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7篇
位置: 首页 >教学设计 > 文章内容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7篇

2023-08-05 09:54: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篇一: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

  2021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1延续文化血脉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能力目标:描述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及力量;列举中华文化的内容;提升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知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丰富内涵,了解中华传统美德产生的影响,知道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熠

  熠生辉,对一个民族而言,其根基在于文化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处的美德。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力量

  教学难点: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三、学情分析

  当今时代,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不断深入,学生对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较浅,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对于中华文脉的延续链条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印象。九年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四、教学过程

  导入:

  【阅读资料】

  “干支纪年与二十四节气”

  提问:你能说出“二十四节气”或者唱出“二十四节气农事歌”吗?

  与同学讨论,为什么“二十四节气农事歌”流传至今?

  1.中华文化的产生

  教师归纳:中国人民勤劳智慧,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环节一:走近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2.中华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探究分享】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享交流这些“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教师归纳: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环节二:探寻文化发展的脉络

  3.文脉的发展与意义

  【探究与分享】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学校决定组织一次“文化之旅”研学活动,向全校同学征集活动方案。请你设计一条路线,使学生沿途能够学习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问:请你说明设计思路,并向同学介绍你设计的研学方案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想一想,这三种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

  教师归纳: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环节三:传承和发展文化

  4.传承和发展文化

  【阅读感悟】

  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到雷锋精神,再到航天精神……

  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提问: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归纳:新时期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提问:为什么我们需要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

  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

  5.增强文化自信

  教师归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又要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环节四:走近中华传统美德

  【读书漂流瓶】

  6.美德的重要性及内涵

  阅读中华经典,养天地浩然之气。

  任务:请向同学推荐一本传承中华美德的好书,并说明推荐理由。

  教师归纳: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建设国家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环节五: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

  7.美德的影响

  【阅读感悟】

  《朱子家训》摘录

  教师归纳: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8.践行美德

  【探究与分享】

  “宁波好人”

  提问:你身边有这样的“中国好人”吗?分享他们的故事,你感受到中华美德的力量在哪里?

  教师归纳: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本课小结

  站立在祖国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让我们一起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美德。

  2021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2夯实法治基石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法治观念,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能力目标:

  梳理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理解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

  知识目标:知道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知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教材分析

  本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3.2“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本框由“夯实法治基石”和“凝聚法治共识”两目组成。通过对中国法治道路探索历程的梳理,阐述法治的要求、阐述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以及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的教材,围绕“公民与国家关系”的主题,以宪法精神为主线,学习宪法主要内容,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治意识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强,这为第四课建设法治国家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法治思维,没有形成坚定的法治信仰。而本课所讲的法治及全面依法治国给学生提出了更具时代性的法治要求,所以应进一步学习,夯实法治基础。

  四、教学过程

  任务1:你心中的法治是怎样的?

  反馈指导:

  [小结]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任务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

  反馈指导:

  [材料分析]

  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受法律保护,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宣扬、美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将依法惩处直至追究刑责。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增加了关于实行河长制的规定,进一步完善水环境监测制度,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及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等等,为解决现存比较突出的水污染问题和水生态恶化问题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法律武器。

  材料2:自2012年起,中山市每年举办“我为中山善治献一策‘金点子’大赛”,6年来共收到市民提出的建议超过4500条;“全民献智改革”活动从2015年启动,中山相关部门连续3年面向社会公众征集改革工作意见,至今共收到改革建议超过600条……中山市搭建全民参与的平台和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全民“齐参与、愿参与、能参与、真参与、常参与”,探索出覆盖各类群体的社会治理共治模式。

  思考:

  (1)结合材料1谈谈“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为什么要不断制定、完善法律?

  (2)结合材料2谈谈“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

  [小结]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法治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化。

  任务3:近代中国探索法治的历程是怎样的?

  反馈指导1:

  [阅读教材]第47页的内容

  [思考交流]:近代中国探索法治的历程是怎样的?

  [小结]

  1840年以后,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直到新中国成

  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

  任务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法治蓝图是怎样的?

  反馈指导2:

  阅读教材第48页相关链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

  阅读教材第48页正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阅读教材第49页相关链接,了解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小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中国法治建设做出新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将依法治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要求,这是对依法治国的新定位。

  任务5: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反馈指导:

  阅读教材第45页相关链接,谈谈你对这段名言的理解。

  阅读资料,体会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法治”一词出现了33次,“依法治国”出现了19次。十九大报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

  [小结]

  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一、夯实法治基石

  1.选择法治道路

  (1)实行法治的原因

  (2)法治的要求:良法、善治

  (3)近代中国探索法治的历程

  2.描绘法治蓝图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2)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3)建设法治中国

  2021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3我们的梦想

  一、教学目标

  知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了解新时代、新征程的内涵,明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通过对民族复兴梦和新时代、新征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全面和发展地看问题的能力。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感;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感到自豪;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时刻准备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教材分析

  第八课由“我们的梦想”和“共圆中国梦”两部分组成。作为九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它是本册书的落脚点。说明前面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一切努力的结果,都是为了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在第七课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和谐氛围中,我们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第一框“我们的梦想”,强调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时代我们拥有了共同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国家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三、学情分析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年来反复被提起和宣传的重要内容,学生非常熟悉,十九大提出的中国进入新时代也是深入人心的。但是,到底这个新时代应该怎么理解,学生的认识还需要引导。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学生也能说出一二,但第二个百年的两个发展阶段,学生还不是很清楚。本框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理解,实现中国梦对国家和个人的重大

  意义、实现中国梦需要做哪些努力、中国梦与个人梦想的实现有怎样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思考与讨论

  (一)导语:中国正在崛起,中国人明白实干兴邦,在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中国人一直没有停下脚步。

  (二)出示任务

  思考交流:你心中的未来中国是什么样的?

  (三)反馈指导

  每个人心中都有对国家发展的憧憬,因为对绝大多数国人而言,只有国家好,人民的生活才能幸福。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重在引导。

  (四)小结:

  天更蓝、水更美,生活有尊严,权利有保障,空气无雾霾,教育公平,医疗保障,道路通畅,食品安全,科技发达,军事强大……这些都是每个中国人的期待,是我们希望的未来中国。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夙兴夜寐,执着地追求实现小康、过幸福生活的社会梦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历经艰苦探索,重新焕发活力,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百年梦想插上了腾飞翅膀。在新世纪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21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4共筑生命家园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形成绿色发展理念,认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能力目标: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生态文明和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提高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环保理念的能力。

  知识目标: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明确绿色发展的意义,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法律与秩序”。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提高构建社会主义核心社会的责任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知道我国保护环境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本课内容是第六课的落脚点,是建设美丽中国、共建生态文明的共识与行为追求的体现。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合理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选择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教学难点:怎样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了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基本特点及现状,认识到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意识到我们需要面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协调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之间的关系。从个人层面来说,学生愿意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但缺乏从企业、社会和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格局和高度。

  四、教学过程

  导入:【习近平金句】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提问:为什么要以“眼睛”“生命”为喻来保护生态环境?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

  教师归纳:生态环境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眼睛”,以“眼睛”“生命”为切入点,形成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重要原则。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人类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阅读与思考】

  材料一:伦敦“杀人雾”事件

  材料二: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提问:“生命共同体”是指什么?

