调笑自己是奔三的人了,真到了而立之年,再无心嬉笑年轮,青春岁月的欺近有时过于忽然,一年一年远去不见,把人逼到了崖口,却发现什么都没有准备好。组织工作生活的种种挫败挫折堆积如山,成家立业的压迫感常常让人辗转难眠。熬过了十年之后的那场战争,在的的日子里越来越发现那场笔试真的称不上有什么过硬现在价值,只是路程里必经的一个隘口,虽不能说无关紧要,却不是至终致胜的,前面的路还有很长,而且越来越艰难,越来越颠簸,歧路,悬崖处处是,而曾经的雄心壮志越来越渺小,大道平坦也

  变的深险很窄暗。生活有时候看似很是平坦,工作,生活,物质,该有的慢慢都会来临,只是自己在不温不火中摸索的煎熬和黑灯瞎火的等待中消亡,这种需要决断人不能断的挣扎加上年纪越线的冲刺让而愈加崩溃难熬,十年,又到了一个岔口,又一轮选择,原地或远方,下一个十年又是何方。

  很多时候很不想回家,其实不算家,充其量是个宿舍,作为住所,缺了很多必要的东西,一个人进去,如同进入了牢笼,难以喘息,所以我慎怕独自呆着,真后悔为何要在盲目挑选中只好选择了这间住所,难以消化,难以平静。到了该成家的年龄,近年来越来越感受到年轮的力量,人真的应该在相应的年纪相应的事情,在7岁就该上学,在20余岁就该进入社会,在30岁前就该成家婚配,在30岁余就该有所为,其实这不是社会的惯性,是理想化的内在联系,在30周岁这样的一个年纪,家庭核心家庭有时会变成谋事的一个牵绊,有时候是促进,有时候是阻碍,但如果没有家庭,消极影响的确会影响下一步人生的前行,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中和自我的认知中,这也应该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好事了。但世事有时候难以琢磨,得失有时就是自然和不自然的事情,人世最说不清也难以规划的最最就是感情,见过的人越多,内心却越是不淡然,既没有青春懵懂的励志那种冲动,亦没有成熟稳重的那种沉着,错过了最佳的时机,心态也会变成一种制约。患得患失应该是这条患得患失路上的常客,作为大龄青年,而立的重担更显凸显,十年后,又会与何人携手终老,又会在何处听风闻雨。

  离开兴大有六年了,整整六年,想想当年最后一天在宿舍楼顶与同学把酒言泪,应该也是这个时节吧。今天,再全都想想很多人的名字都不记得了,人也天南海北,相隔千里,独自走上弱势群体六年,或许学会了如何去不哭,很多事情渐渐看的麻木,变的索然无味,再也流不出眼泪,一切都隐忍内收。男人不哭说是受到重视长大,其实更多了压力和自缚,更多了心态的失衡与歧路,当在30岁时候养成了性子,或许到老到终都难以改变,这也是我们的性子难以改变的原因。人生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钱杨爱情的那种境遇,其实不是心境不够,天生的生态环境就不够,有时候简约和不争是要基础的,必要条

  件决定上层建筑,才有精神,才有人文。大多数人分还在奔波,在挣扎,在奋争,我也是,平庸而不能例外,俗世而现实,只是在心里偶尔期盼毛序,渴望秘静。现在我有反省了更多的时间去自省,去审视自己,去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去吸纳精华,祛除糟粕,其实不仅是文化,人自身也是。当我独自一个人在树下躲雨时,我当更期盼有东坡先生福寿的那种淡定怡然,只愿十年之后,再回顾己生,已然从容,办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关于十年的感性散文随笔:十年

  老伴:

  你动身前往我已有十年之久,此刻的我,躺在病床上,终于也累了,只想用我所剩无几的气力,有限的纸张,来总结我和你这长长的半生一生。

  从你迎娶我进门开始,我便一直在别人雀跃的目光中度过度过着。你给我清苦的生活,让我不必费心操劳家中琐事,漫长的岁月里,在你身上总有一种无可挑剔的从容风度,作为思想家的三分笃定,好像终将会急躁失态。即使虽然文革其间你也是什么都担着,不曾让我受苦,无论大大的艰难苦艰险努我们都一起携手走过,我很知足。

  文革期间你我为了贴补家用种的那两颗枣树么?如今依然好好地在咱们老家院子里这儿生长着。十年里,它变得愈发高大挺拔,仿佛你并不曾逃去,仍然将它悉心照料,因倾注着你的呕心沥血,所以每年满眼的枣树都点亮着两棵树,鲜少倚着老屋弯曲的门框望它们,在寒风中一坐一整天,听耳畔一阵阵破碎的声音,我都有种随风而去的茫然,不耐烦想着曾经的你一言不发地慢慢踱步清扫着落叶的身影,而今竟独留我居住喧嚣在这喧闹的时间,内心便无限落寞。多不甘,又多遗憾,平静如此平静的接受了一个人会的现实,如此孤独而笨拙地度过十个漫长的,直至倒下。

  你离开后的数载,我都一直在整理往日的记忆,纷乱和你生活的日子并无惊心动魄的波澜,你对我的养育自然也是很家常的那种。

  比如,我特别怕热,很多个夏天都是在你轻摇的蒲扇才能睡去。后来有了电风扇,你说电风扇吹着不易头痛,对身体不好,当我午休时,只要你在家,就用扇子槌着我睡,有了空调后,本以为扇子该上柜顶长休了,不料乡下往往停电,你的扇子便又一如既往,总在我觉得热时不约而至。

  我断然觉得,原来爱的圭臬不在于两情相悦时有多风光无限,而是在经历谈起漫长时光的厌倦后有多舍不得,年轻人所上演的一幕幕悲欢离合、爱恨交织确实太过热切,不懂清水生活,不懂得相守,又轻易许诺,是英雄气短的感情。我想说,回味着长长的一生,最好的爱是,不会给予最好的,因为生活经不起太多的欣喜;也不会给予最差的,因为付出已成习惯。这样的爱,才难于一生的执手。就像你树自觉是一棵成长多年的一棵,理所当然地阴凉着我,我坦然轻松愉快地享用着来自于你温馨,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受宠和了不起,我们的一生都没有和对方说过爱,却一生都在诠释小王子。

  时光老去,纵使你已然离去,但你在我生命中的回忆,仍营营役役、真真切切,宛如昨日,那些关于思念的点滴,关于岁月的累积,让我如以往一样承受着,轻得像一个盘中的追忆,重得像内心深处生生世世的内心占据。就像当我整理你以前的照片和书,轻轻拂拭时,四周便荡漾起那种熟稔的气息,心头突然就涌起一股浓烈的悲伤,好像你从未远离,而是一直在我身后五六,有时我几乎听到了你的咳嗽和你往茶杯里添水的声音。

  而今,我已走不动了,这十年里,我目睹着孩子们逐渐长大,也逐渐远离,我们的后代渐渐迅速扩张兴盛,有了他们各自的生活,内心便无尽欣慰平和,守着老屋,守着老树,守着回忆,也守着长椅上那个空留的位置。

  就像你已曾牵着我的手直到生命的终结,而那个画面,已经那么陈旧且遥远,固定已成一个永远的样子,却依然温暖,我会将和你的所有回忆都私人收藏,在我难免会所剩不多的时间里常常翻阅,不让它们尘封转变成往事,渐渐消失,我会等待着某个时刻,我们在另一个时间的相会。

  你等我。

  并不是因为真爱结束了,而是因为一切几乎结束了,爱还在。

  关于十年的感情散文随笔:戏剧十年

  人生,就像一颗青涩的硕果。在煎熬中,在苦难中才能品出它的味觉。它的气息。这种苦,这样的涩,只有摘果者的诉说吧!

