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哈桑人物形象4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追风筝的人哈桑人物形象4篇

2023-08-11 12:09: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篇一:追风筝的人哈桑人物形象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形象讲解(推荐五篇)

  第一篇:《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形象讲解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形象分析

  中文摘要

  哈桑是《追风筝的人》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具备一切善良美好的品质,却又一生坎坷,结局悲惨。他是一位忠诚的仆人,集真善美于一身,但他始终扮演着替罪羊的角色:亲人和种族的替罪羊。最后死在塔利班的枪口之下。造成哈桑悲惨命运的根源,主要来自阿富汗动荡的政局和宗教矛盾,也来自父亲的罪过和兄弟阿米尔的自私,从这个悲剧人物的身上可以看到阿富汗的政治和文化现状。

  关键词:卡勒德·胡赛尼

  《追风筝的人》

  哈桑

  ABSTRACTHassanisoneofthemaincharactersinthenovelTheKiteRunner,hehasallthegoodqualitiesbutlifebumpyandhasatragicending.Heisaloyalservantswhohasthevirtuesofintegrity,kindnessandbeauty.Buthealwaysplaytheroleofthescapegoatofhisfamilyandrace.FinallyhewaskilledbyTaliban.ThereasonofHasan"stragicfatemainlyfromthevolatilepoliticalsituationofAfghanistanandthereligiousconflicts,alsofromthesinsofhisfatherandtheselfishnessofhisbrotherAmir.FromthetragiccharacterHasanwecanseethatpoliticalandculturepresentsituationofAfghanistan.Keywords:KhaledHosseiniTheKiteRunnerHassan《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形象分析

  卡勒德·胡赛尼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后移民美国加州,《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部小说。本书故事情节的时间跨度近30年,以阿富

  汗文化为背景,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一个关于背叛与救赎的故事。在书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成长,看到了种族间的情谊与歧视,看到了阿富汗的社会现状和政治转折。《出版商周刊》如此评论此书:巧妙、惊人的情节交错,让这部小说值得瞩目,这不仅仅是一部政治史诗,也是一个关于童年如何选择影响我们成年生活的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华盛顿邮报》指出,这是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无须图表与诠释就能打动并启发吾人……作者描写缓慢沉静的痛苦尤其出色。[1]一部出色的作品,毫无疑问地会引来各方学者的讨论和研究:作品的主题、叙事结构、风筝的象征意义或是主人阿米尔的成长、背叛与救赎等等,但对于另一关键人物——哈桑的研究却较少,本文旨在探讨哈桑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一、哈桑的形象特征

  故事以倒叙的形式开始,由拉辛汗的电话引起主人公阿米尔开始回忆起儿时与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的点点滴滴,生动展示了阿米尔多年来的心路历程。阿米尔与哈桑,年龄相仿,是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兄弟,他们共同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时光。唯一不同的是,阿米尔是逊尼派穆斯林教徒,是喀布尔屈指可数的巨贾的儿子;而哈桑是什叶派的哈扎拉人,是阿米尔家仆人阿里的儿子。但是,在1975年冬天的斗风筝比赛后,一切都改变了:哈桑在为阿米尔追风筝的途中被阿塞夫强暴了,而目睹这一切的阿米尔却由于自己的软弱选择逃避,视而不见,之后又想办法赶走了阿里和哈桑。但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他又一直带着强烈的负罪感。直到多年后,阿米尔回到故乡找回哈桑的儿子,让自己得到了救赎。贯穿全书的阿米尔的所作所为及心理变化给人深刻的印象,而哈桑的忠诚、单纯、善良、勇敢与其悲惨的命运形成了强烈对比,丝毫不逊色于对阿米尔的描写。

  (一)忠诚的仆人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在《追风筝的人》的第一页就开始出现,而且成为贯穿全书,出现频率极高的一句话。这句话是哈桑说的,对象当然是阿米尔。这句话本身就诠释了所谓的“忠诚”,但哈

  桑对小主人阿米尔的忠诚远不只体现在这句话上,更体现在行动中。首先是他每天的工作。当阿米尔刚从床上爬起来时,哈桑已经洗漱完毕,做完早晨的祈祷,也帮他把早餐准备得妥妥当当了;趁阿米尔吃着早餐的间隙,哈桑又开始帮他收拾床铺,擦亮鞋子,熨好衣服并收拾好学习用品;在阿米尔出门上学后,他又开始帮着阿里干家务。为阿米尔付出,却看不出他有任何怨言,“我听见他在门廊边熨衣服边唱歌,用他那带鼻音的嗓子唱着古老的哈扎拉歌曲。”[2]可见这并非心不甘情不愿,他总是老老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分。

  其次,他从不拒绝阿米尔少爷任何即便是无理的要求,事事尊重并包容他。他总是恭敬地称阿米尔为少爷,即使心里早已当他是朋友,是兄弟。他从不会告诉任何人每一次的恶作剧都是阿米尔少爷的主意;他说他宁愿吃泥巴也不会骗他;他总是回报以真诚的微笑即使知道阿米尔是在嘲弄他开他的玩笑;他总能看穿阿米尔的心思……即使是多年以后,拉辛汗要求他搬进阿米尔家楼顶的客房,他不听,他说,那关乎尊重。

  再者,哈桑忠诚地守护着阿米尔少爷于危难时刻。第一次是阿塞夫拿出不锈钢拳套准备伤害阿米尔时,哈桑毫不犹豫地拿出弹弓进行防御最终吓退了阿塞夫;第二次,他为了追回能够帮阿米尔打开他父亲心门的钥匙的蓝风筝,在归途中被阿塞夫强暴了。第一次的守护换来了第二次的悲剧,悲剧又换来了背叛……可是,哈桑还是做出了最后一次牺牲:承认“偷”了阿米尔的东西。两次的守护,哈桑并非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勇敢,只不过,他泰然自若得只有阿米尔费尽力气才能发现。那是他“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承诺!

  另外,哈桑的忠诚并不只对阿米尔一个,还有阿米尔的父亲和拉辛汗。当得知阿米尔父亲的死讯后他嚎啕大哭并抹了一夜眼泪,接着决定放弃当前的一切跟拉辛汗回到喀布尔的房子,照顾重病的拉辛汗,洗衣做饭、打理房间、照料花园、重建“病玉米之墙”,穿了四十天黑衣服以悼念老爷,最后,哈桑因为忠诚守卫喀布尔的房子而被塔利班击毙……在我们看来,作为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这样做一点都不过分,何况,在哈桑年幼时,阿米尔的父亲对他的爱,就不是主仆之

  间的关怀那么简单。但是,这其中隐藏的秘密,老爷知道,拉辛汗知道,而哈桑直到离开人世也不知道。所以,他为老爷与拉辛汗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建立在主仆关系上的,他的忠诚就是为了感恩。

  有文章在分析本书中人物的“忠诚”时提到,父亲对哈桑的爱和忠诚让阿米尔产生严重的嫉妒心理并时常感到失落,但是那看似不求回报的忠诚实际上隐藏着一个惊天的谎言,隐藏着丑陋不堪的人性:那是骨肉血缘引发的情感,是对哈桑深深的亏欠![3]对比之下,哈桑对阿米尔和他父亲的忠诚才是真正的忠心耿耿不求回报。

  (二)具备真善美的人性

  在一篇对作者的访谈录中,卡勒德·胡赛尼说,《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父亲与儿子的故事,是男人之间的爱。[4]哈桑在这部作品中就把这种爱展示得淋漓尽致。哈桑与阿米尔,作为朋友,他真诚、善解人意、懂得宽容。

  对于阿米尔自己创作的故事,哈桑真诚地提出其中的情节破绽;面对阿米尔“吃泥巴”的考验,哈桑真诚地回答“如果你要求,我会的”;在斗风筝比赛上,哈桑真诚地鼓励阿米尔,为帮他追回风筝错过了祈祷,被阿塞夫强暴,完了见到阿米尔时眼里不是埋怨、耻辱,而是阿米尔最常见到也是最害怕见到的真诚的奉献……

  阿米尔说,在他面前自己就像一本打开的书。是的,哈桑不单真诚,而且善解人意。文中阿米尔多次提到哈桑总能看穿他在想什么,对他的需求了如指掌,这既让他不安,也叫他宽心。也许因为哈桑的善解人意,他还总是对阿米尔的过错表示宽容。

  恶作剧被发现却从不揭发阿米尔;明知道阿米尔目睹了他被强暴的过程,背叛了他,他选择了默不出声,还努力想挽回他们的友谊;面对扑面而来的石榴他纹丝不动,任由阿米尔一次次地扔他;对于阿米尔的诬陷,他做出最后一次牺牲,默默离开;多年后哈桑给阿米尔的信中,他以“真诚的朋友”相称,似乎根本就不存在童年时的不愉快。

  有文章称,哈桑所做的这些,其实就是他所认为的“友谊”和他对友谊的态度,也是哈桑对“友谊”、“兄弟”、“手足”的朴素认

  知。[5]他的真善美还体现在他作为儿子与父亲的身份上。无论是作为儿子还是父亲,他都是那么完美。

  哈桑的父亲阿里常说,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这种亲情连时间也无法拆散,这里的兄弟,就是指哈桑与阿米尔。多年后的阿米尔回想起来,才发现那时发生的一切,早已在这两个字里埋下根源。如果说,哈桑不是孝顺听话的儿子,他就不会谨记父亲说过的话,不至于为阿米尔牺牲,而单单是一个平凡老实的仆人,只做好他作为仆人的本分。他为阿米尔做的一切,是因为“兄弟”两个字,是父亲教给他的情义。多年后哈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他给孩子取名“索拉博”——《沙纳玛》中哈桑和阿米尔最喜欢的英雄;他教孩子读书写字,带他追风筝,教他射弹弓,带他看狮子猴子,给他念《沙纳玛》;他说自己是个非常骄傲和幸运的父亲,还梦见儿子长大成人,是一个重要的、自由的好人;他不是怕死,而是为了儿子不成为孤儿……可见哈桑对孩子的爱与寄望。相信如果哈桑没有被杀害,在他的教育下索拉博将会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好人。