  怎样才能打造出这样一个生命共同体?

  2.实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教师归纳:人类开发、利用和生态修复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阅读与感悟】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

  提问:为什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如何处理生态破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教师归纳: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探究与分享】

  余村的致富道路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余村走过的两条致富道路有什么不同?

  余村是如何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文明理念的?

  4.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

  (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教师归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探究与分享】

  小河边该不该建造纸厂

  提问:你怎么看待这件事,谈谈理由。

  (2)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探究与分享】

  低碳微行动

  提问:请你续写低碳微行动,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低碳微行动。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滲透到日常生活中,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阅读与思考】

  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探究与分享】

  美丽的塞罕坝

  提问:为什么塞罕坝从“美丽高岭”变成“黄沙漫漫”,又变回“林海绿洲”?

  起草一份环保倡议书,传播你的环保理念。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历史使命。

  本课小结

  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因此,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一个必然选择。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21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5《创新改变生活》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自觉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努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观念;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立志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能力目标:通过感受创新,提高对创新的认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尽自己的力量推动创新发展。

  知识目标:知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认识创新的重要性;理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二、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2.3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现状,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认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围绕“创新”展开学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激励人人皆可创新。

  本框《创新改变生活》主要强调创新的作用及必要性,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生活创新无处不在,创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创造着人们的生活,引导学生自觉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同时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志为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努力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全面认识创新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创新改变生活”十分认可;具有较强烈的表现欲,通过参与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这为本框学习提供了较有利的条件。

  但是,学生享受着科技创新带来的成果的同时,对于创新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对于技术创新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其他领域的创新,如知识创新、制度创新缺乏了解;九年级的学生很难把创新与责任及国家发展相联系,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培养创新精神动力不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场小调查:你有过丢失家门钥匙的经历吗?

  你有过因忘带钥匙而徘徊在家门口的经历吗?

  播放广告:《开启智慧生活第一步》—智能锁

  补充播放:《智能生活的一天》

  想一想:“智慧生活”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科技创新已经悄然进入到我们每个家庭,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创新让生活更美好。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创新这个话题。

  (二)讲授新课

  1.感受创新

  教学环节1:材料分析,创新理念来源于哪?

  材料:2018年2月7日,湖南省益阳市第39届青少年创新大赛启动仪式在赫山万源学校举行,一个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作品

  让人眼前一亮。剥莲子的“锤莲籽套环”、多功能家用侍花器、环保扫把、简易乡村山泉来水管疏通器;雨天夜行不方便,在伞上装上LED灯,通过红外感应原理控制灯的照明;人工模拟雌黄脊竹蝗的声音,诱使雄蝗达到指定区域灭杀……让人印象深刻。

  学生归纳:这些创新理念都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创新。创新使生活更美好。

  教学环节2:回顾你的创新经历,分享你的创新乐趣

  阅读P15探究与分享,思考讨论:在生活中,你是否体验过这样的创新乐趣?请与同学分享你的创新故事。

  师生共同归纳: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教学环节3:手机的强大功能,让我们拥有不一样的生活

  活动形式:分组列举并推荐:5个好用到哭的师生共同归纳:手机可以让出行的人更快更准确地找到目的地;可以让无钱医治的病人短时间内抽到善款;可以让需要练习口语的人通过网络与远在异地的外教对话学习;可以让爱美的人修出自己满意的照片……

  讨论:“创新只是满足个人兴趣,与大众的幸福生活有无关”,你认同此说法吗?(结合手机功能一例进行分析)

  教师归纳:创新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很多创新改变了社会生活,为大众带来福利,让生活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2.创新引擎

  教学环节4:呼唤创新。

  小组展示3次科技革命成果,并讨论

  请学生用图片、故事或影像回望人类历的3次科技革命,讨论科技、创新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归纳:(1)回顾人类文明史,创新始终贯穿其间,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

  教学环节5:创新发展

  通过以下两组数据,试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数据一: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发布:中国排名第22位,向创新性国家行列稳步迈进

  数据二:2017年,中国全球创新指数在国内市场规模、知识型员工、本国专利申请、高技术出口、创意产品出口等多项指标排名靠前,8个指标居于全球首位。同时,中国创新效率表现突出,位列全球第3位。

  师生共同总结: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教学环节5:改革创新

  (1)阅读教材第18-19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深圳是一座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的城市。从深圳的发展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师生共同总结:(1)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2)中国正走在通往强国富民的创新路上。

  阅读教材第19页“拓展空间”。

  围绕以下辩题,在班级举行辩论会。

  正方辩题: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总有一天会超越人类智能。

  反方辩题:不管人工智能如何发展,都不可能超越人类智能。

  提示:反方辩题是正确的。

  (三)思维拓展:创新责任

  有人说,我们年纪小、知识能力不够,搞科研小发明,只能玩儿玩罢了,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创新,参加这种活动意义不大,对科技强国梦的实现起不到什么作用。你认同此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小结: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科技素养与国家科教兴国梦休戚相关;我们应树立科技创新需要我的责任意识。

篇二: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优质教案(全册)

  1.1坚持改革开放

  知识目标:

  结合我国腾飞的表现,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教学能力目标:

  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经济现象作出正确的分析,提高搜集资料、解读资料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充分认识改革开放就是强国之路;自觉做改革开放的拥护者和支持者。

  重点

  改革开放的意义。

  难点

  理解改革开放,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教师活动

  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参观校史展览或者走访老教师,你发现校园面貌有哪些变化?导入新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了解我国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取得成就、社会的变迁;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具体表现。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经济现象作出正确的二、分析,提高搜集资料、解读资料和解决现实问展示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3.结合我国腾飞的表现,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学习重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学习难点:理解改革开放,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

  三、自主学习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

  改革开放促发展

  1/6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通过自学了本,独立完解课本的大成问题,并致内容。

  初步记忆。

  (1)

  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

  革命,使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

  (3)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

  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的发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基础。

  (4)

  实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5)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发的历史征程。改革开放后我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逐步确立了

  、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完善了

  经济体制。

  (6)改革开放后,、、、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2.

  中国腾飞谱新篇

  (1)让我国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是:坚持走。(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人民收入增加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3)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中国,也深刻影响

  。从“”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

  和,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四、合作学习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历史抉择?

  小组讨论探究

  总结: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

  2/6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学生分组讨论教材第4页“探究与分享”,归纳总结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1)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3.阅读课本想一想中国腾飞的表现有哪些?(1)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3)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3/634.阅读教材第6-8页内容,思考回答:中国腾飞证明了什么道理?

  (1)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2)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3)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4)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坚持改革开放

  五、课堂小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1.

  改革开放促发展

  2.中国腾飞谱新篇

  思考、归纳、总结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1.2走向共同富裕

  知识目标:

  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充分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了解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和意义。

  能力目标:

  教学目标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增强对财富的认识,正确地使用财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心改革,树立改革精神,追求共同发展,自觉为实现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重点

  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共享的发展理念。

  难点

  实现共同富裕的意义。

  4/63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教师活动

  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了解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充分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了解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和意义。

  2.

  通过所学知识,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改革措施,学会处理正常的经济关系。

  二、展示学习目标

  3.