  在一个通往剧院的车站上为,有一个人,等了很久,排在了很长很长的队。没法但却依然没有等到那辆站车。路人开始嘲笑他。笑他的痴,笑他的呆。因为那辆站车是十年一次。白隙过际后就再也不会来了。

  他害怕,害怕碰上这样的每一天。十年,整个十年都没有一辆车来。人们都说他上当了。他浪费了十年大好的光阴。没有旅行,没有购物,没有发达。

  但,他依然没有放弃,那是他的梦想,终生都不会磨灭的梦想。

  在站台上,他看到了路过许多形形色色的人,许多纷纷攘攘的事。这十年,对他来说,很长,但又很短。仿佛都一晃而过了。重要的是明天。深枯石烂天崩地裂、天灾、人祸、水涨、火漫--已在这车站上一一呈现过了。他依然没有放弃买票的机会。他害怕。

  这一走,就被身后的人,捷足先登。他坚信自己有一天会把这十年的苦熬。一一在剧院中诉说、歌唱--

  但没有。车子还是没有来。他没有灰心。他从来都没有放弃。哪怕已经沦落到在站乞讨为生,他也不再追究。因为,这十年,他没有去找工作、没离开过车站半步。身上的这笔钱已所剩无己了。而此时此刻,他却有点放弃了。因为他怕上车的钱不够了。但,他已不能

  回去了。十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人生有几个十年?以前的风风雨雨都挺过来了,而今却已支撑不住了?他笑望著倾斜的天空。真是命运弄人。

  突然,一阵焦人心迫的长鸣惊醒了他。醒来了那个苦命的人。他又惊又喜。啊!梦啊!这是他一生的奇遇啊!是他十年的光阴啊!终于,终于盼来了,盼到了。但他却濠淘大哭,哭得泪眼模糊,心力狡碎。他发疯般地跪下求路过人能身旁的每一个人,抱住他们的裤腿,扯住他们的衣襟:“求求你们,求求你们借我上车的钱吧。”但没有人理会他。他们说他是一个疯子。

  “不,不可以。”他转身冲进车子的门槛,但终门口被疾驰而过的列车甩出了门外。

  他瘫倒在那个检票口,那个十年的站台上。他知道。他已经再也等不到十年了。因为他老了。他即将要死去了。

  也许,他的命运真的很悲惨,但心路历程不正是如此吗?很多东西错过了就再也不能回头了。就又回不到过去了。

篇六:十年历程回顾美文

  

  写给十年后的自己

  【

  写给十年后的自己】

  亲爱的自己:

  时光隔山海,此刻的我与你之间隔了万重山水,隔了迢遥的一条河,河的名字叫成长,河的宽度刚好有十年。

  我想,此刻的你,必定已经能够从容地面对很多很多的难题了吧,毕竟,你已经二十九岁了。再也不会像十九岁时一样,面对生活里那些兜头而来的难题,那么惊慌失措,那么焦灼不安,甚至,无助至极。我不知道你是否常常怀念你兵荒马乱的十九岁,但我知道,再次想起时,你必然会满心感怀,因为这一年,你的生活实在太不平静了,甚至,像战场一样动荡不安。

  原谅我此刻在这张薄如羽翼一样的纸张上记录,因为我想,拆开这封信的你,一定已经远离这样的岁月很久很久了,我希望,你可以将当下的生活与过去的日子做一个对比,可以粗略计算一下这十年间你的得到与失去,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时间摧枯拉朽的力量。过去,真的是一个强大的存在,它可以在无意间为一些新事物的长成埋下伏笔,也可以在须臾间摧毁一个当下的生长。

  这一年的你初初感受到时间在你身上留下的印记,在看见那些穿着高中校服的师弟师妹们的时候,会心生羡慕。不大的年纪,仍旧年轻的生命,却常常充斥着一种难过和失却的痛楚。十七岁的时候遇上一个喜欢的男孩儿,你开始期待生命里有他的未来,却在十九岁时怀揣悲戚与他告别。不是分手,因为胆怯如你,你们从未在一起过,所以,你一个人结束了这场盛大的喜欢,没有人知道。也许,二十九岁的你,在看到这里的时候,嘴边会荡漾出一层笑意,因为你已经完全没有了最初的难过,剩下的都是感怀。但我更希望你会在眼角泛起泪光,因为那至少说明,时隔多年,你的感知力仍旧敏锐,仍有满心的少女情怀,表明时间和命运都对你足够仁慈,或者你的精神园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二十九岁的你,兴许已经散发着熟女魅力,但我想,你仍旧会像年少时一样,闲暇时钟爱的仍旧是白色帆布鞋,纯棉质地的衣物。十九岁的这一年,你有幸读到了香港中文大学微情书大赛的获奖作品,其中有两句,你记忆犹深:我交回大学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我多想你还在我身旁.是的,你在不断长大,爸爸妈妈也在逐渐老去,十九岁时你偶尔回一次家,陪着爸

  妈一起看电视,一会儿,你转过头去,却发现爸爸头靠在沙发上已经沉沉睡去,脸上是一层叠一层的深深的皱纹。你的心开始抽痛,你第一次那么深刻地意识到,他们老了,他们会越来越需要你。

  十年后,你二十九,妈妈五十,爸爸五十六。我猜想,也希望,那时的你已经撑起了他们的天空。会在闲暇时陪他们说话、散步,带他们去旅游,会细心搀扶他们不再挺拔的身躯。你想要更多的时间陪在他们身边,你也来越希望时光对他们温柔一些。

  十年后的自己,请你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疼爱你的父母,像小时候他们疼爱你一样;好好和朋友相处,像初识那样,怀抱热情和真诚。不要丢了你与生俱来的那份敏感和脆弱,依旧坚持着鞋子的习惯,把平淡的生活过得像诗一样。

  十九岁的自己

篇七:十年历程回顾美文

  

  致敬十年美文范文

  友谊,是放在橱柜里不翼而飞的半只鸡,相视一笑。——牵尘1991走在我前面的,就是他了,手里抓着政治书,拿书的手摆的特开,另一只手时不时捋一捋油光发亮的发型,踢着一双泛旧的板鞋,走路有点儿拽。

  那年,我高一,他高二,这条笔直又深邃的小巷我们来回走了两年多,一张床三床被,睡了两个春秋,正所谓:同房同床不同被,同高同瘦不同班。

  他作为这里的“原始居民”,对后来者还是蛮照顾的,比如,原本扫地拖地擦桌子此等行当,一个人就够了,出于谦让,分我一半;再比如,巴掌大的镜子摔碎了,捡起来一人一半,也可以凑合着用用。

  那时,不能用“穷”来形容我们,“寒酸”还可以。

  由于租住在县城,离家较远,我一个月回去一趟,他大概六周。记得那天周末,将晴未晴的天空还算明朗,坑坑洼洼的路面上裸露着或深或浅的积水,积水混杂着老城区的嘈杂,被一个个脚印带进理发店,带进杂货铺,甩落于街角,踢进了瓦棚铺,仿佛处处都弥漫着这个历经沧桑的老城,该有的“味道”。