  昔日的哈桑为了阿米尔勇敢反抗阿塞夫,今日的哈桑为了自己的儿子而忍受塔利班的欺辱,无论是作为朋友还是父亲,哈桑都算是仁至义尽了。“以前无人那样待我,日后也永远不会”,对阿米尔来说。哈桑就是这么一位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男人。

  (三)可怜的替罪羊

  即使哈桑是一个具备了一切良好品质的人,他真诚、善良、正直、勇敢、忠心耿耿……但他特殊的身份注定了他要承受更多,似乎所有的悲剧都是为他设定好了的,他仅仅是一

  只任人宰割的羔羊,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对抗一切不公,默默忍受。勒内·吉拉尔在《替罪羊》中对“替罪羊”进行了阐述:替罪羊既指受害者的无辜,又指集体矛头对准他们,也指这种集体的集体合目的性。社会集体限制受难者的自由,使他们无法替自己辩护。[6]1.亲人的替罪羊

  阿米尔的父亲说过,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哈桑则说过,被真相伤害总比被谎言安慰好。可就是这样,阿米尔的父

  亲带着一个谎言生活了一辈子,哈桑则被一个谎言牵着走着,直到死去都未明真相。

  也许大家会怀疑,阿米尔的父亲不是对哈桑关爱有加吗?虽然哈桑后来离开了少爷家,谎言在最后被揭穿,但在这一切之前老爷对哈桑的爱不比阿米尔少,那不是都弥补了吗?也许老爷也是这样认为,但,答案是否定的。

  多年来,哈桑承受的痛苦很多都来自他的父母。老爷与阿里情同兄弟,阿里不育,阿里的妻子莎娜芭不洁身自爱,一切都暗示着哈桑的出生是个错误。

  阿米尔的父亲,他的身份和地位都不同于他人:但凡涉及他的故事,从来没有人怀疑它们的真实性,他经营着自己的生意,是喀布尔屈指可数的巨贾。哈桑的父亲阿里,则是与老爷一起长大的玩伴,一个仆人。如果阿米尔的父亲一开始就承认了自己的罪行,那他以往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东西也许就付诸东流。哈桑就这样顺理成章成为阿里的儿子,而亲生父母犯下的错却要他来承担,一个活生生的替罪羊形象就这样出现了。

  因为生父没有勇气承认,哈桑一生的身份就是仆人,是少数派的哈扎拉人。他的命运,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以一个仆人的身份服侍着自己的生父与兄弟,最后因为是哈扎拉人而被杀害。不仅仅是生父,生母莎娜芭的一走了之更是给哈桑带来着莫大的伤害:简直比死了老娘还要糟糕,莎娜芭跟一群江湖艺人跑了。哈桑在经过军营区时被士兵以污秽的言语嘲笑,一向坚强的他也默默留下眼泪。莎娜芭的出走,在背后留下了人们的纷纷议论,而面对着这一切的是年幼的哈桑,他必须独自承受。多年后,哈桑和他的妻子还悉心照料着从未为他付出过如今却伤痕累累的生母。他的出生,就是来为自己的父母赎罪的。

  哈桑和阿米尔第一次遇到阿塞夫的时候,阿塞夫想要伤害的是阿米尔,但哈桑挺身而出解救了他;后来哈桑在追风筝的途中被阿塞夫等人拦住了,因为不肯让出风筝而被强暴了。由于他追回的蓝风筝是为了阿米尔少爷,所以他无端端地又当了一次替罪羊。阿米尔也承认

  这么一个事实:“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

  对于上面发生的这一切,根本就不是哈桑的错,可他却被无辜地选中,成为替罪羊。2.种族的替罪羊

  上面提到勒内·吉拉尔对“替罪羊”一词的解释,他还提到一点:在现代用法里,我们过分追查“替罪羊”的所有涵义了,却忽视了主要内容,即迫害者深信受害者有罪。[7]哈桑是什叶派的哈扎拉人,在逊尼派的普什图人看来,他们就是异族,有罪的异族。

  在文中阿米尔多次提到,他从来没有认为哈桑是他的朋友,只是在没人跟他玩的时候想到他,连阿塞夫也知道。他犯下的错误会让哈桑承担。他说过:哈桑长大后,会跟阿里和大多数哈扎拉人一样,自出生之日起,甚至自莎娜芭不情不愿地怀上他那天起,就注定要成为文盲——毕竟,仆人要读书识字干吗呢?但阿米尔还是喜欢一次次以此来嘲弄他。究其原因,他始终认为哈桑是异族,他认为,历史不会轻易改变,宗教也是。最终,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这些没有什么能改变得了,没有。在哈桑给阿米尔的第一次写作提出建议的时候,阿米尔嘴上说“很好”,心里却想着这么一句话:“他懂得什么,这个哈扎拉文盲?他一辈子只配在厨房里打杂。他胆敢批评我?”就连跟他一起长大的阿米尔都如此,何况邻居的小孩?他们经常用“吃老鼠的人”、“塌鼻子”、“载货蠢驴”辱骂哈桑,这些都是普什图人对哈扎拉人的称呼,确切来说应该是辱骂。

  1986年,拉辛汗找到了哈桑一家,对哈桑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希望哈桑跟他一起回到喀布尔的房子。哈桑经过一夜的思考后决定答应拉辛汗的请求。要知道,当时的喀布尔动荡不安,直到1996年塔利班掌权。但哈桑知道,塔利班上台后哈扎拉人的命运:1998年,他们开始在马扎里沙里夫屠杀哈扎拉人。当哈桑一家独自守候在瓦兹尔·阿克巴·汗区的豪宅里面时,被塔利班以非法占有的莫须有罪名赶出去,因为强烈的反抗哈桑与妻子一起被击毙。而法庭则把这当成是塔利班的自我防卫,宣布其无罪。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是哈扎拉人,不会有人为了一对哈扎拉仆人去冒什么险。就这样哈桑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成了种族的替罪羊,接下来要继续承受的也许就是他唯一的儿子:索拉博。

  他替罪羊的形象,可以轻易从文中发现,阿米尔不断暗示,哈桑的身份其实就是替罪羊:他那种逆来顺受的神情,正是羔羊的神色。在阿米尔的梦境里,也常常出现一只被宰的羔羊眼里无可奈何的神色,而这只羔羊其实就是哈桑,因为阿米尔想象着,那只被宰的羔羊是为了某个崇高的目的——为他赢回爸爸。

  故事中有个作者精心布置的细节——哈桑的兔唇。有学者研究认为,兔唇的意象是阿米尔与哈桑兄弟血脉连接的象征,[8]因为多年后阿米尔为救出索拉博与阿塞夫打架以致唇裂,与从前的哈桑一样。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兔唇事实上与羔羊的嘴是有几分相似的。为何作者要为哈桑安排“兔唇”这样的生理缺陷而不是其他?作者是不是在暗示兔唇与替罪羊之间的联系?也许这跟哈桑注定的命运有关:天生带着兔唇,就像他一出生就注定了当替罪羊的命运。

  哈桑的一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忠诚、善良,却悲惨的形象,他演绎的这几个角色之间并没有冲突。他虽为仆人,却一样可以是一位好父亲,一位好朋友,与自己的生父有成就却称不上一位好父亲的形象形成强烈的对比。而哈桑具备真诚善良的品质,却又改变不

  了当替罪羊的命运。

  二、哈桑悲惨命运的根源

  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哈桑的一生:他带着一半普什图人的血统,出生并生活在一个哈扎拉仆人家,童年时候虽备受主人的照顾,却被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背叛、陷害离开,阿米尔以为这是重新开始最好的办法。很不幸,阿富汗开始**,百姓纷纷逃离战乱之地喀布尔。搬到哈扎拉贾特的哈桑与妻儿过着平淡幸福的日子,不料拉辛汗的出现,又一次改变了他的生活:在拉辛汗的请求下哈桑与妻儿一起回到喀布尔。几年后,在塔利班当权的时代,哈桑与妻子一起被杀害。

  哈桑从幼年开始不断受到欺压,最后被塔利班杀害,他一生悲惨

  的命运是注定,他的悲剧根源可归结为面(根本原因)和点(其他原因)两方面:

  (一)根本原因:宗教矛盾与阿富汗的社会现状

  故事发生在20世纪的阿富汗,根据阿富汗史的记载,这一时期阿富汗的政治并不稳定,阿富汗的百姓一直处于水深火热的战乱之中。但这不是重点,哈桑所代表的哈扎拉人悲惨命运的根源,在于伊斯兰教派别的分歧上。

  伊斯兰教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政治斗争的历史。教派作为伊斯兰教内部矛盾激化发展的产物,自有其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时,没有留下遗书安排谁为哈里发,而穆罕默德所建的公社包括许多部落,于是穆斯林们便围绕这个现实而尖锐的问题展开争论,并以此产生了许多教派,其中就有逊尼派和什叶派。逊尼派和什叶派是因为谁为哈里发的问题而在同一时期出现的派别,为什么最后什叶派会变成受欺压的一派呢?这也是有迹可循的。逊尼派自称为伊斯兰教的“正统派”,其他的都是“异端”,这源于穆罕默德说过的一段话,他说他的社会将会分裂为73派,其中除一派外,都要进入火狱,而不入火狱的一派,就是他和他的弟子们所属的一派。逊尼派就因为拥护当权派的统治而成为“正统”并获得迅速发展。后来,两派的分歧还体现在对《古兰经》的理解和对“圣训”的态度上。