  关心改革,树立改革精神,追求共同发展,自觉为实现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让学生说一说年我们周围发生的变化导入新课。

  学习重点: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共享的发展理念。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学习难点:实现共同富裕的意义。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

  改革进行时

  (1)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的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2)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

  学生自主学和

  的矛盾。

  习,阅读课通过自学了本,独立完解课本的大(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成问题,并致内容。

  转向

  发展阶段。

  初步记忆。

  (4)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

  不平衡、不高、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5)

  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2.三、自主学习

  共享发展成果

  5/63(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

  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人民的是否得到切实的保障。我们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

  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人民对

  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3)“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1.阅读教材第9页“运用你的经验”材料,进行角色扮演,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谈谈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新变化。

  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党的四、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领导下,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小组讨论探究

  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障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2.阅读教材第10页“探究与分享”。分组交流思考国家电网公司为什么主动进行战略调整、转变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

  6/63与过去40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3.阅读教材第10-11页“探究与分享”。由四个同学分别扮演村党支部书记小孟、村民张大娘、村民老李和初中生小莉,进行对话。畅谈农村巨变,同时要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4.自习课本梳理出对待改革的态度:

  (1)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2)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3)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

  5.结合教材第12页“探究与分享”,谈谈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7/63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走向共同富裕

  五、课堂小结

  1.

  改革进行时

  2.共享发展成果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2.1创新改变生活

  知识目标:

  全面认识创新的重要性;理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能力目标:

  教学通过感受创新,提高对创新的认识,提高创新能力,尽自己的力量推动目标

  创新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增强对创新的好感,热爱创新,自觉投身到创新实践之中。

  重点

  创新的重要性。

  难点

  认识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思想,树立创新意识。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教师活动

  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中国火箭军的宣传片导入新课。

  8/631.

  正确认识创新的重要性;理解创新对发展的重要意义意义。

  2.

  从日常生活的感受出发,培养社会认识创新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积极意义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案二、展示学习目标

  例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体会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增强对创新的好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感,热爱创新,自觉投身到创新实践之中。

  学习重点:创新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认识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思想,树立创新意识。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

  感受创新

  (1)生活处处有________。而且它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______________。

  (2)创新是一种

  。它不只是创造发明,还是对已有成果的和完善。

  (3)创新改变我们的和,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三、自主学习

  (4)创新让生活________。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通过自学了本,独立完解课本的大成问题,并致内容。

  初步记忆。

  创新引擎

  (1)回顾人类文明史,始终贯穿其间。蒸汽机改良,电力的应用,计算机的出现等说明:创新是推动

  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

  呼唤创新。在当今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兴起中,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3)

  是中华民族

  的国运所系。

  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9/63(4)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

  的时代精神。

  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1.阅读教材第15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在生活中,你是否体验过这样的创新乐趣?请与同学分享你的创新故事。

  (1)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个人的创意行为,也是团队、集体的创造活动。(2)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3)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2.阅读教材第17页“探究与分享”。

  四、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思考:你如何理解“创新作为中华文明深厚的小组讨论探究

  内蕴……将成为推动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

  (1)回顾人类文明史,创新始终贯穿其间。蒸汽机的改良、电力的应用和计算机的出现,推动时代的车轮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实

  10/63施创新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4.阅读教材第18-19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深圳是一座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的城市。从深圳的发展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1)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2)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国正走在通往强国富民的创新路上。

  创新改变生活

  1.

  感受创新

  2.

  创新引擎

  六、巩固复习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五、课堂小结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2.2创新永无止境

  11/63知识目标:

  知道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原因和做法;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全面认识万众创新。

  能力目标:

  教学通过对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的学习,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目标

  义,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够意识到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增强忧患意识,自觉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中。

  重点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教兴国。

  难点

  科教兴国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作用。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教师活动

  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歼-20和歼-31的图片导入新课。

  1.了解科技创新的作用;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认识万众创新以及教育对创兴的作用。

  2.通过教育对科技重要性的学习,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二、展示力。

  学习3.能够意识到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目标

  增强忧患意识,自觉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中。

  学习重点: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教兴国。

  学习难点:科教兴国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作用。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12/63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创新强国

  (1)

  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

  不高、科技对经济

  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2)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落实。(3)教育是

  和

  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的根本途径。

  学生自主学(4)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教育普习,阅读课通过自学了本,独立完解课本的大及程度,取得重要进步,成问题,并致内容。

  稳步提升。

  初步记忆。

  (5)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增强

  能力,坚持

  、支撑发展、的方针。

  2.万众创新

  (1)当今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

  (2)

  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

  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

  (3)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又要学会

  自己的知识产权。

  (4)创新的目的是增进,让生活更美好。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1.我国科技发展现状如何?

  (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四、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小组讨论探究

  走在世界前列。

  (2)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

  13/63家。

  2.怎样“加快推动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1)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2)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3)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3.思考:(1)我国教育整体大踏步前进,取得了哪些成就?(2)为什么要把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作为长期面对的工作主题?

  (1)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2)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4.你认为在“万众创新”大背景下企业应该怎么做?

  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大国

  14/63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不是别人赐予的,企业不能只是跟着别人走,而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

  5.阅读教材第26-27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1)从裘法祖、吴孟超和王红阳三代人的创新事迹中,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2)有人说:“科技创新既需要关键人物的开拓探索,更需要研究团队的接续积累。”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1)创新。(2)同意。理由符合实际即可。

  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创新精神,表现为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表现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表现为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表现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6.创新的目的是什么?

  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我们今天播下创新的种子,明天定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创新永无止境

  五、课堂小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1.创新强国

  2.万众创新

  思考、归纳、总结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15/633.1生活在民主国家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民主发展历程;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了解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和具体的民主制度。

  教学能力目标:

  目标

  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民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民主,感知民主,增强热爱社会主义民主的情感。

  重点

  社会主义民主。

  难点

  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教师活动

  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了解民主的含义及我国民主的发展历程;掌握我国民主体现在哪些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了解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和具体的民主二、展示学习目标

  制度。

  2.

  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民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3.

  了解民主,感知民主,增强热爱社会主义民主的情感。

  利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导入新课。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学习重点:社会主义民主。

  学习难点: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民主足音

  16/6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通过自学了本,独立完解课本的大成问题,并致内容。

  初步记忆。

  (1)在中国,“民主”一次最早出自《

  》。

  (2)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

  的建立。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3)鸦片战争后,抗击侵略、、、、伸张人民权利,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最强心声。

  (4)俄国

  给追求民主进步、救亡图存的中国人带来新的希望。1949年,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的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

  的胜利。

  (5)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

  的建立和

  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正真确立。

  (6)建设

  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2.

  新型的民主

  (1)人民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的民主。

  (3),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4)

  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权力的根本途径。实现

  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17/63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1.对民主的看法

  一般来说,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2.阅读教材第31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在这些追求民主的先贤眼中,民主是什么样的?

  (1)1840年以来的近代中国饱受封建专制压迫和外敌入侵的屈辱。抗击侵略、反对专制、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伸张人民权四、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利,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最强心声。(2)回溯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价值的历史进程,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不惜献出生命,但这些艰辛尝试并没有实现“还权于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愿望在近代没能实现。

  3.指导学生研读教材第31-33页内容,理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懈探索的脉络并进行总结。

  (1)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争取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2)1949年,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人民民主的胜利。(3)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18/63小组讨论探究

  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和教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懈探索。(4)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4.阅读教材第33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为什么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都是群众关心的问题?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它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是有生命力的。(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5.阅读教材第35-36页“探究与分享”。

  村民说事制度是我国基层民主治理的一种创新尝试。为什么说这种制度有利于村民实现基层民主?我国还有哪些民主制度?

