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文化与学校德育相结合7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让红色文化与学校德育相结合7篇

2023-08-04 16:09:01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篇一:让红色文化与学校德育相结合

  

  探究红色文化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运用策略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为此,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强德育工作,改进德育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且方法单一的现状。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独特的优秀经典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发展红色育人的新模式,可促进育人功能与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对小学生成人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德育;红色文化;运用策略

  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蕴含着优良的民族传统与伟大的革命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立足于红色文化的独特教学育人价值,针对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以及教学体系方面提出红色文化在德育中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应用策略,使德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借助红色文化引导学生价值取向,培养优良品格,进而促进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

  一、构建特色课程,完善红色教育内容

  红色教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不断充实和完善红色课程,全面夯实和提升红色教育资源在学校日常教育中的占比,利用国家、省、市、县优质“红色”教育资源,力促形成“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模式,继而传承红色基因。红色资源十分广泛,需要目的鲜明的筛选整合,按学生身心发展、认知规律,充分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将本地的英雄模范人物、发生在本地的革命故事、本地的教育基地和展览馆等分层次融合接纳,修订低、中、高三个学段的红色教育校本课程。同时,以红色教育校本课程为载体,结合红色资源特点、学校办学条件和小学生发展认知规律等,开发建立以红色文化为中心的校本实践课程,丰富德育内容。因而,充分挖掘红

  色资源,丰富校本课程,拓展红色素材,必将完善和丰富红色教育内容,这也是构建红色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二、开辟校园课堂,不断拓展红色教育渠道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小学生进行渐进式的精神满足和教育,可逐步完成更深层次的教育。在红色课程引领、特色班级构建的基础上,学校应立足实际,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度挖潜和不断拓展渠道,将红色文化引入教学活动是红色教育不可或缺的方式和载体。在特定的周一升国旗、唱国歌前提下,探索开展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渗透红色教育内容必不可少。诸如,可借助当地红色资源,开展“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等系列活动,邀请当地参战老同志来校宣讲红色故事,同步渗透当地先进模范代表的故事,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渠道,将红色基因根植于学生心田。

  三、擦亮班级底色,恰当注入红色教育因子

  擦亮底色、恰当着色,建设特色班级、打造班级名片,是提高学生班级自豪感的必要途径和重要载体。班级什么样、自己怎么样,一直以来是学生关注度较高、议论话题较多的命题。从学生关注起步,学校可结合实际,区分不同年级,专题开展研究,明确班训班风,通过学生民主测评、教师引导、学校定题,从而促进并形成学校统一规划、年级一脉相通、班级精神相符的“红色班级”。或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英雄模范的事迹,体会英雄模范的家国情怀,自觉产生向英雄模范学习的意识。同时,制订评价标准量表,定期对建立名片的班级量化考评,对达标班级授牌,同步实施个人学习英雄模范树典型活动,促成由面穿线到点的红色教育因子,以集体的存在感、归属感强化红色基因的渗透,内化为学生发展的动力,相辅相成传承红色基因。

  四、创新德育方式,夯实红色文化底蕴

  首先,创建情境教学,启发学生认知思考。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教师需改变传统说教模式,针对红色文化内容,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认知和思考,进而形成科学的建构思维。其次,创新教学方法,以点带面渗透教育内容。开展红色文化教学,可以采取特定的教学方法。最后,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人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而社会实践是人的品德形成的关键途径。为此,学校可借助红色书籍、歌曲、革命遗址和纪念馆等形式多样的载体,让德育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更加多元化,让红色文化价值焕发出新活力,让学生在一次次课外实践中提升对红色文化的认识,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提升教育实效性

  首先,优化管理模式,构建红色教育长效机制。学校要健全学习红色文化落实机制,将红色文化的融合目标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从角色转变、精细管理、氛围营造等方面着手,循序渐进地实现融入目标,切实提升红色文化学习成效。同时,建立和完善校长、教导处、少先队、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德育网格化管理模式,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贯通、环环相扣、信息对称,落实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工作交流等要素,定期检查、全面研判、逐步完善,提高红色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融入效率。其次,丰富教育载体,营造浓厚的红色教育氛围。在学校教育教学宏观管理层面,要立足学校自身特色,借助软硬件建设,融合日常教育,善于搭建平台、渲染“红色”。可通过重大节日庆祝、少先队队会、社团活动、观摩参展等活动,将红色文化渗透其中。最后,拓展学校外延,一体推进家校红色教育。将红色教育生动融入家庭教育,实施家校联动、一体推进,是提升教育成效的有力举措。学校在规划布局和统筹部署中,必须将红色教育内容纳入家庭教育中,将红色教育潜移默化地带到家庭生活的各方面。

  六、结语

  总之,运用红色资源,构建红色课程,丰富教育内涵,强化爱国情怀,推进品德教育,提升教学水平,既是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学党史、悟思想、开新局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开启百年新征程的必然选择,更是践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是丰富和拓展素质教育的时代命题,我们唯有健全完善好、开发利用好、研究落实好红色教育课程体系,才能洗涤学生心灵,培养爱国情怀,激发昂扬斗志,拓展素质教育,夯实教育基础,全面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黄测章.探究红色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应用策略[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04):65.

  [2]陆慧芬.红色文化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四个有机结合[J].才智,2020(04):215-216.

篇二:让红色文化与学校德育相结合

  

  把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

  上传:邹桂莲

  更新时间:2014-12-2214:23:07红色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也是小学品德课教学的重要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要求:“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下面以浙江台州市椒江云健小学灵济校区的“汪秀福烈士纪念馆”为例,对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的意义、内容与实施路径做一梳理。

  一、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的意义

  1.思想引领。《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而红色文化中的人文资源恰恰都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他们堪称时代的楷模,因此,引导学生学习红色文化,学习英烈们的典型事例,必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从而完成品德课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2.历史传承。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将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之中,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红色历史教育,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从小接受全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3.时代气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红色文化并不落伍,相反还具有引领时代前行的价值。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涌现出了大批的英雄模范,也正是他们的红色精神激励着千百万中国人民沿着他们的足迹阔步向前。中国才能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文明。以当下的中国梦为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种价值..

  观离不开红色精神的传承。

  二、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的实践内容

  各地区的红色文化特色各异,以台州椒江区为例,有“一江山岛烈士陵园”;有台州第一个党组织纪念馆,而在椒江云健小学灵济校区内则建有全国少有的烈士纪念馆——“汪秀福烈士纪念馆”。这一独特的红色资源为品德课教学注入了鲜活的事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资源加以有效利用,以增强品德教育的深度。

  1.忠于祖国: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品德课教学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而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是时代赋予品德课教学的重要使命。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爱国”的字眼太宽泛,也过于空洞。如何去爱国,怎样才算爱国?汪秀福烈士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爱祖国,要从自己脚下的一草一木爱起。”

  汪秀福烈士系台州市椒江区洪家街道坦邱村人,1960年11月出生,1978年3月应征入伍到武汉军区通信训练大队,1980年7月入党。1981年1月2日,汪秀福所在部队驻地湖北省京山县附近青山小洼岭发生山林火灾,汪秀福随战友们一起奋勇扑火。火场上,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山火蔓过山腰,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火龙。汪秀福面对烈焰,毫不畏惧,与烈火顽强搏斗,直到大火把他整个人都烧着了。经过诊断,汪秀福的皮肤烧伤面积达98%以上,气管、肺部也受烈火烫伤,由于伤势过于严重,经多方抢救无效而牺牲,年仅20岁。

  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生命高于一切,保护好自己最重要,我们不提倡他们像汪秀福一样去扑灭山火,但是在品德课教学中教育学生爱护脚下的一草一木,教育学生热爱集体,是红色文化传承的体现。

  2.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众多烈士的一个共同点,而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想着他人的利益、他们的幸福,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和..

  谐。

  汪秀福在部队常说:“爱人民,就要从身边的每个同志爱起。”这不仅是他在部队的表现,也是他从小养就的高尚品行。早在学生时代,他对同学、师长、邻居的爱就令人赞叹不已。一次,学校附近一户人家失火,汪秀福迅速端水灭火,并冲进屋里抢搬家具。上学来回途中,他经常帮助老人挑东拿西,遇到雨天,他宁可自己淋雨,也要把雨伞让给没有带雨具的人。同院施大娘,丈夫去世,孩子幼小,他四年如一日帮助大娘养猪、挑水、种菜……他常说:“雷锋是我做人的榜样,做人就要做雷锋那样的人。”也正是因为他为他人、为集体着想的精神感动了家乡人,由原洪家镇政府牵头并发动社会各界自筹资金38万元,在烈士生前母校内建立了“汪秀福烈士纪念馆”。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特别优越,在祖辈和父母的疼爱下说一不二,唯我独尊,自我意识过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从英雄忠于人民的品质上,引导学生爱人民,就是从爱家人、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做起。教育学生心存爱心,心系他人,让英雄的精神得到传递。

  3.忠于事业: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工作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发挥自身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平台。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把工作做好了,才能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汪秀福烈士曾经说过,“爱社会主义事业,要从所担负的工作爱起。”汪秀福学生时代是在十年动乱中度过的。面对许多同学不务正业,他却对前途充满信心,仍然热心学习,刻苦钻研,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农村,他关心生产队的集体事业,有一年早稻收割季节,正面临台风预报,但队里人手少,收割进度慢,汪秀福动员母亲、妹妹和全队妇女参加抢收,避免了生产损失。在部队,他五次调动工作,种过地、养过鸭、当过炮手、喂过军马,又当报务员,不管在哪个岗位,他都兢兢业业,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www.goodook.com)英雄的精神并不仅仅表现在爱国和献身,他们“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也需要渗透到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之中。热爱学习,肯于钻研,认真对待老师所教给的每一项任务,只有从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在长大后更好地服务于国家。

  三、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是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需要,“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资源更应成为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挖掘:让红色文化成为课堂教学资源。结合品德课教学,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成序列化和常态化,下面以“汪秀福烈士纪念馆”为例,说明小学各年段品德课教学中应如何渗透红色文化。

  低年级,开展以“埋下英雄的种子”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二年级上册《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炎黄子孙》等课文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教育。如引导学生通过汪秀福奋不顾身挽救国家财产的事迹去体会无数革命先烈在国歌的鼓舞下英勇杀敌,舍生忘死。同时,通过每周一在汪秀福烈士纪念馆前开展升旗仪式,让英雄的种子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中年级,开展“走进家乡的英雄”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可通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下册《了不起,家乡人》一课,教育学生只有从小热爱学习,长大才能报效祖国。通过了解汪秀福烈士小时候读书的故事去感受读书的重要性,同时组织学生参观“汪秀福纪念馆”,走访烈士的亲人,让学生更详细地了解英雄的事迹,并沿着烈士的足迹不断前进。

  高年级,开展“寻找身边的英雄”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五年级上册的《我为母校添光彩》,六年级上册的《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等课文,引导学生在汪秀福烈士精神的指..