  《替罪羊》中在阐述“迫害的诸类范式”时提到,人种和宗教的少数派往往引起多数派攻击。在此,存在着一条选择受害者的标准。虽然每一个社会选择的标准相对不同,但在原则上却是一致的:几乎没有一个社会不歧视——如果谈小迫害的话——少数民族和所有不合群、独特的小团体。所以,在迫害者的选择中,不是罪状起首要作用,而是受害者属于特别易受迫害的种族。[9]值得注意的是,什叶派的哈扎拉人是宗族与人种中的少数派。

  哈桑自出生之日起就是一名哈扎拉人,什叶派教徒,这样的历史渊源,注定了他只能

  是低人一等的仆人,并在塔利班进行的宗教和民族清洗活动中被杀害。

  以上是历史的根源,面对历史留下的问题,人们总会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正是战乱中的阿富汗,给逊尼派的普什图人制造了压迫杀害少数派哈扎拉人的机会。

  据阿富汗史的描述,20世纪初阿富汗获得政治上的独立,建立了君主制;1973发生不流血政变后,君主制被废除,成立共和国;1979年,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1989年苏联军队全面撤出,此时的阿富汗已经千疮百孔;1992年开始,取而代之的是穆斯林游击队的统治,而这个组织的腐败、暴力和不团结,让塔利班在90年代后半期有机可乘,逐渐壮大;1996年之后,塔利班掌权,阿富汗20年来第一次实现了和平的局面。[10]从战乱走向和平,最欣慰的莫过于黎民百姓,“结束日复一日的战争之后,我们全都欢呼雀跃。”这是拉辛汗的描述,他还跟哈桑说:“战争结束了,哈桑,很快就会有和平,奉安拉之名,还有幸福和安宁。再没有火箭,再没有杀戮,再没有葬礼!”但是,哈桑说了句:现在求真主保佑哈扎拉人,拉辛汗老爷。哈桑这么说,也是有原因的。

  穆斯林统治时期,除塔利班外,还有一个由哈扎拉人组成的联盟党,叫“阿富汗人民伊斯兰联盟党”,他们曾与穆斯林游击队合作,控制着喀布尔大部分的地区。

  另一个组织“塔利班”,绝大多数成员是普什图地区的宗教学校的学生,为首的是阿富汗宗教界的领袖,他们被称为“塔利班伊斯兰运动”。20世纪90年代初,塔利班运动正式宣布自己的主要目的是解除阿富汗境内所有派别的武装,建立“纯粹的伊斯兰”国家,把少数民族代表从国家政权的关键岗位上清除出去。其中的少数民族就包括哈扎拉。也就是说,塔利班在一开始就有着反什叶派的观点。

  1995年,塔利班在喀布尔驱逐了由阿富汗北部的吉尔扎伊普什图人希克马蒂亚尔领导的抵抗共产主义政权的伊斯兰党,这让喀布尔人和本是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临时国防部长的马苏德很是感激。此时的塔利班只是活动在无政府状态的普什图人地区,因而马苏德便集中力量对付首都唯一一支反马苏德的力量的“阿富汗人民伊斯兰联盟党”,联盟党的领导向塔利班求助,由于塔利班革命尚未成功,便暂时抛开

  对什叶派的反对观点,向喀布尔派遣部队。然而,哈扎拉士兵拒绝合作,大多数加入了政府军,攻击塔利班先头部队。塔利班伤亡惨重,便杀了联盟党的指挥官马扎里作为报复。所以,这次的相互背叛对塔利班统治时期的哈扎拉人来说,是一次很不好的预兆。

  上面提到,塔利班企图建立“纯粹的伊斯兰”国家,加上先前的联盟党的背叛。于是,1998年,塔利班在控制区域内推行残酷的伊斯兰秩序,实行宗教的和民族的清洗。大约有6000名哈扎拉平民死于塔利班为期两天的杀戮中。

  哈桑与索拉雅这对哈扎拉夫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杀害的。

  因此,宗教之间的矛盾与阿富汗社会的现状,是导致哈桑一生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

  (二)其他原因:父亲的罪过和阿米尔的自私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哈扎拉人与普什图人命运的差别之大。因此我们可以假设,如果哈桑不是哈扎拉人,那么他的命运将截然不同。可命运就是如此。读到后面就会发现,原来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这一消息让人震惊,也不禁引人深思。如果阿米尔的父亲在一开始就勇敢承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就不会有后面发生的一切。

  生父不敢承认自己的罪过,只能默默地以主人的身份关爱哈桑,而哈桑只能以仆人的身份出现在阿米尔家里,受他欺负。阿米尔说,他经常戏弄哈桑,就像他们折磨昆虫的游戏相似,不过哈桑是蚂蚁,拿着放大镜的是他。即使后来他被阿米尔设计陷害赶出家门,他的父亲也是无能为力,无法挽留。有文章在分析父亲背叛哈桑的原因时指出,那是等级分明的社会与民族歧视给他提供了满足自己私欲的理由。[11]所以,对于哈桑的悲剧,阿米尔的父亲也有很大的责任,是他的罪过直接酿造了哈桑的悲剧。

  对于哈桑的悲剧,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阿米尔的背叛。阿米尔同样不知道自己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兄弟,所以在目睹父亲对哈桑的关爱时,他总是心生妒忌。有文章指出,父亲对哈桑的偏爱,为后来阿米尔的背叛埋下了伏笔。[12]而他那被扭曲的“自卑感”,又导

  致文章后面重要情节的展开:自私与背叛。那是在等级观念和民族歧视思想的影响下,阿米尔对哈桑的复杂情感的折射。在知道了父亲隐瞒多年的惊天谎言后,阿米尔提到,他深知自己犯下的错有多严重。虽然他没有让阿里脚踩地雷,没有带塔利班去射杀哈桑夫妇,但是是他赶走了哈桑与阿里,是他的行为断送了哈桑拥有一切的机会。所以,也是他间接地伤害哈桑,导致哈桑一生更为坎坷。

  总的来说,由来已久的宗教矛盾和阿富汗社会根深蒂固的民族歧视,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个别不良分子制造悲剧提供了理所当然的条件,引发出无数的悲剧。

  哈桑是《追风筝的人》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的形象,牵涉到方方面面,包括主人公的自私与罪过,包括阿富汗的历史与政治。作者笔下的哈桑,是一个接近完美的人物,他善良、温顺、忠诚、宽容、聪明、善解人意,他是一位难得的朋友,也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但是,他生长的社会背景等,却注定了他只能是仆人,只能是亲人与种族的替罪羊,不管他多么优秀,也没有展示发挥的机会,通过他这个悲剧人物展示了主人公人性的成长过程和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政治现状。

  注释:

  [1]李继宏.《追风筝的人》评论[A].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评论首页.[2]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7.(以后作品引文均自此版本,不再一一注出)

  [3]干琳琳.“为你,千千万万遍”——浅析《追风筝的人》中人物的“忠诚”[J].剑南文学,2012,(7):62-62.[4]尚必武,刘爱萍.卡勒德·胡赛尼访谈录[J].外国文学动态,2007,(05):9-11.[5]陈棠.《追风筝的人》中哈桑人物解读[J].文学教育(中),2011,(03):12-13.[6][7][9]勒内·吉拉尔.替罪羊[M].冯寿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50,51,21.[8]黄莹.《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70-74.[10]沙伊斯塔·瓦哈卜,巴里·扬格曼.阿富汗史[M].杨军,马旭俊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291-294.[11]武惠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救赎:

  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J].新余学院学报,2011,(04):93-95.[12]周玲.《追风筝的人》: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J].中国校外教育,2011,(22):17-18.参考文献目录:

  [1]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A·利亚霍夫斯基.阿富汗战争的悲剧[M].刘宪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勒内·吉拉尔.替罪羊[M].冯寿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4]王志远.伊斯兰教历史百问[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89.[5]沙伊斯塔·瓦哈卜,巴里·扬格曼.阿富汗史[M].杨军,马旭俊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6]陈棠.《追风筝的人》中哈桑人物解读[J].文学教育(中),2011,(03).[7]尚必武,刘爱萍.卡勒德·胡赛尼访谈录[J].外国文学动态,2007,(05).[8]李静.《追风筝的人》中哈桑形象解读[J].文学教育(上),2009,(03).[9]武惠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救赎: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J].新余学院学报,2011,(04).[10]刘岳琪.自我超越的心路历程——论《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的“自卑感”及其作用[J].学

  理论,2011,(18).[11]周玲.《追风筝的人》: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J].中国校外教育,2011,(22).[12]黄莹.《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3]干琳琳.“为你,千千万万遍”——浅析《追风筝的人》中人物的“忠诚”[J].剑南文学,2012,(7).11第二篇:做哈桑那样的人(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推荐)

  做哈桑那样的人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是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两个少年展开,叙述着一个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的故事。

  第一次翻这本书时,真的对阿米尔特别失望,本可以出手相救,却只是看着自己的仆人更是朋友的哈桑被别人侮辱欺凌。当我再读起这本书时,才从它简单的字里行间读出故事中始终隐隐存在的悲伤,像一片灰暗的天空,压得人永远透不过气。突然就明白了,阿米尔代表的是每个人身上的怯弱和自私的自己,会因为想要得到风筝得到父

  亲的宠爱而眼睁睁看着哈桑被羞辱,会因为懦弱想要逃避责任,用手表陷害哈桑,让他离开。至于哈桑,我想可能是很多人心中想要成为的样子吧,勇敢、善良、忠诚、宽容,虽然出生低微但却比大多数人还要真实且精彩地活着。尤其那句对阿米尔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成为多少人心中的经典。