  (1)在我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的民主权利,人民的利益得到越来越切实的保障,人民越来越多地参与民主管理。(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9/63生活在民主国家

  五、课堂小结

  1.民主足音

  2.

  新型的民主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3.2参与民主生活

  知识目标:

  知道行使民主权利的意义和做法;知道增强民主意识的意义和做法。

  能力目标:

  教学通过参与民主生活,增强分析判断能力;能够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目标

  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逐步提高参与民主生活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自觉参与民主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增加热爱社会主义民主的情感;逐步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妥协的民主态度。

  重点

  行使民主权利。

  难点

  增强民主意识。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教学教师活动

  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了解如何行使民主权利,行使民主权利有怎样的的意义;了解如何增强民主意识和增强民主意识的方法。

  2.能够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

  20/63利用村里投票选村干部的事例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地看问题,逐步提高参与民主生活的水平。

  3.

  自觉参与民主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逐步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妥协的民主态度。

  学习重点:行使民主权利。

  学习难点:增强民主意识。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

  行使民主权利

  (1)

  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

  (2)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和程序建设。

  (3)

  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民主选举的形式有多种,如直接选举和

  、等额选举和

  等。不管是哪种形式,民主选举都要遵循公开、公平和

  三、自主学习

  的原则。

  (4)

  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形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

  等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有力保证。

  (5)

  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形式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通过自学了本,独立完解课本的大成问题,并致内容。

  初步记忆。

  增强民主意识

  (1)在我国,塑造,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

  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体现在日常言行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

  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

  的重要保证。

  21/63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1.行使民主权利的意义

  (1)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2)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

  2.思考:参与民主决策是行使民主权利吗?你还知道哪些行使民主权利的做法?

  (1)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2)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四、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3)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3.思考:增强民主意识有什么意义?

  (1)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

  (2)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分析判断能力,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3)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22/63小组讨论探究

  4.现在国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要内容之一的民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看待,怎样自觉培育民主素养呢?

  (1)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2)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3)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参与民主生活

  五、课堂小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行使民主权利

  2.

  增强民主意识

  1.思考、归纳、总结

  六、巩固复习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4.1夯筑法治基石

  知识目标:

  认识良法,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知道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能力目标:

  教学目标

  梳理我国的法治进程,培养搜集整理的能力;总结出法治发展的规律,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理清法治进程的脉络,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重点

  法治的意义。

  难点

  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

  23/63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教师活动

  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第一部宪法的故事导入新课。

  1.了解我国实行法治的意义,法治的要求,法治的进程;理解掌握良法治与善治;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2.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二、展示学习目标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树立法治意识,依法办事,自觉维护法治的权威。

  学习重点:法治的意义。

  学习难点: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

  选择法治道路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通过自学了本,独立完解课本的大成问题,并致内容。

  初步记忆。

  (1)法治,意味着。(2)追求并奉行

  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要求实行

  之治。有法律制三、自主学习

  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3)1840年,一些中国的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

  制度。变法改革,成为

  、的必然选择。

  (4)法治是现代政文明的,是发展

  、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

  、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

  24/63择。

  2.

  描绘法治蓝图

  (1)党

  的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2)社会因法治而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

  。党的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制建设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3)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1.你对“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是怎么理解的?

  (1)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四、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2)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3)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4)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5/63小组讨论探究

  2.思考:民法总则是一部良法,对良法你是怎么看的?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3.阅读教材第46页“阅读感悟”,比较人治和法治的不同及其优劣。

  1840年以后,一些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直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

  4.思考:如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6/63夯实法治基础

  五、课堂小结

  选择法治道路

  2.

  描绘法治蓝图

  1.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4.2凝聚法治共识

  知识目标:

  了解政府的作用;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知道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能力目标:

  教学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把法治作为基本的生活方式;凝聚起法治共目标

  识,能够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观念。

  重点

  依法行政。

  难点

  厉行法治。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教师活动

  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人民的民义》中的反腐故事导入新课。

  27/631.了解和认识法治政府的含义、作用及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知道厉行法治的含义、作用和要求。

  二、2.凝聚起法治共识,能够自觉在宪法和法律展示的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学习目标

  3.树立法制意识,增强法治素养,自觉依法办事,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学习重点:依法行政。

  学习难点:厉行法治。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法治政府

  (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的作用。人们的社会生活既需要政府管理,又享受政府提供的。(2)在我国,政府的权利来源

  。政府的宗旨是。(3)党的十八大把“”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

  三、自主学习

  (4)依法行政的核心是

  的行政权。

  (5)公民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6)建设法治政府,必须,防范行政权力的,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2.厉行法治

  (1)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

  、、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2)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

  和

  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尊法守法

  28/6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通过自学了本,独立完解课本的大成问题,并致内容。

  初步记忆。

  的,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4)厉行法治,需要加强,弘扬,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

  (5)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

  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作用。

  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1.我国政府大力发展高铁,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为什么要“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1)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四、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行。

  (2)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3)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3.你认为应如何厉行法治?

  (1)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

  29/63小组讨论探究

  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3)厉行法治,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4.某些地区赌风尤甚说明了什么?

  法治既是崇高的社会理想,也是伟大的社会实践和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设法治中国,任重道远,行则将至,让我们为实现法治理想而努力奋斗!

  凝聚法治共识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法治政府

  2.厉行法治

  思考、归纳、总结

  六、巩固复习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5.1延续文化血脉

  30/63知识目标:

  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知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能力目标:

  教学通过学习,能够描述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及力量;列举中华目标

  文化的内容;训练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

  中华文化、中华美德。

  难点

  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教师活动

  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了解中华文化、中华美德的具体内容,弘扬中华美德正确做法。

  2.

  通过学习,能够描述中华温和中华美德的特点及二、展示学习目标

  力量,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3.培养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德的情感,增强对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好自豪感。

  利用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导入新课。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学习重点:中华文化、中华美德。

  学习难点: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三、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通过自学了本,独立完解课本的大成问题,并致内容。

  初步记忆。

  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国家权利属于人民

  1.

  中华文化根

  31/63(1)长期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团结互

  助、,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2)独具特色的,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3)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

  (4)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坚持以

  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立足当代,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哈文化新辉煌。

  (5)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

  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6)坚定文化自信,事关

  、和

  的传承发展。

  2.美德万年长

  (1)

  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建设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3)美德的力量在于

  。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四、合作学习

  1.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究

  和生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

  32/63小组讨论探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阅读教材第61页“探究与分享”,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3.阅读教材第62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1)中华文化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2)日益密切的国际文化交流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怎样的时代机遇?我们肩负着怎样的文化使命?