  引下,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同时还可以在班级开展“爱心少年”“自强少年”“孝心少年”“诚信少年”“环保少年”的评选。让英雄的精神播撒到每一位孩子的身上。

  ⒉实践:让红色文化走进学生生活。目前,学校主要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人类一切真知始于客体的实践操作活动中,学生只有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真知,才能够实现认知的内化,促成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和谐发展。

  祖国各地都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了不起,家乡人》一课时,就可以带领学生在实践中挖掘红色文化,认识英雄楷模。在课前,可以先在班级分小组制定“家乡名人采访计划”,做到选准采访对象,部署采访内容,进行具体分工,做好采访记录等。在开展调查采访时,对于家乡的英雄,可以从他们的童年、英雄事迹、感人故事等方面进行采访。在采访结束之后,要撰写好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比如,对于英雄汪秀福的认识和了解,就可以从他生前的同学、亲人入手。汪秀福如果能够活到现在,也才54岁,因此,在学生周边的村子里,很多人是认识他、熟悉他的。要让学生从这些人身上去挖掘英雄的点滴事迹,从而加深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同时,还要很好地利用校园内的“汪秀福烈士纪念馆”,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瞻仰烈士的遗物,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深刻学习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在实践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⒊开发:让红色文化成为微型校本课程。自1981年我国开设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统一的课程设置、教学标准、教学用书,使品德课教学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有很多学生到小学毕业时,除了知道书中所提到的人物和故事之外,对其他尤其是对家乡的英雄人物一概不知。面对此种情况,开发适合品德课教学校本教材就势在必行了。

  椒江区云健小学灵济校区以“汪秀福烈士纪念馆”为依托,组织教师编写了品德课程校本教材。教材中既有烈士的生平介绍,也有英勇献身的事迹;既有童年读书的故事,也有在部..

  队工作工作的场景。本书不仅用了大量丰富的文字来展示英雄伟大的一生,而且插进了大量的图片,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有了这样一本校本教材,教师既可以在品德课教学时作为单独的课文进行讲解,也可以作为品德课教材中的辅助内容。

  ⒋融合:让红色文化成为学校德育主旋律。小学品德教育是少年儿童养成良好性格品质的起始阶段,同时也是他们基本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并不仅仅是通过品德课程来呈现的,他需要多学科的融合,更需要与学校各项工作有机结合。

  比如,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里就有27篇有关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红色经典课文,以及描写伟人高贵品德的课文。有反映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七律长征》等;有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如《王二小》、《小英雄雨来》等;有反映抗美援朝的如《再见了,亲人》、《青山处处埋忠骨》等;有反映老一辈和国家领导人的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小平爷爷植树》、《难忘的一天》等,这些红色经典在小学教材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这样的经典文章、英雄伟人虽然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但是伟人和英雄的精神永存。在教学中,将这些文章与品德课教学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能够达到既学文,又育人的效果。与此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比如,椒江区云健小学灵济校区充分利用“汪秀福烈士纪念馆”这一独特资源,把它作为本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做到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每到清明节、入队日、“六·一儿童节”和“元旦”等节日,组织师生在此进行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让师生们接受烈士那种“热爱祖国,从热爱身边的人开始;热爱社会主义,从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学习开始;做人要像雷锋一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洗礼,使全校师生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

  红色文化在品德课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多渠道地将红色文化运用于小学品德课教学教学之中,真正让红色文化进课堂,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且能..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烈士的缅怀,珍惜今日的生活,真正做一名品德高尚的人。

  对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的作用探讨

  发布时间:2015-07-2508:48【摘

  要】红色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也是小学品德课教学的重要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日制义务教育品

  对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的作用探讨

  红色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也是小学品德课教学的重要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日制义务教..

  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要求:“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下面以浙江台州市椒江云健小学灵济校区的“汪秀福烈士纪念馆”为例,对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的意义、内容与实施路径做一梳理。

  一、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的意义

  1.思想引领。《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而红色文化中的人文资源恰恰都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他们堪称时代的楷模,因此,引导学生学习红色文化,学习英烈们的典型事例,必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从而完成品德课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2.历史传承。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将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之中,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红色历史教育,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从小接受全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3.时代气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红色文化并不落伍,相反还具有引领时代前行的价值。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涌现出了大批的英雄模范,也正是他们的红色精神激励着千百万中国人民沿着他们的足迹阔步向前。中国才能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文明。以当下的中国梦为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离不开红色精神的传承。

  二、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的实践内容

  各地区的红色文化特色各异,以台州椒江区为例,有“一江山岛烈士陵园”;有台州第一个党组织纪念馆,而在椒江云健小学灵济校区内则建有全国少有的烈士纪念馆——“汪秀福..

  烈士纪念馆”。这一独特的红色资源为品德课教学注入了鲜活的事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资源加以有效利用,以增强品德教育的深度。

  1.忠于祖国: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品德课教学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而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是时代赋予品德课教学的重要使命。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爱国”的字眼太宽泛,也过于空洞。如何去爱国,怎样才算爱国?汪秀福烈士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爱祖国,要从自己脚下的一草一木爱起。”

  汪秀福烈士系台州市椒江区洪家街道坦邱村人,1960年11月出生,1978年3月应征入伍到武汉军区通信训练大队,1980年7月入党。1981年1月2日,汪秀福所在部队驻地湖北省京山县附近青山小洼岭发生山林火灾,汪秀福随战友们一起奋勇扑火。火场上,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山火蔓过山腰,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火龙。汪秀福面对烈焰,毫不畏惧,与烈火顽强搏斗,直到大火把他整个人都烧着了。经过诊断,汪秀福的皮肤烧伤面积达98%以上,气管、肺部也受烈火烫伤,由于伤势过于严重,经多方抢救无效而牺牲,年仅20岁。

  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生命高于一切,保护好自己最重要,我们不提倡他们像汪秀福一样去扑灭山火,但是在品德课教学中教育学生爱护脚下的一草一木,教育学生热爱集体,是红色文化传承的体现。

  2.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众多烈士的一个共同点,而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想着他人的利益、他们的幸福,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汪秀福在部队常说:“爱人民,就要从身边的每个同志爱起。”这不仅是他在部队的表现,也是他从小养就的高尚品行。早在学生时代,他对同学、师长、邻居的爱就令人赞叹不已。一次,学校附近一户人家失火,汪秀福迅速端水灭火,并冲进屋里抢搬家具。上学来回途中,..

  他经常帮助老人挑东拿西,遇到雨天,他宁可自己淋雨,也要把雨伞让给没有带雨具的人。同院施大娘,丈夫去世,孩子幼小,他四年如一日帮助大娘养猪、挑水、种菜……他常说:“雷锋是我做人的榜样,做人就要做雷锋那样的人。”也正是因为他为他人、为集体着想的精神感动了家乡人,由原洪家镇政府牵头并发动社会各界自筹资金38万元,在烈士生前母校内建立了“汪秀福烈士纪念馆”。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特别优越,在祖辈和父母的疼爱下说一不二,唯我独尊,自我意识过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从英雄忠于人民的品质上,引导学生爱人民,就是从爱家人、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做起。教育学生心存爱心,心系他人,让英雄的精神得到传递。

  3.忠于事业: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工作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发挥自身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平台。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把工作做好了,才能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汪秀福烈士曾经说过,“爱社会主义事业,要从所担负的工作爱起。”汪秀福学生时代是在十年动乱中度过的。面对许多同学不务正业,他却对前途充满信心,仍然热心学习,刻苦钻研,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农村,他关心生产队的集体事业,有一年早稻收割季节,正面临台风预报,但队里人手少,收割进度慢,汪秀福动员母亲、妹妹和全队妇女参加抢收,避免了生产损失。在部队,他五次调动工作,种过地、养过鸭、当过炮手、喂过军马,又当报务员,不管在哪个岗位,他都兢兢业业,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

  英雄的精神并不仅仅表现在爱国和献身,他们“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也需要渗透到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之中。热爱学习,肯于钻研,认真对待老师所教给的每一项任务,只有从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在长大后更好地服务于国家。

  三、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

  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是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需要,“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资源更应成为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挖掘:让红色文化成为课堂教学资源。结合品德课教学,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成序列化和常态化,下面以“汪秀福烈士纪念馆”为例,说明小学各年段品德课教学中应如何渗透红色文化。

  低年级,开展以“埋下英雄的种子”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二年级上册《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炎黄子孙》等课文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教育。如引导学生通过汪秀福奋不顾身挽救国家财产的事迹去体会无数革命先烈在国歌的鼓舞下英勇杀敌,舍生忘死。同时,通过每周一在汪秀福烈士纪念馆前开展升旗仪式,让英雄的种子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中年级,开展“走进家乡的英雄”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可通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下册《了不起,家乡人》一课,教育学生只有从小热爱学习,长大才能报效祖国。通过了解汪秀福烈士小时候读书的故事去感受读书的重要性,同时组织学生参观“汪秀福纪念馆”,走访烈士的亲人,让学生更详细地了解英雄的事迹,并沿着烈士的足迹不断前进。

  高年级,开展“寻找身边的英雄”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五年级上册的《我为母校添光彩》,六年级上册的《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等课文,引导学生在汪秀福烈士精神的指引下,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同时还可以在班级开展“爱心少年”“自强少年”“孝心少年”“诚信少年”“环保少年”的评选。让英雄的精神播撒到每一位孩子的身上。

  ⒉实践:让红色文化走进学生生活。目前,学校主要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人类一切真知始于客体的实践操作活动中,学生只有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真知,才能够实现认知的内化,促成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和谐发展。

  ..