  如果说阿米尔的妒忌、懦弱、背叛是无可宽恕的反例,那么哈桑的忠诚、勇敢和捍卫则给了我们一个“兄弟”的正面榜样。父亲将爱分至两方,命运也注定他们走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命运总能像海浪一样将所有的聚合冲散,更加丰富的可能性也成为彼此颠沛的悲剧精彩。

  在这本小说里,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也可以是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己期许的阿米尔。“一个不能保护自己的男孩,长大之后什么东西都保护不了”,这是父亲

  对童年时的阿米尔的评价。而成年的阿米尔,一直在对哈桑背叛的阴霾下生活着,他背负着罪恶感,最终,他带着救赎踏上了那条忏悔的路。对哈桑来说,风筝代表着忠诚、忠心、毫无回报的付出。他知道阿米尔在小巷里袖手旁观,知道他背叛了自己,但在后来的手表**中还是救了背叛自己的朋友。

  《追风筝的人》不同于巴金的《随想录》,只是记录一桩恶行、记录自己悔恨的感情,它给了那个轻飘飘的风筝过于丰富的内涵。风筝,在阿米尔的眼里,曾一度能弥合父亲与自己的鸿沟,但也因为自己的懦弱,他背叛了那个追风筝的人——哈桑。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纯洁善良的写照,是哈桑挺身而出的见证,是哈桑忠志不渝的承诺。这看似简单却又十分沉重的言语,让阿米尔对自己的懦弱和背叛再也承受不住,最后的选择只能是必须有一个要离开。当哈桑承认那个本不该承认的错误,他和父亲就明白了,是时候该离开了。

  很多人为阿米尔的救赎而感动,为结尾的那个

  “为你,千千万万遍”而欣慰。但自我救赎,不过是改正错误的一个过分好听的名字。从阿米尔的经历中就能看出,错误就像谎言一样,是越滚越大的雪球,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从妒忌哈桑的受人喜爱,到故意侮辱和戏弄,再到对伤害的袖手旁观、为了让哈桑离开的故意陷害,阿米尔从来没有想过怎么停止第一个错误的想法,而是任由妒忌和好胜越来越强,任由自己纵容自己的懦弱和自私:为了父亲的喜爱,就可以牺牲仆人。的确,只是个哈拉扎人而已。不管他自己的心情如何痛苦糟糕,也不

  管他后来如何醒悟和弥补,他给哈桑带来的伤害已经永远无法补偿了。知错就改,这本来就是应该的。我们给了阿米尔太多的宽容和谅解,却没人同情哈桑和阿里的遭遇。

  阿米尔被阿塞夫打得鼻青脸肿、跟将军毫不隐瞒地道出实情,都让读者觉得他很酷。尤其是最后一段的,“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很容易将读者引向一种假性的轻松和喜悦的心情——仿佛一切都可以变好,一切错误都可以消逝和弥补。

  我只是认为,知错就改并不是一种太过崇高的品质,那只是身为一个人应该做的,也许我们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犯错;不要为自己的错误寻找任何的借口,那样只会让你越来越无可救药。告诉自己,正直和美好的一切是本就应该的常态。

  “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的一句话令多少人感动,这是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忠诚表白,为了阿米尔,哈桑愿意做千千万万的事情。甚至他出生以后叫的第一个人名是“阿米尔”,意味着他将阿米尔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心甘情愿地为阿米尔做任何事情,他一生都在为阿米尔牺牲,体现了一个孩子到一个男人不变的忠诚与正直。

  在他身上,体现了人性中的大善,却与民族、宗教和等级等全部无关,他是哈拉扎人,是什叶派,是富家奴仆,没有金钱地位,没有接受文化的机会,可是他勤劳勇敢、忠诚正直,拥有赤裸裸的原始个体所具备的一切完美特性。做哈桑那样的人,把勇敢和忠诚变成自己心里的信念,在碰到事情的时候正视自己的怯懦,勇敢面对。

  第三篇:(全英文论文)风筝在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义分析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5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英语毕业论文)从《刮痧》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2、(英语毕业论文)DOTA游戏英雄名称汉译策略

  3、(英语毕业论文)魔幻现实主义在《所罗门之歌》中的应用

  4、(英语毕业论文)AnAnalysisofRacisminOfMiceandMen(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5、(英语毕业论文)方位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6、(英语毕业论文)伊莉莎白和凯瑟琳不同性格及命运的分析

  7、(英语毕业论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赶”的英译(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8、(英语毕业论文)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开题报告+论文)

  9、(英语毕业论文)目的论视角下的《边城》的英译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0、11、12、13、14、文献综述)15、16、(英语毕业论文)《远大前程》中的幽默与讽刺分析(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解读《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俄狄浦斯的影响(开题报告+论(英语毕业论文)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从“狗”和“龙”的谚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毕业论文)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毕业论文)析《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性格及人物形象(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从电影《饮食男女》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开题报告+论文+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7、18、(英语毕业论

  文)中医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过去与现在(英语毕业论文)浅析《飘》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19、20、21、(英语毕业论文)浅论康拉德《黑暗之心》中的女性形象(英语毕业论文)从构式视野下对英语图式习语的解读

  (英语毕业论文)《嘉莉妹妹》之悲剧性——基于嘉莉与赫斯特伍德的比较(开题报告+论文)

  22、文献综述)23、+论文)24、25、述)

  26、论文)27、28、29、30、31、(英语毕业论文)中华老字号英译顺应论分析

  (英语毕业论文)改写理论视角下看葛浩文《狼图腾》的英译(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APsychologicalAnalysisofFrancescainTheBridgesofMadison(英语毕业论文)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开题报告+(英语毕业论文)《动物庄园》中的黑色幽默分析

  (英语毕业论文)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中文菜名英译(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英语毕业论文)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开题报告(英语毕业论文)从电视相亲节目看当代中美女性婚恋观差异(开题报告+论文+County—BasedonJung’sCollectiveUnconsciou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32、33、34、35、(英语毕业论文)从语体学论《一九八四》中的反极权主义(英语毕业论文)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词汇差异

  (英语毕业论文)从女性主义解读《威尼斯商人》(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英语毕业论文)浅析小说《教父》中教父的心理转变及其成因(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36、37、(英语毕业论文)英汉颜色词

  “红”与“白”的文化内涵研究

  (英语毕业论文)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38、39、综述)(英语毕业论文)英

  文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开题报告+论文)

  (英语毕业论文)ACP-basedAnalysisofHumorinFriend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40、41、(英语系经贸英语)贸易壁垒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突破之路—以华为为例(英语毕业论文)AGeneralAnalysisofMr.XuYuanzhong’sTranslationArtofLanguageVariationinClassicPoems42、43、44、45、46、47、文)48、49、50、告+论文)51、52、文)53、54、55、56、+论文)57、58、59、60、61、62、63、64、(英语毕业论文)《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爱情观对比究(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合作原则视角下探析广告语篇中省略的会话含意(英语毕业论文)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

  (英语毕业论文)《达洛维夫人》死亡意识解读(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英语毕业论文)浅析《两个新嫁娘》中的不同婚姻观

  (英语毕业论文)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负迁移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开题报告+论(英语毕业论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朱厄特的《白苍鹭》

  (英语毕业论文)《睡谷的传说》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试分析《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模式(开题报(英语毕业论文)《小城畸人》里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企业外宣资料的英译研究(开题报告+论(英语毕业论文)埃兹拉?庞德和意象主义

  (英语毕业论文)《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开题报告+论)(英语毕业论文)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斯托夫人的宗教矛盾心理

  (英语毕业论文)《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复仇动机分析(开题报告(英语毕业论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永别了,武器》

  (英语毕业论文)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昌盖茨“美国梦”的转变(英语毕业论文)从电影《吸血鬼日记》分析现代西方人们新的价值取向(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创世神话文化的比较(英语毕业论文)交际法在中学英语的应用

  (英语毕业论文)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从道德角度分析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安妮?艾略特

  (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65、66、67、论文)68、69、(英语毕业论文)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浅析田纳西?威廉斯剧作《欲望号街车》的同性恋倾向(开题(英语毕业论文)《双城记》与《呼啸山庄》的家庭主题对比(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婚礼礼服颜色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

  (英语毕业论文)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报告+论文+文献综述)70、71、72、73、(英语毕业论文)分析福尔摩斯的性格特征

  (英语毕业论文)新闻英语中的委婉语及其翻译策略(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分析《土生子》中的种族主义的恶性影响

  (英语毕业论文)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74、75、献综述)

  76、论文)77、78、79、(英语毕业论文)商务英语评论中的态度意义分析

  (英语毕业论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英语毕业论文)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意识流技巧研究(开题报告+(英语毕业论文)从伊登和盖茨比之死探析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

  (英语毕业论文)《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主人公的成长危机(开题报告+论文+文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80、81、Internet82、83、析

  84、文)(英语毕业论文)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开题报告+论(英语毕业论文)目的论下进口汽车说明书的翻译研究

  (英语毕业论文)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形象分(英语毕业论文)《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开题报告+论文)

  (英语毕业论文)APopularFormofSubtitlesTranslationbyFansubGrouponthe85、86、87、88、89、90、(英语毕业论文)剖析《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意识(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从目的论角度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英语毕业论文)英语名的取名艺术

  (英语毕业论文)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的人生观(英语毕业论文)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

  (英语毕业论文)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中的象征艺术手法(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91、92、93、94、献综述)95、96、97、98、99、100、外文翻译)101、102、(英语毕业论文)浅析《我弥留之际》中达尔的悲剧(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科技英语语篇中被动语态语篇功能的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英语毕业论文)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西方商业广告语的差异