  (1)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4.阅读教材第64-65页“探究与分享”。

  问题:(1)扶危济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33/63德。如果有机会见到“顺其自然”,你最想问他什么问题?(2)青岛有“微尘”,宁波有“顺其自然”,你身边有这样的中国好人吗?分享他们的故事,共同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

  (1)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2)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道德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3)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精华所在。

  5.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风好家道和,家风是一个家庭精神面貌的潜在气质,也是家庭兴衰的隐性因子。”传文明家风,做美德少年是对青少年的希望,许多地方正在评选美德少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

  34/63无旁贷;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延续文化血脉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中华文化根

  2.美德万年长

  思考、归纳、总结

  六、巩固复习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5.2凝聚价值追求

  知识目标:

  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了解构筑中国价值的意义。

  能力目标:

  教学目标

  用实际行动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作用;认识到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重点

  理解民族精神的作用。

  难点

  如何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教学教师活动

  过程

  一、导入利用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导入新课。

  35/63新课

  1.

  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含义意义,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通过学习能够用实际行动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和二、展示学习目标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认识到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学习重点:理解民族精神的作用。

  学习难点:如何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

  高扬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

  (2)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精神。

  (3)伟大的民族精神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三、自主学习

  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4)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在国家危难时能够,在他人遇得到危险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通过自学了本,独立完解课本的大成问题,并致内容。

  初步记忆。

  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

  等。

  2.

  构筑中国价值

  (1)价值是文化最深层次的。生活中,人们常常依循各自尊崇的价值观判断是非曲直和

  取向。

  (2)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36/63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4)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志则

  。构筑中国价值,中国

  当争先。

  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1.“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经磨难而更强,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2.阅读教材第67页“探究与分享”。

  请说说你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感受和理解。

  (1)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3.阅读教材第68页“探究与分享”。

  这些精神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它们对当代中国具有什么样的精神价值?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

  37/63小组讨论探究

  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

  4.阅读教材第69页“探究与分享”。

  (1)中国女排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逆袭成功,对你有怎样的思想触动?(2)如果女排姑娘在赛场上失利了,女排精神还存在吗?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华民族曾历经无数考验,面临种种灾难,但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总是百折不挠、知难而进。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5.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1)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赴后继;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

  6.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38/63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7.青少年应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志则国振兴。构筑中国价值,中国少年当争先。

  凝聚价值追求

  五、课堂小结

  高扬民族精神

  2.

  构筑中国价值

  1.思考、归纳、总结

  六、巩固复习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6.1正视发展挑战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现状及特点,认识人口和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收集整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材料,提高自己的认识,积极宣传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实际行动保护资源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人口和环境问题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理解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39/63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计划生育和保护资源环境的观念。

  重点

  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

  难点

  理解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的必然性。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教师活动

  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认识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的联系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2.

  通过搜集资料。理解计划生育、绿色发展生产发二、展示学习目标

  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3.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人口和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理解和认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利用2016年我国实行二胎政策导入新课。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学习重点: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

  学习难点:理解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的必然性。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三、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通过自学了1.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本,独立完解课本的大(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日益严峻的成问题,并致内容。

  初步记忆。

  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人口问题加重了

  和

  的压力。

  40/63(2)我国是世界上人口

  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人口基数大,,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3)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战略性问题。

  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4)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随着

  和

  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年,我国开始实行二胎政策,就是具体的体现。

  2.

  资源环境面临危机

  (1)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2)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

  、,造成浪费、损失、污染、破坏都很严重。

  (3)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不能走

  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保护和

  的新路。

  (4)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这已成为

  、民心之痛。

  (5)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四、合作学习

  1.阅读教材第75-76页“探究与分享”。

  阅读材料,分析数据,从国民受教育程度看,你认为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状况如何?对我国经济社会有何影响?

  小组讨论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41/63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2.对人口问题的严峻性,你是怎么认识的?

  (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2)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3.这样做有利于落实什么基本国策?对这一国策你有什么认识?

  (1)实行计划生育,就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累计少生四亿多人,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2)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而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4.材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资源形势,我国的42/63资源形势是怎样的?

  (1)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我国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2)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5.环境保护部为什么抓紧研究起草蓝天保卫战的三年作战计划?

  (1)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这已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

  (2)我国环境质量虽在进一步改善,但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43/63正视发展挑战

  五、课堂小结

  1.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2.

  资源环境面临危机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6.2共筑生命家园

  知识目标: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明确绿色发展的意义,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教学能力目标:

  目标

  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生态文明和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结合我国的发展明确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

  建设生态文明。

  难点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教师活动

  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我国水土流失的现实导入新课。

  44/631.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知道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道路的要求,知道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2.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建设生态文明,联系实际说明建二、展示学习目标

  设生态文明和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3.

  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养成低碳环保、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科学的环境发展观。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学习重点:建设生态文明。

  学习难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追求人与自然,是人类面临对生态危机作出的只会选择。

  (2)人与自然,共荣共生,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3)生态兴则,生态衰则。三、自主学习

  (4)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也是时代的。建设生态文明就是。(5)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

  和

  的基本国策。坚持

  、、、、共享的发展理念。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通过自学了本,独立完解课本的大成问题,并致内容。

  初步记忆。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1)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

  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2)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

  与

  的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

  。如果不能兼得,我们只要。45/63(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

  、、自然恢复的原则。

  (4)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

  上限,、生态保护红线。

  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1.你如何看待“停止非法填海行为”?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2)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四、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2.阅读教材第82-83页“探究与分享”。

  (1)伦敦“杀人雾事件”是人类文明的悲剧。请你分析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

  (2)伦敦治理空气污染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治理霾有什么启发?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3.全面建立湖长制有什么现实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

  46/63小组讨论探究

  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4.阅读教材第86-87页“探究与分享”。

  绿色发展理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3)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4)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5)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共筑生命家园

  五、课堂小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1.思考、归纳、总结

  六、巩固复习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7.1促进民族发展

  47/63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知道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

  教学能力目标:

  目标

  搜集整理少数民族的资料,区分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提高对民族团结重要意义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自觉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

  我国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难点

  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教师活动

  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的基本知识。

  2.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二、展示学习目标

  能力,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3.

  增强自觉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

  让同学们说一说本地区知道的少数民族有哪些导入新课。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学习重点:我国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学习难点: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学生自主学通过自学了习,阅读课解课本的大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本,独立完致内容。

  1.民族大家庭

  成问题,并

  48/63(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

  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我过着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分布特点。

  (2)新中国成立后,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我国坚持

  、和

  的基本原则。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载初步记忆。

  入了

  和法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

  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3)在我国,各族人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

  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4)加强和巩固,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2.

  家和万事兴

  (1)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存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2)

  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3)

  是人民幸福之本,社会和谐之本。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事关广大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福祉。

  (4)维护和促进,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的任务。

  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1.材料体现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哪些基本原则?

  四、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1)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载入宪法和法律,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

  49/63小组讨论探究

  系。

  (2)各民族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种种压力和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2.为什么要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社会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人心思定谋发展,人心思治求幸福。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3.结合材料说说我国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1)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扶贫支持力度,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2)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3)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4.“我们肩上的责任”是什么?

  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各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

  50/63

篇三: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课题

  教学对象

  提供者

  一、教学内容分析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侧重国情和国策教育,本节内容主要是讲民族国情和民族政策,是国情国策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本节课的教学是大纲要求中的重点。民族关系问题在中招考试中占很大的比重,一直是中招考试中的热点,难点。并常常与当年的时政材料和新闻热点相联系,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从自身的言行做起。培养学生热受各族人民的情感,最终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最终的教学月的。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增强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在合作、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关系

  知识目标

  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九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促进民族团结》

  九年级

  2023/4/1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出示PPT(1—4):播放视频歌曲《中华民族大家唱》,呈现

  “促进民族团结”的课题。

  问题:试一试,你能从这中找到哪些民族?