  祖国各地都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了不起,家乡人》一课时,就可以带领学生在实践中挖掘红色文化,认识英雄楷模。在课前,可以先在班级分小组制定“家乡名人采访计划”,做到选准采访对象,部署采访内容,进行具体分工,做好采访记录等。在开展调查采访时,对于家乡的英雄,可以从他们的童年、英雄事迹、感人故事等方面进行采访。在采访结束之后,要撰写好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比如,对于英雄汪秀福的认识和了解,就可以从他生前的同学、亲人入手。汪秀福如果能够活到现在,也才54岁,因此,在学生周边的村子里,很多人是认识他、熟悉他的。要让学生从这些人身上去挖掘英雄的点滴事迹,从而加深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同时,还要很好地利用校园内的“汪秀福烈士纪念馆”,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瞻仰烈士的遗物,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深刻学习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在实践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⒊开发:让红色文化成为微型校本课程。自1981年我国开设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统一的课程设置、教学标准、教学用书,使品德课教学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有很多学生到小学毕业时,除了知道书中所提到的人物和故事之外,对其他尤其是对家乡的英雄人物一概不知。面对此种情况,开发适合品德课教学校本教材就势在必行了。

  椒江区云健小学灵济校区以“汪秀福烈士纪念馆”为依托,组织教师编写了品德课程校本教材。教材中既有烈士的生平介绍,也有英勇献身的事迹;既有童年读书的故事,也有在部队工作工作的场景。本书不仅用了大量丰富的文字来展示英雄伟大的一生,而且插进了大量的图片,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有了这样一本校本教材,教师既可以在品德课教学时作为单独的课文进行讲解,也可以作为品德课教材中的辅助内容。

  ⒋融合:让红色文化成为学校德育主旋律。小学品德教育是少年儿童养成良好性格品质的起始阶段,同时也是他们基本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并不仅仅是通..

  过品德课程来呈现的,他需要多学科的融合,更需要与学校各项工作有机结合。

  比如,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里就有27篇有关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红色经典课文,以及描写伟人高贵品德的课文。有反映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七律长征》等;有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如《王二小》、《小英雄雨来》等;有反映抗美援朝的如《再见了,亲人》、《青山处处埋忠骨》等;有反映老一辈和国家领导人的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小平爷爷植树》、《难忘的一天》等,这些红色经典在小学教材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这样的经典文章、英雄伟人虽然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但是伟人和英雄的精神永存。在教学中,将这些文章与品德课教学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能够达到既学文,又育人的效果。与此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比如,椒江区云健小学灵济校区充分利用“汪秀福烈士纪念馆”这一独特资源,把它作为本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做到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每到清明节、入队日、“六·一儿童节”和“元旦”等节日,组织师生在此进行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让师生们接受烈士那种“热爱祖国,从热爱身边的人开始;热爱社会主义,从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学习开始;做人要像雷锋一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洗礼,使全校师生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

  红色文化在品德课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多渠道地将红色文化运用于小学品德课教学教学之中,真正让红色文化进课堂,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烈士的缅怀,珍惜今日的生活,真正做一名品德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徐兆祝.血脉记忆:一种融于本土文化的价值教育实践[J].中小学德育,2014,(4).

  ..

  [3]潘英福.浅谈本土红色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基础教育研究,2011,(3).

  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是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需要,“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资源更应成为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挖掘:让红色文化成为课堂教学资源。结合品德课教学,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成序列化和常态化,下面以“汪秀福烈士纪念馆”为例,说明小学各年段品德课教学中应如何渗透红色文化。

  低年级,开展以“埋下英雄的种子”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二年级上册《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炎黄子孙》等课文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教育。如引导学生通过汪秀福奋不顾身挽救国家财产的事迹去体会无数革命先烈在国歌的鼓舞下英勇杀敌,舍生忘死。同时,通过每周一在汪秀福烈士纪念馆前开展升旗仪式,让英雄的种子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中年级,开展“走进家乡的英雄”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可通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下册《了不起,家乡人》一课,教育学生只有从小热爱学习,长大才能报效祖国。通过了解汪秀福烈士小时候读书的故事去感受读书的重要性,同时组织学生参观“汪秀福纪念馆”,走访烈士的亲人,让学生更详细地了解英雄的事迹,并沿着烈士的足迹不断前进。

  ..

  高年级,开展“寻找身边的英雄”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五年级上册的《我为母校添光彩》,六年级上册的《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等课文,引导学生在汪秀福烈士精神的指引下,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同时还可以在班级开展“爱心少年”“自强少年”“孝心少年”“诚信少年”“环保少年”的评选。让英雄的精神播撒到每一位孩子的身上。

  ⒉实践:让红色文化走进学生生活。目前,学校主要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人类一切真知始于客体的实践操作活动中,学生只有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真知,才能够实现认知的内化,促成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和谐发展。

  祖国各地都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了不起,家乡人》一课时,就可以带领学生在实践中挖掘红色文化,认识英雄楷模。在课前,可以先在班级分小组制定“家乡名人采访计划”,做到选准采访对象,部署采访内容,进行具体分工,做好采访记录等。在开展调查采访时,对于家乡的英雄,可以从他们的童年、英雄事迹、感人故事等方面进行采访。在采访结束之后,要撰写好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比如,对于英雄汪秀福的认识和了解,就可以从他生前的同学、亲人入手。汪秀福如果能够活到现在,也才54岁,因此,在学生周边的村子里,很多人是认识他、熟悉他的。要让学生从这些人身上去挖掘英雄的点滴事迹,从而加深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同时,还要很好地利用校园内的“汪秀福烈士纪念馆”,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瞻仰烈士的遗物,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深刻学习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在实践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⒊开发:让红色文化成为微型校本课程。自1981年我国开设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统一的课程设置、教学标准、教学用书,使品德课教学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有很多学生到小学毕业时,除了知道书中所提到的人物和故事之外,对其他尤其是对家乡的英雄人物一概不知。面对此种情况,开发适合品德课教学校本教材就势在必行了。

  ..

  椒江区云健小学灵济校区以“汪秀福烈士纪念馆”为依托,组织教师编写了品德课程校本教材。教材中既有烈士的生平介绍,也有英勇献身的事迹;既有童年读书的故事,也有在部队工作工作的场景。本书不仅用了大量丰富的文字来展示英雄伟大的一生,而且插进了大量的图片,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有了这样一本校本教材,教师既可以在品德课教学时作为单独的课文进行讲解,也可以作为品德课教材中的辅助内容。

  ⒋融合:让红色文化成为学校德育主旋律。小学品德教育是少年儿童养成良好性格品质的起始阶段,同时也是他们基本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并不仅仅是通过品德课程来呈现的,他需要多学科的融合,更需要与学校各项工作有机结合。

  比如,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里就有27篇有关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红色经典课文,以及描写伟人高贵品德的课文。有反映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七律长征》等;有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如《王二小》、《小英雄雨来》等;有反映抗美援朝的如《再见了,亲人》、《青山处处埋忠骨》等;有反映老一辈和国家领导人的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小平爷爷植树》、《难忘的一天》等,这些红色经典在小学教材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这样的经典文章、英雄伟人虽然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但是伟人和英雄的精神永存。在教学中,将这些文章与品德课教学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能够达到既学文,又育人的效果。与此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比如,椒江区云健小学灵济校区充分利用“汪秀福烈士纪念馆”这一独特资源,把它作为本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做到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每到清明节、入队日、“六·一儿童节”和“元旦”等节日,组织师生在此进行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让师生们接受烈士那种“热爱祖国,从热爱身边的人开始;热爱社会主义,从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学习开始;做人要像雷锋一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洗礼,使全校师生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

  ..

  红色文化在品德课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多渠道地将红色文化运用于小学品德课教学教学之中,真正让红色文化进课堂,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烈士的缅怀,珍惜今日的生活,真正做一名品德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徐兆祝.血脉记忆:一种融于本土文化的价值教育实践[J].中小学德育,2014,(4).

  [3]潘英福.浅谈本土红色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基础教育研究,2011,(3).

  ..

篇三:让红色文化与学校德育相结合

  

  红色文化与小学德育有机结合的可行路径探究

  随着我国国家治理和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红色文化在小学德育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红色文化是指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如何将红色文化与小学德育有机结合,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围绕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创建红色文化氛围

  要将红色文化与小学德育有机结合,首先需要在学校里建立红色文化氛围。学校可以在校门口、走廊、教学楼等地方张贴关于革命历史、国家领导人等的图片和文字,让孩子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存在。同时,可以在每周的早读课上挑选一些与革命历史相关的课文、散文、诗歌等,让孩子们了解革命先辈为国家、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他们爱国主义情感。

  二、拓宽红色文化教育渠道

  在校内外组织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也是将红色文化与小学德育有机结合的必要途径。学校可以利用周末、节假日等时间开展各类主题活动,例如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爱国主题跑等,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感受红色文化,从而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学校也可安排学生参观革命历史遗址,亲身体验或者通过音像资料来直观的了解历史。这些活动和体验,不仅让孩子们人身的感受到历史,还能深刻地领会到红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三、融入红色文化元素

  在小学德育中进行红色文化的融入也是很重要的。在家庭、学校、社区等不同场所,小学生都应该有机会接触和了解红色文化。例如,在语文、历史、道德等课程中,我们可以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创造一些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来理解红色文化的背景、特点和影响。另外,在德育教育中也可体现红色文化价值,例如在班风、校风建设中引入红色风尚、弘扬志愿服务等红色元素,让学生能够通过行动感受红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除了上述措施,我们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如在校友会、文艺活动等场合弘扬红色文化精神,甚至可以发掘学校周围的红色资源,如革命先烈家庭、革命实践基地等等,并将其与学校的教育、德育相结合,共同营造红色文化的浓厚氛围。

  红色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精神财富,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他们的天下情怀,还可以使学生从小了解、学习和传承红色文化。这需全社会共同努力,特别是有关政府、社会组织、学校教育者要重视红色文化的教育,全面推进红色文化与小学德育有效结合,为新时期的国家治理和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四:让红色文化与学校德育相结合

  

  红色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打造德育教育特色学校

  第一篇:红色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

  打造德育教育特色学校

  ■特色学校创建方案

  “传承传统精髓

  弘扬红色精神”特色学校创建实施方案

  青州经济开发区小学

  根据党和政府提出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具体要求和《青州经济开发区—开展“红色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深化学校德育工作》的文件精神,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培养青少年健康向上的公民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和践行能力,我校特以“传承传统精髓