  (英语毕业论文)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英语毕业论文)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英语毕业论文)意象图式研究

  (英语毕业论文)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英语毕业论文)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英语毕业论文)对《最蓝的眼睛》黑人的悲剧命运的分析(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乱世佳人》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103、(英语毕业论文)DoomedTragedyoutofDesire-DrivenMorbidPersonalitiesinNabokov’sLolita104、论文)105、106、107、108、(英语毕业论文)《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

  (英语毕业论文)OntheAnti-traditionalFactorsofFeminismTranslation(英语毕业论文)广告翻译

  (英语毕业论文)车贴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研究(开题报告+论文)(英

  语毕业论文)从《芒果街上的小屋》透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开题报告+109、110、(英语毕业论文)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应用研究

  (英语毕业论文)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11、112、(英语毕业论文)《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意象分析(开题报告+论文)

  (英语毕业论文)OnWisdomofTaoinTaoDeJingandtheSubjectivityofTranslator--BaseduponTranslationsofWu(无)andYou(有)(开题报告+论文)113、114、115、(英语毕业论文)从桑提亚哥看海明威的奋斗人生

  (英语毕业论文)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PragmaticStudyontheHumorEffectinTheBigBangTheory(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16、117、118、119、Potter120、冲突121、122、123、124、125、(英语毕业论文)浅析英语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英语毕业论文)体育专有名词的翻译研究

  (英语毕业论文)探析《雾都孤儿》中作者的乐观主义

  (英语毕业论文)《抽彩》和《蝇王》的艺术魅力比较(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英语毕业论文)《爱玛》中女性主义的双重复写——论个人意识与阶级意识的(英语毕业论文)英语指示词This和That的功能研究(英语毕业论文)欧?亨利短篇小说艺术手法浅析

  (英语毕业论文)论《劝导》中女性角色的地位(开题报告+论文)

  (英语毕业论文)TheGlossologyandTranslationofRhetoricalDevicesofHarry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126、(英语毕业论文)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27、128、(英语毕业论文)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沟通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英语毕业论文)AComparativeStudyontheTwoChinese

  VersionsofTessoftheD’urbervillesfromthePerspectiveofNida’sDynamicEquivalence(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29、(英语毕业论文)TheAnalysisoftheDoubleCharacterofWutheringHeights’

  Hero——Heathcliff130、131、(英语毕业论文)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青年》

  141、(英语毕业论文)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开题(英语毕业论文)从功能对等和文化语境差异角度看商务英语翻译技巧(英语毕业论文)公示语翻译失当分析——以电影票等的顾客分析为例()(英语毕业论文)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英语毕业论文)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法(英语毕业论文)国内旅游景点介绍英译的策略与技巧

  (英语毕业论文)TheSymbolicMeaningsofColoursinTheGreatGatsby(英语毕业论文)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翻译(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英语毕业论文)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友谊观对比(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英语毕业论文)文化视角下探析刘半农翻译观的嬗变---从《小说大观》到《新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42、143、144、145、146、文)147、综述)148、149、150、(英语毕业论文)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英语毕业论文)英汉数字之间的文化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语毕业论文)美国俚语中所折射出的美国亚文化现象(开题报告+论文+文献(英语毕业论文)从对立到和谐—解读伍尔夫《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英语毕业论文)StudyontheBasicPrinciplesofLegalEnglishTranslation(英语毕业论文)GeneralPrinciplesandFeaturesofLegalEnglishTranslation(英语毕业论文)英语动画片中的中国元素探究(开题报告+论文)

  (英语毕业论文)从E.B.怀特的三部儿童文学作品看模糊叙事艺术(开题报告+论翻译(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51、外文翻译)

  152、(英语毕业论文)从苔丝的悲剧到托马斯?哈代的宿命论(英语毕业论文)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53、154、155、156、157、158、159、综述)160、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论文)170、171、172、173、述)174、175、(英语毕业论文)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英语毕业论文)文化语境维度下中餐菜名的英译研究(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研究(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英语毕业论文)《蝇王》中的象征(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英语毕业论文)OntheImportanceofChinaEnglishasanEnglishVariant(英语毕业论文)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开题报告+论文+文献(英语毕业论文)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从童话看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TheReligiousThoughtsinThePilgrim’sProgress(英语毕业论文)浅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荒诞意识(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话语标记词在中英戏剧翻译中的作用与运用

  (英语毕业论文)论《爱玛》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观(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酒文化对比分析

  (英语毕业论文)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分析青少年的叛逆与成长(开题报告+(英语毕业论文)谈归化与异化翻译的融合--以谚语翻译为例(英语毕业论文)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英语毕业论文)TheThemeofAbsurdityinTheScarletLetter(英语毕业论文)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英

  语毕业论文)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简?奥斯丁的《爱玛》中的会话含义(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76、177、178、(英语毕业论文)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

  (英语毕业论文)从电影《姐姐的守护者》分析人的自私性(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从后殖民主义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成功(开题报告+论

  文+文献综述)179、180、181、论文)182、183、184、185、186、187、188、(英语毕业论文)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英语系经贸英语)浅谈成本领先策略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以格兰仕为例(英语毕业论文)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研究(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论《荆棘鸟》中拉尔夫的形象(英语毕业论文)合作原则在动画中的应用

  (英语毕业论文)AnAnalysisofYoungGoodmanBrownfromthePerspectiveof(英语毕业论文)论《金色笔记》的多元主题(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从目的论角度研究中式菜名英译(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从《简?爱》与《藻海无边》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开题报告+Symbolism(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89、(英语毕业论文)AnAnalysisofCom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MethodinTeachingSpokenEnglishinChina190、+论文)191、192、193、194、195、(英语毕业论文)《飘》中斯嘉丽的主要性格特征浅析(英语毕业论文)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英语毕业论文)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理论研究及应用现状评述(英语毕业论文)《名利场》的女性主义解读(开题报告+论文)

  (英语毕业论文)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网络流行语的可译与不可(英语毕业论文)从中西思维差异角度看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现象(开题报告译(开题报告+论文)

  196、(英语毕业论文)教师在农村初中英语游戏教学中的角色分析--以某中学为例(开题报告+论文)197、198、199、200、(英语

  毕业论文)欧?亨利作品中的人生的价值探索(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英语毕业论文)托尼?莫里森《秀拉》中的女性主义(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从标记理论看英语词汇性别歧视现象

  (英语毕业论文)万劫不复的阴暗人性——解析《蝇王》的主题(开题报告+论文)第四篇: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

  ①摘抄:为你,千千万万遍

  品评:这是这篇小说中最经典的一句话,不但写出了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和友情,以这句话结尾,也写出阿米尔追到了他的“风筝”,是他对这份友情的重拾的珍惜的体现。

  ②摘抄:罪行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

  品评:这是阿米尔父亲说过的一句话,他教育阿米尔的话,其实也是他自己的救赎,告诉我们小洞不补,大洞受苦的道理。

  ③摘抄:“我骗过你吗,阿米尔少爷?”

  刹那间我决定跟他开开玩笑:“我不知道。你会骗我吗?”

  “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他带着愤愤的表情说。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我说。我知道自己这样很残忍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

  “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

  我勉强露出一个笑脸,“别傻了,哈桑,你知道我不会的。”

  哈桑报我以微笑,不过他并非强颜欢笑。“我知道。”他说。这就是那些一诺千金的人的作风,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

  品评:这段对话是哈桑与阿米尔最经典的对话,在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哈桑的单纯善良和对阿米尔的信任忠诚,对这份友情的忠诚,他对别人一诺千金,也就相信别人会对他一诺千金。这样的善

  良很让我们感动,但也是这样的善良让哈桑成为了一个悲剧。也许那种纯真只可以属于童年吧。

  ④摘抄: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己爬上来。

  品评:这句充满诗意的话是出现在小说的开始,一下子将我们拉

  回过去,的确,有些事情是不会随着时间而被遗忘的,尤其是那些亏欠了别人的事,会一直压在心里,时刻提醒着你,所以要想让自己充满快乐的回忆,就要去救赎自己曾经的过错。

  ⑤摘抄:这里,有你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品评:人生会有许多条路供你选择,没有人可以帮你选,只有你自己,故事中的阿米尔选择了这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赎罪之路,虽然很艰难,很危险,但是他成功了。那么我们呢?是否也会在关键的时候选好自己的路?

  ⑥摘抄:当罪恶导致善行,那就是最大的救赎.品评:每个人都会犯错,都会有罪行,但是真正可怕的不是犯罪,而是不知悔改,只有当你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弥补,成就善行的时候才是对你的错误最大的救赎,你的人生才会升华。

  ⑦摘抄: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我追。

  品评:故事的结尾,阿米尔追逐着风筝一路奔跑着向前,自由而欢乐,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难道不是么?他追逐到了童年时的纯真和善良,他完成了人生的救赎,向着一个全新的,属于他自己的,光明的人生前进着。看着这个结尾,不仅阿米尔笑了,我们读者也笑了,很温暖,很温暖。

  ⑧摘抄:它只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的了。它没有让所有事情恢复正常。它没有让任何事情恢复正常。只是一个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树林中的一片叶子,在惊鸟的飞起中晃动着。

  品评:这句话说的是“风筝”的含义,它象征着太多美好的东西,亲情,友情,善良,纯真……这所有的一切都那么令人倍感温暖,但它却又如此渺小,小到我们大多数人会忽略它的存在,去追逐那些世俗的,名利化的东西。其实有时候,只要一个浅浅的微笑,我们就可重拾这些美好。

  ⑨摘抄:你永远都是旅客,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品评:很短的一句话,是阿米尔在重回家乡的时候感叹自己就像旅客一样,然后司机回答了这句话。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又何曾定居过,一直在走,一直都在追逐着各种各样的欲望,也许身体定居了,但是心灵永远都在疲惫的旅行中。是啊,走久了,该慢慢定居了

  ⑩摘抄:如果说索拉博很安静是错误的。安静是祥和,是平静,是降下生命音量的旋钮。沉默是把那个按钮关掉,把它旋下,全部旋掉

  品评: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表现了索拉博的沉默,死一般的沉默,战争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伤害,索拉博是不幸的,他在战争中变成了孤儿,可他又是幸运的,他得到了叔叔的救助,可是还有多少这样的孩子需要我们的帮助呢?