  我俩一前一后谈笑风生,沿着长长的老街走回宿舍,合计着吃些什么,板板手指来回算算,这个月多余的费用能凑合着买只烤鸡,于是他兴冲冲的跑去市场买了只不大不小的鸡,我则去不远的大排档买了两盒米饭,每次都盛得满满。

  等他一到,我俩就吧啦吧啦兴致勃勃的吃起来,吃得不亦乐乎,平时的荤素吃腻了,偶尔换换口味,颇为新鲜。吃完饭,还剩半只鸡,舍不得吃,用袋子原原本本的装好,放在房东的橱柜里,留着明天早饭吃。拿上钥匙,穿过几条狭窄的巷弄,走到县城外高高的大坝边散散步,吹吹风。

  长长的大坝,夏天微微的凉风伴着湿度相宜的空气,他偶尔会跳上坝圩,高举“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发挥一下满满的雄心抱负,放两声“炮仗”。偶尔,也平躺在坝圩上,讲一讲他心仪的女生,这种感觉,像是拥杂的人群里偶瞥一抹单单身影,或纯白,或鲜艳,眼里容不下拥挤,一切都是他自言自语的样子,很自然……流畅,或许是那个年纪,该有的样子。

  散步回来,我们也没有放松过学习,夜里我一般

  十一点多入睡,他要晚睡一两个小时,第二天朦胧的读书声,一定是从阳台上传来的。我刷牙洗漱的时候,他在厨房里大声喊我,说是鸡不见了,以为是玩笑,继续刷牙,没理他;再次喊我,才半信半疑的跑到橱柜,看着橱柜里连个鸡骨头子儿也没剩下,空空如也,愣了一会儿,不可思议的笑了,鸡真没了!美美的早中餐不翼而飞!那可是我们板着手指头,从碗里扣出来的!

  三年前的你,像足了十年前的自己

  三年前,也是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他来到我的大学,为研究生复试做最后的准备。“寒酸”已经不能形容七年后的我们,“窘迫”

  刚刚好。因为窘迫,三年前的大床换了宿舍小床,三床被变成了两床,那床小儿薄的单被,高中也在。

  记得那天天气不错,我骑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哪都响的自行车,经过路旁的柳树,抽了新芽,停在北门的路边。没多久,看见迎面走来的他,走路依旧很拽,背着一个不大的书包,不看脸的话,放在初中生里也挺像。

  因为之前来过,寒暄的话不多说,来的前一天,室友帮忙打扫宿舍,当时卫生“五星”的宿舍,除了床有些挤,住着还挺舒适。

  之后的许多天里,他早出晚归,平时见面的机会也都是吃饭和晚上,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高中的那段生活:他睡得最晚起的最早;不停学习,不停憧憬,不断提高,不断追逐,不断积累与奋进!

  有天周末,我也跟着去了,图书馆二楼自习室,平时在班里看书,不常来这儿。因为学校的情侣数量居高不下,去或者不去,都一样,在哪里都是看书,还不如找个清静的地儿。

  这天的事儿,发生的有些“走神”,他看着看着拿起杯子自然而然的进了厕所,光明正大的走出来冲了杯开水,尔后悄悄地走回来很神秘的告诉我,他可能进错了门儿?反倒是把门口的小姑娘搞得一愣一愣的怀疑男女标识是不是挂反了,硬是站着不敢进去……

  距离复试没两天,让我陪他一起去学校对面的寺庙清静清静,我知道他的意思,便欣然前往。山寺的桃花开的很是时候,让还没复苏的春天多了一抹风景,变得春意盎然,突然间心情也变得不错。

  看着他在佛前虔诚的样子,随手拍了张照片,见证这些不负生命的时光,千锤百炼,十年一剑。在他复试的这些日子里,我们交流思想,交换想法,闲聊过往,品论当下,颇有古人进京赶考,协友同行之感。

  当复试已过的消息传来,恭喜之余欣喜不已,这十年,年复一年,像足了十年前的你。

篇八:十年历程回顾美文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大陆读经十年回顾

  海印子(张利民)十年,光阴如电,一闪而过,人事尽非,万象更新。读经,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教育运动,划出了十年中国文化的心路,道出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声。十年,大陆

  的读经运动,做为推广的推动者,有多少不可忘怀,又有多少沉浮回忆,有多少精神回响,感慨和交集,任重而道远,或可回首一顾。

  1994年,国学大师牟宗三先生的弟子

  、台湾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振臂一呼,奔走各地,宣讲儿童读经教育,迅速得到台湾社会的高度响应,未几遍布台湾,风行而过,读经之声遍地可闻,各种文化教育团体莫不热烈响应。

  ICI国际文教基金会引进读经教育

  1997年秋,国学大师

  南怀瑾

  先生请

  王财贵博士到香港,举行一次公开讲演,讲述

  读经教育

  的理念,介绍指导儿童读经的具体做法。1997年6月,天平儿童基础教育中心的主持人陈鸿远律师从国际文教基金会听到介绍后,就开办了第一个“经典文学诵读乐园”课程。天平中心不仅自己开展读经活动,而且逐渐向香港其它教育机构推广。特区政府教育署的总督学在考察了天平中心的读经课程后颇为欣赏,主动向其它学校推介。

  (见《

  重整中国文化断层的宏图大业

  》)

  1997年10月,国际文教基金会

  邀请

  王财贵

  教授

  前往海南岛,在海南航空总部,进行了第一场大陆的公开读经演讲。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998年春天,ICI国际文教基金会正式在大陆推广读经教育,成立国内最早推广机构——武汉大方文教儿童中西文化导读推广中心,以中西文化导读的名义开始了点火播种工作。1998年

  的暑假,王财贵老师开始在大陆巡回演讲,犹忆在广西的演讲,从桂林到南宁,从南宁连夜赶往柳州,一夜未休息,次日又开讲两场,晚上又赶往玉林,所到之处,惊醒四座,一片哗然,读经,这个名字迅速传播开来,那时的家长,甚至都不敢认为经典是可以读的,更多的认为经典还是有糟粕的,尽管如此,对教育的反省,可

  以说是从读经打开了国人教育反省的天窗。

  天津是国际文教基金会大陆推广的前沿,也是国内儿童

  读经

  的里程碑式的起点,得到时任

  天津河西区的副区长张俊芳

  的大力支持。

  1998年

  4月,在河西区举行的第一场演讲会就来了30多位校长。区政府选了10所小学、幼儿园作为第一批单位,实验期为三年。一年半后,参加实验的单位增加到14个,参加人数近万人。河西区先后举行了两次儿童导读活动展示会,并邀请台湾读经儿童同台表演。他们还专门编印了《河西区中国古代经典导读实验成果集》。

  1999年,我从四川大学到武汉,负责

  武汉大方儿童中西文化导读推广中心

  的各项工作。武汉大方开始

  全面宣传

  读经

  理念,系统挖掘整理经典文化教育的各项领域,涉及中文经典、西方经典、经典音乐与乐教、胎教、儿童礼仪、儿童身心锻炼、儿童开发智能系列教程、师资培训、经典文化讲座等。推广中心一向以低调务实的精神,投入所有的人力和资金,将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的火种传播到全国各地,还负