  弘扬红色精神”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并拟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着“德育为首,育人为先”的办学宗旨,坚持“红色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这一核心理念,为了把

  “红心向党推优工程”推向深入,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学校德育教育办学之路,把我校打造成“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可、个性鲜明”的特色品牌学校。

  二、活动发展目标

  创建红色育人平台,打造德育特色品牌。其特色主要体现在:育人管理人本化、育人行为规范化、育人环境红色化、育人质量高效化。

  传承与弘扬是适宜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的红色文化精髓,将学校德育工作虚功实做;深化红色校园文化内涵,创新校园红色文化;根据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高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口号变成行动,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行为得到内化,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精神。

  三、活动实施途径

  继续秉承红色传统教育,深挖红色教育的育人底蕴,把学校的红色教育的德育特色打造成学校的德育教育品牌。

  1、以红色教育为载体,创新德育内容

  学校以特色活动为载体,为广大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向少先队员进行队史、团史教育、党史党情教育,让他们认识党、了解党,培养他们对党的感情。通过丰富直观的教育形式,增强少年儿童对党

  的感性认识,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

  2、整合学科德育资源,进行多元德育教育

  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程是中小学教育的核心,为了让德育的资源有效的回归生活,我们将整合学科德育资源,拓展红色教育的育人空间,培养学生社会综合实践的能力,增进学生对党的感情,坚定了从小为建设社会主义而贡献力量的决心。

  (1)深挖语文学科的红色育人底蕴,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2)在传统文化课堂中进行传统教育、德育渗透,塑造学生的完美人生。(3)在音乐教学中陶冶学生情操,完成灵魂的塑造(4)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拓展红色教育空间(5)请进来,走出去,利用传统节日丰富综合实践课的内容

  3、提升活动效果,开展“四个一”活动、实施“十个一”行动

  为提升活动效果,在全体少先队员中开展了:确立一条积极向上的人生格言,确定一名自己心中崇拜的英雄,会唱一首自己喜欢的红色革命歌曲,制作一个红色网页(网站)的四个一”活动,使少先队员按照党指引的方向,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发现心中一位崇拜的英雄”——通过开展“革命英雄在我心中”比赛、“我心目中的抗日小英雄”故事(演讲)比赛等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在自己的心目中,确立起至少一位崇拜的一位英雄人物。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确立一条激励向上的人生格言”——通过开展“我喜欢的革命志士格言”征集等活动。让每一位学生至少确立一条人生格言,激励学生将时常戒勉自己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会唱一首喜欢的红色革命歌曲”——适时开展艺术节,“革命歌曲”歌咏比赛、“我当小小歌唱家”等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活跃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制作一个红色网页(网站)”——根据个人日常知识积累,或在网上搜集整理资料,制作一个以“知党、爱党、跟党”为主要内容的红星网页,并在网上发布交流,以此让学生了解党的历史,增强对党的感情,坚定跟党走的决心。

  少先队员要从小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远大志向,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组织少先队员学习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大力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围绕“红心向党”的主题,开展以下“十个一”行动:

  “寻找新变化,感受新气象”——组织少年儿童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切身感受生活新变化、农村新面貌、社会新气象,了解近3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引导少年儿童牢固树立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走近模范党员,学习时代先锋”——组织少年儿童走访身边模范共产党员和各行各业忠实实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感受他们为人民利益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引导少年儿童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进一步明确党、团、队的特殊关系,增强对党的深厚感情。

  “民族精神代代传”——组织引导少年儿童向公民道德楷模和“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等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学习,见贤思齐、争先创优,在少年儿童中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实现的自信心。

  “手拉手,扶贫帮困”——以“手拉手,扶贫帮困”为目的,通过对外来务工子女和贫困山区小伙伴之间的通信、互访,引导少年儿童交流和体会家庭、社会、祖国的新发展,并通过写作、书画等形式共绘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憧憬和谐社会的美好生活。

  “争奖章,强素质”——按照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实施《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普及开展“雏鹰争章”活动,进一步以雏鹰奖章为激励手段,突出实践环节和参与过程,帮助少年儿童锻炼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阳光体育我能行”——

  以适宜少年儿童开展的趣味体育活动等为主要依托,组织少年儿童因地制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运动,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我能行”意识,锻炼强健体魄,锤炼顽强意志,学会团结协作,健康茁壮成长。

  “自护促平安”——深化少年儿童平安行动,通过组织“安全知识竞赛”、“平安自护营”和主题征文、模拟训练、游戏活动等形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年儿童自护自救教育活动,引导少年儿童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以平安促和谐。

  “红领巾小社团践行生态文明行动”——以红领巾环保小社团为基础,深化开展节约资源“四个一”活动,引导少先队员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做起,倡导健康节俭的生活方式,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从小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

  创建“快乐中队”——以中队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少先队员小主人的作用,通过深化队干部民主选举、小干部轮岗、快乐的中队活动创意征集等途径,引导少年儿童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主开展活动,努力营造人人都平等、人人都是主人、人人都探求、人人都创造、人人都追求美好的少先队和谐文化,使每一位少先队员都能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少先队集体中快乐成长。

  “促和谐,做贡献”——以特色小队、社区少先队组织等为基础,依托社区内学校、机关、企业及其他社会资源,组织少年儿童广泛开展社区少先队活动,参与和谐社区、和谐校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积极发挥少先队员“小宣传员”、“小监督员”的作用,促进全社会进一步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和谐的时代新风尚。

  4、从我做起,争做优秀红星少先队员

  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从我做起,向我看齐”活动,是把“红星少

  先队员”的形象利用学校的墙壁文化展示给全体同学,同时把他们最崇拜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人生格言一同展示,激励全体同学向“红星少先队员”看齐,用“红星少先队员”的标准对照检查自己,努力学习,刻苦锻炼,你追我赶,带领全体学生学英雄,见行动,争做红星少先队员。

  四、具体措施

  1、营造红色校园文化环境。

  在校园显赫的位置铸建一尊彰显红色校园文化核心的主体雕塑,在校园墙壁、橱窗、走廊、楼道等处围绕红色校园文化主题布置好相关的条幅标语、图片墙报等,在校训、校风、学风等催人上进的警世言词中渗透红色的励志之语,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闪烁红色之影,让师生的一言一行都折射红色之魂,让校园时时处处都充满红色的精神。

  2、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班级红色文化活动,寓教于乐。

  学校充分利用

  “五一”、“五四”、“七一”、“十一”、“一二九”及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各种蕴涵红色文化的竞赛活动的开展和作品的展示丰富红色校园文化的内涵。

  3、学校要充分发挥黑板报、播音室、宣传橱窗、红色文化网站、红色文化博客、红色文化论坛等主阵地作用;引导红色校园文化气氛健康向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校园文化宣传活动;努力扩大宣传阵地、完善宣传设施和强化宣传内容。

  4、坚持开展“十六个一”活动,让红色校园文化深入细致得到落实。

  各班每节课前要唱红歌,每天各班黑板上要更换一条红色名言警句;每周一学校要举行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国旗下的讲话,各班要利用每周班会开展班级红色文化活动;每月要举行一次红色班级文化评比与交流活动;每期学生要在课桌上更换一条蕴涵红色文化的座右铭,每期学校要举行一次全校师生红歌赛、全校师生红色故事会、全校师生红色文化征文与红色文化楹联赛、现场红色美术与红色书法作品展、红色课件作品展、红色网页作品展等,每期至少选择一条红色旅游路线作实地考察学习,每期至少请一位“红色”英模到学

  校作宣讲报告,对学生进行榜样和励志教育。

  5、让班上每一面墙壁会说红色的话。

  各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有效阵地精心设计,教室的布置要兼顾共性与个性,创设不同的风格与追求,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红色文化建设,通过班训、班风、学风、教风的建设来体现隐性红色文化,体现班级红色文化色,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红色场所,让每一面墙壁记录学生成长历程中红色文化的声音。

  6、学科教学中实施“5-3-2-6-3-6”活动渗透红色文化理念,积淀丰厚红色校园文化。语文教师每期做好五件事,即每堂课前组织学生发表一条红色宣言,每天至少读一首红色诗词,每周至少背诵一首红色诗文,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红色诗词朗诵会或红色故事演讲会,每期至少开展一次红色诗文征文比赛,让红色文化的元素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历史教师每期做好三项事,即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教育,每期举行红色革命故事会不低于两次,每期让学生收集红色故事或红色案例等轶闻佚事不少于五个,每期开展红色考察活动至少一次,让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音乐教师每期做好两项事:教唱红歌不低于三首,每期举行一次学生红歌比赛,让红色文化的声音响遍校园。体育教师要在每节课按照革命军人的标准对学生实施队列、跑步、形体、仪表、速度、纪容等六项训练,让学生学会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集合排队齐如整。让红色的革命种子穿透岁月茁壮成长。美术教师每期要各安排两次以上让学生画红色画、写红色字,每期至少举行一次学生书画展,通过这三项活动让红色文化开满校园,花香果美。微机教师要组织学生做好六件事:积极制作和开发红色文化课件,创建红色文化网页、论坛、博客、博客群、QQ群等,并定期开展红色文化优秀课件、优秀网页、优秀博客的评选活动,让红色校园文化到处传扬。其它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该科特点渗透红色文化的理念,有效落实红色校园文化建设。

  7、制定《红色校园文化建设评价细则》,评选“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示范班级和红色个人之星”。学校要把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全方位目标考核的内容,作为专项工作给予奖惩。采取精神奖励与物质奖

  励相结合的办法,凡学校验收达到规定要求的班级,学校给予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凡不思进取,裹足不前,单项检查不到要求的班级,学校给予批评。通过采取定期检查、评价、奖惩等措施,推动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五、制度保证

  建立《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红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和《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细则》等规章,约束、引导和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创建红色校园文化,打造特色校园。学校拟投入巨资打造此项目,并以此为窗口,构建青州市“红色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

  六、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青州经济开发区小学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工作小组