  引导总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促进民族团结”。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观看视频

  欣赏音乐

  思考交流

  引入课题

  讲授新课

  板块一:民族大家庭

  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旨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带着问题听课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人口分布特点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民族地区的基本政治制度、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出示PPT(5):呈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的内容

  问题:歌中唱道”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交流分享

  这”一家“指的是中华民族

  引导总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观看图片

  出示PPT(6):呈现自主学习感知目标所设分组讨论

  计的本课要解答六个问题

  交流分享

  出示PPT(7)呈现“我国各民族人口分布图”

  的内容

  问题: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阅读教村

  引导总结:我国民族人口分布的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交流分享

  出示PPT(8-10):呈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型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内容

  问题: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建立以来形成的新型民族关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建国以来形成的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阅读材料

  2023/4/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分析以上几点的内在联系。

  出示PPT(11):呈现“民族平等”的内容

  问题:你是如何理解“民族平等”的?

  引导总结:各民族在政治地位上平等、经济地位上平等、法律地位上平等。

  出示PPT(12-13):呈现“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的内容

  问题:从江孜保卫战的历史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西藏人民群众在面对外来侵略时,团结

  交流分享

  讲述故事

  查找资料

  交流分享

  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平等

  引导学生认识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一致、奋起反抗、守土有责的英雄气概和疾恶如仇、临危不惧的民族团结御侮精神,以及置自己生命于

  度外的献身精神)。近代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并肩抵御外侮。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故事?(东北抗日

  联军,是最早的一支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抗日武装,汉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满族、白族、达斡

  尔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各族人民,以“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躯,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的不屈信念,以血肉之躯保卫东北的每一寸土地)这些故事中的英雄人物表现出哪些共同的精神追求?(救亡图存,抵御外侮的斗争精神)

  引导总结: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出示PPT(14-16):呈现“我国各民族始终

  阅读材料

  交流分享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2023/4/1顶住压力,直面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内容

  问题:玉树地震发生后,有哪些兄弟民族率先参与救援?为什么面对大灾,各族群众主动参与救援行动?

  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之共同繁荣

  引导学生认识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引导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驶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路

  引导总结: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压力,直面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播放视频《加快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和人口极少民族发展》,思考:为什么

  板块二:家和万事兴

  出示PPT(17):呈现“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的内容

  问题:为何要加快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

  引导总结: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出示PPT(18):呈现“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驶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路”的内容

  问题:结合材料讨论:他们为发展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彝族山村:建设生态家园,依托草场观看视频

  分享交流

  阅读材料

  小组讨论

  交流分享

  优势,靠畜牧业、旅游业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新疆阿克苏:结合“瓜果之乡”的优势,发展农民

  专业合作社,设立直销店,发展“农超对接”平台,2023/4/1搭建了网络销售平台,推行销售电商销售模式)这些措施对于其他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有什么借鉴意义?(其他民族地区发展经济除了要依靠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扶持以外,更要结合本地实际,发挥自身优势,找到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之路)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引导总结: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驶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路。

  阅读材料

  交流分享

  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政府加快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引导学生认识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出示PPT(19):呈现“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

  问题:国家在内地开设西藏班,意义何在?(支持西藏地区的教育发展,为西藏培养更多的经济建设人才,促进西藏的繁荣,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引导总结: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出示PPT(20):呈现“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的内容,播放视频《刘三姐对歌》

  问题: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引导总结: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出示PPT(21):展示要点归纳,从经济、民生、文化三个方面列表归纳我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

  阅读材料

  交流分享

  观看视频

  创设情境

  交流分享

  记录笔记

  2023/4/1社会文化发展的措施。

  出示PPT(22-25):呈现“维护和促进民族

  引导学生认识维护民族团结是公民的法定义务,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该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通过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调查活动,使学生增进对少数民族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的内容

  问题:同学们的对话给你什么启示?(维护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各民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会繁荣昌盛)为了维护民族团结,我们还可以做什么?(我们应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拥护党的民族政

  府;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关心帮助身边和各民族同学;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等)

  引导总结:维护各民族的团结,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维护民族团结,我们要热爱祖国、了解民族文化、了解和掌握有关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主动参与维护民族团结的公共活动,了解各民族节日、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积极传递民族团结的正能量。

  拓展空间

  出示PPT(26-27)

  活动主题

  我国的少数民族分布地域广阔。各民族地区有珍贵的历史古迹,有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有灿烂的文学艺术,有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有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让我们以“走进少数民族”为主题开展文化

  小组分工

  开展活动

  撰写报告

  交流分享

  2023/4/1调查,体验民族魂、中国梦。

  活动目标

  1.了解少数民族的概况。

  2.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古迹、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民族风情、传统节日和杰出人物等。

  3.增进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增强民族团结,激发爱国情感。

  活动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各选择一个少数民族,深入了解该民族文化发展的某一方面。

  2.查找有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分类和归纳,拟写一份该民族的文化发展调查报告。

  3.每个小组一名同学作为该民族文化形象大使,向全班介绍该民族文化发展状况。

  活动要求

  1.每个同学都要参加调查。

  2.选取的材料要典型、具体、真实、感人。

  3.运用展板和多媒体介绍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概况。

  总结:老师对各调查报告给予评析,选择优秀调查报告进行展示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了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对处理民

  族关系的原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习了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措施,知道了维护和

  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

  国情感

  集体回答

  对课堂教学进行知识梳理,给学生一个整体映像,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

  2023/4/1职责和光荣义务。只有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

  七、板书设计

  促进民

  族团结

  民族自治制度、新型民族关系

  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

  经济上: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巩固发展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驶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路

  社会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人口分布的特点

  民族大家庭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家和万事兴

  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文化上: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

  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2023/4/17

篇四: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教学设计

  4-2《参与经济活动》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2017新北师大教材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的主线是爱国主义,爱国的落脚点在于对祖国的了解(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认识),通过建国至今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从无到有、有到好的艰辛努力,从而激发爱国的情感。本课《参与经济活动》是结合国家现状和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作为消费者应该具备消费意识,还要树立环保、绿色的消费观念,学会理财,养成合理的消费理念;了解生活学习与经济活动息息相关,不能把他们孤立起来学习。

  ◆

  学情分析

  我们是乡镇中学,我任教的九年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甚至边远的大山。由于地域束缚,学生受认知结构和能力水平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学生虽然同样享受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成果,但是,对于经济发展与消费的认识还有待深化,一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依据课程标准,九年级的学生应该了解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及全球化经济趋势下所取得的成就,感受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提神自身素质。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们要学会消费、绿色消费、养成合理的理财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教学,提高学生观察社会、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收集材料并从中得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教学设计

  通过对参与经济活动的学习,然学生知道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我们的消费选择应该体现资源和环境意识,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乡村振兴和区已协调发展战略。

  【教学难点】

  知道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乡村振兴和区已协调发展战略。

  ◆

  教学过程

  一、文字引入

  经济独立,才不会成为社会的负担,“财商”应该从小培养。经济是政府和企业应该关心的事情,我们还是学生,经济生活和我们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我们每天都和经济打交道,经济活动不仅是企业和大人的事,也与我们密切相关。你认为上述那种说法有道理?