  责向全国各地开展导读的贫困学校、希望小学赠送导读课本。

  至2005年

  始终引领全国

  读经

  推广的前沿。

  同期还有厦门的绍南文2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化传播有限公司读经风气推广中心,以及2000年底成立的北京四海儿童经典教育教育中心,成为读经推广的重镇。

  一份重要的报告书

  1998年,国际文教基金会儿童智能开发中心,与华东师大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在师大附属的幼儿园、小学进行实验教学。1999年8月,双方联合进行儿童中国文化导读与潜能开发绩效实验。他们选取上海2所幼儿园和4所小学中的几个班级为实验班级,并选定了平行相关的对照班级。对实验班

  级实行了两个学期的经典导读训练,分别对他们在识字量、记忆力、注意力、智商和人格等五方面的指针进行实验前后差异、对照班和实验班之间差异的比较和检

  验,作出研究报告。

  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活动对于同时提高儿童的识字量、记忆力、注意力和人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最明显的效果是增加识字量。每天诵读15-20分钟的华东师大幼儿园实验班的大班儿童,平均识字比对照班的儿童多129。

  92个。宝山实验小学二年级实验班的学生比对照班平均多识字289。

  15个。可以说这些实验已经触及了一个巨大冰山的一角。

  这份报告书,是对读经运动的推广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实验支持。

  忙碌的播种机——王教授

  1999年起,大方文教

  、绍南文化正式计划

  开始邀请王财贵博士到全国各地巡回演讲。

  每年的假期,成了王老师最忙碌的时候。演讲的行程,可以说是相当的凌乱,一个省几天,一天可以插播几场演讲;往往是东边飞了又飞西边,3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上午在湖南下午就到四川。王老师就像个永动机式的铁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推进一大步。

  2000年,读经以文化导读的名义

  在全国各地普遍展开。各既有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也有公立、私立学校自发加入的,还有志愿者自办的大小义务教学班。在武汉、天津、上海、北京、南京、重庆、成都、深圳、广州、济南、淄博、郑州、漯河、南宁、桂林、长沙、株洲、福州、厦门、海口、兰州、乌鲁木齐、沈阳、长春、大连、连云港、昆明、贵州、西安、杭州、温州等地,甚至远到内蒙古的巴盟都有。全国29个省市直接参加读经的少年儿童已达200多

  万人,受影响的成年人超过700万人。

  2001年7月24日—8月30日,我还记得王老师应邀在北京高教教育培训中心,国家图书馆,佳木斯大学,以及哈尔滨、西安、苏州、上海、玉溪、昆明、贵阳、长沙、武

  汉、白银、兰州、深圳、顺德等地巡回演讲,大型报告30余场,小型座谈40余次。200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场报告,轰动了教育界文化界,成为日后读

  经宣讲的经典演讲,号称“一场演讲,百年震撼”,刻录发行达500万张。在王老师的演讲中,不乏上佳之作,可是录制的效果妨碍了广泛传播,深圳沙井的报告

  也是那么的震撼!

  2002年以后王老师的暑假演讲,几乎成为惯例,邀请单位已经从民间上升到政府教育机构,可以说是走到哪里“抢”到哪里,如果评选教育明星,或者是最受欢迎的演讲家、教育家的话,王教授当之无愧。

  读经初期的政府推动——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组织扶助农村贫困失学儿童的“希望工程”而闻名于世。“希望工程”经过近十年的历程,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原先的目标大致已经达到,需要提出更高的战略目标。此时,南怀瑾先生向徐永光先生推荐

  儿童读经

  活动。

  1996年十月间,王老师到上海,为希望工程学校校长培训班,主讲了两个上午计八个小时的:经典之美与文化传承--即:如何教导儿童读经。当时青基会主任徐永光及陈越光两位先生率领几位干部从北京来,参加听讲。他们原先已在香港拜访南怀瑾先生时,受了南老师的鼓励,听了演讲,更为激动,第一天晩上进餐时,两位先生即笃定表示:此事攸关中华民族前途,非做不可,非成功不可。并表示其单位所辅导的希望工程学校在短短几年间己建校五千所,只此五千所,即有近五百万学生。他们将立即甄择一百所有意愿的先做试点,然后在十年间推行到所有学校去,预计将有一百万儿童接受经典教育。但他们决定不用“读经”这个名称,而且选书也不照经典全文。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质疑,让事情较为单纯,所以选编经史子集诸短篇名作为教本,并定名为: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1997年实验了一年,1998年证实大有成效。

  1998年

  6月,“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激活。组委会向全国青少年提出“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口号,确定以“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

  熟,终生受益”的方针指导儿童读经。他们原先指定的计划,是开展10年,组织全国的100万孩子参加,但活动一开展,发展速度大大超出预料。最初是学校的热情比教育主管部门高;家长的热情比老师高;农村学校的热情比城市学校高。后来,各5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地的学生、家长、教师和地方政府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这项工程。

  并扩及全国其他非希望工程学校。成为大陆推动读经教育甚为有力的政府单位。

  1998年9月28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ICI国际文教基金会、澳门中华教育总会,台湾由薇阁学校主导,华山书院协办,有二十余位小朋友及家长参加,在北京共同举办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四地少年文化交流活动”。1999年春节,在北京音乐厅举办10场“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北京8所小学的500名孩子与艺术家同台表演,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党和国家领导人***等欣赏了朗诵会,对儿童

  古诗文诵读

  的成果予以充分肯定。2000年12月,“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全国组委会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行表彰大会,16个省区的50个单位和150名个人获得表彰。

  读经

  活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至2004年12月,已经在全国30个省市的5000多所学校的430万儿童开展起来,己远远超过了原先十年100万的预期(若加上社会其他团体,这那时全大陆己有将近一千万儿童接受了读经教育。)。他们的标语“读千古美文,作少年君子”,己传遍全世界。但是,随着持续升温的读经热潮,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的影响及相对地位不断下降。

  海外华人读经热潮

  儿童读经

  活动,不仅在中国内陆及港澳台推展,而且波及到东南亚、北美、欧洲的华人社会。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荷兰的中文学校都开展了儿童读经活动。马来西亚的儿童读经是从1998年底开始推动的。王财贵博士

  的演讲,引发当地华人社区留意儿童读经活动,他们还专门组织儿童读经考察团到台湾取经,马六甲文教基金会理事长钟积成6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老师,是马来读经运动的积极推动者

  。1998年7月,王财贵博士到美国举行专题演讲,带动了美国的读经活动。美东中文学校协会会长童振邦极力将活动推广到

  所属六州的中文学校,德州、加州等地区也都先后加入。许多家长亲眼见到小孩朗诵《大学》、《老子》、《论语》都相当惊喜。这些家长也就自觉地成为推广核

  心。许多人在家自组小班,朗诵经典。1999年5月29日,在波士顿举行的美东中文学校年会上,数十名儿童搭乘巴士赴现场做朗诵示范表演,使儿童读经的影

  响在美国进一步扩大。美国

  还

  成立了“世界儿童智能开发基金会”,希望发展到英文及其它语文的经典导读,同时争取各项文化及国际组织的认同,以便推广到西方文化圈。

  据不完全统计,海外只要有华人的国家都有人参与读经,最关切的甚至有国家行为的以东亚和东南亚为甚,如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西方则有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阿根