  班主任及科任教师

  第二篇:加强红色德育教育

  加强红色德育教育

  培养“四有”人才

  弥陀寺初中

  弥陀寺初中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地,坐落在革命老区天井湖畔,她诞生于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的1942年,素以“红色学校”著称,因此,弥陀寺初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始终注重体现“红色德育”这一中心内容,坚持“发扬革命传统,培育四有人才”的办学理念,积极挖掘红色题材,开展红色德育教育,努力使全体师生心灵的红色更加闪光,生命的绿色更加鲜亮,力争使红色德育教育的特色成为我校的一大亮点。

  一、抓好队伍建设,重视红色德育特色教育。

  加强红色德育教育,首先要求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我校领导班子在认真学习县教育局“深化课堂建设”和“建设特色学校”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和工作重点,把红色德育特色教育作为课堂建设的重要内容,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团委书记、班主任为成员的红色德育特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教导处、政教处、团委具体负责抓好红色德育特色

  教育工作。

  二、开发红色资源,建设红色德育教育基地

  为了开发红色资源,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红色德育特色教育,促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我校特别重视红色德育教育基地的建设。作为革命老区的天井湖畔,有着众多的红色资源,包括建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泗五灵凤中学(弥陀寺初中前身)、石梁河农民暴动遗址、五河县第一个党支部界沟支部遗址、朱圩战斗遗址等;周围还有众多的烈士陵墓;更有钱正英、黄辛白、曹华东、吕振球、江上青、王亚箴、陈雪、陈正基、吴彦武等革命前辈前赴后继的英雄事迹以及孕育的革命精神;还包括至今依然健在的老八路、老民兵等。这些红色资源是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的宝贵财富。特别是石梁河秋收暴动遗址和和魏正斌烈士就义纪念碑是我校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三、利用红色资源,创新德育活动模式

  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对青少年进行红色德育特色教育,是我校近年来的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是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革命传统教育。

  1、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阵地作用,组织学生到主阵地参观学习。我校每年都要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参观石梁河秋收暴动遗址,界沟村五河县第一个党支部,让他们感受红色教育,了解革命历史,珍惜当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邀请老干部、老民兵、老英雄到学校为青少年做报告,聘请他们做为校外辅导员,使革命传统教育进校园,成为青少年的必修课。几年来,我县的新四军研究会成员有多人到校作报告,为学生宣讲革命英雄故事,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我县退休老干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梁学亚同志也经常到校指导红色德育教育活动,为我校的红色德育特色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利用重要节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到石梁河秋收暴动遗址聆听革命故事,给魏正斌烈士敬献花圈,举行宣誓仪式。用扫墓的形式来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敬仰和怀念,使学生的思想受到触动,心灵得到洗礼。五·一,通过义务劳动,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教育;七·一,通过升旗仪式,开展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九一八”,进行“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教育,激励学生铭记历史,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刻苦读书。国庆节,举办“红色歌咏比赛”充分调动青少年接受传统教育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红歌的魅力,理解红歌背后的故事,受到红色的教育。

  4、充分挖掘、收集、整理文史资料,编写红色德育特色校本教材。弥陀寺初中地处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被誉为皖北的“小延安”,沐浴了抗日烽火的战斗洗礼,留下了钱正英、黄辛白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深深足迹,传颂着许多革命英烈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解放后,钱正英、黄辛白、徐崇富等老干部又多次亲临我校视察,指导工作,谆谆教导,铭记心间。作为革命老区教育的主阵地,在红色德育课堂建设活动中,我们不辞辛劳,足迹遍布五河、泗县、泗洪,拜访当年的老革命、泗五灵凤中学的老学生,收集革命史料,编写了红色校本教材《印迹》、《弥中弟子规》,弘扬老区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通过红色课堂教育,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把革命传统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发奋读书,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建设的合格人才。

  5、创建红色文化,体现红色精神。为了彰显红色精神,我们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红色德育教育,命名红色班级,布置红色文化专栏、建设红色文化墙,将题有“发扬革命传统,培育四有人才”的亭子命名为“辛白亭”,将因黄辛白视察而复苏的四胞胎松命名为“辛白松”,将体现我校办学理念的“让红色的心灵更加闪光,生命的绿色更加鲜亮”十九个红色大字置于教学楼上,远远看去,如熊熊燃烧的火炬,分外引人注目,时时警醒广大师生继承革命传统,努力拼搏学习,力争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6、与时俱进,努力创新红色教育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及武桥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老区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立足新农村建设。先后立项建立了弥陀寺风景区、天井湖风景区、弥陀新村、朱圩小区、朱圩敬老院等,这些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我们开展第二课堂、进行红色德育特色教育活动的又一大资源。我们积极组织共青团员、进步青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参观新农村建设、游览景区,为景区打扫卫生,到朱圩敬老院为老人们打水、扫地、洗衣服、梳头等,培养他们勤劳朴实、艰苦奋斗、尊老爱幼、讲究卫生、爱党爱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总之,学校教育任重道远,红色德育源远流长,弥陀寺初中将一如既往的积极开展红色德育教育活动,让红色德育深入课堂,深入人心,不负老一辈革命家的嘱咐,不负局领导的关爱,不负老区人民的重托,使红色德育的特色更加鲜明。

  第三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__打造国学特色学校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打造国学幼儿园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宝藏,是一支耀眼的奇葩。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继承和弘扬下来。打造具有国学特色的幼儿园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陶冶,提升境界。国学教育进幼儿园,是以德立教的重要方面,也是幼儿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幼儿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修身做人的道理,发挥传统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谐社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把“国学教育”作为“家长学校”建设的重要资源,通过幼儿“国学”水平的提高向家庭和社会辐射,不断转变家长观念和意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以教师发展为根本,打造一支强劲的特色教师队伍,促进教

  师专业化发展,奠定国学特色发展的格局。

  教师是幼儿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强则幼儿园强,教师兴则幼儿园兴。幼儿园要发展,教师的队伍建设是基础,要走特色办学之路,就要打造一支强劲的特色教师队伍。因此,在设计幼儿园特色发展道路的初期,就要为教师的发展描绘一幅蓝图。

  一方面要求教师加强基本功训练,树立“教、学、研”合一的思想,把教学、学习、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教中学,从学中研,从研中教:鼓励全体教师做学习型教师。

  1、鼓励教师挖掘自身的特长,并以特长发展形成特色,以特色发展促进专业发展,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要求各科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办学特色,2、以“广博”为理念,在丰富多彩的国学文化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兴趣。

  国学文化内涵丰富,它犹如一棵大树,根深叶茂,枝丫众多,各成体系。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文化教育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兴趣,感悟责任上。因此应以“广博”为理念,以教师的特长为基础,尽可能多的为幼儿选择学习的内容。要让幼儿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感受国学文化广博的魅力,激发起学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兴趣,感悟炎黄子孙所承担的传承文化的重任,立志做中华文明传承之人。

  以《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古诗文为教材,让幼儿接受、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灿烂文化,激发幼儿爱文学、爱历史、爱读书的兴趣,同时也受到传统美德教育以及“孝悌、谨信,泛爱大众”传统思想的熏陶。

  2、国学特色兴趣小组激兴趣,立特色。

  幼儿园应确立以教师特长为依托,国学文化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全面开展国学文化教育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展包

  括古诗文诵读、曲艺、武术、中国象棋、茶艺,国画等多种国学文化特色兴趣小组教育活动。幼儿园需为国学特色兴趣小组活动提供专门的活动时间和场所,配备有相关特长的教师为指导教师。提供必要的材料,带领幼儿由兴趣开始逐步进入传统文化的学习中。

  经典诵读和国学文化兴趣小组的成功开展确立了幼儿园发展特色

  的定位,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师幼对国学文化会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良好发展。同时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的专业知识向纵深发展,即拓宽知识、拓展视野;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使教师教有专长,学生学有特长。

  3、特色班级深化国学文化教育

  结合学校的切实需要,建设特色班级,充分发挥教师身上潜在的特长优势,根据教师的发展创建:曲艺、布贴、文学、茶艺、武术等充满个性的特色班级,并提出任课教师根据“特色班级”计划,创编幼儿园特色教材。创编中充分挖掘各区域教学的特点,将幼儿园办学特色与教材课程紧密相结合。让幼儿从小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灿烂文化。使得幼儿园的特色发展之路更加系统化,更加细致化以及完善化。

  三、以国学特色为基础,以本色教育为灵魂,打造素质教育优质的幼儿园。

  在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贯穿“国学教育”内容。通过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在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贯穿“国学教育"的形式和途径,使“国学”的精髓与幼儿园教育内容融为一体,使幼儿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打下较好的国学根底,实现“国学”精神与素质提高的统一。通过教育和教学工作,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品质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中,把师生培养成真善美的“本色”之人,将幼儿的一日生活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作用。最终形成特色活动为载体的国学教育模式,逐渐向具有独特的整体国学办学风格的幼儿园发展和深化。成就国学特色的品牌幼儿园。

  第四篇:家庭教育如何结合传统文化国学教育

  家庭教育如何结合传统文化国学教育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时下,国学教育成为热议话题,家长对孩子的国学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近日,有媒体发布消息称,在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国学

  篇目所占比重将增加,由过去的约占25%提高至35%,以让学生接触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

  对此,很多家长也表示,希望在家庭教育中也能巧妙结合国学,对于如何操作,“德行好少年”国学夏令营为家长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

  ◆◆◆

  提高家长对国学的认识

  引导孩子学习国学,首先要有家长的支持。“德行好少年”国学夏令营的老师认为,对国学的热爱首先应来自家长,如果家长对国学没有热情,孩子自己是很难坚持学下来的。国学教育在6岁前的坚持对孩子后来的学习十分重要。

  在幼儿阶段,作为家长可以每天抽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陪孩子温习诵读过的篇目,讲解内容,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让孩子了解做人的道理。比如《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句子,家长可以找来《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懂得环境影响人,以及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

  再比如读“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时,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讲孙康、车胤刻苦读书的故事,使孩子懂得勤学苦练才能有建树。这种通过故事熏陶学国学的方法非常适合低年段的孩子。

  要想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国学教育,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对国学的兴趣。家长可以以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体会到国学的博大精深,每天的同一时间给孩子展示一些关于国学的内容,并且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了解,给大家讲国学故事,这样孩子对国学的兴趣就可以慢慢提升。