  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当中年的阿米尔

  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

  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

  一场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风筝”二字在书中有很多层含义,有童年,亲情,友情,纯真,忠诚。可以说,结尾处,阿米尔追到了他的风筝,只是,他为了这个目标,付出了太多,经历了太多的自责。正如他自己所言“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己爬上来。”

  深究这个故事发生的原因,有内部也有外部。

  从故事的外部环境来说,这个故事发生在苏丹,一个治安混乱,充满着种族歧视的地方,这样的环境对阿米尔幼小的心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他在一个本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龄变得胆小怕事,不敢保护自己,所有的事情都靠他的仆人,也是朋友的哈桑来帮助他,可以说,说这个社会的大背景造成了哈桑的悲剧,阿米尔的赎罪。

  从主角自身的角度来讲,首先要说的是哈桑,他是一个真正单纯善良的小男孩,他眼里的世界就是一个美好的世界,他对待朋友,就是绝对的忠诚和友爱,背叛和伤害似乎不存在这个男孩的世界里,即便是后来阿米尔抛弃他时,他依旧没有责怪阿米尔的意思,他只是一直默默的承受着。或许,他真的是很傻很天真,有人会批评他不会保护自己,但是我想,哈桑的最纯真的善良或许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我们的身边有太多的欺骗和背叛,以至于我们自己都忘了曾经

  那个纯真的自己。纯真不是一件坏事,在颠簸不定的人生旅程中,最可贵的就是一颗炽热纯真的心,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看清这个世界,看清你自己。

  然后要说的就是我们的主角阿米尔,阿米尔的故事就像是一场救赎,一个男人的成长励志,其实我们谁也不能去责怪年少的阿米尔些什么,谁没有过过错,谁没有过罪过,即便是对最亲密的人,我们也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他们,有些伤害是可以容易弥补的,有些伤害却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是阿米尔没有逃避生命的价值在阿米尔的赎罪之途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与悍匪的激烈较量中,他找回了当年的勇气;在开导哈桑之子的同时,他也对生命有了一番新的认识。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所有的一切都在哈桑之子放飞的风筝中得到了原谅与补偿。该承担的责任,我们无法推卸;应该克服的困难,我们无法逃避;应该面对的人生,我们无法选择。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只风筝,我们在命运的安排下义无反顾地追逐着,在幸福与痛苦的反复交替中渐渐地感悟着生命的真谛。

  第五篇: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湖蓝色、天青色、灰白色交杂的清冷且广阔的阿富汗的冬天的天空里,一只蓝色风筝在趾高气昂的飞舞过后猛然扎下,“像轮胎从高速行驶的轿车脱落”。于是,一群孩子欢快地奔跑,追逐着风筝……电

  影里的万千的画面让书里的文字更加鲜活了,可在读了书本以后再来看电影,总觉得那短短127分钟所表达的缺失了些什么……

  书里的哈桑,追逐的不仅仅是阿米尔的战利品——一只宝石蓝的风筝,更是忠诚、友情、勇气以及宽容博大的少年的心。堆满破铜烂铁的小巷里哈桑那羔羊的神色、阿米尔怯懦的逃离、暗夜里将雪地染成黑色的血滴、哈桑被逼走、阿米尔同父亲逃往美国……原本和谐的生命节奏被种族间的摩擦和战争的梦魇打乱。可是在任何混乱且无助的时候,其实大家都没有放弃自己世界里的追逐。就像一段话是这样说的“youmustbealittlenearertosomeportorother;forsinceyourshipwasfirstlaunchedupontheseaoflifeyouhaveneverbeenstillforasinglemoment;theseaistoodeep,youcouldnotfindananchorageifyouwould;therecanbenopauseuntilyoucomeintoport.”“我们每一天都在离属于自己的港口更近一点点,因为自从你驶入人生之海,你的航船至今尚未停歇片刻,这片海洋太深了,总是你想找到一个抛锚停泊之处也难以求得。因此,在驶入港口之前,你无法稍作休息。”我们一直在路上,从没有停歇片刻;我们一直在追逐,从没有丝毫懈怠。

  敏感、缺乏安全感却在不断成长的阿米尔;善良、忠诚、勇敢的哈扎拉兔唇孩子哈桑;多层次性格、尽力用后半生去赎罪的父亲;逆来顺受却善良又可怜的阿里……忠诚与血缘串联起这关于恩典与救赎的生命圆满循环的故事。大风中猛烈晃动的风筝预示着情感关系的脆弱,可一开始,单纯的孩子哈桑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以为阿米尔是他的朋友,他以为阿米尔把他当朋友。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这是一个残忍又美丽的故事。多年以后,中年的阿米尔踏上了艰辛的赎罪的路,可赎罪并不必然等同于幸福,当事实与真相被一层层剥开展现在他眼前时,他的灵魂被善良的鞭子无情的抽打,可拯救自己的脚步没有停止,他仍在追逐。在书中最后一个镜头是阿米尔奔跑在美国的土地上为哈桑的孩子索拉博追一只风筝,他对索拉博说了当初的哈桑对他说过的同样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获得了灵魂上的深深的安宁与幸福。

  文中的风筝是象征性的,它可以是一切美好且善意的东西。我们每个人的世界里都有色彩斑斓的各式风筝在飞舞,他们便是生命里的光,指引了我们奔跑的方向。无论他是什么,亲情、友情、爱情……或是善良、忠诚、勇敢……我愿用一生去追逐……

篇二:追风筝的人哈桑人物形象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形象解读

  《追风筝的人》是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成名之作。这部小说以现代阿富汗为背景,讲述了两个男人之间的背叛与救赎。小说不仅生动的刻画了阿米尔这一人物,也描绘了哈桑的正直、善良与勇敢。哈桑虽然只是一个样貌丑陋个仆人,但他却无愿无悔的伺候阿米尔,并一心一意的对待他。相反,阿米尔并没有当他是真正的朋友,一次次的诬陷与排斥他,最后并设计将他赶出了家门。不仅如此,哈桑还是个种族少数派,是一个被压迫的哈扎拉人。正是因为哈桑的种种特殊身份,导致他成为了父母罪过以及种族压迫的替罪羊。

  一、替罪羊原型

  根据荣格的理论,原型是自从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在人类最原始阶段形成的。原型作为一种种族的记忆被保留下来,使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先天就获得一系列的意象和模式。[1]而替罪羊便是从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现根植于文学领域的原型。

  勒内?吉拉尔在他的巨著《替罪羊》中对替罪羊原型做了细致的描述。他指出,替罪羊既指受害者的无辜,又指集体矛头对准他们,也指这种集体合目的性。[2]替罪羊通常是

  一个清白的人,代替集体或社会团体来赎罪和受罚。替罪羊的原型可以在《圣经》中找到来源。上帝耶和华为了考验亚伯拉罕,让他把他的独生子以撒作为祭品献给上帝。亚伯拉罕非常虔诚,于是,他就按照上帝的话把儿子以撒带到指定的山上,准备将他献给上帝耶和华。正当他举刀要砍儿子的时候,上帝相信了他的虔诚,并及时阻止了他。于是亚伯拉罕就捉住一只羊,把它作为祭品献给了上帝。[3]这只无辜的羊便成了亚伯拉罕儿子以撒的替代品。这便是替罪羊原型的来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不断进步,用来向上帝祭祀的物品已经不再是初始的羊,而转变为一个人代替他人或者集体作为祭品来向上帝表示忠诚,而这个人通常是处于显赫地位的国王。金枝国王就是典型的替罪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王权利的增长,国王想出了用替代品来代替自己。于是无辜的平民百姓便作为可怜的替罪羊来执行这一使命。人们希望通过这一仪式来取得来年的风调雨顺,期盼着庄稼的大丰收。

  到了近现代,替罪羊的范围意义就更大了。现代的替罪羊可以指任何一个承担了其不该承担的罪恶的人。卡勒德?胡赛尼在他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中便刻画了一个典型的替罪羊形象――哈桑。哈桑是什叶派穆斯林,目不识丁,勇敢正直。他对自己的主人忠心耿耿,对自己的祖国也十分热爱,但到最后,哈桑不仅成为了父母及其罪过的替罪羊,也成为了种族歧视以及集体迫害的替罪羊。

  二、父母罪过的替罪羊

  根据原型批评理论,许多典型的神话传说都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文学概而言之是‘移位的’神话”。[4]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伊甸园中的禁果,惹怒了上帝,上帝将他们逐出了伊甸园,使他们终日劳作,辛苦度日。亚当和夏娃用自己的一生来赎罪,但是他们的子孙该隐和亚伯并没有逃脱成为他们父母替罪羊的命运。该隐由于嫉妒杀死了他的兄弟亚伯,而后他自己也被上帝放逐,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5]在《圣经》以及希腊罗马神话中也有许多关于子孙代替有罪恶的父母受罚的故事。在《追风筝的人》中,作者也塑造了一个为父母替罪的人物――哈桑。