  廷

  、墨西哥、澳洲、新西兰、英国、卢森堡

  等。法国、日本等国的重要媒体也有过报道。此外,海内外的学术机构,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

  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工商学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台湾台中师范

  学院、哈佛大学等海内外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也积极介入了儿童经典诵读活动的推广。

  读经在世界华人圈,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真如王老师说的:“凡是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儿童在读经。”

  读经推广的民间草根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读经最初的播种,少不了千千万万的热心人士,在今日的报章张,也许我们根本见不到他们的名字,可是他们是读经推广的大义精神所现,也只能就我的回忆叙述,也希望见证过这段历史的同仁能够记录他们的事迹。

  许竹如——深圳第一批推动读经的前辈,他说:“我们是两手抓,一手提着钱袋子,一手提着脑袋”,印刷购买了大量读经宣传资料和教材发到全国,因为这个是文化救亡的活动,有人反对经典就可以来砍我,我是个不怕牺牲自我完成经典的人。他的儿子,也是第一个大胆辍学回家读经的。

  吴量光——台湾了凡学会负责人,每年在台湾募款到大陆印刷大量读经资料赠送,开始是在厦门成立“中华文化研习会”,以人生四阶段的教育理念推动读经,后来

  转而支持武汉大方,全国第一片的的《弟子规》、《三字经》,就是经吴先生支持制作,经由武汉大方广泛发行。吴先生还对第一批的读经课本拼音校对做了大量工

  作,武汉大方、绍南文化的读经底本基本由吴先生完成基本的工作,他所创立的繁简黑白标注法,也被大陆读经课本通用。

  郝永军——佳木斯铁路工人,他把自己的所积蓄都拿来做读经推广,买房子的钱,娶媳妇的钱,全部义务捐给了读经事业,他依然是那么的乐观。

  王福玲——哈尔滨退休教师,推广读经以义为利,自己买课本送城市送乡村,十年如一日,多少进多少出,无价的服务感动了东北。

  刘建茹——烟台SOS儿童村妈妈,十年的心血全部给了读经,给了儿童村没有父母的孩子,记录的日记叫“妈妈日记”,感动了很多人,她是最有教学经验的妈妈,是读经第一儿童村妈妈。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苟华健——成都读经推动第一人,自创“问心斋”,为王教授的精神所感动,“为教育立心”为情怀,从文化开读经理念,为推广读经,辞去经理职务,几近于一个人的文化苦旅。成都自贡地区开展读经的叫唐定春,至今已日蒸其上。

  王敬东——山东平原小巨人经典学校校长,听闻了王教授的读经理念,王先生当下就放弃了仕途,全身心投入读经的推广和教学,他的学校,是全国第一所经典学校,成立于2000年9月。历经磨砺,不改其志,山东读经的推广,王敬东是一面东风。

  惠军、贾正懿——贵阳读经的两个主力,出钱出力,四处奔波,演讲办学送经典到农村,撑起贵州的一片天地。读经广布后,贾遁入空门,令人磋叹!

  马文仲——河南农村读经义塾第一人,作为一个残疾人,在农村推广读经,义务教学,恐怕也就往来他一个人,他的事迹,在台湾被拍成20集电视连续剧。

  李梦琳——上海女企业家,读经十年的各种初期活动,她支持了近1/3的经费,没有她,就没有读经的全国性平台。

  郑军——江苏江阴辅延中心小学教师,将读经引入学校、读经申请成语文课题的重要先锋,没有他,也就没有了民间读经会议。

  左玉琦——天津最早开办读经班的推广人,获得天津领导的支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吴震东——温州的骨科大夫,是早期最为积极的推动人物。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贺益德——湖南娄底师范教师,贺氏家塾创办人,他结合古人的私塾教学经验,总结了读经教育的方法,使得背诵经典有了扎实的功底,他的文章《家学旺,国学兴》负有盛名。

  其他早期推广人物,都是以奉献精神,支撑了读经推广的一片天地,如:河南淇县王密生,河北行唐傅路江,湖北宜昌艾惠,沈阳周芳,内蒙古锡林浩特刘建成,兰

  州大学梁一仁,太原张宝通,山西应县吴海峰,甘肃白银张乾栋,河南新密张怀洲,漯河李玉琴,淄博高绪利,云南大学曾小英,洙洲潇童,衡阳陈容初,长沙理工

  大学谢玉光,西安方波,柳州黄学敏,重庆魏寿忠、王诗繁,新乡葛淑芳,浙江瑞安项锦敏,江苏太昌王燕等等。

  读经的全国大会

  2002年6月8-9号,江苏江阴辅延中心小学,申报江苏省十五重点立项科研课题——“新世纪国学启蒙教育研究”,项目负责人郑军老师,建议把立项会办成第一届全国读

  经交流大会,经协商联络后,由武汉大方出面组织,在中华孔子学会郭齐家教授的支持下,三方共同在江阴召开了全国读经第一次大会,与会者300余人,上海李

  梦琳组织了3大巴士人员参会,北大一耽学堂的逄飞参加了本次会议,得到各地读经人士的支持。2001年9月,该立项得到批复,这是第一个读经课题的立项,郑军老师把红头文件复制了500份,发到武汉大方,再发往全国各地,于是,读经,有了第一份红头文件,在那时,红头文件推国学,可以是各地推广读经的令牌

  了。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2003年

  起,武汉大方获得湖南理工大学谢玉光老师协助,将全国读经会议放在湖南中华文化学院召开,学院副院长刘孝听顶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全力支持武汉大方的每次会

  议,读经推广者多属民间有心人士,大家也都非常感谢刘院长的义气。湖南可以说是读经发展的策源地。同时期9月,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委员会与北京四海经典导读

  中心在山东曲阜举办“首界华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友谊赛”。月底,央视4套“中国报道”专题报道对王财贵教授、郭齐家教授的采访。

  2004年7月,武汉大方召集召开第三届全球经典教育交流大会,到会专家20余位,参会人员500多人,大会氛围热烈非常,南怀瑾先生发来贺电,并委派弟子李真吾、美

  国人包卓立演讲;到会的还有台湾政要谢启大,以及海外华人代表等。会议引起巨大反响的是阳明书院山长蒋庆先生的报告,开辟了读经与儒家教育的议题,同年

  底,蒋庆先生的12册《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社会上引起一片读经争议,从平面媒体蔓延到网络争论,其参与人数之多、讨论话

  题之集中、观点交锋之犀利,为近年来国内文化领域所少有(《中国归来》康晓光),蒋庆先生成为大陆读经运动的一面旗帜。《南方周末》就读经问题整版报道,争议非常激烈;在《南方周末》之前,2002年武汉《长江日报》周末版,每周就有一次关于读经的正反辩论,持续数月,武汉大方并未回应,不了了之。

  2004年,净空老法师弟子成立海口孝廉国学中心,其弟子蔡礼旭先生开始在海口义务培训读全国经教师,后在北京设立大方广公益网站,随后净空老法师在安徽

  卢江建立《弟子规》教育基地,为读经运动,大加推动力度。是年,“读经运动”成为2004年最大文化事件。

  11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2005年,在长沙的全国读经会议,历时7天,由王财贵教授亲自主持,召开“首届读经宣导员及教师培训”,王老师的百问千答,从那时起就成了会议常曲。