  此外,家长之间还可建立起国学经典学习的组织,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坚持、共同热爱,以期给孩子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国学精神财富。家长可以经常与幼儿园、学校沟通,把孩子将要学习的国学内容先学习一遍,有了感性认识后,就可以引导和督促孩子学习。

  孩子的学习是由于信任教师和家长而产生的,如果教师和家长都

  能把国学知识作为基本修养,言谈举止间能够合理熟练地引用国学语句,孩子学习国学的热情就会大大提高并为之努力。

  ◆◆◆

  培养孩子对经典的习惯

  中小学语文课本中要求孩子必背的古诗文,家长如果有时间不妨和孩子一起来读诵。有些家长只是一味地督促孩子背课文,自己却全然不通,很难让孩子心服口服。相反,如果家长熟练掌握了这些国学经典,孩子一定佩服不已,会更加信服家长,愿意同家长一起切磋。

  ◆◆◆

  为孩子创设国学学习环境

  给孩子进行国学教育,选择合适的国学书籍很关键。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和特点,和孩子一起挑选自己喜欢的国学书籍,这样的话,孩子在进行国学书籍阅读的时候,就会比较感兴趣。此外还可为孩子购买图文并茂的国学知识挂图,把这些内容挂在孩子的房间,按老师的要求每天在家和孩子一起诵读儿童经典,巩固孩子的记忆效果。

  定期为孩子播放经典光盘。每天早晨孩子起床时给他放一段诵读国学经典的光盘,让孩子在愉快的空间里听经典诵读,孩子玩的时候、开车外出的时候,可以把诵读cd做背景音乐和孩子一起欣赏。

  多鼓励和表扬孩子学习国学的成就。对孩子在学习中取得的点滴成果要及时表扬,每天孩子回家时用鼓励的方式调动孩子的记忆,让孩子回忆学到的国学知识,这样既可以巩固学习效果,又锻炼孩子的记忆力。也可以让孩子当父母的老师,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

  ◆◆◆

  国学教育的方法很关键

  这里要提醒家长,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不可以采取强制的手段,家长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和方法,常见的国学教育方法有:家长陪孩子每天读国学书籍;给孩子播放国学教育的视频;每天让孩子诵读国学经典;家长给孩子讲国学小故事。

  实践证明,国学经典诵读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教育了家长。很多家长在孩子诵读《学记》等经典的过程中,不仅对中华传统文化有

  了更深的认识,教育孩子也更加得心应手了。

  当然,国学经典并不仅仅是用来读诵的,生活中的应用最难得。比如,在学习《弟子规》的时候,家长对待自己的父母时应该按照弟子规相关的道理去做,还有很多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引经据典示范给孩子看。这样,国学经典对孩子的影响才会入脑入心,学以致用。

  比如,有的学生高考前特别焦虑,家长就用《后汉书班超传》里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句子激励孩子,让孩子直面高考;比如孩子取得一点成绩沾沾自喜时,家长可以用“谦受益,满招损”或“骄兵必败”的故事提醒孩子;当孩子犯错误不敢面对时,家长可以用《论语》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去引导孩子。

  当家庭出游时,看到某一处美景,可以和孩子一同回顾历来文人对这美景的描绘。如能和孩子一同吟咏出某些篇目,那也大大提高了出游的层次。

  第五篇:创新教育模式

  打造特色学校

  创新教育模式

  打造特色学校

  ——中馆驿镇中心小学特色学校创建经验介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大家好:

  中馆驿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06年,座落在镇郊旮旯里的一所名不见经传的私塾,解放后,改建为一所农村小学。几经易址后,1996年建成为镇中心小学。经过镇小人的不懈努力,学校由一所村办小学发展为“管理理念先进、教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一流、育人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的镇窗口学校。学校分为小学部和附属幼儿园两部分,小学部现有15个教学班,近800名学生,幼儿园幼儿近300名,全校教职工59人,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郁。

  一、提高认识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源动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学校领导班子意识到要想突破传统教育观念、体现新时代教育气息,就必须要加强学校特色建设,努力追求自己的发展目标、自己的教育风格,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办出自己的特色。2006年,我们成立了以校长叶代学同志为领导的特

  色文化建设研究小组,研究部署特色学校创建规划,制定创建计划,确定可行性方案,全体教师共同出谋划策,听取主管领导教益,吸收经验,博取众长,为顺利进行特色文化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特点鲜明的办学理念是我校创建特色学校的行动指南。

  特色学校的本质是学校的个性化,这种个性化首先体现在办学理念的个性化。一所有特色的学校一定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理念,它凝聚了这所学校的个性风格、文化品味和人才培养等特色。选择和确立办学理念是学校实行校本管理、追求特色发展的首要任务。于是校领导及研究小组的成员们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又结合我校校舍比较紧张,功能设施较差,学校近1000名学生百分之八十是农民子女,百分之三十是“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把“文化立校、生命关爱、促进成长、全面发展”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出发点,定位了“阳光教育”这样一个特色发展的办学方向。同时,我们学校教师队伍比较年轻,而且有过快乐教学的尝试,于是确立了“让教育充满阳光”的办学理念。在此基础上,我们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发动全体师生,集思广益,征集校风、学风、教风、校训等,经过征集、研究、讨论,我们最终确立了“博学、厚德、创新、笃行”的校训,“阳光、快乐、文明、和谐”的校风、“敬业、爱生、严谨、求实”的教风、“乐学、善思、求实、创新”的学风。这些个性鲜明的办学理念是全校师生教育思想的结晶,是学校办学的方向选择、目标定位、特色所在的理想和价值追求,也是引领学校朝着特色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的行动指南。

  三、创新特色教育发展策略实现教育的跨越发展的强力支撑。

  学校因地制宜,提出了符合本校实际的“1342”教育发展策略,即构建一个网络,抓住三条主线,推进四个创新,实现两个突破。构建一个网络,就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学生的成长不能单靠学校的教育来完成,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职能,搞好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和合作,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坚持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利用家长委员会的参与、协调和监督职能。家长委员会成员须拥护党的教育方针,热爱儿童教育事业,经家长学校推荐,学校审核聘用,由不同层次、不同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人员组成。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决策管理,代表广大家长向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向家长宣传教育法律法规,组织家长学习教育管理知识。推行家长委员会工作制度和举办家长学校,拉近了学校和家庭的距离,增进了相互理解,增强了教育效果。

  抓住三条主线:一是大力提升办学条件。我镇学校布点分散,基础条件落后,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面对现实,我们不悲观,不等靠,千方百计拓宽筹资渠道,积极争取政府、民间投资和社会捐助。近年来,我校有效利用社会捐赠和政府投资资金300万元,相继建成多功能小礼堂1个,师生食堂1座、学生宿舍1排,新建幼教楼两栋,学校建设达到了市级规范化标准。二是全面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一个单位的教育工作干好干不好,关键是看这个单位的干部教师队伍有没有活力,有没有朝气。我们通过业绩考核和民主评议,推行能上能下的干部用人机制。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制定了人才培训计划,结合实际扎实开展教研活动。获得市级优质课6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地级骨干教师8人,获市级优秀教师4人。三是积极推进学校管理改革,在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重点加大了过程管理力度,改变了过去校长只当传话筒的传统陋习,强化了单位组织在过程管理中的指导、监督职能,建立了联校与各单位协同操作、目标考核和过程指导相结合的学校管理新模式。

  推进四个创新:一是创新育人环境。校园是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校园环境布置得好,就能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收到熏陶和感染。为此,我们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室内外墙壁、宣传橱窗、数字屏幕、移动展板,精心打造校园和班级文化,在内容选择上,要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和教育性,让学生置身其中,受惠于心。二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渠道。构建高效课堂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工作。我们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实验,在广泛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尝试和探索,推出了“四步一体”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出了“读、思、议、练、归”五步教学法:“读”是初读教材,发现问题;“思”是独立思考,质疑问难;

  “议”是交流讨论,共同提高;“练”是尝试应用,拓展练习;“归”是前后联系,归纳升华。不论是“五步教学法”还是“四步一体课堂模式”,都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锻炼的空间,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新理念。三是创新校园活动。学校在落实市教育局提出的“4610”要求,搞好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基础上,根据本校实际,通过创造性地开展校园活动,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了很好的成长平台。学校组织开展了“弘扬家乡文化,我为家乡添彩”活动,激发了学生立志成才、发奋学习的热情,学习氛围空前浓厚。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制订了“星光教育”工程,通过“创星”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内组织了书法、绘画、歌唱、文艺舞蹈、科普等多个“社团”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参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特长,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创新学校管理。具体表现在1、目标管理机制。学校根据学的总体目标,制定月目标、周目标。并将分节落实

  到各职能部门,划分出具体的责任目标。责任到人。由值周领导小组,分工负责,进行日检周评月积累,为期末进行总结性评价积累材料。

  2、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通过抓好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做好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备课管理注重实效,防止用单一的备课模式来要求所有教师。教案管理注重激发教师的创造性,突出教师自身的优势,有利于教师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对教科书内容的调整,要以坚持新课标为前提,不得随意拨高或降低教学要求。上课管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引导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立、合作、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创新,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我校的对话教学落到实处。作业管理。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作业量,避免机械的重复训练,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性、实践性与操作性的作业。鼓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自己设计作业,注重多样化,富于实效的作业检查或批改方式。杜绝把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学习辅导管理。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予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利用节

  假日和其他时间进行集体补课。

  3、评价制度。建立激励性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多方法、多途径、多角度地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在评价中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师中,建立三级评优标准。评选校级名师、区、市级名师和市级以上名师。每年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师教育目标,明确教师评价标准,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采取群众评议与领导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逐级评价。对校级名师不限名额,凡是能够很好地胜任和完成素质教育任务,成效明显的均可评为校级名师。谨慎有序地进行备课改革,鼓励“一案多改”、“教后反思”。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不断提高教师的评价制度。按照合格小学生的人才规格,改革学生评价的方法与途径,采用更科学化的、人性化的评价途径和方法。通过教科研手段不断加强评价机制的研究,从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的功能等方面进行大胆实践,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构建适应21世纪合格小学生发展的新型评价体系。坚持课堂随机评价,日常管理性评价,周评价、月评价和学期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形式。