  【设计意图】

  文字片导入,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都是消费者,都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除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外,还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知识,做到合理消费,科学理财。

  二、新课学习

  (一)我们要学会合理消费

  简单说,就是要求我们中学生要学会花钱,花钱可是门大学问!

  过年!都知道!压岁钱,更不用说,铭记心里!

  这可是大学问!合理消费

  科学理财

  很多同学在消费时:无价

  有价化

  (压岁钱故事穿插)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教学设计

  认识到:

  从实际出发,不要盲目攀比、赶时髦、片面追求高消费;要理性消费、有计划消费;要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绿色消费是一种权益、它保障后代人的生存和当代人的安全与健康;

  绿色消费是一种义务,它提醒我们:环保是每个消费者的责任;

  绿色消费是一种良知、它表达了我们对地球母亲的孝爱之心和对万物生灵的博爱之怀;

  绿色消费是一种时尚、它体现着消费者的文明与教养、也标志着高品质的生活质量。

  我们每个人都是消费者

  消费时,要学会选择:

  要绿色消费

  消费要有计划(境界升华)

  消费还要学会维护自己的权益(4类证据)

  发票、产品说明书、合格证、保修卡。

  【设计意图】

  让学生认识:作为消费者,应该逐步具备消费者意识。

  (二)我们要践行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不仅包括选择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回收和利用,能源的有效利用,对生存环境、物种环境的保护等。在消费活动中,对一些稀缺资源,即使我们的购买欲望很强烈,购买能力有保证,也应该适当节制,树立理性的消费观。比如,减少一次性产品的消费,实施“光盘”行动,提倡低碳出行……

  【设计意图】

  我们要践行绿色消费。

  (三)我们还应该掌握一些理财知识

  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我们应该了解货币、价格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俗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教学设计

  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树立理财意识,学习理财意识,不仅有利于我们现在参与经济生活,也能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开支情况,通过记账列出像花儿不该花的钱,有效管好自己的零花钱,同时,要适当了解一些储蓄、保险、股票、基金、债券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尝试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投资理财,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还可能为家庭增加收入,并使自己的理财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设计意图】

  我们还应该掌握一些理财知识。

  三、合作探究

  中国消费者协会在2001年提出“绿色消费宣言”,宣言内容如下:当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正面临着由于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所造成的生存危机。想一想,我们每个消费者在这样的时刻又怎样不可推卸的责任?当脆弱的生态难以维系,人类的消费将如何持续?当地球母亲患上了绝症,他的儿女们又能生存多久?

  四、课堂点睛

  我们意识到对环境不负责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据,愿意选择对健康有益的、对环境友好的绿色消费方式。

  作为绿色消费志愿者,我们每个人都是市场上的绿色选民。让我们把手中的选票变成绿色选票,选择可持续的消费模式,选择绿色生活,从而发展我国绿色的技术和绿色经济。

  五、板书

  1.我们要学会合理消费

  2.我们要践行绿色消费

  3.我们还应该掌握一些理财知识

  【设计意图】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教学设计

  通过总结、板书,树立知识结构体系,感情升华。

  ◆

  教学反思

  本站内容相对于之前所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多引导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理论知识,注重对学生今后消费行为的指导,学以致用。

  通过引入学习,让学生意识到我们不仅是学生,还是社会里的人,就要参与到社会各种活动中来。

  引导学生从压岁钱出发,认识花钱其实同样是一门伟大的学问。很多学生以前没有认识到“无价——有价”的关系,但是通过本站引导,让学生体验父母的付出,感恩父母,使之成为教学亮点。

  引导学生探讨,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思考问题,从而使自己明白事理。

篇五: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单元从民主价值追求和法治中国建设的视角,提出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建立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民主当以人民利益为重,法治当以公平正义为念。人民不仅是民主与法治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更应成为民主与法治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有力推动者。本单元包括两课内容: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每课包括两框体。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相关知识,并会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梳理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逻辑,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

  【重难点】

  1.重点:重点知识背诵掌握

  2.难点: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节课总体学习任务及要求。

  1.梳理第二单元知识

  2.巩固背诵第二单元知识。

  3.完成第二单元测评练习题。

  4.公布答案,并讲解难点题目。

  回顾整理第二单元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基础知识】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第一框

  生活在新型民主建国家

  1.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2.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特点?

  (1)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有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我国实行人民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协商民主

  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作用(意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3.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我国是如何从制度上保障人民当家主作主的?)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4)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第二框

  参与民主生活

  1.我国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主要有哪些?(1)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要求是: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公民要积极、主动、理性的参与民主选举。(2)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要求是:要求保障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3)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实行民主监督的重要意义:

  (1)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

  (2)实行民主监督,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与热情。

  2.增强民主意识的原因(为什么要增强民主意识?)

  (1)

  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

  (2)在我国,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体现在日常言行中。

  (3)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3.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要求

  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要求具有社会贵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分析判断能力,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4.公民应怎样增强民主意识?

  (1)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2)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3)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建设法治中国第一框建设法治中国

  1.法治的意义(作用)(为什么要建设法治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法参

  治?)

  (1)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有哪些?(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定: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的地位: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4.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怎样建设法治中国?(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第二框

  凝聚法治共识

  1.政府的权力来源及宗旨分别是什么?

  (1)权力来源:人民

  (2)宗旨:为人民服务

  2.政府的作用:

  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

  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3.什么是法治政府

  :

  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4.怎样建设法治政府?(1)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1)我国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2)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5.依法行政的核心:

  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6.怎样厉行法治?(厉行法治的要求)(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

  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

  法。

  (3)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

  务观念。

  (4)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5)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7.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篇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共圆中国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共圆中国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第八课《中国人

  中国梦》第二框,本框有“圆梦大舞台”和“自信的中国人”两个板块。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树立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的意识,培养学生做自信中国人的胸怀。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实现“中国梦”,我们应该怎么做?中国自信和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做自信中国人的重要意义;如何做自信的中国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现“中国梦”,我们应该怎么做?中国自信和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做自信中

  国人的重要意义;如何做自信的中国人?

  难点:让学生树立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的意识,培养学生做自信中国人的胸怀。

  课前准备:

  1.学生自主学习,进行预习。

  2.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和活动,制作课件。

  教法:情景设置,引导讲解。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活动导入

  :采访记录

  同学一:父母的梦想是……

  同学二:同学的梦想是……

  同学三:老师的梦想是……

  思考:他们实现自己梦想需要哪些条件?(小结:个人梦想的实现与“中国梦”紧密相连。)

  讲授新课

  一、预习教材,出示提纲

  1.实现“中国梦”,我们应该怎么做?

  2.中国自信和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是什么?

  3.做自信中国人的重要意义?

  4.如何做自信的中国人?

  二、新授新课

  (一)圆梦大舞台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讨论问题

  读书初步感知本课基本知识点

  学生活动

  学生开展活设计意图

  从生活角度引动,谈理解

  导学生认识到我们个人的梦想与中国梦紧密相连

  1.冷静思考:实现“中国梦”,我们应该怎么做?2、2.老师小结:实现“中国梦”,我们应该怎么做?①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②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④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

  国力量

  学生看材料

  生活化教学理念

  3.播放视频:《践行中国精神的典范人物

  黄旭华

  》

  思考:

  4.知识传授: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自信的中国人

  1.播放视频:

  《中国精神——红船精神》

  2.知识传授:中国自信和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③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④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探究分享:

  企业家: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越来越多的中国行业标准正在成为世界标准。

  文学家: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品和中国作品在国际上获奖,证明中国的文学水平在不断提升,升到了让世界可以看到的高度。

  我虽然只是一个初中文化水平的普通工人,但我敢求新,愿担当。我已取得150多项科技成果,为企业创造效益8400万元。

  思考:为什么他们会如此自信?