  2006年,国际文教基金会十年读经点火工作完成,全国读经交流会由湖南中华文化学院继续承办,武汉大方工作结束。是年,教育部规定全国中小学每学期加入30个课时儒家知识。时厦门绍南迁至上海,开办孟母堂私塾。

  2007年,“孟母堂事件”成为读经教育的分水岭,成为现代私塾取得公平教育权利的著名事件,该事件的最终的处理结果,显示了国家对传统经典的重视程度,这个是前所未有的。

  2008年了,读经教育推广十年,成绩斐然,全国上下,读经典几已成为时尚,中央各大部委、各级县政府都很重视经典学习,然而,这是我们推广的读经教育的结局吗?回顾与反思,我们还有更多的路。

  读经运动的灵魂

  1995年由九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了一个名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的提案(016提案)。这九位老人是赵朴初先生,冰心前辈,曹禺先生,夏衍先生,叶至善先生,启功先生,吴冷西先生,陈荒煤先生,张志公先生。

  焦急万分的老人接着大声疾呼:“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12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护我民族

  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罪人、民族罪人……”,挽救的办法是尽快建立幼年古

  典学校。

  九位老人认为,仅就师资而言,目前能担负起古典学科教学工作的人已经不多了,而且大多年逾花甲、甚至更老。马上采取行动,还可集中一部分力量勉强对付,再过十年八年,恐怕这样的古典专科学校,想办也办不起来了。

  然而,要找到一条传乘文化的教育之路是不容易的,必须在教育方法上有所突破,王财贵教授是读经运动的灵魂人物,他的一句“六字真言”“小朋友,跟我读”,一语解纷,使得近百年的教育沉疴得以改善,原本使人敬畏的几乎要打入保护圈的传统文化,在这样简单的方式下,如此轻松简单的就可以学习了,学的简单,老师

  教也简单,简单到老师只要有信心,只要会拼音,就可以教孩子读经,甚至以CD做老师。中国的教育,语文当成数学教,断送了几代国人的精神慧命,成为全盘西

  化的顽固堡垒,就被王教授这一句六字真言,轻松念破,石破天惊。也是这一句话,承担了多少文化继承,反复思量的智慧之言。

  我常听人说,我教孩子读经,是在王教授之先的,这样的言论,听多以后,初以为比王老师见识远大,后是不太相信了,没有王教授捅破这层窗户纸,有谁能够提出如此简单而深刻的教育理念。

  读经教育,深入浅出,符合人性,整合东西方教育思想,可谓是西方人匪夷所思,东方人妄自菲薄。王教授在这个问题上的洞见,恐怕不是一般学术研究所13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能虚心理

  解,这些都是有深刻的文化智慧和承担勇气。十年读经教育的成效,几乎不用去整理成果,反对者置疑者,只要敢去实践,也逐渐变成了支持者。

  2007年,在青城,听闻王教授“读经教育学”的阐述,甚为深刻,当今的世界,横行天下的教育理念没有一个中国人自己的教育学体系,中国文化,要输出世界,靠功利的教育体系恐怕难有人才出现,中国要出现世界级人才,必须有自己的东方教育体系,教育,这个让人无以言述的话题,是不是要点良心,要点灵魂,为中华未来负责任啊!

  一个国家富裕不可敬,没有文化可耻。教育,你没有教会我们的国民基本的价值观;教育,你成了少数精英阶层的私立职业化标志;教育,你塑造了多少没有精神没

  有灵魂的工具;教育,你是何等的媚俗;教育,不传道,不育人,不关心实践能力,不关人们的精神死活,不负责人格的塑造,不注重人文关怀的精神;教育,难道就是产业化的赚钱之路;教育,我要怎么样消费你,给你多少钱能培养一个圣贤;教育,你是如何的铲平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自信,你是如何的异化我们的民族

  啊!教育,已经不是教育本身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呼唤教育的灵魂,是要为教育立心,必须建立中国人自己的东方教育体系!读经,是基石!

  数理读经的提出

  王教授就数学问题提出数理读经的观念,大可不是一时读经热头,心血来潮

  。一个人对世界的观察,大体分为对内在世界的认识,和对外在世界的认知。14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内在的认识形成智慧,这

  原本就是语文的基本

  功能;对外在世界的认知,原本就是数学的思维,你不可以用数字来评价内心智慧的感受,但是有了内心的智慧,再去认知外在的世界是很容易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先培

  养起内在智慧的学问,等到真有了智慧的体验,有这样高度的理解,再去学习数学是很容易的,所以学习好语文,数学是可以自学的,有了高度的智慧,才可以开发

  出高明的数学家,也才是中国科技进步的原动力,所以现在的数学,是教不出来大人才的。数理读经的观念,在未来十年是要大力推广的,它可以影响中国科学的进步。

  快乐读经与老实读经

  2002年前后,台北读经协会,有推广快乐读经法,认为孩子在快乐游戏中读经才是解决读经枯燥的唯一办法,这个方法后来传到大陆,一时从者甚众,幼儿园老

  师纷纷仿效,读经学校认为这是一剂良方。但是很快就发现,与其让孩子在快乐游戏中读经,不如让孩子在游戏中蒙特索利,原来,游戏快乐和读经是两回事,原

  来,游戏的快乐和读经的快乐是两回事。类似的就好象卡通的读经课本和简单大字黑字的读经课本效果差别太大。

  游戏的快乐是外放的,读经的快乐是内蕴的,一个人内心的喜悦快乐是永远无法通过游戏来体现的,而内心的喜悦是永恒的,游戏的快乐是发泄的。

  一些家长时常问我,怎么教孩子读经,我说,很简单,就四个字,王老师说的“老实读经”,“那枯燥怎么办”,“那就枯燥的读下去,哪一天他体会到枯燥的快

  乐,那是他真开始读经了”,这个就是读经的魅力。一个没有经过如此简单而重复的学习过程的人,起码他是没有深刻的自省能力的,也谈不上读进古15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人的智慧去,没有专注力的自省,所谓人才都是浮云,这个能力是要“大量读经”养成的。一般的孩子也要一到两年才能养成这个能力,所以读经的全体制推广,我不抱希望,最

  多增加一点知识;半体制的读经,我也认为费力不讨好,上贴不到应试,下贴不到读经能力的养成,上下空费劲,读经所培养成的学习能力,无须用什么八大智能来

  衡量,这个学习能力是现行的教育体制永远也教不出来的能力;全日制读经,一定大行其道,如果孩子大了,就教小孩子,教小孩子不如教胎儿,教胎儿不如请妈妈

  养成这个能力。

  读经前五年,很多学者为表示自己的主见,非要弄个讲经式的读经,认为孩子一定要理解才能教下去,以区别于只读不求理解的理论,其演说足动人心,似乎有理,几年下来,他依然去解他的经,儿童依然去读自己的经,儿童与他了不相干。哎呀!真是能讲的不能教,能教的不用讲,费一大圈,教学两不相长。由此,不得不佩

  服王财贵教授果真是贵啊。

  读经与经典音乐

  1998年的时候,在成都购书中心蹲书架,发现一本破旧的关于音乐与儿童潜能开发的书,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沈建军教授写的。来武汉后随即前去拜访了沈教授,沈教授很高兴,给我们介绍了他的课前音乐教育法,就是挑选符合右脑波段的音乐在上课前5分钟,让学生听,结果发现学生很快就安静下来了,情绪可以控制了。