  4、教科研管理制度。坚持教科研工作校长亲自负责制,由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教务主任专门负责教科研工作的过程管理,资料收集与整理。加强对课题的形成性管理,制定阶段性实验计划,注意跟踪测量与分析和阶段总结,积累数据和资料,建立课题档案。积极参与上级科研部门的活动,并在活动中交流研究成果,取长补短,不断提高科研工作质量。

  实现两个突破:一是搞好学校建设、塑造学校新面貌实现新突破,二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树立教育良好社会形象实现新突破。

  四、独具特色的七彩课程是特色学校创建的基础。

  有特色的学校才有活力,有特色的课堂才有生命。学校要求教师树立

  “人人都是阳光教育的实施者”的观念,通过制定阳光课堂评价标准,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以阳光般积极的态度走进教室、走近学生,尊重生命,关注成长,以阳光般的热情去温暖每一位学生,以阳光般

  不息的能量研究每一堂课。每学期的教学活动月成为阳光理念生长的土壤,教学活动月以促使顺迈课堂成为学生收获的殿堂为目标,要求每位教师都能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打造阳光课堂。我们尝试运用“学案式”教学模式,探索更为轻松、开放的教学模式。同时,为了让阳光教育这一文化精神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动力,我们把阳光教育向校园文化活动延伸,把校园文化活动与师生成长相对接,建构系统性、系列化活动园地,全力打造阳光校园。我们把校园文化活动分为七品,组成七个板块,以七个色彩命名,并制定活动方案,打造具实的七彩校园,形成稳定的、常态化的学校文化活动。具体有:

  “一彩”红色系列——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倡导品行合一;

  “二彩”橙色系列——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做到知行合一;

  “三彩”金色系列——开展“争做最美少年”的校园每日一星评比活动;

  “四彩”绿色系列——开展铸班魂,创建班级文化活动;

  “五彩”青色系列——构建教师学习型组织,促进专业成长;

  “六彩”蓝色系列——开展校本研究,“构建快乐和谐课堂”;

  “七彩”紫色系列——建设校园文化,实践环境育人。

  五、培养阳光教师、培育阳光学生是创建特色学校的灵魂。

  阳光学校需要阳光教师,实施阳光教育,我们首先在全校开展争当阳光教师活动。何谓阳光教师?我们提出明确的要求:一是,外形阳光。具有活力、健康的外在形象,不断提升职业品位,内外兼修,以教师的魅力来提升教育的魅力。二是心态阳光。善良、真诚,合作,关爱学生。三是专业阳光。要具备教育智慧,在教与学的灵动中,激活学生生命活力,实现教学相长。为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水平。学校施行阳光化管理,做到从生活上关心教师,在感情上关爱教师,在心理上疏导教师,另一方面,学校大力开展学习型组织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把“联席会议、名师引领、结对帮扶”三个制度落到实处,通过名师引领、师德汇报会等活动,培养一支甘于奉献的高素质班主

  任队伍,为实现“自我提高,借鉴提高,引领提高,抱团提高”的目标,我们把“树根理论”作为提高“组织学习力”的有效途径,以学习求发展,强化六个功能: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组织学习,学后行为,持续学习,快乐学习。以岗位大练兵为契机,开展学年团队的集体备课、学科团队的教学研讨等活动,发挥团队力量,使教师们在团队中共同成长。

  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七彩校园注入了生命和活力。从2008年起,学校坚持社团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孩子们的的生活,锻炼了他们的体魄,锤炼了他们的意志,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也逐渐形成了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跆拳道精神。学校的国旗班,升旗仪式上国旗班小战士们,个个精神抖擞,威武挺拔,感受着国歌、国旗的庄严与神圣。校合唱团、舞蹈团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艺的舞台。同时,为培养学生阳光健康心态,我们把学生的爱国、爱家教育,做人做事的养成教育与班级教育工作相结合、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阳光学生”系列化主题活动。学校制定了“阳光学生”的评价标准,我们还大胆创新评价,以评比“星级学生”、“阳光学生”取代了传统的“三好学生”评比,从学业、心理、品德、个性等多方面拓展了从传统的“三好学生”评价标准到“十好学生”等多个评价标准。学校按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年段,分别制订了《阳光学生评价指标》,采用多元评价及星级制的形式,每学期进行二次评选。同时,将评比标准纳入每位学生的评价手册,鼓励每位学生争当星级阳光学生。

  学校特色建设是教育的创新工程之一,其绩效并非朝行夕现,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们也是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地方不够完善,不够理想。但我们会抓住机遇,按照市教育督导室的科学规划,遵照教育局的工作部署,突破自我,抢先作为,积极出题答题,会将“特色教育”赋予创新的内涵,增添新的活力。

篇五:让红色文化与学校德育相结合

  

  挖掘地方红色文化

  整合学校德育资源

  近年来,弘扬地方红色文化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中的热点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挖掘和保护地方红色文化,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这个背景下,学校德育资源的整合,对于发扬地方红色文化,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方红色文化是指在我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以当地革命先烈和英雄为代表的文化现象,代表了当地的革命传统、崇高精神和历史文化遗产。在学校德育方面,地方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意蕴和道德典范,可以作为校内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挖掘和整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加深学生对地方文化和历史的认知,激发爱国情感。比如,在学校里开展地方红色文化的讲座、展览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地红色文化的相关历史故事和人物,感受到这些英雄先烈为革命和建设事业所做的牺牲和贡献。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学校可以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推进德育教育的深入开展。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活动,注重地方红色文化在日常教育中的融入,教育学生要讲究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要遵循伟大的先烈义务和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道德支撑。

  最后,学校在挖掘和整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时,应注重与当地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共同推进地方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可以联合地方文化机构、红色旅游管理部门、社区志愿组织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活动,如主题讲座、文化展览、青年志愿者服务等,从而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这样,不仅有助于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为学校德育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

篇六:让红色文化与学校德育相结合

  

  管理动态103利用梅州红色文化资源构建中学“融入式”德育模式■钟斯摘要: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德育教育是重要的一项内容,和其他教育内容相比较,德育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内在品行的教育,对学生的精神影响较大。梅州拥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进行中学生教育时,结合梅州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词:中学德育;梅州红色文化;传承发展一、利用梅州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学德育建设的意义(一)为中学德育提供了优质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是革命战争年代就开始形成的一种光辉传统,红色文化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行为理想信念。在梅州地区,无数仁人志士洒下了鲜红的血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大埔县三河坝战役纪念园是“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主战场所在地,在园区内有着众多革命先烈纪念碑、朱德铜像等,通过参观这些积淀的红色文化资源,学生可以感受到我国深厚的文化资源,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生动的教材。青少年作为红色文化的受教育对象,在教育内容上应当掌握中学生的情感认识,不断创新中学德育育人的契机,利用红色文化自身的影响作用,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此将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以及判断力有效提升。(二)为中学德育提供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红色文化资源可以让人感悟其中的历史蕴含,是中国历史的载体,是革命胜利的见证,是中国人民在战争年代勇往直前、勇于奉献的民族精神。红色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历史文化,同时更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梅州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提供了诸多的奋斗历史,其中所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深深地感染着中学生。例如,九龙嶂是历次革命战争领导指挥粤东北地区革命斗争的大本营,被史学界誉为“粤东井冈山”。在九龙嶂革命根据地馆内,通过历史图片、文物等,并结合当前先进的科技手段,展示了九龙嶂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史。作为中学德育工作者,在进行革命根据地的参观学习中,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的传播,浸润学生的民族精神,提升自我的高尚品德,有效转化自身的道德行为。二、梅州红色文化融入学校德育的现状(1)红色文化产生于革命年代,是中国历史上较为艰苦的一段历史,当前中学生普遍为零零后,该阶段的学生出生于高速发展的和平年代,和当年的战争年代差别较大,由于时代的差异使得当前中学生对于革命历史的了解较为浅显,很多人认为和平年代学习红色文化意义不是很大。因此,在很多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对于红色文化不是十分重视,又或者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学习也仅仅是被动接受,学生自愿接受红色文化的意愿较低,红色文化传播效果不是很明显。(2)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红色资源应用不是很普遍,课堂教学是德育教学的主阵地,如果课堂教学这一环节融入较差,那么直接影响中学德育工作中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3)不管是课堂之上还是德育实践活动中,很多学生接触红色文化仅仅是简单地通过红色歌谣、革命故事以及文化作品等形式,这些物质文化资源类型较为单一。红色文化资源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资源其教育价值也各不相同,产生的德育效果也各不一样。对于当前思维较为活跃且好奇心较强的中学生而言,单纯地依靠一种类型进行德育教育,容易导致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倦怠,影响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德育教育的效果。三、梅州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学德育建设的措施(一)科学发掘整理梅州红色基因,保证学生具有红色文化属性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我党传承的精神信仰,红色基因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引导着他们独立、坚强的奋斗。在中学德育教学中,其育人功能的实现,必须要将红色文化基因予以传承下去,将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涵充分地发掘出来,保证中学德育工作有较强的生命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他们有传承红色文化的责任,同时要好好保护红色文化,不断地发掘红色文化的新内涵和附加值。为此,梅州市政府应加强对红色文化永续性的物质保护,同时,更加强调红色文化遗产的艺术、历史、教育以及商业价值,结合梅州市红色古驿道、梅州市革命历史纪念馆、九龙嶂革命斗争纪念馆等一大批红色文化基地,以此更好地传承吸收红色文化基因,提升中学生的德育教学效果。(二)结合梅州红色资源,构建中学德育红色课堂在中学德育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其主要阵地,对于中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课堂之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阵地的优势,利用课程教学,搭建并宣传红色文化传播平台。将红色经典积极推行,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间播放一些红色歌曲、红色视频以及讲述一些红色故事等,发挥红色文化的魅力。在课前可以通过“唱读讲传”活动使学生领悟红色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案例的形式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红色文化素养。在中学德育教学活动中,要时时刻刻地渗透红色文化精神,将红色文化真正地和德育教育融合到一体。例如,可以在学校组建红色文学社、红色话剧团等红色社团,发挥社团优势,积极开展阅读红色经典著作、学雷锋、帮助贫困学生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学校还可以结合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坚持以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动员全体教育人员参与红色文化教材资源的编纂中。(三)结合大数据等技术,营造梅州红色特色校园对于中学校园而言,很多学校有一定的历史积淀,校园文化较为深厚,对于中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学校要借助这一契机,创建生动具有活力的校园文化,融合