  4.老师小结:中国人要自信的重要意义:①自信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②自信中国人对文化在底气;③自信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

  5.思考:如何做自信的中国人?

  6.老师小结:如何做自信的中国人?①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②需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需要满怀激情又要锲而不舍;③我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为什么他们会如此自信?

  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生活

  学生分小组

  信、文化自信;④中学生要彰显新时代中国人的自信品格,与时代同进步,与祖国共成长

  7.播放视频:《坚定文化自信》

  8.拓展空间:共圆中国梦,共享出彩人生。请你结合实际,设计一份圆梦计划书:

  1.我的梦想是:

  2.实现梦想的有利条件:

  3.实现梦想的不利因素:

  4.圆梦路线图:

  5.阶段性目标:

  6.自我反思:

  四、教师总结:

  五、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共圆中国梦,共享出彩人生。让我们中学生站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

  共圆中国梦

  一、圆梦大舞台

  二、自信中国人

  1.中国自信和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

  2.做自信中国人的意义

  3怎样做自信的中国人?

  讨论完成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道德与法治学习规律,适当选取教学策略,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高。

  第2课时

  共圆中国梦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实现中国梦的途径;了解自信中国人的特点和自信的源泉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努力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以及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教学难点:我们自信的源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袁隆平曾说到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的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稻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另外一个梦想就是,我希望我的水稻亩产1000公斤梦早日实现。

  想一想:袁隆平水稻亩产1000公斤梦已经实现,他的梦想是靠什么实现的呢?说说你的梦想。

  教师总结: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圆梦大舞台

  (一)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1.材料呈现: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2.问题: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你是怎样理解的?

  3.教师总结:(1)中国的腾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机遇。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3)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中国的独特国情,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4)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中国精神薪火相传。(5)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梦想的实现者。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二)演绎自己的美丽人生

  1.问题: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支付宝创始人马云说:“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有梦想就有实现的可能。”马云的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3.师生共同总结:当今时代是放飞梦想的时代,十三亿多中国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美好梦想,演绎自己的美丽人生。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目标导学二:自信的中国人

  (一)中国自信的根本所在

  1.学生展示我们已有的成就与辉煌。

  2.教师讲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让中国人更加自信。

  (二)自信中国人的特点

  1.阅读教材第114—115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从他们身上,你是否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信?为什么他们会如此自信?

  3.学生分组讨论,一起解决问题。

  4.共同解决:(1)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2)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3)自信的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

  (三)正确认识自信

  1.问题:你怎样认识自信?

  2.回答: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我们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

  (四)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1.问题:(1)请你观察身边劳动者的双手,感受他们手的温暖和力量。(2)为什么说梦想只有在劳动者的手中才能实现?

  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3.师生共同总结:自信的中国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激情又要锲而不舍。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辛勤劳动才能开创美好生活。

  (五)我们自信的源泉

  1.问题:我们自信的源泉是什么?

  2.回答: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作业布置:结合实际,设计一份圆梦计划书。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实现中国梦的途径,演绎自己的美丽人生,明白了中国梦和自己梦想的密切关系;知道了自信中国人的特点,明白了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我们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辛苦劳动才能开创美好生活提高了认识。

  3板书设计

  共圆中国梦圆梦大舞台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演绎自己的美丽人生

  自信的中国人中国自信的根本所在

  自信中国人的特点

  正确认识自信

  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我们自信的源泉

  4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现实性强,和自身联系最为密切。主要学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圆梦大舞台,学习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和演绎自己的美丽人生,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中国梦,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一个是自信的中国人,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自信和民族自信联系起来。

篇七: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备课教案

  2018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备课教案

  课题

  1.2走向共同富裕

  主备人

  备课地点

  4办公室

  时间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心要性,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了解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和意义。

  能力目标

  能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增强对财富的认识,正确地使用财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心改革,树立改革精神,追求共同发展,自觉为实现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重点

  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共享的发展理念。

  难点

  共同富裕是初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

  学法

  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法、小组讨论法。

  教法

  讲授法、谈话法、情境分析法

  课前

  准备

  1、学生填写课前自主学习,进行预习。

  2、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与活动,制作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个

  案

  导入新课?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已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极大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有3000多万人挣扎在贫困线上,连基本的吃喝都成问题。在不断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被凸显出来。贫有千种,困有百样,数以万计的贫困人口,都得细细分类,一一对应找到脱贫办法,“精准”二字乃是良策。

  思考:(1)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提示: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你对走向共同富裕有哪些认识?

  教师总结:全体人民脱贫走向共同富裕,需要党的统一领导,国家正确政策的引导,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共同富裕的知识。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改革进行时

  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活动一:阅读教材第9页“运用你的经验”材料,进行角色扮演,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谈谈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新变化。

  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发表意见。

  师生共同总结: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

  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障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新闻展示)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紧紧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等六大改革主线,涵盖15个领域、包括60个具体任务。《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和目标:

  (1)内涵:我国推行的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指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等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

  (2)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生齐读教材)

  活动二:绿色时代靠什么

  活动:阅读教材第10页“探究与分享”。分组交流思考国家电网公司为什么主动进行战略调整、转变发展方式?

  提示:从技术创新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从社会责任来看,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教师讲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补充理解)▲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新发展理念:五个方面的内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了具体的思想指导。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3.如何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三个挑战和对策)

  教师总结:(1)挑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对策: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活动:阅读教材第10-11页“探究与分享”。由四个同学分别扮演村党支部书记小孟村民张大娘、村民老李和初中生小莉,进行对话。畅谈农村巨变,同时要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提示:农村变化可从经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来说:新的机遇可从社会稳定、文化素质等方面回答;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结合身边的例子来谈。

  思考并回答: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

  2.为什么要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3.它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创造了哪些新的发展

  答案与解析:1.目前,我国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生活

  2.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目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

  3.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提问:这几幅漫画反映什么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学生思考回答}

  (2)挑战: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现实挑战。

  对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将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挑战: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对策:只有全社会不断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改革精神,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才能为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奏出最强音!

  自习课本梳理出对待改革的态度

  (1)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2)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3)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

  目标导学二:共享发展成果

  1.共享发展成果的原因

  思考:谁来共享发展的成果?(人民)为什么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补充:▲“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正式提出:

  第一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教师总结:(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思考:国家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共享发展?

  2.如何“共享”发展:(怎么办)

  (1)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2)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只有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保障。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以及共享发展成果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明自了我们]要齐心协力,辛勤劳动,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布置

  作业

  必做题

  选做题

  ?谈谈你对幸福生活的看法

  板书设

  计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不易于理解。上好本课要利用好教材上的材料,同时也要结合学生较为熟悉的、身边的鲜活事例,帮助学生理

  解教材知识。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国绕重点问题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利用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提高认识,完成学习任务。


推荐访问: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上册 教学设计 法治

猜你喜欢