  后来沈教授用当时流行的左右脑的名词把这种方法推广发扬,介绍给一些音乐人,其中就包括台湾的陈教授,陈教授就在台湾把它发扬光大成为一个音乐教育方法。

  沈教授把这个教授介绍给我,后来陈教授来上海推广,我去上海拜见了他,希望把这个音乐的方法介绍到读经音乐教育中。但是听了陈教授16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的几场演讲后,我发现他

  严重

  歧视

  中国音乐

  和中国文化

  。回到武汉,与沈教授沟通,沈老也是一直不赞同陈先生轻视中国音乐的做法。后来邀请陈教授来武汉演讲,包括到武汉音乐学院,更是遭到很多人反对,我与沈教授多次劝说陈先生,无奈愈劝愈反,无可调和。当时已经在读经教育中推广他的爱

  和

  乐了,这些分歧使得我们重新反省读经的音乐教育。如果只要右脑音乐的脑波,那就直接用电波刺激好了,何必音乐,既然音乐,就不可缺少音乐的经典文化内涵,就如读经的内涵,脑波的刺激成就不了大人才,音乐的文化内涵的经典性才是第一选择,即使论脑波,中国的古琴恐怕是最右脑的音乐了,这个是用脑科学解释简直

  就是糟蹋古琴,经典、耐听最重要的是文化表现,就是经典音乐。最后我们转而推广古琴音乐,98年我就在川大

  陈兵教授那里

  接触

  到

  古琴,后来在推广过程中帮助南京古琴家老桐先生出版了他的《琴道》,在全国读经会议上请他演奏古琴,结果大受欢迎;2003年的,我们在武汉召开了可以说是最大的古琴雅集,中州派琴家丁承运夫妇,同台演奏琴瑟和鸣“神人畅

  ”,这是世界首次大型的琴瑟和鸣演奏,我们邀请了武汉所有大学的音乐爱好者和读经家长,有近400人的雅集,鸦雀无声,古琴的魅力震撼了所有的人,沈建

  军、涂又光教授非常感动,他们说,这个才是中国音乐的精神。

  艺而

  无

  进乎道,不可以作为经典音乐推广的,起码不是最好的选择,后期西安德音的《国乐启蒙》弥补了这个缺憾!我始终认为,音乐的启蒙,与读经相比,虽然

  没有

  经的重要,但是选择好的音乐,是中国文化乐教的一个体现,音乐的美,不在旋律,在于心灵和境界,孔子、荀子对音乐的论述足够我们反省的了。一个时代的经典音乐,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水准,游太古,觐伏羲,除了国故精华,又有什么可以入耳?

  1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乡村私塾的建立

  2004年的时候,我们就读经教育这个问题,反思乡村私塾的建立问题,当时拜访马文仲先生的时候,就请马老师写过几篇乡村经典文化建设的几篇文章,后

  来在会议上有所提倡,只是可惜无法继续下去。乡村文化建设,建立乡村私塾乃至于山居私塾是最好的选择。乡村,原本就有这支撑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道德观念,民风民俗,奠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蕴,一个社会良好的道德素养,人生价值观,更大的沉淀者是乡村,如今的乡村,就如同城市的一个小角落,容垢有余,自净无

  力。08年4月初河南密生先生,邀请参加第一届中国乡村私塾会议,很受感动,我们看到了读经的广大田野。今时的乡村,已经不是原来那个生息长养的农村了,传统文化荡然无存,西方的、城市的腐朽的垃圾观念四处吞噬着原本淳朴的乡民。切不说现实,其实文化的长养我始终认为不可能在城市中培养出大人才的,中国的乡村,在过去的意义上是农耕时代的影象,没有了乡村,哪里有生我养我的家乡。文化意义上的乡村,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长养的“田地”,现在这块田地荒芜了,文

  化,难道靠建筑在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中生养出来?我想,文化的土壤依然在乡村,失去了乡村文化这个田地,文化的大厦将倾,国之将倾。从梁溯溟到陶行知,他

  们是真有远见的文化大师,教育家,乡村私塾,是中国社会民族文化自信自醒的标志,没有了乡村的文化建设,我们是文化沙漠,用什么来养活华夏民族?

  18

篇九:十年历程回顾美文

  

  人生十年人生感悟美文

  十年此去,有些回忆终究是无法忘记。也无法深深的抹去,因为有些痛早已生根发芽。分享了人生十年人生感悟文章给大家阅读!

  人生十年人生感悟1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十年光阴,匆匆而过。仿佛是一场梦,却又那么真实,十年之前,恍如昨天。

  十年,从懵懂渐渐走向成熟,曾经的年少轻狂,放荡不羁,也被时光消磨殆尽。曾经的梦想,现在看来是那么的可笑,就像那句歌词“我们都变了变的现实了,不再去说那些年少热血的话

  兄弟我们都像是山坡滚落的石子

  都在颠碰之中磨掉了尖牙”。

  十年,不得不承认自己很失败,一事无成不说,还外债累累,就连曾拥有着的一切,转眼也都飘散如烟。也许正因为如此,看清了一些事,看清了一些人,看清了,也就看轻了。

  十年,关于爱情,经历过几次,谈不上刻骨铭心,但也不是浅尝即止,不管结果怎样,至少都努力过,再见亦是朋友!

  十年,生活用十年的时间教会我,无论多么刻骨铭心的爱情,也会变成柴米油盐的生活。曾经爱的死去活来的人,转身间,许多年,心中仍会挂念,可那只是对似水流年的想念。谢谢那个曾经年轻,掏心掏肺的去对一个人好,对一个人体贴照顾的自己。

  时间一天一天过,我们开始爱上了另外一个人,开始了另外一段生活。

  每段生活都是没有可比性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可是,当你仔细认真的想要回想起最开始掏心掏费谈恋爱的时候,你真的什么都想不起来。一切都是模糊的,好像谁在记忆的倒影仪前面装了个模糊滤镜一样。

  你能记得的,只有此时此刻,牢牢牵着你的手的这个人,对你的所有好与坏。

  十年,帮助你的,也许就是让你学会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

  最后用“十年”怀念十年,怀念纯真的年代,怀念单纯的自己,怀念清纯的你,怀念无忧无虑的时光,怀念连手都没拉过的初恋,怀念只是怀念,你,还记得吗?