  哈桑既是阿米尔的仆人,也是其同父异母的兄弟。哈桑和阿米尔的父亲是当地一位受人尊敬、有地位的人。他把他的仆人阿里当作自己的亲兄弟,并全心全意的照料着阿里的一家。但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却做了背叛他人的事。他不顾和阿里之间兄弟般的情谊,和他的妻子通奸,生下了哈桑,却没有胆量认下自己的儿子,只是一直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但是他没有用任何一种方式来承担这份亲情。他对

  他的朋友阿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恶,而他自己却没有勇气来承认这一切,只是选择了逃避。和自己朋友的妻子通奸是不可饶恕的,这种罪行对于阿里来说也是极大的侮辱,而爸爸注定要用一生为自己的错误来赎罪,他的罪行也会殃及自己的子孙后代。

  哈桑的母亲莎娜芭“美貌动人,可是不洁身自爱,向来声名狼藉”。[6]她和许多男人鬼混,在和阿里结婚之后,与阿米尔的父亲通奸后生下了哈桑。当她看见哈桑是个长着兔唇的丑八怪时,她便抛夫弃子,跟着一群江湖艺人跑了。她没有想过这样做会给阿里与哈桑带来多少伤害和痛苦。在如此保守的阿富汗,人们对于女性的贞操和品行的要求是很高的。如果妇女背着她的丈夫和别人通奸,一但被人发现,会使整个家族蒙羞。而莎娜芭的这种无耻的行为更是为当时的社会所不容。对哈桑来说她的存在“简直比死了老娘还要糟糕”。[7]哈桑生于这样一个家庭,虽然他正直、善良并且坚韧不拔,但是他注定要为自己的父母赎罪,成为他们的替罪羊。

  在小说中,作者已经对哈桑的替罪羊命运有所暗示。当哈桑在小巷里被阿塞夫侮辱时,阿米尔看见了他的脸庞,那种无奈的神情。阿米尔回忆到,那是一种“羔羊的神色”。[8]他目睹了哈桑被侮辱的经过,但是他并没有像哈桑对他那样站出来给哈桑解围,而是选择了逃避。甚至阿米尔自己还认

  为“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9]在传统的宰牲节上,阿米尔目睹了绵羊被宰割的经过,看见了羊无辜的眼神。他认为那只羊知道“那迫在眉睫的厄运,是为了某个崇高的目的……”[10]而哈桑的命运就像这只羊一样,任人宰割,甚至无怨无悔。哈桑默默的扮演着替罪羊的角色,因为他的父母分别犯下了不可原谅的错误。哈桑的悲剧命运从他出生开始便已经注定。他命定要像该隐和亚伯一样,为他父母的罪过接受惩罚。作者在行文中揭示了哈桑替罪羊的命运,也预见了哈桑必然要成为他父母罪行的替罪羊。

  三、种族歧视和集体迫害的替罪羊

  在《替罪羊》一书中,作者指出:人种和宗教的少数派往往引起多数派攻击。在此,存在着一条选择受害者的标准。虽然每一个社会选择的标准相对不同,但在原则上却是一致的:如果谈小迫害的话,―少数民族是不合群、独特的小团体。在这种情形下,在迫害者的选择中,不是罪状起首要作用,而是受害者属于特别易受迫害的种族。[11]

  在作者笔下,哈桑是什叶派穆斯林,是被压迫的哈扎拉人。虽然最后证明哈桑不是阿里的儿子,但是当人们不知道他真实身份的时候,还是会把他当成是一个异族人来加以迫

  害。根据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人生来就有迫害的本能,这在他论述的关于阴影面和人格面的原型中得以体现。“阴影面是个人的无意识,这是一些野蛮的欲望,与社会常规,与我们的理想、个性不相容的情绪和激动,各种使我们感到羞耻,而我们宁愿否认存在我们身上的东西。”[12]阴影面是人性中阴暗的一面,是体现人的本性的一种原型。阴影面隐藏在人的心底,使人有潜在的迫害他人来解脱自己的欲望。在发生危机的时候,人们倾向于迫害那些少数派以及那些弱小的人,以此来换取自己的平安,避免危机的发生。在哈桑小的时候,他周围的玩伴便排挤他,把他叫做“塌鼻子”、“吃老鼠的人”、以及“载货蠢驴”。[13]哈桑把阿米尔当作是他最好的朋友,但是在阿米尔的心中,哈桑始终是个外族人,是个异类,是一个比他低等的下人。他始终没有把哈桑当成是他的朋友,甚至他还给哈桑冠以许多莫须有的罪名。阿米尔怂恿哈桑用弹弓射向邻居家的牧羊犬,但当阿里发现他们时,哈桑总是默默的承担下来,从来不会揭发阿米尔。当阿米尔想隐藏自己对哈桑的罪行以及忏悔时,他便将自己的生日礼物藏在哈桑的房间里,以此来诬陷哈桑,企图让爸爸将他赶出家门。最终哈桑和阿里被迫离开了阿米尔的家,这对于阿米尔来说无疑是危机的暂时解除。为了缓解自己的罪恶感,他选择了牺牲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哈桑,诬蔑他犯了偷盗罪。而面对这一切,年少的哈桑都默默的接受了,承担了自

  己替罪羊的角色。

篇三:追风筝的人哈桑人物形象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胡塞尼的处女作,作者以自传的形式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出发,描写了一个关于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的故事。而其中的悲剧人物哈桑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书中的哈桑是该书中主人公“我”――富家少爷阿米尔的仆人。他虽相貌丑陋,却正义、勇敢、心地善良,且对主人公阿米尔百分百忠诚。然而,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从出生到死亡,他遭受了普什图人的歧视与欺压,亲生父母的遗弃,恶少阿瑟夫的凌辱,亲密小伙伴阿米尔的背叛,最后命丧塔利班组织的枪口下,其悲剧命运令人唏嘘不已。卑微的社会地位使他成为种族歧视的替罪羊,阿米尔的背叛是他人生轨迹的转折点。对命运的盲目认知是其悲剧人生的内在因素。臣服于命运的安排,逆来顺受,加速了自身的毁灭,是其悲剧人生的根源所在。

  一、卑微的社会地位使他成为种族歧视的替罪羊

  《追风筝的人》是以阿富汗为背景创作的。当时的阿富汗存在严重的民族矛盾和种族歧视。阿富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普什图人是阿富汗第一大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信奉逊尼派。其民风强悍,是高贵的种族。哈扎拉族为第三大民族,信奉什叶派。哈扎拉人小眼睛、塌鼻子、宽脸盘,是蒙古族后裔。普什图人认为哈扎拉人没有阿富汗人的外貌特征,并且宗教信仰不同,从而把他们视为低等民族,是异教徒、异类,等同畜生。哈扎拉人因此屡屡遭到普什图人的压迫和剥削。

  哈桑的父亲阿里是哈扎拉人,因此哈桑自然而然也是低等的哈扎拉人。阿里娶了他声名狼藉的堂妹沙娜芭。沙娜芭生下哈桑几天后就抛夫弃子,跟着一群江湖艺人跑了。阿里腿脚有残疾,而哈桑生下来就是兔唇。父子俩一直遭人嘲笑。低贱的出身,丑陋的相貌,叠加在哈桑身上,让他抬不起头,只能卑微地活着。周围的玩伴总是排挤他,把他叫做“塌鼻子”、“吃老鼠的人”及“载货蠢驴”。恶棍阿塞夫因为阿米尔和哈桑“交朋友”,要给阿米尔一点教训。阿塞夫认为如果没有阿米尔和他父亲这样的白痴收容这些哈扎拉人,他们早就被清除了(在他们看来连收留哈扎拉人的人都应该受到教训。)

  /6即便是最好的小伙伴阿米尔也始终把他看做低等的外族人。当哈桑指出阿米尔作文中的漏洞的时候,阿米尔的反应是“他懂得什么,这个哈扎拉文盲?他一辈子只配在厨房里打杂。

  他胆敢批评我”?这个被哈桑视为生命全部的好朋友,骨子里却因为民族与阶层的差异而歧视他。阿米尔对待哈桑的方式,折射了当时阿富汗社会对待哈桑的方式。当哈桑成年为了保住主人家的房子返回阿米尔家时,又遭受了种种族歧视的残酷迫害。塔利班官员们说所有的哈扎拉人都是不值得相信的,残忍地枪击了哈桑,更让人愤怒的是,在法庭上,这些杀人犯们竟然被宣判无罪。对于此,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一句话,原因是“不会有人为了哈扎拉人冒风险”。就这样,哈桑成了种族迫害的牺牲品、替罪羊,成了整个哈扎拉族悲剧的代表人物。

  阿富汗的社会风俗将哈桑置于社会的最底层,这种不平等的民族和阶级观念实际上是导致哈桑悲剧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哈桑的悲剧是整个哈扎拉族的缩影,也是阿富汗社会风俗的悲剧。

  二、阿米尔的父亲面子重于哈桑的人生

  阿米尔的父亲是喀布尔一位深受尊敬的商人。他身材高大、相貌英俊、聪明睿智,白手起家,最终成为喀布尔最富有的人之一,并且娶了一位美丽的贵族小姐(阿米尔的母亲)。更重要的是他乐善好施,四处做慈善,还捐钱修建了一家孤儿院。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占领了喀布尔,在阿米尔和父亲逃离阿富汗的途中,与他们同在一辆卡车的一位阿富汗妇女被一名俄国士兵看中,并说这是放他们通过检查站的代价。阿米尔的父亲义愤填膺,他不能容忍俄国士兵的龌龊勾当,勇敢地站了出来,大声斥责士兵,保护那名可怜女子。尽管当时枪顶在他的胸口,可阿米尔的父亲宁愿吃枪子也决不退缩,因为他本身就代表着正义。表面看上去,阿米尔的父亲从地位、财富、道德上都是一位完人,但谁能想到,一个像他这样的正人君子居然与自己仆人的妻子通奸,令人不齿。讽刺的是,他曾义正言辞地教导阿米尔:

  “当你说谎,你偷走了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可是他欺骗了阿里,欺骗了哈桑,欺骗了阿米尔。为了维护名誉和形象,他选择了隐瞒,不敢与哈桑相

  /6认,因为如果这么做的话,他苦苦维持的形象就会崩塌,不再是那位受人尊敬的绅士。

  除了没有勇气承认这个私生子外,阿米尔父亲对哈桑还是心怀愧疚的。为了减轻自己的罪恶感,他平时对哈桑疼爱有加。从不忘记哈桑的生日,从不嫌他长得丑陋,眼神里时不时流露出对小仆人哈桑的赞许,甚至还为哈桑请名医缝补好了兔唇。对自己正牌的儿子阿米尔却略显冷落。所有这一切,在正牌儿子阿米尔眼里,哈桑是跟自己争夺父爱的敌人,所以处处针对他,并设计把哈桑赶出了家门。

  哈桑的悲剧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因为他是阿米尔父亲与莎娜芭的私生子,有着高贵的普什图人血统。假如阿米尔的父亲能勇敢地承认哈桑是他的儿子,那么哈桑至少能享有与阿米尔同等的待遇:

  住在豪华舒适的大房子里,而不是窝在破旧的小屋;他可以上学读书,而不是成为一个被人嘲笑的文盲;他可以有很多玩具,而不是接受阿米尔的施舍,更不会遭受羞辱;在苏联占领喀布尔之后,哈桑可以和他们一起离开去美国,而不是留在战乱的阿富汗,最终为了保护阿米尔家的房子死于非命。因此,阿米尔父亲的人格面具是导致哈桑悲剧的原因之

  一。"三、阿米尔的背叛是哈桑人生的转折点

  阿米尔是哈桑小时候唯一的伙伴,也是哈桑最尊敬的人。阿米尔曾说童年对他来说就是与哈桑度过的无尽夏天。阿米尔表面上把哈桑当做朋友,他的确做了许多让哈桑感动的事。

  曾在石榴树的树干上刻下一行字:

  “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苏丹是某些伊斯兰国家统治者的称号)”,把哈桑和他放到了平等位置。他也曾抱着哈桑说:

  “你是王子,哈桑。你是王子,我爱你。”他还许诺要给哈桑买一台彩色电视机,在那个年代的阿富汗,这是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种种举动,天真的哈桑全都相信了。

  /6然而,阿米尔从未将哈桑当做真正的朋友,打从心眼里瞧不起哈桑。当阿塞夫质问阿米尔怎么可以与哈扎拉人交朋友时,阿米尔心里的声音是:

  “哈桑并非是我的朋友。”和其他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他从不叫上哈桑。如果说阿瑟夫先对哈桑造成了身体上的伤害的话,那么阿米尔则接着对哈桑造成了心理上的伤害。在遭阿瑟夫凌辱前,阿米尔经常用哈桑不认识的词嘲笑他是笨蛋。哈桑遭凌辱的时候,懦弱的阿米尔躲在巷子角落里,袖手旁观,最后转身跑开了。阿米尔为自己逃走找了两个理由:

  其一:

  为了拿到风筝,赢得爸爸的爱,必须牺牲哈桑;其二,哈桑只是个哈扎拉人,身份卑微,地位低下,就算牺牲也没什么大不了。

  爸爸每每问起阿米尔为什么哈桑会受伤的时候,他都会糊弄过去。他不想爸爸知道哈桑是为了自己而受伤的。因此,阿米尔隐瞒了阿瑟夫强暴哈桑的事,假装那个阴郁的下午他什么都没有看见。

  阿米尔对哈桑的冷淡态度伤透了哈桑的心,他不明白为何受到阿米尔少爷的冷暴力对待。

  他付出了自己的童年时光照顾阿米尔,把阿米尔奉作全世界,但忽然之间一切联系都断了。

  生活中如此突如其来的巨大变化像一场灾难,把哈桑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大房子里再也没有笑声传出来,和阿米尔少爷一起玩耍的日子一去不返,连同哈桑的快乐也被带走了。

  一个渴望父爱的小男孩是没有过错的,一个不敢与魔鬼一般的敌人对峙的小男孩是没有过错的。当他眼睁睁看着哈桑被强暴时,他也曾想站出来保护哈桑,但当想到要得到风筝就要付出代价后,他退却了。如果因为救哈桑而失去了那只风筝,他就失去了赢回父爱的机会。

  另外,救哈桑还意味着会被阿瑟夫狠狠揍一顿。最后,对胜利的欲望和对阿瑟夫的恐惧使阿米尔不得不像以往一样选择逃避。然而,对哈桑的愧疚让他失眠了,犯罪感日夜袭扰着他。

  /6一次他让哈桑用一块石榴打他,减轻他的负罪感。他骂哈桑懦夫,更像是在骂自己。他知道自己已经非常后悔只把哈桑当做一个卑贱的哈扎拉人,但身为一个不成熟的普什图男孩,他没有其他办法。阿米尔实在是太矛盾了,一方面,他认为哈桑只是一个天生卑贱的哈扎拉仆人,有责任去牺牲自己,满足自己的主人,另一方面,他又对哈桑的牺牲深感内疚。由于不堪这种心理折磨,最终,他做出了一个卑劣的决定,设计诬陷哈桑偷了他的手表与生日礼金,把哈桑赶出了家门,同时把哈桑推进了悲剧的深渊。

  四、对命运的盲目认知和哈桑的善良天性是他悲剧人生的最重要原因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惨人生是由其对命运的盲目认知造成的。而哈桑善良的天性使他可悲地接受了命运的这一安排。

  哈桑从出生开始就接受了自己身为低贱的哈扎拉下等人的身份。哈桑会发的第一个音就是“阿米尔”;尽管天性聪明,但作为下等人的哈桑被剥夺了受教育权,《追风筝的人》里曾提到:

  “注定要成为文盲――毕竟,仆人要读书识字干嘛呢?”从这句话不难体会哈桑对自我身份根深蒂固的认同。在和主人公阿米尔的关系上,他也把自己置于从属和下等的位置,不惜舍弃自己,处处为主人考虑。哈桑在整篇说中没有丝毫表现出对不平等现实的反抗意识,也从来没有试图改变自己的处境。哈桑悲剧人生最深刻的原因,其实还是他对自我身份的那种深入骨髓的认同。除了民族与阶层的不平等对哈桑的自我认同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外,哈桑信奉的伊斯兰教,真主阿拉更对哈桑的自我认同之路指明了方向。真主阿拉要求自己的信徒拥有慈爱、忍耐、真诚等优良品行。这些品行在哈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面对阿瑟夫的暴行,他选择牺牲自己满足主人的愿望;面对阿米尔的栽赃,他和养父阿里选择了承受和出走,以保全自私的少爷;在塔利班统治时期,放弃自己相对安全和稳定的生活,依然返回他们曾经一起长大的地方,为阿米尔家守护院子,并拒绝住进“主人”的房间,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即使在成年后给阿米尔的信中,仍然称呼其为少爷。伊斯兰教义学家认为:

  顺从是从信仰的内悟、表白与实践诸方面体现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敬畏真主在实际行动上的体现,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动摇。哈桑把阿米尔看成了自己的真主,即使遭受心目中的真主阿米尔的一再背叛与迫害,但仍然选择了顺

  /6从,并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动摇。作为一名虔诚的穆斯林教徒,哈桑这种对自己仆人身份的认同正是他悲剧生活的最重要原因。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死了,悲剧终于结束了。然而更多像哈桑一样的阿富汗人在重复哈桑的人生。纵使他们有着纯洁高贵的品性,却仍然逃脱不了家庭、时代、环境这巨大的魔爪。胡塞尼以缓慢而沉静的笔调成功塑造了哈桑这一悲剧形象,更从这一悲剧形象折射出饱受战争之苦的阿富汗民族真实的精神状态。作者创作这部小说更主要的目的,不在故事本身,而是期望更多人关注满目疮痍的阿富汗社会,关注处于底层的阿富汗人民。

  /6

篇四:追风筝的人哈桑人物形象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tips: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poetryandprose,originaltextappreciation,readingnotes,classicworks,classicalliterature,onlineliterature,classicquotations,fairytales,experience,othersampleessays,etc.ifyouwanttoknowthedifferencePleasepayattentiontotheformatandwritingofthesampleessay!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导语】:

  哈桑是追风筝的人中的重要人物,特别是当他说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了不少的人。本店铺来给大家介绍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来了解一下吧!

  追风筝的人哈桑性格是怎样的哈桑的性格特点:忠心,勇敢,善良,宽容。他曾经对阿米尔少爷说:“为你,千千万万遍。”面对阿塞尔等三人对少爷的挑衅,他用自己的弹弓吓走了那三人,保护了少爷;面对少爷的背叛,他没有耿耿于怀并且试图挽回彼此的关系;面对少爷的陷害,他只是默默承受,即使只要他反驳就能获得老爷的信任。他告诉自己的儿子和妻子,他和阿米尔少爷在一起长大、玩游戏、在街上追风筝的事情。他曾对自己的儿子说:“甚至连伤害坏人也是不对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还因为坏人有时也会变好。”最后他是因为保护老爷的房子死于塔利班的枪下。

  哈桑: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的一句话令多少人感动,这是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忠诚表白,为了阿米尔,哈桑愿意做千千万万的事情。哈桑出生以后叫的一定会得到同等的回应,但即使是那样,我们依然要付出,飞蛾扑火一般地,因为如果我们不爱了,那这个世界改会有多么冷漠?要做一个把爱带给别人并感染别人的人。


推荐访问:追风筝的人哈桑人物形象 的人 追风 人物形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