  104管理动态论慈善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吕汝洁摘要:慈善文化建设,已被国家列入思想道德建设和精善思想根植于下一代身上,那么要不了多少年,慈善不再需要“号召”,慈善就变成了一种自觉和习惯,到那个时候,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慈善晚宴就是多余的了,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地球就真正的和谐了。二、学校开展慈善文化教育的意义学校慈善文化教育具有不同于普通慈善文化教育的特点,主要包括启蒙性、引导性、整体规划性等。启蒙性是指在社会化的早期就使儿童接受系统的慈善文化的熏陶,通过学校慈善文化教育普及慈善知识,使人从幼儿时期就学习有关慈善的知识,懂得爱心、关怀、利他、感恩等道理,引导学生的慈善意识由萌芽到逐渐成熟,鼓励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慈善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就会将朴素的慈善感情逐步内化为自觉的道德意识,形成慈善品德,最终能够积极、自愿地参与社会慈善活动。引导性是指学校发挥社会化的功能,把社会主导的慈善理念、弘扬的慈善行为等文化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符合社会规范的慈善意识,进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慈善行为。整体规划性是指根据人成长的阶段和身心发展规律,整体规划学校慈善文化教育目标,形成阶段衔接、内容贯通的教育体系。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不同教育阶段,设计梯次上升的不同的慈善教育目标,开设不同的慈善课程,进行不同的慈善活动,培养学生相应的慈善表现(行为和观念)。神文明建设的部署与规划。因此,开展慈善教育,培养学生善良人格,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教育举措。本文就目前慈善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学校开展慈善文化教育的意义和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慈善教育三方面进行了阐释。关键词:慈善文化;慈善教育;慈善习惯我们常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可见扶危济困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慈善文化的体现。慈善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慈善文化建设,已被国家列入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与规划。因此,开展慈善教育,培养学生善良人格,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教育举措。一、目前慈善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在目前,不少学生谈到献爱心,就认为是给有困难的人捐钱。一些学校期望通过慈善义卖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心,往往收效甚微。并且根据中国公益慈善研究调查,中国大多数慈善家的慈善思想还有很多局限,他们都以为捐钱就是慈善,这是原始的粗放的慈善思想,真正的大慈善是慈善教育、爱的教育。爱心教育,不是靠一次义卖募捐、一次去老人院服务就能完成的,而是从小的、长期的、贯穿教育始终的。如果我们把慈红色文化进行校园文化的传播,以此帮助学生构建符合时代潮流的精神世界。在大数据时代之下,红色资源在中学育人教育中的应用,可以通过构建红色网络平台,创设红色校园文化建设予以实现,在网站组建中借助大数据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是其中重要的方式。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媒体进行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借助各种方式打造符合自己校园文化的“红色校园”。首先,可以开展广泛的学术讲座,邀请革命老兵以及革命前辈,来学校进行红色历史故事的讲座,让学生回到当初艰苦奋斗的岁月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同时,将这些讲座上传到网站中,集中展示红色文化学术专题报告。其次,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月活动。结合红色文化社团,通过多媒体宣传提升红色社团的影响力,让广大中学生在红色社团的引领下,进行红色知识的学习,例如,可以创办“红色文化宣传月”的网站,展示中学社团的活动。最后,借助重大节日推广红色文化,开展多种多样的红色文化纪念活动,例如,可以对“八一”起义三河坝战役、九龙嶂革命斗争根据地、红十一军创建等进行重点宣传,开展歌吟、阅读、演讲、作文竞赛等活动。四、结语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群众,在革命斗争中不断摸索而成的一种先进文化,是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作为初中学生,对于各方面的知识接受能力较强,且青少年一般都是血气方刚,因此在这一阶段进行中学生的红色文化熏陶,提升中学生的德育素养,可以有效地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参考文献[1]罗雄,黎易敏.红色文化资源与培养时代新人的德育路径建构——以广东红色文化资源为例[J].高教学刊,2019(09):53-55.[2]齐丹.红色文化的德育审视[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0):15-16.[3]左静雅.红色文化融入中学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D].黄冈师范学院,2019.(作者单位:苏区精神(广东)研究中心)

篇七:让红色文化与学校德育相结合

  

  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将红色文化融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当中,不仅可以促使德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多元化,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民族认同感。鉴于此,本文通过紧扣时事、借助平台、开展研学等路径对红色文化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旨在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小学德育教育质量,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红色文化;小学德育;实践探索

  引言:随着国家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在网络中人民群众可以畅所欲言,也能够足不出户的知晓天下的所有事情,即便是年龄较小的学生也是如此,但是,这些学生生活阅历基本没有,对于我国的历史知识也是一知半解,这就导致这部分学生根本无法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过滤,一些不法分子的不当言论会对正处于心理发育阶段的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基于此,学校方面可以将德育教育与红色文化教育进行结合,借此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同时借助红色文化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

  一、紧扣时事,做好结合文章

  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特点非常鲜明,其好奇心与探索欲望非常浓厚,性格也非常活泼开朗,但是由于年龄不大的原因,其生活阅历比较少,抽象能力并没有发育完全,社会经验也不足,所以这些学生对具有历史性的问题、以及理论性比较强的问题不太能够理解。因此,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时候,务必不能适用照本宣科或者是灌输式的教育,而是应当对真实生活中发生的实时事件进行发掘,并且将这些时事进行充分利用。将红色文化与德育教育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时事件进行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加强红色文化与德育教育的亲和力,消除学生与知识学习的陌生感[1]。基于此,教师应当加强对实时事件的重视,借助现阶段社会当中发生的热点事件,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注意力,同时给

  予学生正确地引导,促使学生对其事件本身进行思考,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对社会的现状有初步的认识,对国家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党组织、对祖国的认同与孺慕之情。

  二、借助平台,做好拓展文章

  教师要想顺利有序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增强小学生的德育效果,那么就需要借助不同种类的平台与载体来进行。一个优良的载体或者是平台,能够给红色文化教育带来不一样的机遇,成为红色文化教育飞速发展的基石,以及推动其发展的动力。在小学当中,不论是开学典礼、五星国旗下的演讲、大课间广播放送、升旗仪式、校园小报、少先队员的组织活动课都是宣扬红色文化教育,对小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的优良平台与载体,教师可以借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拓展红色文化教育的范围、有深度地将红色文化的教育内容传播给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借此帮助学生们从小做起,树立远大的志向、学习雷锋精神、学习祖国近代史、了解先辈的辛酸与苦楚、同时培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优良精神,力争做到热爱党、热爱国家、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培养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做一名社会主义接班人[2]。学校方面借助这些优良的载体与平台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的传播与宣扬,给其赋予了生动的特点,能够让小学生更容易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与此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的强化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效果,以及红色文化的精神。

  首先,可以借助开学典礼的平台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学校方面可以邀请参与过战争或者是在中国海拔最高的地方驻守的解放军,讲解一些英勇的事迹,或者是边疆战士的日常生活,这样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们从小了解军人的不易,进而对军人群体更加尊重,珍惜自己的生活,同时暗下决心向解放军叔叔学习。其次,可以借助大课间广播放送的平台。每一天的早上都会有一节大课间,一般情况下,广播会在这个时候播放一些歌曲以及校园通报。学校方面可以将这个时间利用起来,搜寻一些紧扣时事的时间,在大课间的时候使用广播进行播放,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升华思想,加强思考,还能够引导学生对党史以及现阶段的社会有一个了解,潜移默化地加强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三、开展研学,做好深化文章

  人民的生活在逐渐变好,科技水平也在不断的发展,人民群众现在已经可以不出门而了解天下事了,学生也同样如此,但是,由于学生和社会接触的并不多,缺乏一定的感性认知,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周边事物的认知大多也通过网络上传播的信息,自己并没有亲自体验过,更不会对其有什么深刻的思考。基于此,教师在进行红色教育的时候,应当要让学生获得不一样的体验,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多带领学生们进行研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红色教育以及小学德育进行完美的融合。研学是一种帮助学生对社会有基础的认知,帮助学生初步的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方式。教师借助种类不同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将社会、家庭、以及学校这三种教育进行融合,构建一个学校之外的德育网络,进一步地加强校内外的沟通与互动,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念以及思维、培育学生完整的人格,激发学生喜爱学习、勤奋学习、以及善于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红色文化研学的旅程中,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以及红色精神,有效的强化红色文化教育的质量与效果[3]。教师可以借助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关的研学活动。

  首先是学习李慰农革命事迹的研学活动。李慰农是中国工人运动的革命先驱。每一年清明节的时候,教师们可以带领学生去烈士陵园祭拜,并给学生讲解李慰农先生为革命所做的事情,引导学生学习其优秀的品格。其次,便是进行寻找访问红色记忆的研学活动,学习可以组织学生到本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研学,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给学生们讲述本土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以及为现在美好生活所做出的牺牲,借此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家乡的自豪感、对现有生活的满足感,强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最后,学校可以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对先烈的故居进行参观研学活动,在学生们参观故居的时候,讲解先烈的革命事迹,描述战争的惨烈,让学生们缅怀先烈,促使学生激发血脉中的红色基因,树立继承革命精神的信念,加强自身的各项素养,日后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中传递先进的思想,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拥护党和国家。除此之外,学校方面还可以进行红船引导童心的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相关的革命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与研学,了解红船精神所表达的含义,了解党建设初期的决心与使命,了解中国在进行抗战以及革命之路的不易,借此让学生学会珍惜现今用无数人的生命与热血换来的明亮教室、国富民强、安全稳定、以及幸福生活,在参观研学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今天的感想进行总结,带领学生一起制作小红

  船,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加强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建设学生对党、国家的认同感,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推动其健康全面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德育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不仅能够提升德育教育的品质,还能够促使德育教育尽快实现原本的目标,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方面应当借助开展研学活动、借助优良的平台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抵抗不当言论的侵害,坚持社会主义特色道路,进而成为一个有着高素养、高情操的有志青年,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参考文献:

  [1]许姗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班级德育活动的路径探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2,38(7):5.

  [2]康海轩.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究[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9,000(004):70-74.

  [3]晏朝飞郑志红.红色资源融入"思修"实践教学的实现路径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8):2.


推荐访问:让红色文化与学校德育相结合 相结合 文化与 学校德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