  人生十年人生感悟2白云苍狗,岁月如梭,十年光景恍恍一过,便已定格。

  十年的时间会发生很多事情,能使一个人改变很多。十年能让一个人厚积薄发,一举成名;十年能让一个人从单纯幼稚变得成熟懂事;十年亦能让一个奋斗青年堕落成一个消极厌世的混混。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它是人生的一个刻度,十年是人生的一段经历。在这不短不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人见到许多风景,它们都在影响着我们。十年下来,每个人总会有收获,收获什么在于你在这十年里种下了什么种子,用了多少心血去浇灌它。

  对于时光的理解和感悟,脑海里总会浮现出朱自清《匆匆》一文,文中写到: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时间是留不住的,每个人生命都有它一定的时间,我们能做的只有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才不至于使自己有过多的悔恨。从古至今对于时光的话题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这是教人珍惜的观点;也有人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这是叫人把短暂的时光用于享乐的观点,其实这也是许多人的写照。

  每个人对于时光看法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应世态度,积极的人会珍惜每一刻时光去完成很多事情;消极颓废的人则不会对时光有敏感性,对他们来说过一天算一天;有些少些激进却又不消极的人则悠然、淡定地做着手上的工作,闲时会陪着家人或者锻炼,发展爱好什么的。

  时光沉淀的回忆,真的温馨动人,最能促人心弦。当然可能有些人的回忆可能不是美好的,但只要有回忆,那你就是一个有故事的人,经历过故事的人都会成长起来,成熟起来。回想起这十年的时光,真的感慨良多,想起某些事都有想哭的冲动,那时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却无法触摸,真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真想重新再走一遍那段时光,每当这种想法出来,总会被时光不能倒流的事实狠狠地打了一巴掌。想到家中的一些变故,而自己现在又无法去解决,则会感到痛心疾首。

  十年前,我离开家乡,在这十年间经历的太多,而我也已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敢于去担当的年轻人,在这成长的十年里,我曾经做过许多傻事,犯过许多错误,我为此而愧疚,但也是这些经历让我快速成长起来。再过十年我就到了而立之年,在这十年里我会为了我认为重要的人为了我的梦想而坚定往前走。希望在接下来的十年中,我会有更多值得回忆的时光,能够让我身边的人感到幸福。

  人生十年人生感悟3时间见长,命运飘忽不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也没了以前那种挣扎的底气,此话,不假。

  从初中入学到现在已经十年了,其实十年的时间已经足够改变一个人了,越长大越改变,至少我曾经是这么认为的。可是现在看来,我一点都没有改变,外表看起来内向,内心又是外向的。不开心了就睡觉,快乐了就写书,做喜欢的事,有时做事投入了就昏天黑地,从来没有过另外一个声音提醒自己,你应该怎样怎样。

  就好像写程序一样,凡事,都先是要预想好,规划好,然后再启动程序,中途不可能会出现另一个声音提醒自己,念叨自己,我觉得但凡有这样念头的人都是事先不做功课的人,很容易分心,做事不认真。

  “认真”这个词,真的很重要。认真去学习,认真去工作,认真去爱,也认真去苟且,认真去呼吸每一口新鲜的空气,能分辨出氧气的味道和阳光的温度,认真把你所能说出来的形状描绘出来,然后炒一盘热菜,喝几盅小酒,吃下很多碗米饭,再聊聊天吧!

  过几天,我就又要去学校了,我跟同学订的是火车票。

  在几年之前,我坐火车的次数还是很少的,心中充满了新颖。

  自从三年前,踏上远方的路途,每年都要坐那么几次,我有时常常在想,自己到底是想去火车开往的另一头城市,还是更想待在旅途中,欣赏路过的每一站风景。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时间真的是一把杀猪刀吗?

  其实时间只不过是行走岁月中的痕迹,岁月中的阴影。最终,自己依然还是自己。

  人们都觉得这世界很大,但是慢慢你会发现,心中也会强烈的感受到其实这个世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有时候,伸手就可以触碰到世界的边缘,那时候,你才会明白,这是一个很多事情并不能可以改变的狼狈世界。

  十年了,身边的朋友,有的人上学,有的人创业,有的人辞职,有的人旅行,有的人寻找自我,有的人换了梦想的方向继续奔跑,其实这也算是一条新的人生旅行线路吧!

  周围人都说,人生旅行这条线路游人多,消费高,不安全。如果你在这条路上走着,当你比任何人走的更远时,你所看见的是你曾经从未层想过的。

  说起远行,有的人喜欢一个人独自远行,有的人喜欢很自己重要的人一起。若真的足够了解自己,你不用远行,在自己的内心便可以足够环游整个世界。

  朱哥和刘哥是我从小耍到大的玩伴,我们相识超过十几年。他们对我最高的评价是———当你发现周围事物都发生改变的时候,唯一不变的就是你自己。

  两年前,我认识一个朋友,彼此之间很聊的来,相见恨晚那种感觉。我们说好以后各自有什么藏在心中难以启齿的人或事都向彼此倾诉,网上把这把关系称作“镜子”。我们聊天的时候,多半都是她问我答,她总是让我直面自己的内心,反省自己,然后总结,她是个双鱼座,很靠谱的双鱼座。很多年之前,当时想着,我也想成为她那样的人,就算是站近了看,为人就像透明的没有一点斑迹,轻松一点,再轻松一点,真正的朋友就是一个灵魂活在两个肉体之中。

  你我皆在奋斗,我们沉迷于每一次的聚会,留恋于海岛沙滩上一前一后的脚印,欣喜于月光下的谈心,陶醉于都市的喧闹,闲时于晚上临街边继续加餐,只是因为走着我们同样的分享和继续。

  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那时最火的就是博客,好奇的我创建了用户名而且每周都会更新博客,写的都是一些幻想未来的生活,还有就

  是记录一天的琐事,只不过没坚持到现在,都忘了用户名和密码,如今每天回想过去的每一天,真的好心酸。

  如果说起自己遗憾的事,自己不满足于自己的事,每个人肯定会有的。比如,我看见会乐器的人就会很兴奋,看见会跳舞的人僵硬的四肢就想动起来。

  陶醉于梦幻中的场景,有一天,我可能拉着小提琴,看见我心仪的姑娘在那里独自喝酒,我走上前去,为她独奏一曲,触动她的心,她可能会泣不成声,那该有多好,虽然我说的这些都是扯淡。我很喜欢并且欣赏那些多才多艺的人,所以,至今我都在学习,成为我心中的自己。

  十年前,想去理论一些事情,想去解释一些事情,是怕。怕自己说错话,怕自己得罪一些人,怕一些没有意义的感受

  十年后,不想去理论,也不想去解释,还是怕。怕打乱了周围人对于自己的焦点,怕浪费自己的时间,怕影响了现在生活的胃口。

  以前,很难交到一个真心的朋友。现在,用心的交每一个值得深交的朋友。

  以前,对于心仪的姑娘,要提前心想着许多话才能有一次试探性的相邀。现在,面对喜欢的女孩子,说一句话就能闷头喝下一整瓶白酒。

  以前,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收拾不打扮还是挺帅的。现在,认为自己打扮了还是挺帅的。

  我有的朋友是做化妆师的工作,我经常跟她们开玩笑说,我不会打扮自己,很邋遢,你们回来了教教我,让我也体面一点,不然出去了丢你们人呐。这么多年,这些朋友出去摸爬滚打也小有成绩,未来,她们手里握着是明亮的光线和靓丽的造型。

  以前跟朋友聊天,我说我好闲啊!他告诉我,你尝试着把一天当做一辈子来过,你的人生永远是没有一点间隙的。

  我看到这句话,我沉默了,看着这句话静静呆了半个小时,真正的自己到底是怎么样的?

  生命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谬论,我们就把每一秒当做一辈子来

  过。

  有时,细细瞧来,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就是这样,好起来时,温顺的不行,翻脸时,自己觉得都不像自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从前的人是逐渐变化,反正是有个变。现在的人是直接死机,招呼可能都不打。你们可能不知道,有时,越是翻脸不认人的人才越是重感情的人,会有重逢的想念,会有涌起的杂念,你们恨我吧!但是,请你们还记得我。

  [人生十年人生感悟美文]


推荐访问:十年历程回顾美文 美文 历程 回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